秦始皇执掌秦国政权是在什么时候啊?

如题所述

    公元前246年秦始皇执掌秦国政权,公元前221年统一秦王朝建立。
    准确地说:秦始皇共执政达36年,其中执撑秦国政权25年执撑秦朝政权达11年。
    2.秦始皇用10年时间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存在15年
    3.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游南方回归山东至河北道上病死.丞相赵高与李斯结谋杀害了太子扶苏,另立其弟胡亥继位,即秦二世,二世昏庸暴政,二世元年(前209)七月,终于爆发了以戍卒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大起义,各地反秦力量都来参加.后赵高杀丞相李斯,又杀二世,立始皇孙子婴为秦王.公元前206年刘邦入关,至咸阳城外坝上,子婴出城降,秦亡。
    4.秦亡后,历史进入了以项羽为首的「楚王」和以刘邦为首的「汉王」的「楚汉战争」阶段。前202年,项羽败死,刘邦即汉朝皇帝位。

    春秋战国时代,诸候不断混战,长期的战争,使人民生活疾苦,人民渴望和平与统一。而当时的现实,周室已经无法控制局面。诸候国逐渐强大,通过战争来实现统一。当时的社会矛盾是战争与和平的矛盾。秦国的变法,是统一的选择,通过变法,最大限度地调动了战争机器,只有强制性地驱动人力、物力,才能使秦国更加强大。在当时,秦国的“苛政”没有使秦国灭亡,是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商鞭变革”获得秦人的支持,《史记》记载“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在战争的压力之下,想通过所谓的“仁政”休养生息,是不可能的。战争是残酷性,为了诸候国的生存,必需调动一切战争资源,必需有兵役、劳役,最终劳民伤财。长期的战争,更需要长期地强制性调动一切战争资源。如果用“仁政”,就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人力、物力,就会在战场上失败,最终威胁诸候国的生存。战争是灾难的开始,又是灾难的结束,人类社会渴望和平,意味着战争必须结束。历史选择了秦国,结束分裂的战乱。商鞭的变法应运而生,是时代的选择。在长期战争的特殊环境下,历史否定所谓的”仁政“,而肯定秦的变法。
    但统一后,人心思定,人民渴望和平与幸福,社会的矛盾不再是战争与和平的矛盾,而是反抗与压迫的矛盾。人民渴望能有安定和睦的环境,而对秦朝的”苛政“否定。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向前的。统一是大势所趋,是必然性的。和平是历史的长期结果,战争只是短期的结果。只有在特殊性的环境下。“商鞭变革”才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秦国统一后,没有及时改变政策,仍用“商鞭变法”,在“苛政”下,民不聊生,违背了人民的意愿,最终被历史所抛弃。历史对“商鞭变法”否定,而肯定“仁政”。改变秦朝的命运,是陈胜起义。秦朝强制性调动人力修筑工事,因为误期不能到达,按秦法令要严罚,造成陈胜起义。点点星火,点燃全国,带起反秦势力,在浩浩荡荡的反抗之下,秦国灭亡。这就是为什么秦国在统一之后灭亡,里面有量变与质变的问题。量变和质变是辨证统一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的准备,一切事物的发展,从量变开始,量变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能突破度的界限,引起事物的质变。统一前,秦的“量”是指秦地。统一后,秦的“量”是指全国。统一前,秦人经过秦国的长期治理,人心安稳。但统一后,六国之人没有经过秦政洗礼,对秦的“苛政”难以接受,人心未稳,潜伏动乱危机。《史记》记载“商鞭变法”初时:“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令之不便者以千数。”在这里可以看到,在变法初期,秦人也抵制变法。六国之民初被秦国统治,同样抵制秦政。人民在战争结束之后,渴望和平稳定的生活,人心思定。而秦国不反思,更换政策,仍用“苛政”。随着秦统治的扩大,反抗秦的量变扩大,而且秦政越来越苛,达破一定的度后,就会质变。被压迫的人民,终于起来反抗秦朝,秦朝在起义反抗之下崩溃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