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思维从小怎么培养

如题所述

以下是数学思维怎么培养:
1、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注重理解概念打好基础。你发现没有刚入学的学生,面对数数的时候都很熟练,但是对什么是数这个概念完全不清楚,所以,很多小学老师在教学过重中准备课10以内数的认识时要下一番功夫。教材中有很多的概念含义,对含义的教学,教师要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只有掌握了这些含义,才能让思维迈开步子。教学时,学生可以根据实情数数,由实物(如铅笔、小棒、图画),抽象到用数字或者算珠来代替数,最后空洞的概念抽象到具体的数。数的概念的形成是一个逐步抽象的过程,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知识开始,逐渐引导,让学生理解,数表示某一事物的多少。
2、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注重实践,提高活跃思维。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特点来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特别是一年级学生思维是和动作分不开的,是形象思维。通过实践证明,老师通过摆一摆,画一画的直观教学,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的展示出来,使学生形成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这样获得的知识牢固,从而有力地促进了思维的活跃。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感知现象,体验实操,才能够深刻的发展到抽象思维的理解,最后形成数学思维能力。因此我们必须老师也好家长也好,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出发,加强直观教学,通过各种感官来学习,我们要尽可能多给学生操作的机会。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就是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抽象,判断,推理等,学会思考问题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知识间的联系。
3、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加强语言训练,促进思维发散。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应该要有条理,有根据的思考,比较完整的叙述思考过程。通过语言的描述来检验学生想数学思维是否有条理,有根据,要靠语言来检验,所以,我们老师或者家长要从一年级开始要重视训练学生说来促进想,这样有利于学生发展思维。通过一问一答一摆的形式,有意识地训练孩子说。只有通过摆一摆,看一看,说一说,把学生的操作观察,思维和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构建打下牢固的基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7-29

数学思维从小怎么培养

  数学思维从小怎么培养,孩子对数学的学习的目的其实不是为了能够拥有多少数学知识,而是希望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孩子能够发散思维,用数学思维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思维从小怎么培养?

  数学思维从小怎么培养1

  儿童在不同年龄段对数学有不同的感知,这种感知是循序渐进的。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家长可以通过生活情境帮助孩子建立数学思维。

   游戏中体验数学的有趣有用

  数学涵盖的内容很丰富,有数、形、时、空等;

  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非常有趣和有用;

  每个孩子数学学习的节奏不一样,有些快有些慢,个别差异很大等。

   为思维而教

  早期数学教育的目标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是思维方式的培养;数学思维的核心在于“抽象化”。数学是具体问题上升为抽象的数学问题,再通过解决抽象的数学问题,将其应用到具体的问题解决中,并不是单一的数数和计算。

   孩子数学学习的目标

  教育部颁发的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数学认知目标:

   孩子学习数学的内容

   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

   1、 我的家

  如门牌、楼层、位置、远近、几路车、几号地铁、几站等。

  ——涉及到 空间、比较、测量、数概念等方面

   2、 我的家人

  如有谁、男女统计、姓氏统计、高矮比较、电话号码、工作单位远近等。

  ——涉及 数运算、数概念、统计、测量、比较等方面

   3、 我是小帮手

  如分碗筷、整理图书、统计图书、玩具分类、购物计划、人民币检核、看电影找座位、剥豆子、数玉米、剥坚果、做点心等。

  ——涉及 集合、模式、数运算、数概念、统计、空间、比较等方面

   4、 我爱玩中学

  如寻宝游戏、看时钟、按时间完成任务、发现日历的秘密、点数走楼梯、拼图、搭积木、游戏牌、天气温度记录、运动中的数学等。

  ——涉及 空间、模式、几何、书数运算、数概念、统计等

   给家长的建议

   1、 自然渗透,保护兴趣

  注重自然状态下,渗透数学学习,保护好孩子的学习兴趣。

  如亲子郊游,多远?带几件东西?怎么分配?

   2、 感知和体会数学无处不在

  引导孩子感知和体会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数,关注周围和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数的信息,体会数可以代表不同的意义。

  如“9”代表九颗豆、九点钟、九层楼等。

   3、 注重数学语言,学习描述,关注思维

  注重数学语言,引导孩子用语言描述数学活动的思考及尝试用表达形状的词来描述事物。

  如:一共54张游戏牌,我是这样数出来,十张一起,十张一起,最后算出总数。也有的人说,我是按颜色分类算出来的。也有人说是早出最多的牌,接着数算出来的。

   4、 发现规律,尝试创造出新排列

  引导孩子观察,发现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事物,体会其中的排列特点,并尝试自己创造出新的排列。

  如家里整理图书,可以按图书大小归类;可以按图书内容分类排序;可以按图书形状排列等。

   5、 亲子游戏提高空间方位识别能力

  提高空间方位识别能力,能运用空间方位经验解决问题。

  如开展找东西、寻宝、我的右边有什么等游戏。

   6、 借助数学绘本进行引导

  选择一些数学绘本,让孩子在故事情境中积累数学经验。

  如《数数看》《一寸虫》《好饿的毛毛虫》等。

  推荐数学绘本

   7、 鼓励和支持孩子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

  鼓励和支持孩子解决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到数学的问题,体会数学的用处。

  如20元能买几样学习用品、几个糕点、数数跳了几下绳等等。

   总结:

  孩子的数学学习一定要在情境中,多整合不同学科。同时要让孩子表达数学语言,理解孩子的思维。要创造解决问题的机会,让孩子独立解决问题,提高孩子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数学思维从小怎么培养2

   让孩子创造性地思考

  所有的东西都可以和数学有联系,数学也可以和所有的东西联系起来。例如,跳跃、行军步和爬楼梯都是练习数数的方法。

  当孩子们认识图画,玩组合形状时,他们不仅在学习几何学,而且还可能在尝试了解视觉艺术、建筑学和科学。当孩子们读故事的时候,他们会用“眼睛大如碟子”或“巨魔在桥下”这样的短语来描述场景和人物的精神画面。

  所有这些都是“空间”的概念,它们实际上塑造了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几乎所有的思维中我们都需要使用空间概念。孩子们长大以后将会利用空间观念来思考通讯网络,分子的结构,地理,等等。

  事实上,空间思维也是儿童早期认知发展的基础。有研究表明,通过玩组合形状的玩具或者模具,两到三年后能提高孩子们的数学成绩。

  所有的思考都涉及数学,听起来似乎有些夸张,但却是事实。所有的思考都可以归结为逻辑和数学的一个分支,这是人类思维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部分。尽管逻辑似乎对幼儿学习使用数学来说是最抽象、最不可能的领域,但研究人员发现,所有儿童从小就有使用逻辑的现象。

  例如,3岁的卢克(Luke)就展示了早期问题解决能力的一个明显例子:当他看着父亲在货车下面寻找掉下来的洗衣机并且失败时,卢克说: “你为什么不把车开回去所以你可以找到它?”卢克比他父亲更善于运用手段分析!

  小孩子其实表现出了惊人的创造性思考能力。家长要鼓励你的孩子按照自己的步调思考问题,而不是“催促”他或教他如何解决问题,这是满足他创造性智力活动需求的一个极好的方法。

  如果我们提出问题,并鼓励孩子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来解决,我们会帮助孩子把他们非正式的知识和他们以后要学的更正式的校内数学联系起来。

   每天帮助孩子建立与数学的联系

  帮助你的孩子把她对事物的理解与数学联系起来。换句话说, 她的“直觉思想”可以成为数学。

  幼儿通过交谈、阅读、写作、画画和玩耍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些和数学又什么关系?关系可大着呢!

  例如,一些常见的故事与数学就有着深刻的.联系。《三只坏脾气的小山羊》的故事里在标题里就包含一个数字。为了理解这个故事, 一个孩子还需要了解排序的概念 (小、中、大),来往通信 (在山羊的大小和声音之间),关系 (山羊越大,他的蹄子越响亮),模式 (重复对话)等等。

  大多数故事都依赖于逻辑的构想, 如人物的分类和情节发生的条件。为了帮助你的孩子通过阅读来连接她的想法,家长可以鼓励她仔细看这本书,然后与他们讨论对这本书意义的看法,注意到作者和插画。

  接下来,家长可以适当地用一种戏剧和幽默的感觉朗读这本书, 此时并不与孩子讨论或研究书的内容。朗读时可以坐着, 以便孩子能看到插图。在家长朗读完之后, 可以帮孩子把故事和他们自己的一些经历联系起来。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 并指出新的汇词。

  然后,通过重新阅读部分内容并开展相关活动,发展相关的数学思想。在一些书中, 数学是很明显的。例如《非常饥饿的毛毛虫》。但大多数儿童书籍绘本, 数学可能并不那么明显。这时就要家长用心去挖掘联系了。

  例如罗伯特、 麦克洛斯基的《萨尔的蓝莓》,当萨尔把蓝莓扔进她的桶里,家长可以通过向孩子展示一个 "桶和蓝莓" (如找一个罐子和弹珠)来建立联系。 邀请孩子要闭上眼睛,听你扔了多少个弹珠在罐子里。

   以下是帮助孩子通过日常活动建立数学联系的小建议:

   1、 提供积木和开放材料。 标准木块和乐高鼓励孩子们建造建筑,学习并组合形状,比较大小和计数。使用不那么结构化的材料,如粘土、沙子和水可以帮助儿童发展测量概念的基础。鼓励您的孩子使用积木和玩具来表达他谈论的场景,例如“这三辆车是在去奶奶家的路上看到的。”

  这个时候你还可以问孩子,如果他在去奶奶家的路上有三辆车,在去工厂的高速公路上有两辆卡车,那么他们总共有多少辆车。孩子们也经常比较他们的街区建筑。问:“你怎么知道你的房子比我的高?”他们也自然地创造对称的设计和建筑。他们会注意到这种对称性,而且如果你和他们讨论,他们会更有意地做更多的事情。

   2、 增加孩子的计数意向 。如果你的孩子在运动,也许是上楼,帮助她数台阶或让她爬某一个数字。鼓励她单脚跳7次。可以跟孩子玩游戏,如跳房子,创造使用数字的环境。如问孩子数数你能跳绳多少次而不停止?别忘了跳远:“跳得最远的是什么?”“你怎么还记得自己跳了多远?”

   3、 一切都可以计算和数数。 篮子里有几个苹果?你看见窗外有多少棵树?在吃零食和吃饭的时候还可以让孩子数出食物。邀请你的孩子为每个家庭成员准备足够的零食或杯子,因为这能帮助他看到这个数字的真正含义。把吸管和杯子和盘子搭配起来,就形成了一对一的对应关系的概念。数一数房子周围的窗户或椅子的数量——几乎是你的孩子感兴趣的所有东西,他都能数出来。

  数学思维从小怎么培养3

   1、从实际需求出发 :比如说家人去买菜用哪种方式比较快捷到达目的地,又运用哪些方法可以省钱。这些实际的生活非常能够让孩子思考,孩子也容易理解,往往数学思维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 。

   2、从问题的突破口出发 :比如说方程类的解答,孩子遇到某个题目觉得很繁琐,利用方程就会很简单,当孩子遇到某些难题难以解决的时候,总会需要找到突破口,比如逆向思维、对比思维等,这些突破口的过程,本身就是一场数学思维。

   3、从实际的案例出发: 有很多实际的典型案例,这些案例在课本上都有,利用这些案例,看看书本上是怎么分析的,哪怕孩子不能独立去完成,背会本身也有好处,可惜很多人只会说束手无策,导致越来越恶化。

   4、结合逻辑思维来做训练。 事实上数学思维本身就是一种逻辑思维,并且两者相辅相成。家长可以帮助孩子选择一些书籍,亦或是相关的逻辑训练工具,并且总结逻辑给孩子带来的好处等等, 用这些来指导数学思考方式。

   5 、鼓励孩子多提问: 不要抑制孩子在学习过程的提问,这种提问和好奇是孩子学习的动力,将知识点与孩子年龄段能接受的方法告诉孩子才是最重要的,需要多加以引导。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3-02-20
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是要结合孩子不同阶段学习能力进行。孩子学数学一般会经历这几个阶段:
浅层阶段(3岁前):认为数字仅仅是一个字。
初级阶段(3-6岁):物品的量,比如“我吃了4颗蓝莓”。
中级阶段(6-9岁):事物的关系,比如4点总是在5点的前面到来。
高级阶段(9-12岁):这些数量之间不仅可以比较,还可以操作。
深层阶段(12岁后):数字是数量的符号,可以代表任何事物,任何事物都可以被数字量化。因此,幼儿阶段家长不用刻意的去让孩子去学数数、计算,只需将生活中的“数学”通过玩游戏的方式教给孩子,克服视知觉的局限,对数量有一定认识就可以。
在学前阶段,可以宝宝三岁左右进行,逐步在生活和游戏中自然、顺畅地建立起数学的概念,需要注意的是,教孩子学习数的概念,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地进行。在这阶段建议可以结合数感星球的【数感学园】L1-L3阶段进行孩子数学思维启蒙。
在幼小衔接阶段,孩子5-6岁处于快进入小学数学学习阶段,真正的数学思维训练开始,这时候孩子的大脑经过前运算阶段,对事物的关系有了一定认识,这时候只要家长选择的启蒙方式得当,不止是10以内加减法、100、1000以内加减或者简单的乘除,孩子也能逐步做到。在这阶段建议可以结合数感星球的【数感学园】L3-L4模块进行孩子数学思维训练。
在学龄阶段,孩子已经进入小学数学学习阶段,除了学校固定课程学习知识,主要是激发孩子兴趣,提升孩子主动探索学习能力。建议可结合数感星球的【同步练习】模块结合小学教材进行复习,同时使用【数感学园】L5-L6模块进行预习及数学兴趣激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