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滴血认亲有科学依据吗?

在一些武侠小说和电视剧里,常提到一种检验是否有亲生父子关系的方法,好象叫“滴血认亲”,这种方法有科学道理吗?

追过宫斗剧《甄传》的粉丝们一定还记得电视剧里那段“滴血认亲”的精彩剧情:皇上怀疑六阿哥是温太医的孩子,便听从皇后滴血验亲。皇后借机设计陷害甄,端来一碗装有白矾的水,血滴进去即便不是亲生父子也能相融,后被甄识破,才躲过此劫。这段剧情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将全剧推向了高潮。在中国人的伦理观念中,丈夫最不能忍受的是妻子有外遇;父亲最不能容忍的是辛苦养大的孩子,却不是自己的亲生骨肉。在科技落后的古代,古人常用“滴血认亲”这种方法来判断孩子是不是自己的亲生骨肉。事实上,这种方法是缺乏科学依据的。但是,血液确实可以向我们“透露”父母与子女之间是否存在亲缘关系,这就是血型鉴定。

在检验科门诊窗口工作那么多年,常常碰到这样的对话:几管子血抽完,有人冷不丁冒出来一句,“医生,验血型吗?活了这么大,还不知道自己是啥血型呢!”。有次被派去参加个义诊活动,本来想着测血型项目不会热门,因为毕竟要进行指尖采血,遭受皮肉之苦。没想到验血台前居然排起了长队,可见大家对自己的血型都十分关心。当前,随着微信等网络社交软件的流行,有关血型与性格、智商等心理测试的小游戏在朋友圈也颇受欢迎。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血型的那点事儿,揭开血型遗传的神秘面纱。

什么是血型

通常所说的血型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类型。狭义地说,血型指红细胞抗原在个体间的差异;广义地说,血型是指血液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表面的抗原类型。目前已经发现的人类血型有30多种,每一种血型系统都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并具有免疫学特性。大家最为熟悉的是ABO血型系统及Rh血型系统,其中最常见的是ABO血型系统,分为A、B、AB、O四型;其次为Rh血型系统,分为Rh阳性和Rh阴性;另外还有MNS、P等极为稀少的血型系统。临床输血时,要ABO及Rh血型系统均相容,才能进行输血。不同血型的血输入体内,会产生严重的溶血反应,危及生命。比较特殊的情况是:AB型可以接受任何血型的血液输入,被称作“万能受血者”;O型可以输出给任何血型的人体内,被称作“万能输血者”、“异能血者”。实际上,输血时应该以同型输血为原则。异型输血只有在紧急情况系,不得已时候才会少量使用。血型不仅局限于ABO血型及输血问题,血型在人类学、遗传学、法医学、移植免疫、疾病抵抗力(或易感性)等学科都有广泛的实用价值,而血型与性格、血型与智商、血型与长寿等研究课题更是被普遍关注。

ABO血型是什么

ABO血型是根据红细胞上A和B抗原的有无而将血液分成4种血型。不同血型的人血清中含有不同的抗体,但不含有对抗自身红细胞抗原的抗体。如:A型血人的红细胞上有A抗原,血清中只含有抗B抗体。我国各族人民中A型、B型及O型血各占约30%,AB型仅占10%左右。

ABO血型的抗原抗体

第二大血型系统Rh血型

Rh血型系统是仅次于ABO系统的第二大血型系统,意为恒河猴血型系统,Rh是恒河猴(Rhesus Macacus)外文名称的头两个字母。1940年兰德斯坦纳等科学家在做动物实验时,发现恒河猴和人红细胞上存在相同Rh血型的抗原物质,因此而命名。Rh血型是人类红细胞血型中最复杂的一种,已发现40余种Rh抗原,其中D抗原的抗原性最强,红细胞上带有D抗原者称为Rh阳性,而不带D抗原者称为Rh阴性。我国汉族和大部分少数民族Rh阳性血型约占99%,Rh阴性仅占1%左右。但在另一些少数民族中,Rh阴性的人较多,如苗族、塔塔尔族。传说中的“熊猫血型”,就是指RH阴性血,由于非常稀有,极其罕见,被称为“熊猫血”。20世纪八十年代风靡我国的日本电视连续剧《血疑》中,由山口百惠主演的女主角大岛幸子的血型就是十分罕见的AB型RH阴性,由此引出了她的身世之谜。

A型血父母会生出O型血的孩子吗?

认识了血型遗传的规律,这类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一般情况下血型是终生不变的,血型遗传借助于细胞中的染色体。人类细胞共有 23 对染色体,每对染色体分别由两条单染色体组成,其中一条来自父亲,另一条来自母亲。染色体的主要成份是决定遗传性状和功能的脱氧核糖核酸,即DNA。DNA 每一小段都具有独特的遗传性状及功能,这些小段称为基因。一对染色体中两条单染色体上相同位置的 DNA 小片段,称为等位基因。ABO 血型系统的基因位点在第 9 对染色体上,ABO 血型受控于 A、 B、O 三个基因,一共可以组合成AA、AO、BB、BO、AB、OO六对等位基因。体细胞上的染色体如果来自父母双方的等位基因是相同的叫纯合子(例1:A型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为A及A);如果所含的基因内容不相同则叫杂合子(例2:A型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为A及O)。不论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一对染色体上基因的总和称为遗传式。ABO血型有六对等位基因组合,所以有六种遗传式,如上述两例的遗传式分别为AA和AO。

既然有六种遗传式,那为什么我们通常知道的ABO血型只有四种呢?

这是因为血型实际上是指它的表现式。遗传的基因不一定都能够表现出来,能够表现出来的性状称为表现式。血型的表现式和遗传式之所以不同,是因为遗传基因有显性和隐形之分。有的基因无论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它所控制的性状都可以表现出来,这种基因叫显性基因;而有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只有在纯合子时才表现出来,在杂合子时不能表现出来,这种基因叫隐性基因。在ABO血型系统中,A 和B基因是显性基因,而O基因则是隐性基因。举个例子,在一对染色体中,一条染色体带A基因,另一条染色体带O基因,等位基因组合就是AO,遗传式为AO,表现式则为A(因为A是显性基因,O是隐形基因),这个人的血型表现为A 型,而不会是O型。

父母双方都是A型,可以推断父亲和母亲的血型遗传式都有AA、AO两种可能,如果生出的孩子得到了来自父母双方都是携带O基因的染色体,孩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组合就是纯合子OO,遗传式为OO,表现式为O,即孩子血型就是O型。

如何根据父母血型判断子女血型

说了这么多冷知识,是不是有点云里雾里的感觉?那么干货来了~~~如果知道父母的血型,就可以简单地根据一张图来对号入座,判断子女可能出现和不会出现的血型。

血型遗传规律表

认识了血型遗传规律的真相,相信大家再也不会问“A型爹和B型妈,怎么会生出O型儿子”这种问题了吧?当然,用“滴血认亲”的方式判断有无亲缘关系,自然也就知道是不科学的了。不过,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用红细胞血型进行亲子鉴定,只能否定,不能肯定(举个例子,孩子是A型,爹妈都是O型,那么可以推断孩子不是这爹妈亲生的;但爹妈都是O型,孩子也是O型,不能因O型血一致而判断孩子就是爹妈亲生的)。最靠谱的“滴血认亲”,要选用DNA亲子鉴定。

作者:上海市黄浦区体检站 施佳华 副研究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02

滴血认亲的鉴定方式没有科学依据。

无论是不是有血缘关系,血液滴在骨骼上都会渗入。古代的滴血认亲是传说。到目前为止,血缘关系的准确认定还只能通过DNA鉴定。

滴血认亲是古代的检验方法,但按现代医学的观点分析,这种方法缺乏科学性。但由于当时人们认识的局限性和科学手段的缺乏,在古代滴血认亲仍不失为先进方法。

现代的“滴血认亲”就要选用DNA亲子鉴定了(基因技术)。

扩展资料:

科学分析:

滴骨验亲和合血法,按现代法医学理论分析,都缺乏科学依据。骨骼无论保存在露天地,还是埋藏在泥土中,经过较长时间,一般情况下软组织都会经过腐败完全溶解消失,毛发、指(趾)甲脱落,最后仅剩下白骨化骨骼。

白骨化了的骨骼,表层常腐蚀发酥,滴注任何人的血液都会浸入。而如果骨骼未干枯,结构完整、表面还存有软组织时,滴注任何人的血液都不会发生浸入的现象。对于活体,如果将几个人的血液共同滴注入同一器皿,不久都会凝合为一,不必尽系骨肉至亲。

现代发展:

近几年来,人类基因组研究的进展日新月异,而分子生物学技术也不断完善,随着基因组研究向各学科的不断渗透,这些学科的进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随着DNA技术的发展和应用,DNA标志系统的检测将成为破案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此方法作为亲子鉴定已经是非常成熟的,也是国际上公认的最好的一种方法。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滴血认亲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2-31

过去滴血认亲是有一定科学性的,特别是在没有更好办法的情况下。按照科学的说法,人类的ABO血型系统可以把某个个体的血型大致分为A型、B型、AB型和O型,其中有些型又被细分为纯合型与杂合型, 如A型可细分为AA和AO型;B型可分为BB或BO。简单地说就是同型血相容,异型血凝集。

但是,滴血认亲有其明显的局限性。首先他是一个粗线条的简单粗糙的方法,并非准确可靠。古代人限于科学技术水平条件,没有更好的办法,可谓不得已而使用;其次,即使是古代这种大多数情况下仅适用于直系亲属,而且不能排除一些特殊情况。现代科学发展到今天,几乎没有人再使用这种不可靠的方法。

扩展资料:

血型由基因控制。人的每个基因都有两个拷贝,一个来自父亲,另一个来自母亲。上述血型的杂合与纯合的背后是人类由婚配引起的个体遗传基因的差异。

一般而言,血型相同的血液就相容。直系亲属间如父子父女或母子母女,血细胞相关基因按照遗传分离规律由亲代分配给子代;体液的其他成分包括免疫也都经历了一系列的筛选与配合适应,他们的血液一般都是相容的,否则母亲的十月怀胎就无法完成。但是没有直系亲属关系的两个血液样本混在一起,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会激发特异血液凝集性沉淀甚至溶血反应。

参考资料:人民网-“滴血认亲”,在现实生活中真的靠谱吗?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5
  古代讲的滴血认亲,就是小孩的血跟大人的血如能够溶在一块,就是父母亲生的,否则就不是。据了解,我国宋代的法医著作里面就记载了古老的亲子认定办法,进入现代社会,滴血认亲这个老办法肯定用不上了。
  提起亲子鉴定,很多人会想到古代小说上常常提到的滴血认亲。其实这种方法没有任何科学依据。而在这种鉴定过程中,亲子关系的血液不一定能融合,而不是亲子关系的血液常常能融合。
  “亲子鉴定”古已有之,最早出现于三国时代。其方式是“滴血认亲”,认为“血相溶者即为亲”。《南史》记载着南朝梁武帝萧衍之子萧综滴骨认亲的故事:萧综的母亲吴淑媛原来是齐宫东昏候的妃子,因其貌 美又有才学,被武帝看中,入宫后七月即生下萧综,宫中都怀疑非武帝亲生,萧综长大以后,去盗掘东昏候的坟墓,刨出尸骨,用自己的血液滴在尸骨上,见其果真能渗入尸骨中,萧综半信半疑,后又杀了自己的亲生儿子,用自己的血在儿子的尸骨进行试验,血液仍能渗入骨中;于是深信不疑。后来萧综投奔北魏 ,改名萧缵,并表示要为东昏候服丧三年。萧综是否为东昏候的亲生子,不再重要,现更已无法考证。但滴血认亲的不科学性,已为人之公认。
  滴骨认亲不科学
  《洗冤集录》:检滴骨亲法,谓如:某甲是父或母,有骸骨在,某乙来认亲生男或女何以验之?试令某乙就身刺一两点血,滴骸骨上,是亲生,则血沁入骨内,否则不入。俗云“滴骨亲”,盖谓此也。
  剧情:玉娘的丈夫被人杀死。宋慈查出真相,玉娘的父亲和魁就是元凶,原来和魁并不是玉娘的亲生父亲。在公堂上,宋慈找来玉娘亲生父亲的骸骨,以滴骨法检验。玉娘刺破手指,指血很快渗入骸骨中,确认玉娘与死者有血缘关系。
  这种“滴血认亲”的鉴定方式没有科学依据。无论是不是有血缘关系,血液滴在骨骼上都不会渗入。古代的滴血认亲是传说。到目前为止,血缘关系的准确认定还只能通过DNA鉴定。
  滴血认亲不科学
  观众熟悉的“李府连环案”是《大宋提刑官》中很精彩的一段,宋提刑运用“滴血认亲”的方法验证出了和魁父女并无血缘之亲的事实,进而破获了李府连环案使和魁伏法。石岩彬说,“滴血认亲”是古代的检验方法,但按现代医学的观点分析,这种方法缺乏科学性。但由于当时人们认识的局限性和科学手段的缺乏,宋提刑将滴血认亲运用到法医勘验实践中已经很了不起,在宋提刑所处的时代仍不失为先进方法。
  现代的"滴血认亲'就要选用DNA亲子鉴定了(基因技术)
  脱氧核糖核酸(DNA,为英文Deoxyribonucleic acid的缩写),又称去氧核糖核酸,是染色体的主要化学成分,同时也是组成基因的材料。有时被称为“遗传微粒”,因为在繁殖过程中,父代把它们自己DNA的一部分复制传递到子代中,从而完成性状的传播
  DNA的理化结构
  DNA是大分子高分子聚合物,DNA溶液为高分子溶液,具有很高的粘度。DNA对紫外线有吸收作用,当核酸变性时,吸光值升高;当变性核酸可复性时,吸光值又会恢复到原来水平。温度、有机溶剂、酸碱度、尿素、酰胺等试剂都可以引起DNA分子变性,即使得DNA双键间的氢键断裂,双螺旋结构解开。
  DNA复制脱氧核糖核酸(DNA,为英文Deoxyribonucleic acid的缩写),又称去氧核糖核酸,是染色体的主要化学成分,同时也是组成基因的材料。有时被称为“遗传微粒”,因为在繁殖过程中,父代把它们自己DNA的一部分复制传递到子代中,从而完成性状的传播。
  这种核酸高聚物是由核苷酸链接成的序列,每一个核苷酸都由一分子脱氧核糖,一分子磷酸以及一分子碱基组成。DNA有四种不同的核苷酸结构,它们是腺嘌呤(adenine,缩写为A),胸腺嘧啶(thymine,缩写为T),胞嘧啶(cytosine,缩写为C)和鸟嘌呤(guanine,缩写为G)。在双螺旋的DNA中,分子链是由互补的核苷酸配对组成的,两条链依靠氢键结合在一起。由于氢键键数的限制,DNA的碱基排列配对方式只能是A对T或C对G。因此,一条链的碱基序列就可以决定了另一条的碱基序列,因为每一条链的碱基对和另一条链的碱基对都必须是互补的。在DNA复制时也是采用这种互补配对的原则进行的:当DNA双螺旋被展开时,每一条链都用作一个模板,通过互补的原则补齐另外的一条链。分子链的开头部分称为3'端而结尾部分称为5'端,这些数字表示脱氧核糖中的碳原子编号。
  事实上,原核细胞(无细胞核)的DNA存在于细胞质中,而真核生物的DNA存在于细胞核中,DNA片断并不像人们通常想象的那样,是单链的分子。严格的说,DNA是由两条单链像葡萄藤那样相互盘绕成双螺旋形,根据螺旋的不同分为A型DNA,B型DNA和Z型DNA,詹姆斯·沃森与佛朗西斯·克里克所发现的双螺旋,是称为B型的水结合型DNA,在细胞中最为常见。
  “滴血认亲”摆乌龙 古代的亲子鉴定不靠谱
  在一些戏曲和武侠小说里,常提到一种检验父子关系的方法 “滴血认亲”,这种方法有道理吗?
  滴血认亲记
  女人们曾经有个盛世,耍足威风,她们住在洞子里,把男人赶出去,晚上需要的时候,把精壮的男人叫进来,天亮再踢出去。
  所以,那时候的孩子们肯定知道自己有个妈妈,爸爸是什么东西,不是很清楚。爸爸出现的时候,父权社会就形成了,因为爸爸从此变得重要,就需要一个办法来认爸爸,也用来认属于一个爸爸的一大家子人。
  滴骨与和血
  这个办法就是滴血认亲,分成两派,一个是滴骨派,把血滴在骨头上,渗透进去就是一家人;一个是合血派法,两个人的血都取一滴滴进碗里,融合的就是一家人。否则就不是。
  滴血认亲有个好处,就是一定能滴出一个爸爸来,如果坚持下去,能滴出一大堆爸爸来。缺点是滴出的不一定是真爸爸。
  《南史》当中,萧综的妈妈吴淑媛,是东昏候的妃子,美得不像人,又是歌星和舞星,被武帝看中,选到宫中,七个月就生下了萧综,大家都怀疑这不是武帝的功劳。萧综长大以后,自己也怀疑,就去盗掘东昏候的坟墓,刨出尸骨,用自己的血液滴在尸骨上,血立即渗入尸骨中。为了谨慎和科学,萧综又杀了自己的亲生儿子,把自己的血滴在儿子的尸骨上,又渗进骨中了。这下萧综深信不疑了。跑到外国(北魏)去,改名萧缵,宣布为东昏候服丧三年。
  这样的情节在《洗冤录》里就多了。比如:玉娘的丈夫被人杀死。宋慈查出来,凶手是玉娘的爸爸,因为这个爸爸不是玉娘的真爸爸。公堂上,宋慈找来一具骸骨,让玉娘刺破手指,把血滴上去,指血很快渗入骸骨中,于是认定,这副骷髅才是玉娘的真爸爸。这冤可洗得真别致!
  谢承《会稽先贤传》中说,陈业的哥哥渡海殒命,同船死了五六十人,尸身消烂不可辨,陈业仰天泣曰“吾闻亲者血气相通”于是滴骨,血立即沁入。其他家属也效法,都找到了自以为是的亲人,于是广场之上天啊、地啊、爹啊、妈啊、嫂子啊……人人恸哭,悲声震天。
  原来如此
  滴血认亲从三国时创立。到近代西方医学的传入,一直被奉为圭臬,没有人怀疑,就像没有人怀疑两个铜球会同时落地。可惜它是靠不住的。
  玄奘去取经,路过沙漠,不小心把水袋打翻了,水全流到沙子里去了。但他绝顶聪明,他把水袋割成两截,下面一截用来套在马的跨下,好不容易等马撒尿了,玄奘高兴得要死,赶忙凑上去,结果马很害羞,往外面跳了一下表示矜持,于是,连尿也撒进沙子里去了,这个取经和尚差点渴死。
  用这个故事,正好能够解释滴骨法是冒牌货。水也好,尿也好,一遇到疏松的沙子,都会漏进去。而骨髓不管保存在露天,还是埋在泥里,它的软组织都会腐败,然后溶解消失。于是,毛发、指甲、趾甲全部脱落,只剩下一堆白骨。没有皮肉保护,骨骼表面就腐蚀发酥,血也好,水也好,尿也好,都能滴进。换句话说,萧综和玉娘刨开白骨精的坟,也会管白骨精叫爸爸。
  合血法比滴骨法更冒险。滴骨法是用于活人跟死尸骨架,就算血滴进了骨头,当你发现这骨架的不像是人的骨架时,你还可以赖帐。合血就赖帐不成,它是两个活人玩的游戏。
  照现代医学来看,A型血跟B型血很容易就融合了,所以,一个A型的小孩跟一群B型血的成人合血,就等于是去拉一个掉进“聚宝盆”的爸爸,只要你肯拉,爸爸是无穷无尽的!
  虽然如此,这两个貌似科学的土工作业,却是古代法医们的一尺标杆呢!虽然可信度尚不及街头叫花子的顺口溜。
  元朝有个小县官,娶了四个老婆都不生产,就请个和尚来做法,和尚把四个女人跟自己关到一个屋里,半天才满头大汗出来,对县官说:“大功告成!”县官高兴得不得了,赏了钱给和尚。后来四个老婆果然瓜熟蒂落。可落了以后,新的烦恼又来了。街上一群叫花子,总喜欢在门口唱:“妈生我,爹不像,只像隔壁老和尚”
  你看,叫花子的标准是“像”,长得像老子,才是儿子!如果长得像隔壁老和尚,那肯定有问题。虽然这标准不能验出全部儿子,却能验出真儿子。真高出一筹呢!现代亲子鉴定就以此为基准,发展起来了。
  亲子鉴定
  科学上有个孟德尔遗传定律,说孩子的遗传特征(标记)是由他爸爸妈妈提供的基因组合而成的,在受精的那一瞬间,就已经决定了。检验遗传特征,看它符不符合遗传规律,便可做出判断。遗传上了隔壁老和尚的特征,不管怎么合血滴骨,都是当了乌龟。 现代医学里,起初是采用红细胞血型进行亲子鉴定,但这个办法只能否定,不能肯定。只能知道他不是自己的儿子,但不能证明他是老和尚的结晶。并且,准备率很低。
  到了一九七○年代,白细胞血型(抗原)亲子鉴定被推出来,准确率达到百分之八十,开始在世界普遍采用。在一九八○年代,又开始利用染色体来鉴别,根据染色体的状态来判定,但手续繁琐,推广不开。
  被推广开并且准确率几近百分百的是DNA技术,一九八五年由美国人莫里斯等人发明。DNA就是人的遗传物质,共两百多种,终身不变。DNA片段上有十六个点,放到检测仪上面就能看到,如果有三个点存在明显差异,对不起,这是别人帮的忙!
  由此看来,对于《洗冤录》里亲子鉴定的成绩,我们不能不怀疑。在那样一种方法下,真不知道多少人错当了乌龟,错喊了爸爸呢!
  现代亲子鉴定技术
  通过遗传标记的检验与分析来判断父母与子女是否亲生关系,称之为亲子试验或亲子鉴定。DNA是人体遗传的基本载体,人类的染色体是由DNA构成的,每个人体细胞有23对(46条)成对的染色体,其分别来自父亲和母亲。夫妻之间各自提供的23条染色体,在受精后相互配对,构成了23对(46条)孩子的染色体。如此循环往复构成生命的延续。
  由于人体约有30亿个核苷酸构成整个染色体系统,而且在生殖细胞形成前的互换和组合是随机的,所以世界上没有任何两个人具有完全相同的30亿个核苷酸的组成序列,这就是人的遗传多态性。尽管遗传多态性的存在,但每一个人的染色体必然也只能来自其父母,这就是DNA亲子鉴定的理论基础。
  传统的血清方法能检测红细胞血型、白细胞血型、血清型和红细胞酶型等,这些遗传学标志为蛋白质(包括糖蛋白)或多肽,容易失活而导致检材得不到理想的检验结果。此外,这些遗传标志均为基因编码的产物,多态信息含量(PIC)有限,不能反映DNA编码区的多态性,且这些遗传标志存在生理性、病理性变异(如A型、O型血的人受大肠杆菌感染后,B抗原可能呈阳性。因此,其应用价值有限。
  DNA检验可弥补血清学方法的不足,故受到了法医物证学工作者的高度关注,近几年来,人类基因组研究的进展日新月异,而分子生物学技术也不断完善,随着基因组研究向各学科的不断渗透,这些学科的进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法医学上,STR位点和单核苷酸(SNP)位点检测分别是第二代、第三代DNA分析技术的核心,是继RFLPs(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VNTRs(可变数量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研究而发展起来的检测技术。作为最前沿的刑事生物技术,DNA分析为法医物证检验提供了科学、可靠和快捷的手段,使物证鉴定从个体排除过渡到了可以作同一认定的水平,DNA检验能直接认定犯罪、为凶杀案、强奸杀人案、碎尸案、强奸致孕案等重大疑难案件的侦破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随着DNA技术的发展和应用,DNA标志系统的检测将成为破案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此方法作为亲子鉴定已经是非常成熟的,也是国际上公认的最好的一种方法。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01

“滴血认亲”的鉴定方式没有科学依据。无论是不是有血缘关系,血液滴在骨骼上都会渗入。古代的滴血认亲是传说。到目前为止,血缘关系的准确认定还只能通过DNA鉴定。

滴血认亲不科学 观众熟悉的“李府连环案”是《大宋提刑官》中很精彩的一段,宋提刑运用“滴血认亲”的方法验证出了和魁父女并无血缘之亲的事实,进而破获了李府连环案使和魁伏法。石岩彬说,“滴血认亲”是古代的检验方法,但按现代医学的观点分析,这种方法缺乏科学性。但由于当时人们认识的局限性和科学手段的缺乏,宋提刑将滴血认亲运用到法医勘验实践中已经很了不起,在宋提刑所处的时代仍不失为先进方法。

现代的“滴血认亲”就要选用DNA亲子鉴定了(基因技术)。

拓展资料:

近几年来,人类基因组研究的进展日新月异,而分子生物学技术也不断完善,随着基因组研究向各学科的不断渗透,这些学科的进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法医学上,STR位点和单核苷酸(SNP)位点检测分别是第二代、第三代DNA分析技术的核心,是继RFLPs(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VNTRs(可变数量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研究而发展起来的检测技术。作为最前沿的刑事生物技术,DNA分析为法医物证检验提供了科学、可靠和快捷的手段,使物证鉴定从个体排除过渡到了可以作同一认定的水平,DNA检验能直接认定犯罪、为凶杀案、强奸杀人案、碎尸案、强奸致孕案等重大疑难案件的侦破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随着DNA技术的发展和应用,DNA标志系统的检测将成为破案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此方法作为亲子鉴定已经是非常成熟的,也是国际上公认的最好的一种方法。

参考资料:滴血认亲_百度百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