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如题所述

1.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读者自可以发挥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些安慰。最后一句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对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3-30
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

回答:

“月色入户”:寒夜寂寥,“解衣欲睡”,这当儿,月光悄悄地进了门。“入户”二字,把月光拟人化。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来与他做伴。

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回答:

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些安慰。最后一句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对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希望对你有帮助咯!
第2个回答  2009-04-03
江西卷《脸》

[例文]



(一)

雨来得是那么的突然,那么的意外,刚刚还是晴朗的天,霎时间暗了下来,雨水噼里啪啦的打在树木上,岩石上,天地立刻陷入一片迷蒙……

方才还在树丛中跳跃的松鼠不见了,方才还在树林里聒噪的鸟儿不叫了,剩下的是一片人声喧哗……他们走在雨中,有的撩起衣襟,擦拭不断打在身上的雨水;有的小心翼翼,生怕弄脏了早已遍是污泥的鞋子;有的大步疾行,忽的跌倒在地上,溅起一片泥水,引来一阵惊叫……

苏轼微醺,一张脸在初春的微寒中红润润的,雨水顺着这张脸滑落下来,流到嘴角,在笑出的酒窝里打了个旋,滴落在地上。

这是怎样一张脸呀!他笑着,笑别人的狼狈,笑自己的“癫狂”。

(二)www.gkzww.com

雨来得是那么的突然,那么的意外,刚刚还是晴朗的天,霎时间暗了下来,雨水噼里啪啦的打在房檐上,石阶上,天地立刻陷入一片迷蒙……

方才还在厅堂里谈笑的朋友不见了,方才还在檐下吵闹的孩子不见了,剩下的是一片人声喧哗……他们大喝着他的名字,把仓皇走出的他一把抓住,推推搡搡弄上了囚车。

他的眼睛微微睁着,嘴角因为肉体的疼痛一抽一抽的抖动着,凌乱的头发在脸上横冲直撞。经历了一个又一个谩骂与拷打并行,侮辱与诽谤交织的通宵,他的脸上总是留着雨的印记。

乌台的囚室外,雨还在淅淅沥沥的下着。街上的人却不少,人们要看一看他——这个曾经一举高中榜眼,曾经被皇帝大加赏识,曾经春风得意的苏轼。汴梁城里的宽阔而平坦的大路上,一辆囚车在穿行,雨水在他脸上淌着,泪水在他心中流着……

(三)

雨渐渐地小了一些,他看看脚下的芒鞋,看看手中的竹杖,这一霎那,他忽然觉得它们比朝靴比官印更可贵。

白天过去是黑夜,晴朗之后遭风雨。无论你怎样左躲右闪都无可避免地要与它们相遇,也许,这就是人生的一种必然吧?既然如此,扬起脸,面对着风雨,叹一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吧!那么,黑夜过去是白天,风雨之后见彩虹,也就是另一种人生的必然了。

缓缓的走着,心情渐渐的轻松而愉快,小曲儿也不觉间哼唱了起来。晚风习习,不觉间云已经散了,夕阳在西山的头上又露出了艳红的脸。

他回过头去,沙湖道的小路曲曲折折,在夕阳的余晖中另有一种超然之美。

[简评]

这篇文章几乎与全国甲卷的例文一模一样,不过在个别词句上稍加变动(变动部分用下划线标注),就妥贴的转变为《脸》。文章在第一二两个部分分别加入了一个小段落,以突出“脸”。作者深知“脸”上的一切都是“内心”的表现,因此,这些段落的加入就显得不着痕迹,贴切自然了。

《脸》这个文题有很大的宽容度,因为外在的一切都是内心的表露,这就使得很多文章可以转化为《脸》。作者抓住了这个窍门,不费什么笔墨,就把自己原先做过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定风波》一文移植过来了。

很多同学拿到抽象的概念性的题目尚且可以马马虎虎的对付出一篇文章来,一旦遇到形象性的题目思路立刻就被形象禁锢住了,绕来绕去写不出什么有深度的文章。连这篇文章的构思技巧是可以借鉴的。这不是抄袭,而是“偷自己的懒”,利用自己平时作文的积累而进行深加工。这种文章在考场上往往因为思想的深刻,语言的成熟而取得更理想的成绩。

在此,评论者也可以偷自己的一个懒了,对于文章的其它评价可以参见《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定风波》一文的简评。
第3个回答  2012-11-29
满意回答
2009-03-24 12:381.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读者自可以发挥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些安慰。最后一句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对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第4个回答  2009-03-28
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的把月光比喻成清澈的积水。表达了作者厌恶官场斗争的心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