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来解释“易经”这两个字?“易”为何意?“经”为何意?

如题所述

一、《易经》名字的解释:
  《易经》一般又称为《周易》
  <一>、关于《周易》的“周”字,历来有很多种说法:
  1、有人认为:“周”是“易道周普无所不备”的意思。因为易以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笼罩万事万物,所以卦爻的含义,自然是周延普遍的。
  2、有人认为:《周易》是指周朝。周朝为一般人所接受,因为很多人都认为《周易》的“周”字就是朝代的名称。
  <二>、关于“易”字的解释有很多,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1、上日下月为易。“易之为字,从月从日阴阳具矣。”、“易者,日月也。”、“日月为易,刚柔相当。”
  2、金鸟,大日,生命。“易,飞鸟形象也。”
  3、蜥蜴变化为易。“易,即蜴。蜥蜴因坏境而改变自身颜色,曰之易,取其变化之义。”
  4、化繁就简则为易。《简易道德经》:“简则简,易则易。简则简之易,易则易之简,万物皆在一简一易中矣。"
  5、《系辞》则说:“生生之谓易”。
  6、清代的陈震著《周易浅述》则将“易”的定义分为两种:
  ⑴、交易:阴阳寒暑,上下四方之对待是也。
  ⑵、变易:春夏秋冬,循环往来是也。
  7、此外,“易”历来有一名含三义的说法:
  ⑴、简易,即“易”虽包罗万象,但有一个最简化的公式或“模式”,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可以装进这个“模式”里,都可以用这个“模式”来说明。即“大道至简是也”。
  ⑵、变易,即“易”是讲变化之道的,也就是讲“辨证法”的。
  ⑶、不易,即“易”虽讲变化,但这变化之“道”却是永恒不变的,也就是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究竟“易”为何义,下面我们不妨从“易”字的由来、及其形体的发展变化,来作较为深入的分析、探讨。
  <三>、关于“易”字在我国文字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对其形体变化和其字义的理解基本有以下两种意见和观点:
  1、第一种观点认为:“易”字是个象形字
  ⑴、“易”字在甲骨文中的形体,就像头朝上的一条“蜥蜴”。
  ⑵、“易”字在金文中的形体,就更像“蜥蜴”的样子了。
  ⑶、“易”字在小篆中的形体,与金文相似。
  ⑷、“易”字是现代楷书的写法和形体。
  此种观点认为:“易”字原指“蜥蜴”之“蜴”,其本义为“变化”。当“易”字被假借为“交换”、由“交换”又引申为“改变”之义之后,那么当“蜥蜴”讲的“易”就写作“蜴”了。“易”字还可以当“容易”讲。
  这就是认为《易经》中的“易”,是“蜥蜴变化为易”观点的理论依据。
  2、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易”字是个会意字。
  ⑴、“易”字在甲骨文中的形体,最初是左边三点,中间一条长弧线,右是半个圆圈。或左边是半个圆圈,中间一条长弧线,右边三点。(在古文中,同一个字,不少是正反互写的。)
  其形义解释为:
  ①、半个圆圈是半个太阳;
  ②、中间的长弧线是一条挡住太阳的浮云;
  ③、旁边的三点是从云缝里透射下来的阳光。(也可以说是表示多云的“多”,因为古人以“三为数之众,九为数之极。”)
  是故,“易”字的原义是“乍晴乍阴”之意。
  甲骨卜辞里常有“易日”、“不其易日”。“易日”是“好天气”,“不其易日”就是“天气不好”了。
  “易”由其本义“乍晴乍阴”,后又引申出“变换”、“交换”、“更易”、“交易”等义。
  ⑵、“易”字在金文中的形体,是以甲骨文中的形体为基形发展过来的。半边的太阳、散射的阳光都没有变,只是把蔽日的浮云的长弧线、变为先向左拐、后向右弯的弧线罢了。而太阳里像“鸟的眼睛”的那一点,其实就是我们所见的日中的“黑子”。(此形乍看也像飞鸟之形,这也就是认为《易经》中的“易”,是金鸟,大日,生命。“易,飞鸟形象也。”观点的理论依据和由来。)
  ⑶、在秦代的小篆中,“易”字的上部已经变成方形的“日”,弧线的下部和三点阳光已讹变为“易”下的“勿”了。
  ⑷、于是“易”这个会意字,沿循小篆中“易”字的形体、发展成为汉代的隶书之“易”和现代楷书的“易”了。
  综上所述,我个人比较赞成“上日下月为易”、“易之为字,从月从日阴阳具矣。”的说法。这是因为:
  1、《易经》是揭示、论述、反映自然(天地)之大道发展、变化规律的经典书籍。
  2、日月即代表天地,亦即代表阴阳,此种说法比较吻合《易经》八卦构成和排列的规律法则,及其内涵的核心思想。
  3、无论哪种说法、观点,都不能否认“易”的“变化”之含义。日月象数蕴含交替、变化之义。
  但无论是什么样的解释,说《周易》是讲阴阳两种势力相互作用、产生万物、“刚柔相推,变在其中”,都是不错的。
  到了西汉,儒家学派将《周易》与《诗》、《书》、《礼》、《乐》、《春秋》等奉为经典,并称“六经”。于是《周易》又被称为《易经》。
  <四>、关于“经”字的解释:
  1、、“经”字的由来及发展变化:
  “经”字原是个象形字,没有“纟”旁,只有“巠”。
  ⑴、在金文中,“巠”字的下部是织布时撑线时用的“工”,上部的三条曲线就是织布的“经线”之形。
  ⑵、在小篆中,为了使其“经线”的词义更为明确,所以又在其左增加了表意部分“纟”,这样“经”字就变成了左形右声的形声字了。
  注意:“纟”同“糸”,不能读作(sī)而应读(mì),由于人们误认为“纟”同“丝”,已经习惯地将“纟”也读成(sī)了。
  “纟”字是个象形字。
  a、“纟”字在甲骨文中,就像一小把丝柠在一起之形。
  b、“纟”字在金文中,其形体和在甲骨文中的形体大体相同。
  c、在小篆中,其形体和甲骨文、金文中的形体也基本相同。
  d、“糸”是楷书的写法。
  e、“纟”是简化字的形体。
  宋朝研究《说文解字》的学者徐锴说:“一蚕所吐为‘忽’,十忽为“丝”;‘糸’,五忽也。”
  可见“纟”(糸)是极细小的丝(二分之一丝)。
  “纟”(糸)字的本义就是“细丝”。
  《说文》:“纟,细丝也。象束丝之形。”
  ⑶、“经”是楷书的写法。
  ⑷、“经”是简化字。
  2、“经”字的词义解释:
  ⑴、“经”字的本义是指织布的纵线,跟“纬”相对。
  《文心雕龙﹒情采》:“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其大意是:经线正,纬线才能成;文章的内容定好了,文辞才能流畅。
  ⑵、后来从“经纬”之义又引申为南北东西之义,南北谓之“经”;东西谓之“纬”。
  《考工记﹒匠人》:“国中九经九纬。”
  ⑶、因为没有“经”正,也就没有“纬”成。所以“经”是主要的。人体气血通路的主干也就称为“经”,如:“经脉”、“经络”等。
  ⑷、同理,也正因为“经”的重要,所以记载一定阶级最高思想道德标准的书籍、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或宣扬宗教教义的书籍,就称为“经典”、“经书”等。
  《唐书﹒经籍志上》:“四部者,甲乙丙丁之次也,甲部为经。”也就是说,古代在图书目录中,以甲乙丙丁为次序,甲部的书籍均为经典。
  ⑸、古通“径”。
  ……等等。
  3、所以“经”字在《易经》中所蕴含的意义应该包括:
  ⑴、通“径”字,路径、途径、门径。即辨别、反映、揭示、掌握事物发展变化之轨迹、规律的方法。
  ⑵、事物发展变化的轨迹、规律。
  ⑶、对事物发展变化之轨迹、规律的认识、心得体会、心经。
  ⑷、论述事物发展变化之轨迹、规律的主要、重要的思想理论、经典。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8-08
易:就是变化的意思,可以引申为变化无穷\变化莫测\变化多端的意思.经:古代对有影响巨大影响的巨著的一种冠名.比如<诗经>,<道德经>及至后世出现的<金钢经><圣经>怎么样,朋友,满意这个答案吗?
第2个回答  2013-08-08
“易”是容易,“经”是经常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