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作文!!!

老舍《五月的青岛》,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张岱《西湖七月半》,茹志鹏《百合花》,任选其中两篇课文来写读后感,450字-500字

《五月的青岛》读后感,
您用优美的语言来诉说着五月的青岛,您用平凡的事来记录着五月的青岛,但你却写下了不平凡的语句

五月的青岛在你的笔下如仙境般、梦幻般洋溢着盎然的春色。在您的笔下青岛的风雾挡不住草木的生长,绿色在蔓延,在海上、在天边、在鱼帆……鲜绿、浅绿、深绿、黄绿……到处焕然一新,生机勃勃。微风吹动少女们的头发与衣裳,像一层面纱,笼罩着五月的青岛。来自不同地区的舞女,在这里展示不同的舞姿。随风飘动,如蝴蝶般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共同为这个日子庆祝。在您的笔下,有一种似紫而色略略发蓝的花,我特别喜欢,我相信插在花瓶里定然好看,给人以拥抱大自然的感觉。那漫天飞舞的桃花和樱花,仿佛给人带来冬春之意,为大自然增添一种梦幻般的神采,仿佛置身在仙境中,为这个地方带来了无限的生机。繁华街道上的生意,如火般红火,家家装饰着自己的新房,庆祝五月的到来,到处使人眼明神爽、焕然一新。

我最喜欢的还是你笔下那群天真无邪的孩子们,在告别一个冬天的开始,又可以重新在草地玩耍,脱下厚重的衣服,呼吸大自然那新鲜的空气,在漫天飞舞的花瓣下,拾花瓣、看猴、看鹿……并且过几天还要大红的樱桃可以吃,在玩耍中倾听大自然的心声,欣赏大自然的美丽。

五月的青岛,洋溢着热情与激情。而如今的青岛更是一个美丽而又令人骄傲的城市,2008年的奥帆赛在这里举行,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人们将齐聚在这里,白帆点点,扬帆青岛……

《百合花》虽然描写的是战争年代的故事,但是作者没有对恢弘的战争场面或是高亢的男儿热血进行描写,而只是对人物之间细腻的感情,以及主人公所具有的珍贵品质加以描述。“我”既被通讯员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的品质所震撼,也被新媳妇和“我”对通讯员真挚的情谊所感动。

为何给文章取了这么一个名字《百合花》?全文出现这样三个字眼一共才两次,初看却怎么看都不觉得有任何联系,但是随着渐渐地深入了解这篇小说,这朵仅仅只是绣在那条“枣红色的假洋缎”的被子的纯洁的百合花却愈显得夺目鲜艳。文章中的三位主人公——“我”、通讯员、新媳妇就这样被一朵花一条被子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他们的第一次接触发生在借被子的时候,因为部队伤员需要,通讯员被“我”拉着一起去借被子。而在这之中,“我”能轻松借到的被子,通讯员却死活都借不到,以至于说新媳妇是“死封建”,从中可以看出他的耿直和爽快——一位农村拖毛竹青年的特征。但当我告诉他这不是一条简单的被子而是新媳妇唯一的嫁妆的时候,他觉得误会了人家,惭愧地想把被子还回去。在这一来二去之中,从摩擦到相互理解,因为这么一条被子,彼此之间增进了认识和了解。

在这之后,个中种种都体现了“我”和新媳妇对通讯员的关心和祝福。包括新媳妇刚来包扎所时就大厅通讯员消息,以及中秋节时“我”吃着月饼就想到了在战地的通讯员,还有便是“我”在登记伤者时看到“通讯员”三字时的紧张和揪心。或许大家都在期待着胜利,期待着与通讯员的在此见面。

可是谁也没有想到,这第二次的相聚却成了永别。通讯员小小的身躯在战友危难之际竟然迸发出强大的力量和无穷的勇气,他为了保护同志,舍身扑在快要爆炸的手榴弹上,牺牲了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当小媳妇见到担架上的尸体时,她的心情是如此的复杂,也许是后悔,也许是悲痛。通讯员牺牲了,但新媳妇并没有停下自己的工作,仍然不顾“我”绝望的劝阻,认真地缝着通讯员衣肩上的那个破洞,以及她抢过被子倔强地说:“是我的---”,再把自己的那条崭新的“百合花”被子认真地盖在他的身上。这一系列的动作虽然简单,却饱含着泪水,透露着一份真诚的情感,一位中国农村妇女的质朴与善良,更让我看到了一颗诚挚的心,一份如百合花般纯洁的感情。

百合花带领他们互相认识,却又残酷地让他们说了永别。花开花落,几度春秋?战争是残酷的,但是这朵花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骄傲地绽放,代表着他们的纯洁与感情,代表这他们的一切美好品质,洁白无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8-01
——《五月的青岛》

看了这几段淋漓尽致的点染,谁能不爱那“绿”呢,而且必是爱得那么纯朴、洁净、明朗。当代的散文往往由于作者对描写的事物没有真挚的爱情,而失去了纯朴。

与纯朴密不可分的是老舍散文语言的简练。白话口语长于细致描摹,而最易失足之处便是繁冗啰嗦。徐志摩那种“浓得化不开”的散文语言固然有艳美之处,但从接受美学的观点来看,不能不承认有其弊病。我国散文历来讲究言简意赅。鲁迅、许地山、叶绍钧等人的散文都有简练之风。老舍的散文语言在简练这一点上同样不逊于他人,而且有其独特之处,即简练中透着干脆。

对于汉语发展最成熟的支流——北京话,老舍是驾轻就熟的。北京话的特点是:干脆、流利、便当。把这样的语言经过艺术锤炼再显现在文章中,自然就使人一眼看出:这是老舍的。例如他写《马宗融先生的时间观念》:

马宗融先生的表大概是、我想是一个装饰品。无论约他开会,还是吃饭,他总迟到一个多钟头,他的表并不慢。
第2个回答  2013-08-01
写这读后感之前并没读过《百合花》对茹志娟也知之甚少,确切地说现在的我很少看书,往来于公司与住处两点一线之间,只为那赖以生存的工资。每天都会要求自己当有每天看书的习惯,哪怕只有一页,然每日拖着疲倦的身子回到住处时,找得却是些能听能看,有趣而不用思考的东西,所以电视,电脑成了第一选择,至于书或束之高阁或沉压箱底,不知道这算不算是“沉迷声色”。其实曾经的我也爱读书,哪怕是农忙时期,休息的当中也会逮着机

会看上几页,一旦有大人经过,则慌不择乱地把书往凳子下或衣服里一塞。家里大人多半不喜小孩看课外书,认为那些杂书看得多了会扰乱心思,影响学习成绩,所以看这些闲书杂书是万万不能让大人们发觉的。

非常庆幸老师推荐的不是长篇巨作而是短短的《百合花》,更庆幸不是国外名著,偶尔附庸风雅地看看国外名著,终究不喜读这类书,冗长而拖沓,往往写到一半,主要人物才姗姗上场,大段的心理描写,没完没了地叙述,实在是需要极大的耐性才能看完,且需要极好的记性才不至于看了后面忘了前面。《百合花》精简紧凑,谈来浅浅淡淡,思之却意味深幽。整篇文章不足600字,喝杯水的功夫便可读完。一直奇怪作者为什么用《百合花》作为文章的标题,特意强调这是一条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我对百合花的含意不清楚,一查才知道白色百合花乃纯洁、庄严、心心相印。想必新媳妇在缝制被子时,定是把对新婚生活的向往,心心相印之心一针针地缝进了被子里。但文章并没提到新媳妇的丈夫的着落,他是做什么的,去哪里了?作者有意还是无意忽略了此问题。而百合花的被子更是作为一条线索联系着人物之间的关系,使得三个人聚在了一起。小通讯员与新媳妇一切的美好品质正如百合花一样洁白无暇。这大概就是文章取名《百合花》的原因吧。

文章描述的是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我”在战争爆发前被安排到前线包扎所,由一个来自农村的十九岁小通讯员护送,他不善言辞,特别的纯朴善良。在事件的发生过程中,无论是与我的相伴而行,还是借被子的情节都显得怯于女性,以及与两个女性之间的微妙关系的变化。没有太多的笔墨描写小战士的动作,只有他和两个女性的交往以及神态的变化,还有他的衣裳上的破布片,放在石头上的馍馍。故事的结尾是小通讯员为了救几个担架员用自己年轻的生命扑在一颗即将爆炸的手榴弹上受了重伤,新媳妇一改扭怩羞怯地帮小通讯员擦拭身子,医生宣布通讯员已牺牲时,新媳妇依然故我地帮小通讯员缝补衣肩上的破洞,最后更是把新婚的被子,那条撒满百合花的被子,盖在小通讯员身上。作者把最动人之处留在结尾却又不多费一字而结束,但作者的诉说似乎并没有停。

作为女作家,作者非常善于根据人性格安排故事情节发展,新媳妇最初并没有痛快地把被子借给小通讯员,着实让小通员气呼了一阵子时颇值得玩味,除了被子本身的特殊意义之外,当时的新媳妇面对一个陌生的小战士借被子,还对她说些诸如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一个和自己差不多年纪的小鬼搬出这些大道理,新媳妇难免会存心戏谑小通讯员一番,无意中却给纯朴而实在的小通讯员兜了一胆子委屈。后来新媳妇执著地要给小通讯员缝补衣肩上的破洞,既是弥补对小通讯员的愧疚,更是被小通讯员那种牺牲自己保全他人的精神而感染。一个会在步枪筒里,插上几根树枝,在经历过这次与异性接触,感受到来自异性的关爱后,又给枪筒里加了枝野菊花,热爱生命的小伙子为了几位战友牺牲,一切来得那么突然,而他衣肩上的那个破洞就成为两位女性心中的痛。在如花蕾般绽放的年纪,在青葱般的年华以那样的一种方式成全了他人牺牲了自己。那一刻毫无疑问他是新媳妇心目中的英雄,新媳妇以一种执著而崇敬的方式为她的英雄完成一个补丁,盖上一份温暖。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