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六腑在身体的主要功用是什么?

大家帮帮我,我急用,最好全一点,每个脏腑的功用都讲解出来,谢谢

五脏解析五脏:指心、肝、脾、肺、肾;属于实体性器官,它们的主要生理功能是生化和贮藏精、气、血、津液。1、 心心位于胸腔之内,两肺之间,隔膜之上。它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在五脏六腑中居首要地位。心的主要功能主血脉,主神志。(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的作用;心主神志是指心具有主宰人体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一切生理活动和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不良现象:面色红赤、舌尖深红、痛疼、心胸烦热、面色灰暗、面青、失眠、多梦、昏迷、舌质淡白2、 肺肺位于胸腔,左右各一。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宣发指肺气向上升宣和向外围的布散,肃降指肺气向下的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清洁的作用),通调水道。(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人体通过肺,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吐故纳新,使体内的气体不断得到交换,从而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不良现象:语声低微、身倦无力、胸闷咳喘、鼻塞、喷嚏、无汗、小便不利、尿少、水肿、痰饮、皮毛憔悴、音哑3、 脾脾位于中焦,在膈之下。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升清和统摄血液。(运化指消化吸收,升指脾气运动以上升为主,清指营养物质,统摄血液指脾不但可以有生血功能,也有统摄血液,使血液循行于脉道之中而不溢于脉道之外的作用。)不良现象:腹胀、完谷不化、食欲不振、倦怠消瘦、头晕目眩、便血、倦怠乏力、四肢沉重、口唇暗淡、皮下青紫斑4、 肝肝位于腹腔,横膈之下,右胁之内。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和主藏血。(疏泄指疏通、发泄;肝藏血是指肝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生理功能。肝主筋指全身筋膜的营养依靠肝血供给。)不良现象: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易怒、吐血、昏倒、血淤、痛经、月经量少、闭经或量多、若肝气抑郁则郁郁寡欢、多愁善感、沉默寡言、时欲悲伤啼哭;若肝气亢奋则烦躁易怒、面红升火、头目胀痛;纳食不化、口苦、两目昏花、抽搐、肢体麻木、动作迟钝;爪甲荣枯、近视5、 肾肾位于腰部,脊椎两旁, 左右各一。肾的主要功能是: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和主水及主纳气。(精即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 先天之精指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来是生育繁殖;后天之精指来源于水谷精微,由脾胃化生并灌溉五脏六腑,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肾主水,是说“肾为水脏”,它在调节体内水液平衡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主宰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肾的气化作用来实现的。肾主纳气指肾有摄纳肺吸入之气而调节呼吸的作用。发育:肾主藏精,而精能生髓,髓居于骨中,骨依赖髓以充养。小孩才能发育健壮。)不良现象:小儿发育迟缓、青少年生殖器官发育不良、性成熟较晚、不孕不育、中年人机能减退或早衰或老年人衰老快、男子遗精、女子梦交、发冷、小便次数增多、阳痿早泄、女子宫寒不孕、小儿牙齿生长缓慢或松动或脱落、肾好头发茂密色黑有光泽,肾虚的人头发变白易脱落。耳鸣、听力减退、老年人耳聋失聪六腑解析六腑: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属于管腔性器官,它们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纳和腐熟水谷,传化和排泄糟粕。1、 胆胆与肝相连,附于肝之短叶间。胆的主要功能是:贮藏和排泄胆汁。胆汁来源于肝脏,它由肝脏形成和分泌出来,然后进入胆贮藏。不良现象:食欲减退、腹胀、口苦、呕吐黄绿苦水2、 胃胃分为上、中、下三部。即上脘、中脘、下脘。胃是机体对饮食物进行消化吸收的重要脏器,其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纳与腐熟水谷。(胃把所受纳的水谷腐熟消磨,变成食糜,经过初步消化,下传于小肠,其精微物质经脾之运化而营养全身。(主通降,以降为和:指饮食物入胃,经胃的腐熟,初步消化后,下行于小肠,再经过小肠的分清泌浊,其浊者下移于大肠,变为大便排出体外。))不良现象:厌食、胃胀、口臭、便秘、恶心、呕吐3、 小肠小肠是机体对饮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并输布其精微,下传其糟粕的重要器官。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受盛化物指接受,以器盛物的意思;化物,具有变化、消化、化生的意思。泌别清浊,泌即分泌,别即分别。所谓泌别清浊指小肠对承受胃中的饮食物,在进一步消化的同时,并随之进行分清泌浊的过程。分清就是将饮食物中的精华部分,进行吸收,再通过脾升清散精的作用,输布全身,以供营养。泌浊指将饮食物的残渣糟粕,传送到大肠,形成粪便排出体外。)不良现象:腹痛、腹胀、腹泻、小便短少。4、 大肠大肠位于腹中与小肠相接,其下端即肛门。它是机体对饮食物糟粕中的残余水分进行吸收,并排出糟粕的脏器。主要生理功能是:传化糟粕。不良现象:如果大肠传导功能失常,不能吸收水液,则会出现大便溏泻、肠鸣等症;大肠津亏,可见大便秘结。5、 膀胱它的主要功能是贮尿和排尿。不良现象:尿频、小便失禁、6、 三焦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它的生理功能:是气和水液升降出入的通道,又是气化的场所。也可以说是通行元气和水谷运行的道路。上焦是将饮食物的水谷精气布散于全身,以温养肌肤、筋骨;中焦是主腐熟水谷,是指脾胃的消化、吸收、运输、蒸化津液、使营养物质化生营血,上输于心肺以濡养周身的作用。下焦主泌别清浊,排泄废料,是指肾与膀胱的泌尿作用,同时也包括肠道的排便作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8-01
五脏六腑

五脏六腑是中国人用了几千年的一个名词,就是指人体内的主要器官。“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有心、肝、脾、肺、肾五脏,“腑”是指空心的容器,有小肠、胆、胃、大肠、膀胱等分别和五个脏相对应的五个腑,另外将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为三焦,是第六个腑。
7m#G9KB9gV1M j1cV 人体的十一个脏器各有一条相对应的经络,加上心包经,也就是心脏和心脏外层的保护膜之间,称之为心包,其相应的经络称之为心包经。再加上人体躯干前侧的任脉和後侧的督脉,一共有十四条主要的经络。其中彼此之间有错综复杂的关系。例如每一个脏都相对应於一个腑,心脏对应著小肠;肝脏对应著胆囊;脾脏对应著胃;肺脏对应著大肠;肾脏对应著膀胱;三焦则对应著心包。F tx5Fj2\Or
从经络物质基础的研究中,发现手上和脚上的经络多数在骨间膜上,而脏的经络和其相应腑的经络通常都在同一片骨间膜的两面,所以这两个脏腑之间的变化会形成一致的病理现象。五脏对应著五腑,另外的三焦经则对应著心包经,也是在手臂的内外侧之间对应著。这种现象中国的医生在几千年前就明白了。
EQJ9b z 而这种对应的现象,对不懂中医的人而言,则是认为毫无根据的。例如中医认为寒气会入大肠经,从西医来看,受寒就是肺的疾病,和大肠怎麼可能相关,一个是消化系统,一个是呼吸系统。两者在解剖中根本就是不相通的两个器官。从经络来看,就会发现大肠经和肺经始终都是非常紧密相隣的。Y}O6[$?)C3Rv:Y#j1I:u
除了脏腑对应的关系之外,脏器之间还存在著相生相克的密切关系,古人将之以五行理论整理後,再依各个脏器的特性予以对应到五行之中就得出了:心属火、肝属木、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9Sa8b-V!g![ U 在五行关系中,讲究的是平衡,如果五脏中的任何一个脏器的能力较其他脏器强或弱,就会破坏这种平衡。如心火太旺的症状,有可能是心脏自己的原因引起的,例如夏天天气热,这个季节自然容易产生心火太旺的症状,但是冬天肾气不足时,水克不住火,也会造成心火太旺的症状;春天肝气上升时,也会因为木生火而造成心火跟著也旺的症状。
$W$F[:q:D']%je 这种脏腑之间的五行关系非常复杂,通常一个好的中医师需要花费数年甚至数十年以上的经验累积,才能完全掌握。掌握了这种五行变化的医生,经常可以非常准确的判断疾病根源,而有手到病除的功力。
U'p$LH2oc Vj 例如我们常见的腿部外侧不明原因的发麻和疼痛,通常被西医诊断为骨刺压迫神经造成的坐骨神经痛,仔细观察疼痛的部位,其实痛的是胆经的部位,是因为常年肺热引起的。肺属金,胆属木,金克木。肺的问题压制了胆的功能,有时肺热特别严重,就会造成胆经疼痛,这时只要在手部外侧肺经的尺泽穴压住不动一分钟,泄除了肺热,疼痛立即消失,真是手到病除。;yX\^b{"t:k
但是这只是治标而已,这种患者多数都伴随著胆功能方面的疾病,严重的甚至割除了胆囊,因此,只有根治了胆的疾病,才有机会使疾病痊愈。而胆功能的疾病根源又来自於肺里的寒气,只有将肺里的寒气彻底去除才会消除胆里的问题,疼痛才能永远不再发生。j8\e a-tE-@5H
虽然这种五行的理论不容易掌握,我们会在後续的章节中将常用的几种五行规律做比较详细的介绍。即使没有这种手到病除的功夫,只要能依照本书所提供的调养方法,慢慢调整生活习惯,也就能使血气能量上升,让人体的诊断维修系统发挥作用消除这种疼痛,差别只是需要忍受稍长时间的皮肉痛苦而已。因此读者不用担心学不会那些难懂的金、木、水、火、土,有兴趣就学,没兴趣就不用学,不会因此就学不会正确使用人体的方法。
/tuX5Z6Xo[? 虽然每个人的血气水平都不一样,但是人体在不同的血气水平,五脏六腑都会形成平衡的状态,身体才不会有不舒服的生病症状。通常出现了不舒服的症状时,就是脏器之间失去了平衡,这时中医的治疗目标,就是消除这种不平衡。vZGa)PD\:S+k;sK n
这里顺便一提的是,人体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机体,前面例子中的胆经痛就是最好的例证。这种发生在四肢上的疼痛,通常是用来通知大脑人体生病的讯号。
)J(aj-v1v3^4~A 多数不明原因的疼痛可能都是经络痛,当人体脏器的能力不足时经络才会痛,多数时候必需触压才会有痛感,到了问题很严重时,才会不碰也痛。因此当发生不明原因的疼痛时,应先找一份经络图,仔细分辨疼痛的位置是那一条经络,直接按摩疼痛的经络,或者按摩其相生或相克的经络,多半能够缓解疼痛。
u] G)G_ p#D 有些人很容易扭伤手脚,多数都会认为是意外的伤害,其实只有真正的严重外力才会造成扭伤,一般性的用力不当,是不容易造成扭伤的。通常被扭伤的部位会不断的重复受伤,其实主要原因并不是外力造成的,而是该经络相应的脏器早就有问题,使得经络的弹性变差,自然就容易扭伤了,这种扭伤不是偶然的意外,而是必然的结果。

五脏六腑,是人体各内脏的总称。心、肝、脾、
肺、肾,叫五脏;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叫六腑。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肝有贮藏

血液和调节器血量的功能。脾有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并运输全身的功能。肺“管呼吸,主气”,肾有“藏精”、“生髓”、“主骨”的功能。小肠主要功能是接受食物后分别清浊。胆分泌胆汁,有助于消化食物。胃受纳食物,再经脾将营养输出,以供养全身。大肠的功能是传导糟粕之物,通过肛门排出体外。膀胱主要是贮藏和排泄尿液。三焦不是一个独立的脏器主体,而是按脏腑部位和功能分为三个部位:心、肺为上焦,脾、胃为中焦,肝、肾、大小肠、膀胱为下焦。

阴阳说在中医的应用是很广泛的,它渗透在中
医学的各个方面,中医学虽然复杂,但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的,所以《黄帝内经》说:“人生有形,
不离阴阳。”以生理病理来看,正常的生理活动,全依靠人体内的“阳气”和“阴精”保持协调的结果,如果阴阳失调,发生阴阳偏盛偏衰现象,就会生病。就诊断治疗来说,正确的诊断,首先要分清阴阳。 从以上所说来看,中医是离不开阴阳来说理的。《黄帝内经》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治病必求于本”,这个“本”,就是阴阳二字。

中医·八纲辨证·表里

  一、表里

  表里是说明病变部位深浅和病情轻重的两纲。一般地说,皮毛、肌肤和浅表的经属表;脏腑、血脉、骨髓及体内经络属里,表证,即病在肌表,病位浅而病情轻;里证即病在脏腑,病位深而病情重。

  (一)表证

  表证是病位浅在肌肤的证候。一般为六淫外邪从皮毛、口鼻侵入机体后,邪留肌表,出现正气(卫气)拒邪的一系列症状,多为外感病初起阶段。表证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和病情轻的特点。常见于外感热病的初期,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传染病及其它感染性疾病的初起阶段。

  主证:以发热恶寒(或恶风),头痛,舌苔薄白,脉浮为基本证候,常兼见四肢关节及全身肌肉酸痛,鼻塞,咳嗽等症状。

  由于外邪有寒热之分,正气抗御外邪的能力有强弱不同,表证又分为表寒、表热、表虚、表实证。
 1.表寒证
  主证: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明显,无汗,流清涕,口不渴。舌质淡红,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病机:寒邪束于肌表或腠理,正邪相争,故恶寒发热,邪气侵犯体表经络,致卫气营血运行不畅,故头身肢体酸痛。正邪相争于表,故脉浮。

  治则:辛温解表。

  常用方剂:麻黄汤

  2.表热证

  主证:发热重,恶寒轻,头痛,咽喉疼痛,有汗,流浊涕,口渴。舌质稍红,苔薄白不润,脉浮数。

  病机:邪正相争于表,故发热,恶寒。热邪犯卫,汗孔失司,则汗外泄。热伤津而口渴。热邪在表,故脉浮数。

  治则:辛凉解表。

  常用方剂:银翘散。

  3.表虚证

  主证:表证而恶风,恶寒有汗。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浮而无力。

  病机:体质素虚,卫阳不固,故恶风,汗出,脉浮而无力。

  治则:调和营卫,解肌发表。

  常用方剂:桂枝汤。

  4.表实证

  主证:发热、恶寒、身痛、无汗。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浮有力。

  病机:邪盛正不衰、邪束肌表,正气抗邪,肌表汗孔固密,故发热恶寒而无汗,脉浮而有力。

  治则:辛温解表。

  常用方剂:麻黄汤。

  辨别表寒证与表热证,是以恶寒发热的轻重和舌象脉象为依据。表寒证是恶寒重发热轻,表热证是发热重恶寒轻,表寒证舌苔薄白而润,脉浮紧,表热证舌苔薄白而不润,脉浮数。此外,风寒之邪可以郁而化热,由表寒证变成表热证,外邪侵入肌表后容易入里化热,表寒证(或表热证)可以转化为里热证。

  辨别表虚证与表实证,结合病人体质,以有汗无汁为依据。表实证为表证而无汗,年青体壮者多见;表虚证为表证而有汗,年老体弱或久病者多见。
  (二)里证
  里证是与表证相对而言,是病位深于内(脏腑、气血、骨髓等)的证候,

  里证的成因,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表证进一步发展,表邪不解,内传入里,侵犯脏腑而成;二是外邪直接入侵内脏而发病,如腹部受凉或过食生冷等原因可致里寒证;三是内伤七情、劳倦、饮食等因素,直接引起脏腑机能障碍而成,如肝病的眩晕、胁痛,心病的心悸、气短、肺病的咳嗽、气喘,脾病的腹胀、泄泻,肾病的腰痛、尿闭等。因此,里证的临床表现是复杂的,凡非表证的一切证候皆属里证。外感病中的里证还需结合病因辨证、卫气营血辨证,而内伤杂病中,则以脏腑辨证为主。里证要辨别里寒、里热、里虚、里实(在寒热、虚实辨证中讨论)。

  辨别表证与里证,多依据病史的询问,病证的寒热及舌苔、脉象的变化。一般地说,新病、病程短者,多见于表证;久病、病程长者,常见于里证。发热恶寒者,为表证;发热不恶寒或但寒不热者,均属里证。表证舌苔常无变化,或仅见于舌边尖红;里证常有舌苔的异常表现,脉浮者,为表证;脉沉者,为里证。

  (三)半表半里证

  病邪既不在表,又未入里,介于表里之间,而出现的既不同于表证,又不同于里证的证候,称为半表半里证。

  主证:寒热往来,胸胁胀满,口苦咽干,心烦,欲呕,不思饮食,目眩。舌尖红,苔黄白相兼,脉眩。

  病机:邪正相争于半表半里,互有胜负,故寒热往来。邪犯半表半里,胆经受病,故胸胁胀满,口苦。胆热而肝胃不和,故心烦,目眩,欲呕,不思饮食。

  治则:和解表里。

  常用方剂:小柴胡汤。

  (四)表里同病(表里夹杂)

  表里同病是指表证和里证在同一个时期出现,常见的有三种情况:一是初病即见表证又见里证。二是发病时仅有表证,以后由于病邪入里而见里证,但表证未解,也称为表里同病,三是本病未愈,又兼标病,如原有内伤,又感外邪,或先有外感,又伤饮食等,也属表里同病。治疗原则为表里双解。

中医认为,六腑以通为用,通降为和。六腑是以疏通为其主要功用的,即是以大小便之形式排泄其代谢废物为其主要功用的。但是,它在以通为用的同时,还具有通降为和的排泄废物之功用,并以呼吸、发汗、呕吐等方式进行排泄废物。由于人体的五脏六腑又是相表里的,而六腑又是以通为用、通降为和为其工作之本,所以五脏也是以通为用、通降为和为其工作之本的。这样,中医攻邪治病,也正是本着五脏六腑以通为用、通降为和为其工作之本,借助发汗、呕吐、泻下之形式,排泄掉人体内蓄积的代谢废物、毒素等垃圾,清洁和净化了人体环境,为整个人体解毒,恢复了人体的代谢平衡和系统活力,从而增进了人的身心健康,最终达到防病治病之功效。

五行指水、火、木、金、土。五行学说认为,五行是构成宇宙的基本物质元素,宇宙间各种物质都可以按照这五种基本物质的属性来归类,五行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祖国医学借用五行学说来说明人体内部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用以补充阴阳学说。

  (1) 五行相生相克 相生,有相互滋生、促进、助长的意思;相克,有相互制约、抑制、克服的意思。

  五行相生的规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的规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在相生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母)和“我生”(子)两方面的关系,把它比喻为“母”与“子”的关系。在相克关系中任何一“行”,又都具有“我克”(所胜)和“克我”(所不胜)两方面的关系,称之为“所胜”与“所不胜”的关系。

  五行相生之中,同时寓有相克;相克之中也寓有相生。相生相克是一切事物维持相对平衡不可缺少的条件。所以五行生克制化是正常现象。五行中任何一“行”太过或不及,出现异常现象,都可引起相乘或相侮的变化。乘是乘虚侵袭的意思;侮是欺侮的意思。相乘是过度的相克,超过了正常制约的程度,其规律同相克,但被克者更加虚弱。相侮即“反克”,又叫反侮,即本来是自己所能克胜的,却反而被它克胜,其规律与相克正好相反。例如,正常时土克水,若土气虚弱,或水邪泛滥,水就反过来侮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