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汉语反切注音法的问题

列举《诗集传》中用的几个反切注音法,希望高手指点一、参差荇菜,左右采(叶此履反)之。这里的“叶”指的是什么意思?如果用“此履”读出来的音不是很囧?二、为絺为綌(去逆反,叶去略反)这里的注音什么意思?有什么办法明白?三、害浣害否,归宁父母(莫后反)这里“母”的音调应该是怎么样的?反切中的音调是不是看下字的音调?

古代没有拼音,往往用同音字注音,称为叶音法。所谓的“叶”就是读X音的意思。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印度的音韵学传入中国,对中国的音韵学产生了影响,注音方法上出了反切法。反切法通常用两个比较典型的汉字为一个字注音。通常前一个字表示声母,后一个字表示韵母和声调。就用你提出的几个例子来说。比如采,此履反,此示声母,即C,履表示韵母和声调ǚ,这样采字就读cǚ。用同样的规则可以知道第二个例子中的编余人员綌是多音字,有两种读音:qì和què;第三个例子中的母读mǒu。也许你注意到这几个字与现在汉语普通话中读音相差很大。是的,汉语语音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语音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别说《诗经》时汉语的发音与现在不同,就是隋唐时期的官话与现代汉语也不相同的。隋唐时期的普通话读音列接近现在粤语,也就是广东话,而不是现在普通话或国语。上边三个字的音其实也是按照中古时期的汉语读音注音的,与《诗经》产生时的上古汉语相比还是发生了巨大变化。你可以把这三个音与广东话的发音比较一下,它们是差不多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