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的文体特点

如题所述

《楚辞》的文体为诗歌,诗歌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它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

2、诗歌抒情言志,有丰富的感情与想象。

3、诗歌的语言具有精练、形象、音调和谐、节奏鲜明等特点,语言具有音乐美。

4、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且分行主要根据节奏,而不是以意思为主。

扩展资料

古代文学体裁分类:

1、赋: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著名的赋有: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南宋苏轼的《前赤壁赋》等。

2、骈文: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骈文由于迁就句式,堆砌词藻,往往影响内容表达,韩、柳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渐衰。著名的有南朝梁吴均写的《与朱元思书》

3、原:推究本源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这种文体是对某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从根本上考察、探讨,理论性较强。如唐代韩愈的《原毁》、明代黄宗羲的《原君》。

4、辩:这种文体的特点是批驳一个错误论点,或辨析某些事实。如唐代韩愈的《讳辩》、唐代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辩》

5、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如唐代韩愈的《师说》、《马说》。

6、奏议: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它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如西汉贾谊的《论积贮疏》、三国诸葛亮的《出师表》、南宋苏轼的《教战守策》

7、序:也作“叙”或称“引”,这类文章,按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的,属于说明文。对作者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文。如宋代欧阳修的《伶官传序》等。

8、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刻在牌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如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

9、祭文: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时所诵读的文章。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内容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经历,颂扬他的主要品德和业绩,寄托哀思,激励生者。如清代袁枚的《祭妹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楚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诗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学体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4-22
一、从诗风言,铺排夸饰,想象丰富,是楚辞的共同特征。
二、从体式言,楚辞较之《诗经》,篇幅极大增长,句式也有四言为主变为长短不拘,参差错落。  
三、就语言说,楚辞多用楚语楚声,楚地的方言词语大量涌现,另外,“兮”字、“些”字作为虚词叹语成为楚辞的一个鲜明标志。
楚辞:
1.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以南方民歌为基础,采用楚国方言创作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楚辞因此又称为"离骚体"。
2.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形式,亦作“楚词”。作品运用楚地(现在湖南,湖北,安徽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3.楚辞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变化、辞藻华美、对偶工巧,以大量“兮
”字作衬字。战国
楚屈原
吸收其营养,创作出《离骚》等巨制鸿篇,后人仿效,名篇继出,成为一种有特点的文学作品,通称楚
辞。西汉
刘向编辑成《楚辞》集,东汉
王逸又有所增益,分章加注成《楚辞章句》。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6-02
楚辞作为一种新诗体,具有以下明显的文体特征:
1、篇章体制的宏伟繁复。
楚辞的大部分作品篇章都比较长,比如《离骚》全诗有三百七十三句,二千四百多字;
而《天问》全诗有三百五十多句,一千五百多字。其他如宋玉创作的《九辩》等也都是长篇大作。与北方的乐歌《诗经》作品相比,这些作品不仅篇章比较长大,而且还有许多复杂的体制形式。如长诗《离骚》的末尾有“乱”,《涉江》、《哀郢》、《怀沙》、《招魂》的篇末也有乱,而《抽思》的体制更复杂,不仅有乱,还有少歌和倡。而这些,在《诗经》里都是很没有的。篇章体制的宏伟繁复因此成为是楚辞区别于《诗经》,独立为一种新诗体的重要文体特征之一。
2、独特的句式、语调。
楚辞与《诗经》在篇章体制上有很大的不同,在句式和语调上则有着更明显的差异。
(1)句式的加长
我们都知道《诗经》作品主要是四言诗,篇幅不大,以重章叠句的形式构成。与《诗经》相比,楚辞作品句式大都比较长,如“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春兰兮秋鞠,长无绝兮终古”。这些句子比起《诗经》的四言来说,句式都已经加长了。
(2)“兮”的使用
除句式加长之外,楚辞中还大量使用“兮”字语吻词, 这几乎成为楚辞体最明显的标志。 “兮”字在诗歌中的出现当然不始于楚辞,《诗经》中就已经可以看到带有“兮”字的诗句,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但是楚辞中的“兮”字使用频率远远高于《诗经》,如在现存的屈原作品中,除了《天问》、《招魂》外,其他作品都广泛使用了“兮”字。不仅如此,楚辞中的兮字还有着《诗经》中的“兮”字所不具备的特殊功用。楚辞中的“兮”字有多种位置和意义,其位置有的在每一句的之间,这种形式大多出现在《九歌》里,如“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春兰兮秋鞠,长无绝兮终古”;有的在上下句之间,这种形式大多出现在《离骚》和《九章》的多数篇章里,如“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等;有的在下句末,如《橘颂》“蘇世独立,横而不流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这三种形式中只有第三种,也就是《橘颂》中的“兮”字使用类型是沿用了《诗经》中兮字的使用方式,而其他两种与《诗经》中不同的类型,是楚辞中使用更广泛,也更有典型性的。这些“兮”字不仅有着《诗经》中的兮字所具有的表情作用,更重要的是它们同时起着调整节奏的功能。尤其是在《离骚》、《九章》等散文化长句较多的篇章中,“兮”字的这种作用就更为突出。因为这些诗篇中一般两句构成上下对称的长句,如“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在这样的长句中需要在中间位置稍加停顿,以方便诵读,增强诗歌的节奏感。而位于句子中央的“兮”字正很好的发挥了这一作用。此外,闻一多先生还认为《九歌》中的“兮”字还代替某些虚词起语法作用,如“采芳洲兮杜若”,“兮”字有“之”的意思;再如“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这里的“兮”字有“于”的意思。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楚辞中的“兮”字不仅使用频率极高,更有着许多独特的作用,比如增强节奏、代替虚词起语法作用等,而这正是屈原的创造,是楚辞所独有的。
第3个回答  2013-07-23
一. 从诗风言,铺排夸饰,想象丰富,是楚辞的共同特征。如《离骚》充满奇幻不拘的想象,抒发真情层进反覆。   二. 从体式言,楚辞较之《诗经》,篇幅极大增长,句式也有四言为主变为长短不拘,参差错落。  三. 就语言说,楚辞多用楚语楚声,楚地的方言词语大量涌现,另外,“兮”字、“些”字作为虚词叹语成为楚辞的一个鲜明标志。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1-07-29
文体特点?应该是骈散并用吧?楚辞不像近体诗,格律整齐,也不像同时期的《诗经》以骈为主,间或杂言。楚辞以南方特有方言形式存在,更像当代的散文,所以也有人认为楚辞是散文的雏形。多有“兮”字做停顿,校正音节什么的。大量古音,现已失传,仍在探索中,众说纷纭。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