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文学的价值

辩论比赛
主题是通俗与经典文学的谁影响更大
我方是通俗
可以找出经典的缺点

与其说报纸是通俗文学的园地,不如说文学若想有一个公开发表的地方,非自求通俗不可。无他,报纸是大众化的读物,报上的东西,非投读者之好不可。  是以看香港副刊史,不论其是连载小说或杂文,都力求通俗,也力求趣味化。高不可攀、内容晦涩的作品,报纸视之为读者的毒药,永远不敢录用。  金庸的武侠小说、亦舒的爱情小说,都属通俗文学。金庸作品后来登上文学宝殿,只表示通俗文学登峰造极,并不表示这些作品不是通俗文学而是严肃文学、高雅文学、纯文学吧!  这也就是说:通俗文学其实不必在纯文学面前自贬身价。  写作时考虑读者口味与需要,是不是就一定减低了文学创作的创意与价值呢?恐怕未必。  唐朝诗人白居易作诗,让妇孺试读,以验其浅白程度,目的也是要尊重读者,以读者的口味、程度作为一己创作的指标。这样去考虑读者,难道就一定会把作者的创意泯灭了?  即使不以金庸的小说为例,也可以回顾昔日金庸撰写的社评,浅白易懂,也是通俗文学的精品哩。 通俗文学长期以来被当作"亚文化"而不受学界的重视,但通俗文学和纯文学却是同源所生,渊远流传.进入20世纪以来,通俗文学更因其通俗易懂的语言、曲折生动的情节、个性鲜明的人物等一系列独特的审美特征满足了读者的阅读期待,迎合了文学市场的消费需求,使通俗文学步入了一个新的市场繁荣期. 文学评论家雷达认为,传统的文学观念影响了人们对通俗文学的价值判断。文学向来是个见仁见智的话题,纯文学与通俗文学之间并非决然对立,它们之间根本的分界不在于描写对象是否通俗,而在于作家在描述对象时,取何种价值标准。纯文学作品通常表现出作家的精英意识,通俗文学作品从思想内容和文学形式上都会立足于大众的平面,沿袭的是类似“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样易被大众接受的价值评判体系。这样的区分并不意味着纯文学、通俗文学作品之间有优劣之分、高下之别。通俗与经典的比较:1.其实通俗文学和文学名著在各个时期都扮演着自己的角色.通俗文学是文学名著的根源,而文学名著是通俗文学的升华.要在影响前面加上一个时间范畴,比如说现代. 要是按照现代这个时期来说,本人认为通俗文学要比文学名著的影响大,必定通俗文学是基础,文学名著是由它发展而来的,而且人们对通俗文学比较乐于接受和吸收,因为它通俗易懂,而文学名著则需要人们具备一定的思想底蕴来分析名著中所阐述的道理或哲理. 2.文学名著是有价值的。文学名著,是思想和艺术兼美的经典,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骄傲。没有名著的民族是可悲的,拥有名著却远离名著的民族更可悲。上下几千年,从屈原到冰心,要读;纵横数万里,从歌德到普希金,也要读。特别提出鲁迅。鲁迅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和文学家。许多中学生不爱读鲁迅的文章。他们宁愿在周作人的苦雨斋里消遣、在琼瑶的《情深深,雨蒙蒙》中排徊,也不愿在鲁迅的百草园内逗留。这不由使我生出几分怅然。鲁迅的书,富钙,多铁,读之可以清心,明目,壮骨,活血,读点鲁迅的书,可以借他的慧眼审视大千世界,借他的大脑思考多味人生,借他的铁肩挑起历史重任,借他的正气扫荡不正之风!再给你个网址,里头有一段很长但写得不错的通俗与经典对比: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7880020.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8
经典和通俗都是事物,不是人,所以他们只能有缺陷,而不存在缺点。
这种题目更多看得是临场表现:语言、修辞用得好不好的问题。破题、立论这些东西都太小儿科了,楼主还是自己来干吧。经典文学往往是人们所赞同的,通俗文学的地位好像差了那么一点点,那么我就告诉你一个悖论:“好”小说在所有的时代流行,“坏”小说流行于所有的时代。
第2个回答  2013-08-09
经典是阳春白雪,达不到如话本一般的普及,但是钱钟书也喜欢看话本,鲁迅的童年也曾描着话本的绣像度过,经典要普及必须做亲近大众的努力,红楼梦的戏曲老太太爱看,你给她看书她不一定认识字,经典未必人人看过,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受众就多很多~
第3个回答  2013-08-09
经典是通俗的升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