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文人与酒的关系

如题所述

中国是酒的故乡,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酒和酒类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酒是一种特殊的食品,是属于物质的,但酒又融于人们的精神生活之中。它炽热似火,冷酷如冰;它缠绵如梦萦,狠毒似恶魔,它柔软如锦缎,锋利似钢刀;它无所不在,力大无穷。它可敬可泣,该杀该戮;它能叫人超脱旷达,才华横溢,放荡无常;它能叫人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到绝对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它也能叫人肆行无忌,勇敢地沉沦到深渊的最底处,叫人丢掉面具,原形毕露,口吐真言。 中国文人与酒结下不解渊源。在饮酒想起诗,赋诗想起酒。酒与诗好象是孪生兄弟,结下了不 解之缘。在《诗经》饮酒是乐事。酒,往往想到我们的祖先,用作祭祀之用,与神灵共享。“清酒既载,驿牡既备。以享以祀,以介景福。”《大雅.旱麓》。他们喝酒的原因有以下几类:一、饮酒可以表现少年意气王维(《少年行》其一)诗云:“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诗人精心选择了高楼纵饮这一典型场景。游侠重意气,重然诺,而这种性格又总是和“使酒”密不可分,所谓“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①,把饮酒的场景写活,少年游侠的形象也就跃然纸上了。当年长安城里那些游侠少年的翩翩风采,实际上就是靠骑骏马、饮美酒打造出来的。新丰美酒,似乎天生就为少年游侠增色而设;少年游侠,没有新丰美酒也显不出他们的豪纵风流。李白《金陵酒肆留别》一诗,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杨花飘絮的时节,江南水村山郭的一家小酒店里,即将离开金陵的诗人,满怀别绪,独坐小酌。骀荡的春风,卷起了垂垂欲下的杨花,轻飞乱舞,扑满店中;当垆的姑娘,捧出新压榨出来的美酒,劝客品尝。这里,柳絮濛濛,酒香郁郁,扑鼻而来,也不知是酒香,还是柳花香。虽然没有强调酒价的昂贵,但少年的风雅意气却依然生动如画,青春气息扑面而来。诗人留别的不是一两个知己,而是一群青年朋友,所以诗中把惜别之情写得饱满酣畅,悠扬跌宕,唱叹而不哀伤。可谓“语不必深,写情已足”②。全诗可见诗人的情怀多么丰采华茂,风流潇洒。二、饮酒可以激发灵感史书记载,王勃③每次作诗写文章,都不深思熟虑,先磨好墨,再酣饮一番,然后盖上被子、只露出脸面,呼呼大睡一觉。醒来之后,抓过毛笔,一挥而就,一个字都不必改动,当时人称之为“腹稿”。可见,王勃的打腹稿,是需要借助酒精刺激的。在其《对酒春园作》中写到“投簪下山阁,携酒对河梁。狭水牵长镜,高花送断香。繁莺歌似曲,疏蝶舞成行。自然催一醉,非但阅年光。” 全诗抒写面对芳草落花醉酒伤春的情景,青山狭水,高花莺蝶,在诗里层见叠出,没有细致的动态描绘,却因洋溢着诗人对春光的无限陶醉和眷恋,而在小园的小天地内拓展出无边无际的春色。另一方面,正是因为那一壶酒,使得其融入其中,有种醉的感觉。一分酒醉,一分陶醉。 更是相得益彰。同样的在其《滕王阁序》中“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饮酒作乐至于能够写出这一句素称千古绝唱。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这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文不加点,可见酒对王勃创作的作用之大。三、饮酒可以忘忧消愁忧愁是诗人与生俱来的特性,加以人生遭际不顺,他们的忧愁自然比常人更多、更深。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字面上是豪言壮语,内心里其实是生死诀别的悲凉。李白《将进酒》“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听起来很洒脱,其实他是愁得无法可想时的自我安慰。接下去的“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既表现了诗人的出手阔绰,“万古愁”三个字也将他愁肠百结的心情暴露无遗。他在另一首诗里坦然承认,“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就是说,酒已经不能化解他胸中的愁闷。他们喝酒写诗内容大多有这么几类:一、为仕途不畅,目标不以达成白居易饮酒,是因为他的政治理想难以实现。④辞官之后,白居易给自己取了个号,叫“醉吟先生”,并且写了一篇自传,“既而醉复醒,醒复吟,吟复饮,饮复醉,醉吟相仍,若循环然。由是得以梦身世,云富贵,幕天席地,瞬息百年,陶陶然,昏昏然,不知老之将至,古所谓得全于酒者,故自号为醉吟先生”。这一番自白,看起来是挺超脱的,而实际上无奈之情溢于言表,他距离庄子的境界不可以道里计。雍陶的“自到成都烧酒熟,不思身更入长安”(《到蜀后记途中经历》),张谓的“眼前一尊又长满,心中万事如等闲”(《湖上对酒行》),李商隐的“悠扬归梦惟灯花,濩落生涯独酒知”(《七月二十九日崇让宅宴作》),都不过是名利场上未能如愿之后的自我慰藉。曹操,作为汉末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则借以《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幽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沈吟至今。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来抒发自己的求贤若渴。对于不能尽早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的反思,表现出自己的雄心壮志。陈沆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天下三分,士不北走,则南驰耳。分奔蜀吴,栖皇未定,若非吐哺折节,何以来之?山不厌土,故能成其高;海不厌水,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厌士,故天下归心。”⑤诗歌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在艺术上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语言质朴,立意深远,气势充沛。读后不觉思接千载,荡气回肠,受到强烈的感染。二、为千丝万缕之情李清照是中国古代女诗人的魁首,而其爱酒之深,亦可与李白、苏轼等同列。在李清照笔下,酒与她的诗词一样,随着她人生经历的跌宕起伏而变化,显得多姿多彩。⑥早期,李清照的词主要是写少女情怀的浪漫,以及与赵明诚的相亲相爱。此时,清照词中的酒,也是一种浪漫、潇洒与祥和的美丽,前面这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入,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便是例证。一个女子,喝得晕乎乎的,连回家的路都找不着了。李清照以词中所写,某日黄昏,一个妙人儿,独自驾着小船,一边游湖一边品酒,那该是一种多么浪温惬意的情景啊。另外还有“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樽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米酒初熟时,上有渣浮如蚁。”。(《渔家傲》)。溶溶月色皑皑雪,疏影横斜,傲然绽放,一片冰清玉洁的背景之中,梅花的一缕芳魂更衬得孤傲卓绝。人在梅影下痛饮,有暗香浮动,酒石酸醉人耶?梅醉人耶?此花不与群花比,是爱极之语。而人的才气品格却可与此花斗艳,譬若易安。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等等。李清照的词被人吟唱最多的就是那首《声声慢》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靖康之乱,诗人仓皇南渡,国破继之以家之,爱人赵明诚病逝,清照流离失所,老来无依。在饱经了人生的炎凉风霜后,李清照已不再是当年闺中抒情的少女,此时的酒,已满是凄凉之意。另一首同样有名的是《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其人其情其酒其词可知这些词中,女诗人的诗才与酒香一起流光溢彩。三、为朋友不能今生共度李颀“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故乡。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东门酤酒饮我曹,心轻万事皆鸿毛。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
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送陈章甫》),四月好风光,南风和暖麦儿黄,枣子的花还未落,桐叶已长满。故乡一座座青山,早晚都相见,马儿出门嘶声叫,催人思故乡。陈章甫光明磊落,胸怀真荡然。想起洛阳东门买酒,宴饮我们,胸怀豁达,万事视如鸿毛一般。醉了就睡,那管睡到日落天黑,偶尔仰望,长空孤云游浮飘然。黄河水涨,风大浪高浪头凶恶,管渡口的小吏,叫人停止开船。你这郑国游子,不能及时回家,我这洛阳客人,徒然为你感叹。听说你在故乡,至交旧友很多,昨日你已罢官,如今待你如何?就全篇而言,诗人以旷达的情怀,知己的情谊,艺术的概括,生动的描写,表现出陈章甫的思想性格和遭遇,令人同情,深为不满。而诗的笔调轻松,风格豪爽,不为失意作苦语,不因离别写愁思,在送别诗中确属别具一格。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送给名马八匹、绸缎十捆,派仆人给他送到船上。在家中设宴送别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一阵歌声。李白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主人的深情厚谊,古朴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动。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了那首著名的送别诗给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诗比喻奇妙,并且由于受纯朴民风的影响,李白的这首诗非常质朴平实,更显得情真意切。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明代唐汝询⑦说:“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之,情固超俗矣。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 四、为感叹世间多变,以及表达阔达人生态度苏轼在《赤壁赋》中这样写“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主要抒写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从泛舟而游写到枕舟而卧,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会不变,人生短暂,自然可悲;但从不变的角度看,那就是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都会无穷无尽。深微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隐忧,同时也表现了他旷达的人生态度。同样的,苏轼在《水调歌头》中也表达了同样的感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杜甫在《登高》中写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在杜甫所有的诗作中,《登高》可以说是艰难苦恨、离乱悲愁的集大成者,诗歌写于诗人晚年寄寓夔州时期,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抒发身世命运之悲和时局离乱之慨,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宇宙是无穷的,而人生是短暂的。古往今来,身世家国,荣辱人生,沉浮世态,得失人心,多少离愁苦恨,多少艰难困厄,全由杜甫一肩挑住。他一肩挑起了推排不尽、驱赶不绝的千斤悲愁。生命是如此的沉重而悲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8-08
中国古典文人与酒 在中国,若要问有没有不喝酒的人,回答必然是肯定的。可是若问有没有不喝酒的文人,恐怕就没那么容易回答了。是啊,就连李清照那样的弱女子都吟出了“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词句,更何况那些堂堂七尺男儿呢。按理说,文人与酒本并没什么必然的联系,甚至还有些风马牛不相及。一个是饱读诗书,整日与笔墨纸砚打交道;一个是由粮食、水果酝酿而成,主要的成分是水和酒精。可是在历史上却偏偏出现了那么多爱喝酒的文人,也偏偏出现了那么多与酒有关的文学作品。传说酒的发明人叫夷狄,是黄帝的官员。他无意间酿出了这种饮品并且献给了黄帝。这位叱咤风云的中华民族的祖先饮完竟大醉了一天一夜。醒后深有感慨,叹道“日后必有因此物而亡国者”,遂不喜夷狄。黄帝的预言一次又一次地得到了印证。先是夏桀,再是纣王,还有陈后主、南唐后主、宋徽宗…… 酒的威力真是巨大啊,连一国之君都无法抗拒,更何况是那些生就风流放荡的文人。刘伶大概是其中最早的,最有名气的一个了。相传,他的妻子为了让他戒酒,把家中所有的酒都藏了起来。刘伶酒瘾发作,却无酒可喝,于是蒙骗妻子说,我以后再也不喝酒了。为了表明我的决心,请你把酒拿出来,准备一些祭品,我在神灵面前发个誓,作篇祭文吧。他的妻子信以为真。谁知刘伶看到酒坛子一把抢了过来,高声祭道:“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槲,五斗解酲,妇人之言,甚不可听。”说完,又喝得酩酊大醉。另一个是大家更熟悉的——李白。杜甫《饮中八仙歌》中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位杨贵妃侍砚,高力士脱靴的中国影响力最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一生都与诗酒相伴。就连死都是选择了在舟中酒醉后,到水里捉月亮的方法。有一幅著名的国画《太白捉月图》描绘的就是这一事件。酒给李白带来了最充足的创作灵感,将古代的诗歌艺术推上了顶峰,然而遗憾的是,也给他的后人带来了难以拂平的伤害。李白的几个儿子都是弱智。还有个叫郑燮的人。他将书法的技巧融入到了画竹之中,也将画竹的方法运用到了书法当中。画了一辈子,写了一辈子。这其中也有酒的功劳吧。今天,我们在畅饮板桥宴的时候是否也会想起二百多年前的那个怪人呢。酒于人可谓是一把双刃剑。少饮则舒筋活血,祛风通络;多饮则伤及元气,百害无益。可是酒对于中国文学却是有益无害。如果没有酒哪来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洒脱;如果没有酒哪来得“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噫。”的缠绵;如果没有酒哪来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了悟;如果没有酒哪来得“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的悲壮。曹公于“举家食粥酒常赊”的境地下“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完成了不朽的《红楼梦》。除了那份执着,酒也是功不可没吧。孙悟空之所以能大闹天宫,我想这里面也少不了酒精的作用。《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青梅煮酒论英雄”、“温酒斩华雄”、“单刀赴会”、“刮骨疗毒”……哪一个激动人心的场景离开过酒。至于《水浒传》,酒更是贯穿始末了。“武松打虎”、“醉打蒋门神”、“风雪山神庙”、“智取生辰纲”和后来的“寥儿洼”又有哪一处能少得了酒的助力。文人离不开酒,文学更离不开酒。如果没有了酒,文人会缺少创作的活力,中国文学的天空也会变得暗淡无光。我不是文人,却于酒后写下了这篇文章。为醉客平添一份闲谈的话资,也博还在清醒着的朋友会心一笑吧。
第2个回答  2013-08-08
在酒中抒发情怀、放浪形骸是大部分文人所向往的。刘伶这个酒鬼,亦是位行为艺术家,常常在家中裸身喝酒。朋友讥笑他,他反而说:“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宇为裤衣,诸君何为入我裤衣?”其狂放之态,真令人哭笑不得。刘伶之后的李白,亦有“酒仙”之称。李白醉酒时的豪放不羁,无所忌惮,毫不逊色于刘伶。“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面对天子的召唤,他充耳不闻,还自称是“酒中仙”。其狂傲程度简直令今人难以置信。“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饮三百杯。”也许是诗人的浪漫,这两句也染上几分夸张的色彩,但是可以肯定李白的酒量是常人难及的。饮酒之多,醉态常在,难怪会傲视寰宇,蔑视权贵,轻视钱物。醉酒后在皇上面前肆意妄为,狂态毕露的还有东方朔。《芙蓉镜寓言》载:“东方朔豪纵不羁,尝醉入殿,至小遗殿上。”他竟然在皇上面前撒尿,像这种令人汗颜的举止应是东方朔的专利了。与这三位豪饮不止的文人相比,晚年辞官归躬的陶渊明的酒量似乎不值一提。“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可是,在一杯浊酒,一缕菊香中,他吟出了鄙视尔虞我诈的官场,向往悠然闲适的田园生活的隐逸情怀。这种高雅脱俗的情操,构筑了隐逸文人纯静的精神家园,为后世称颂不绝。

酒是文人最好的助兴之物。纵情山水也好,外出打猎也罢,缺少酒就不能玩得痛快。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我们描述了一幅文人春游饮酒时快乐祥和的画面:“……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曲水流觞,饮酒赋诗成了这次春游的主要活动。唐伯虎与好友聚饮更是令人称奇不已的一件事。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天,他与祝枝山、张梦晋在雪中学乞丐大声高歌,向路人行乞,再把乞讨来的钱买酒狂饮。名利颇丰的他们,竟会以这种途径体验喝酒的乐趣。“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欧阳修,每次出游,肯定备酒而行,在游山玩水的同时,一定会以酒助兴,否则,焉有醉翁亭的故事流传千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李清照早年逍遥快乐的生活,也在寄情山水和推杯换盏中度过,否则,怎么会常常“沉醉不知归路”?今天,我们仍可以从柳永那“忍把浮名换了浅吟低唱”中领略到古代文人宁可抛弃功名利禄,甘愿在酒精的醺醉中追求人生的真正快乐,尽情享受生活,探寻人生真谛的那种潇洒自在。

文人还常在酒醉中寻找灵感。灵感之于创作犹如源头之于活水。但有时灵感“犹抱琵琶半遮面”,宛若大家闺秀,深藏闺阁,这时醇香一醺,灵感又像嗅到食物气味的老鼠,一窜而出。无数诗文墨宝就是在酒的作用下诞生的。“一日九醉”的怀素和每每大醉后呼喊狂走的张旭,常常在醉后才挥笔疾书。他们的狂草一气呵成,笔势肆意,行云流水,成为中国书法史上令人惊叹不绝的精品;曹雪芹在写《红楼梦》期间,终日与好友聚饮,即使到了“举家食粥酒常赊”的窘境,每日也要尽醉而归。醉眼朦胧中他把痴言痴语诉诸纸上。也就是这“满纸荒唐言”,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立下了一座光耀万年永不倾颓的丰碑。就算本无心吟诗泼墨,有酒助兴,也会不禁诗兴大发,一展才华:黄庭坚被贬戎州时,在一次宴会上,有幸品尝到当地的一种酒——“荔枝绿”。他被这种甘美醇香的琼浆玉液倾倒了,立即吟一首《荔枝绿颂》,这可是“荔枝绿”最好的广告词。从此,“荔枝绿”这种酒便成了进贡朝廷的名品。无数文人的创作都离不开酒,甚至可以说,中华优秀的历史文化,除去文人横溢的才华,另一半功劳应归于酒。

或悲或喜,或哀或乐,文人总离不开酒。若文人择物为友,则首当推酒。没有丝竹烦耳,文人或许只是感到暂时的寂寞。但没有酒做伴,则如俞伯牙失去钟子期而悲叹世上再无知音,摔琴不复弹一样,也会性情渐隐,灵感消退,无以成文。所以,随手翻开一本泛黄的著作,细细品味,总会嗅到一股醉人的酒香,沁人心脾,经久不息。文人的风流、性情、才华……共同酿成一坛酒,芳香四溢,穿越五千年的岁月,醇香依旧,迷醉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
第3个回答  2013-08-08
如果说中国的女人是水做的,那我就说一句,中国的文人就是酒做的,包括他的思想,他的身体。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