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八年级下文言文中考题~~~~

我需要05年、06年、07年的全国语文中考题,只要课内文言文阅读题部分。越多越好!篇目如下:
《与朱元思书》
《五柳先生传》
《马说》
《送东阳马生序》
《小石潭记》
《岳阳楼记》
《醉翁亭记》
《满井游记》
急!!!!望达人帮助!!!!

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能力测试

(一)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⒈解释加点字
⑴具答之( ) ⑵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⑶ 屋舍俨然( )
⑷各复延至其家( ) ⑸乃不知有汉( ) ⑹便要还家( )
⒉下列加点字与“皆叹惋”句中的“皆”字意义不同的是( )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D、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⒊有些成语出自本文,请写出两个 、
⒋下列加点词语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阡陌交通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无论魏晋 D、设酒杀鸡作食
⒌翻译句子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译文: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译文:
⒍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像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二)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⒈《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采用了 的写法。
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有仙则名( ) (2)斯是陋室( )
(3)惟吾德馨( ) (4)无案牍之劳形( )
⒊“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之”字与下列各句加点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策之不以其道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D.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⒋翻译下面的句子。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⒌作者引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典故是为了说明( )
A.自己和诸葛亮、扬雄一样都居住在陋室中。
B.自己的陋室可以和诸葛庐、子云亭齐名。
C.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D.表明作者怀念诸葛亮、扬子云。
(三)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⒈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可爱者甚蕃( ) ⑵濯清涟而不妖( )
⑶香远益清( ) ⑷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⒉ 翻译文言语句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⒊ 选文第1节从 、 、 三个方面对莲花进行了描写。
⒋ 短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对待的?请简述理由。

⒌ 模仿例句,用同样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 ,因为它 。
(四)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⒈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⑴为宫室、器皿、人物 ( ) ⑵中轩敞者为舱( )
⑶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 ⑷高可二黍许( )
⒉翻译下面句子
⑴尝贻余核舟一

⑵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⒊选文中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话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

⒋这件雕刻作品的主题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

⒌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的名句分别刻在船窗左右的小窗上有什么作用?

(五)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⒈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⑴不独亲其亲 ( ) ⑵男有分,女有归( )( )
⒉找出文中两个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通 解释
通 解释
⒊翻译句子
(1)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2)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⒋选文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六)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⑴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⑵晴初霜旦( )
2. 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
A.或:或王命急宣 或以钱币乞之
B.故:故渔者歌曰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C.绝:哀转久绝 沿溯阻绝
D.素:素湍绿潭 可以调素琴
3.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⑵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4.文章花了大量笔墨,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直接描绘三峡的景物,而第四段中却写到“渔者歌曰”,这是采用的 描写手法,其作用是 。
5.文中对三峡景物的描写很有特色。请从文中再选出两处景物,仿照例句进行描写。
例:碧绿的潭水,怪异的松柏。

(七)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⒈解释下面的加点词
⑴念无与为乐者( ) ⑵遂至承天寺( )
⑶怀民亦未寝( ) ⑷相与步于中庭( )
⒉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⒊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 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⒋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
(八)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⒈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⑴五色交辉( ) ⑵晓雾将歇( )
⑶夕日欲颓( ) ⑷沉鳞竞跃( )
⒉翻译文中画横线句
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⑵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⒊发挥想像,描述一下画浪线句子所呈现的景象。

⒋这篇小品文写景富有特色,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请作简要的赏析。

(九)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四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1. 解释加点词的意义。
⑴方其远出海门( )⑵每岁京尹( )
⑶为火所焚( ) ⑷四马塞途( )
2.选出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 )
A.为: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B.天:天下之伟观也 吞天沃日
C.百:艨艟数百 腾身百变
D.而:溯迎而上 而僦赁看幕
3. 选出加点字意义不同的一项( )
A.天下之伟观也 势极雄豪
B.则一舸无迹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C.吴儿善泅者数百 溯迎而上
D.分列两岸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⑵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十)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⑴是日更定( ) ⑵余拿一小船( )
⑶拥毳衣炉火( ) ⑷客此( )
2.用现代文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⑴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⑵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⑶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选出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
A.白:上下一白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B.余:余住西湖 上下十余里间
C.更:是日更定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D.及:及下船 及郡下
4.选出加点词意义不同的一项( )
A.舟子:舟子喃喃曰 左右舟子各一人
B.是:是日更定 是金陵人
C.绝:湖中人鸟声俱绝 哀转久绝
D.饮: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5.简答。
①文章的文眼是
②作者“雪”是按什么顺序?

6.请你写出两句写雪景的诗句。

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测试参考答案
(一)1.详细 类 整齐的样子 邀请 竟然 通“邀”,邀请 2.C 3.世外桃源 无人问津等 4.D 5.⑴渔人把自己听到的时一一详细地告诉了桃花源村的人,他们都感叹起来。 ⑵村里的人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逃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
6.只要所选之句为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像空间,并能对此句作简要分析即可。示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是桃花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二)1.托物言志 2.⑴出名 ⑵简陋 ⑶高尚、美好 ⑷使……劳累3.B 4.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繁杂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5.C
(三)1.⑴多 ⑵美丽而不端重 ⑶更加 ⑷亲近而不庄重
2. 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有人喜欢;对于莲的爱好,和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3. 生长环境、体态香气、品格气质
4.言之成理即可。5.略
(四)1.⑴雕刻 ⑵是 ⑶零数 ⑷左右
2.(1)(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果核雕成的小船。 (2)中间高起而宽敞的是船舱,(刻着)用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3.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4.大苏泛赤壁
5.构思的巧妙 说明是在泛游赤壁
(五)1.⑴以……为亲 ⑵职业 女子出嫁 2.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与,通“举”。选拔 3.⑴(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 ⑵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4.(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六)1.⑴飞奔的马 ⑵早晨 2.B 3.⑴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 ⑵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4.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渲染出三峡秋景的凄清萧瑟。
5.例:飞悬的瀑布,悲凉的渔歌 险峻的山峰,凄厉的猿啼
(七)1.⑴考虑,想到⑵于是,就⑶睡觉⑷共同,一起 2.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3. (即“庭下……盖竹柏影也”)概括: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只要能扣紧“月”来概括即可) 4.旷达、豁达
(八)1.⑴交相辉映 ⑵消散 ⑶坠落 ⑷潜游在水中的鱼 2.⑴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⑵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3.略4.略
(九)1.⑴当……时 ⑵年 ⑶烧 ⑷堵塞2.C 3.C 4.⑴只剩下被火烧毁的“敌船”,随着波浪流走了。⑵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中健儿,披散着头发,浑身刺着花绣
(十)1.⑴完了,结束 ⑵撑,划 ⑶穿 ⑷客居 2.⑴岸边树木早已是冰花一片晶莹,湖面上到处是白气弥漫着,天空与云雾、山岭、湖水,上上下下全都白了 ⑵仅仅只有那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湖心亭也只看到那么一小点,小船看起来如小草般,船上的人看起来只有两三粒米那样大小罢了 ⑶看见我,十分高兴地说:“湖中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3.D 4.B 5.⑴痴 ⑵由面到点 6.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八年级上学期课内外古诗默写复习题
一、 根据上下句默写
,朝露待日晞。 2、常恐秋节至, 。

3、东皋薄暮望, 徙依欲何依 。 4、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

5、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6、晴川历历汉阳树, 荒草萋萋鹦鹉洲 。

7、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8、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9、人家在何许, 云外一声鸡 。 10、松间沙路净无泥, 潇潇暮雨子规啼 。

11、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 12、 霜落熊升树 ,林空鹿饮溪。

13、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14、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

15、 适与野情惬 ,千山高复低。 16、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17、 我家襄水曲 ,遥隔楚云端。 18、 迷津欲有问 ,平海夕漫漫。

19、 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 20、 道狭草木长 ,夕露沾我衣。

21、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22、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叩门 。

23 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4、湖上影子, 惟长堤一痕 、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

25、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 盖竹柏影也 。

26、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

27、 至于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28、 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

29、悬泉瀑布, 飞漱其间 , 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

30、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 故人不独亲其亲 ,

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 , 壮有所用 。

31、 罔不因势象形 ,各具情态。32、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

33 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34、予独爱莲之处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35、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36、复行数十步, 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37、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 遂与外人间隔 。

38、 南阳刘子骥 ,高尚士也,闻之, 欣然规往 。
二、理解性默写
39、《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林的语句是_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中人们安居乐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41、《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陋室铭》中以“交往之雅”表明“陋室”不陋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43、人说“近墨者黑”,但“近墨者未必黑”,正如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4、《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5、《爱莲说》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46、《爱莲说》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7、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最能表现诗人摒弃尘俗,躬耕自食,返归自然愿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8、陆游的《游山西村》历经“山重水复”让人怀疑无路可走,却又意外地呈现出光明前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9、通过《春望》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我们可以想见杜甫忧国、伤时、思家而造成的苍老之态。
50、《石壕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渲染出了县吏的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也表现了老妇人的凄苦、可怜。
51、、《归园田居》中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因久别田园、农艺荒疏,而流露出自惭之情。
52、苏轼评价王维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在《使至塞上》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笔力苍劲,意境雄浑。
53、《游山西村》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意在说明农家酒味虽薄,而好客情意却十分浓厚。
54、透过《望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55、李白《渡荆门送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直扣诗题,交代此行的目的。
56、《归园田居》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作者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污浊的现实中失去自我。
57、李白《渡荆门送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
58、《使至塞上》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即景设喻,以物自比,叙事写景,一石二鸟。
59、《望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作者襟怀之浩荡,眼界之空阔的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
60、《望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虚笔写出了泰山的秀美,用实笔写出了泰山的高大。
61、《春望》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承上启下,表明了诗人感时伤事的情感。
62、《春望》中写出战火连续不断,消息隔绝,音迅不至时迫切心情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3、《石壕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也暗示老妇人已被抓走。
64、请写出《三峡》中从视觉角度描写两岸连山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5、《三峡》中描写夏季三峡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6、《三峡》中描写三峡春冬之景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7、《三峡》中描写秋季三峡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8、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下之景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拓展性默写
69、请你从古代诗词中找出两句写春雨的句子(含“雨”字)

70、请写出你所喜欢的描写春天的古诗词。

71、请写出古代诗词中有关山的诗句。

72、请写出古代诗词中有关花的诗句。
答案

39、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40、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4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4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4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4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45、香远益清 46莲,花之君子者也47、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48、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49、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50、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51、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5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53、莫笑农家腊酒浑。

“以”字用法:
1 以乐其志() 2不以千里称也() 3 策之不以其道()
4无从致书以观() 5 计日以还() 6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7俯身侧耳以请() 8 不敢出一言以复() 9因以为号焉()
10以此自终

“而”的用法:
1或置酒而招之()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执策而临之() 5足肤皲裂而不知() 6久而乃和()

“之”的用法:
1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2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 当余之从师也()

二 词性活用:
1“任意东西”的东西() 2“争高直指”的高() 3“短褐穿结”的褐() 4“以乐其志”的乐() 5“虽乘奔御风”的奔() 6“皆披发文身”的文() 7“并有乘骑弄旗”的骑() 8“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奇()

答案
1 以乐其志(用来) 2不以千里称也(用) 3 策之不以其道(采用)
4无从致书以观(来) 5 计日以还(去,鸟目的) 6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此)
7俯身侧耳以请(不译) 8 不敢出一言以复(来) 9因以为号焉(用)
10以此自终 (用)

“而”的用法:
1或置酒而招之(顺承,不译)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不译)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转折,可是) 4执策而临之(不译) 5足肤皲裂而不知(可是) 6久而乃和(顺承,不译)

“之”的用法:
1其言兹若人之俦乎(的) 2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不译) 3 当余之从师也(用在主谓之间,不译)

二 词性活用:
1“任意东西”的东西(名词做动词,向东向西) 2“争高直指”的高(形容词用做动词,向高处延伸) 3“短褐穿结”的褐(形容词做名词,粗布衣) 4“以乐其志”的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乐) 5“虽乘奔御风”的奔(动词用做名词,飞奔的马) 6“皆披发文身”的文(名词动用,纹刺) 7“并有乘骑弄旗”的骑(动词用做名词,一人一马为一骑) 8“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奇(形容词用做名词,奇丽的景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6-23
1、《与朱元思书》第一节主要写_______,本段文字则主要写______.作者在表达手法上动静相映,动景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静景写了_____、_____、______,构成了一幅_________的徇丽画面.
2、文章第2段文字集中作者观点的语句是:___________,作者这样写的动机是:__________.

1、如何介绍自己的籍贯姓名?
“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借其宅边五棵柳树,便自称“五柳先生”。作者说不知他是谁,其实正暗示指作者本人。晋代是很讲究门第的,先生
的所作所为与当时的世风显然是背道而驰的,表现了他卓而不群、不随世俗的品性。

2、直接写他思想性格的句子是?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五柳先生对名利看得很淡,对物质生活没有过高的的追求,安贫乐道,文中反映他这种思想性格特点的句子是“闲静少
言,不慕荣利”。

3、五柳先生的三大爱好反映出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⑴第一大爱好——“好读书”
⑵第二大爱好——饮酒。
⑶第三大志趣——著文章。
⑴如何理解他“好读书”而“不求甚解”
不能仅理解为一种读书方法,即不死抠字眼,而力求真谛,它还与作者的“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
的满足与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并不想“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这是他不追求名利,
只求精神上的满足与享受的体现
⑵他“嗜酒如命”,是否颓废消极?
五柳先生在污浊的世俗社会里特立独行,内心必有许多愁苦,寄情于酒,这是他使自己得到解脱的一种方法。他饮酒
时“造饮辄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也是他率真自然的体现
⑶作者如此喜欢“著文章”,却只是“自娱”,说明什么?
五柳先生才华出众,著文章不是要给别人看,更不是要献给统治者去求得官禄,而只是“自娱”,这正是他自得其乐,
淡泊名利的体现,与世人的追名逐利形成了鲜明对比,使这个身处污浊社会而保持高风亮节的五柳先生形象更加令人
钦佩万分

4、五柳先生的生活状况说明了什么?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写出陶渊明安贫乐道,豁达乐观的精神

5、最后一段“赞”有什么作用?
文末的“赞” 借用典故称五柳先生好像是上古的无怀氏、葛天氏之民,是对他高洁人格的再度赞扬

6、文中“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衔觞赋诗,以乐其志”分别与上文哪些句子对应?
不戚戚于贫贱——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 空,晏如也。”
不汲汲于富贵——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7.哪些语句表现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
隐者风范(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书中求乐(爱好):好读书,不求甚解
率真放达(爱好):性嗜酒,期在必醉,曾不吝情去留
安贫乐道(生活):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爱好):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

8、赞语中哪句话与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不汲汲于富贵
①好读书,不求甚解
爱好读书,但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下功夫。
②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不为贫贱而忧虑,不热中于发财做官。戚戚:忧愁的样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9、五柳先生传是他传还是自传?
自传
本文是作者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沈约《宋书·隐逸传》和萧统的《陶渊明传》都认为是“实录”。
从传中写五柳先生的志趣爱好及思想性格等来看,与陶渊明其他诗文中表现的性格相同,自传说是可信的。文章从思
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10、宅边有五柳树
从“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归园田居·其一》)的诗句可知陶宅边确实有柳树。

11、好读书
陶渊明读书是在完成耕种之后,从“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读〈山海经〉》)可以看出。又常与友邻讨论,
所以又写道:“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第一首)

12、性嗜酒
“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和郭主簿》),“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杂诗·其二》),“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读〈山海经〉》),真乃“
篇篇有酒”,其嗜酒之甚可以想见。

13、箪瓢屡空
这是五柳先生以颜回自况,颜回箪瓢屡空而“不改其乐”,说明他安贫乐道。五柳先生亦当如此。陶渊明亦常“箪瓢
屡空”,如“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乞食》),就是写他由于乏食不得不外出借
贷的情况。

14、黔娄
战国时齐人。鲁恭公曾遣使者致礼,赐粟三千钟,想聘他任宰相,他坚辞不受。齐王又派人送去黄金百斤,聘他为卿
,他也不接受。死时衣不蔽体。其妻亦有贤德。“黔娄有言”,一本作“黔娄之妻有言”。陶渊明在《咏贫士》中曾
写道:“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

15、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二
是饮酒,三是著文章。
通过这种种叙述,把一个虽然贫困,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

16、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
求名,也不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17、“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与“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
对“不慕荣利”的看法,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求统一答案。

18.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二
是饮酒,三是著文章。
通过这种种叙述,把一个虽然贫困,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

19.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
求名,也不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20.“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与“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
对“不慕荣利”的看法,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求统一答案。

21、课文内容中的难点,教师应予以注意:
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不能仅将这句话的意思理解为一种读书方法,即读书不死抠字句,
而要求其真谛。
②“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不仅写出陶渊明安于贫困,而且含蓄地说明作者以古贤颜回自况,追求高尚的
道德情操。可谓含而不露,有弦外之音。

1.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 柳
2.解释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世有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 )2然后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3祗辱有奴隶人之手( 只是)(辱没 )4骈死于槽枥之间( 两马并驾 )(喂牲口用的食器)5不以千里称也 (凭,凭借)(著称)6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吃没)7 食马者(通“饲”,喂)8 才美不外见(才能,美好的素质)( 表现在外面,“见”通“现”) 9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普通的)(等同,一样)10或尽粟一石 (有时)11策之不以其道 (用鞭子打)(方法,正确的方法。)12食之不能尽其材(竭尽)(通“才”,才能)1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鸣叫)(通晓)14执策而临之(拿着马鞭子)(面对 )15其真不知马也(识别,了解)
3.从文中找出三个通假子并释义。
1食马者(“食”通“饲”,喂) 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 表现)
12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
4.按要求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
祗辱有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全文的主旨句是: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0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1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12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3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4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5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6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
一食或尽粟一石。
17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8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
祗辱有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19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5.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喻指
“千里马”指 人才 ; “伯乐”指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食马者” 愚妄无知,平庸浅薄封建的统治者 。
6.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7.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
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8.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
9.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10.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
11.第三段中通过哪些语言来体现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
12.第三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
13.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14.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15.本文中“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伯乐即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即人才。
16.作者以千里马喻人才,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来看,人才展现才华最需要的是什么?
在讲究“素质”的今天,一匹真正的千里马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中,适应环境,发挥潜能是最重要的.没有遇到伯乐,怎样才能避免”骈死于槽枥之间”,最终能以”千里称也”?首先,马必须调节自身的尽是与跑步情况的比例,尽可能在吃不饱的情况下,跑出与常马等的水平,自己呢利用食马者偶然的”加餐”,跑出更胜一筹的速度。千里马最终成功了.显然,策不以道,食不尽材,鸣不通意的境况,才是真正考验千里马的素质。
17.对对联。
上联:无才难做千里马 下联:有志可成万里驹
18.分别概括123的层次:
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手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19.“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20.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21.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22.给下面句子选择正确的解释。
(1)才美不外见 A.(千里马)的本领和美好的素质就表现不出来。 B.(千里马)的才能与外貌就显露不出来。 C.他的本领和优秀的品质就表露不出来。答( )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A.饲养人使千里马嘶叫,却不能够领会它嘶叫的意图。 B.饲养人吆喝千里马,却不能使它领会吆喝的意思。 C.千里马为自己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嘶鸣,可是饲养人并不懂得它嘶鸣的意思。D.饲养人听千里马嘶叫却不懂它的意思。答( )
(3).这篇文章的主旨是: A.论证人才的重要性:“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B.借千里马为喻对封建统治者“不知马”,埋没人才的行为作了有力的揭露。 C.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曲折地表现自己怀才不遇之叹。 D.这是一篇谈养马经验的文章,目的是要使养马人懂得如何养好千里马。答( )
(4).本文的主要写作方法是: A.托物言志 B.借景抒情 C.托物寓意 D.记叙与议论相结合 ( )
23.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要有千里马的才能;要有展示的机会;要有识别人才,欣赏人才的伯乐。
24.清代龚自珍的诗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与本文所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试加以说明。
两种方法不一致,《马说》中通过伯乐的发现人才;而龚自珍表现的人才选拔是不拘一格,即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选拔。
25.古往今来,许多怀才不遇者用自己由衷的笔调,抒写出自己心中的愤慨并流传为千古名句。请你写出你熟悉的两句,并标明作者和出处。
如: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岳飞《满江红。咏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26.读完本文后,你认为伯乐应具备怎样的才能?请联系你自己的读书实际,列举一位大家熟悉的伯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的事迹。
伯乐必须具备知人善用的才能,任人唯贤,要善于发现并重用人才。如:齐桓公发现并重用管仲,使齐国强盛起来。
27.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畅谈你的看法?可举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
如:我认为千里马更重要。因为社会发展需要人才,而千里马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试想如果没有爱迪生发明电灯,我们寻找光明的眼睛不知还要在黑暗中徘徊多久。再如:如果没有那些群策群力合力的科学家,我们不知能否破解DNA的奥秘。
第2个回答  2008-06-27
八下文言文总复习(一)
要求:满分100分,45分钟完成
一、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8分)
1、 从流飘荡 2、负势竞上 3、窥谷忘反 4、在昼犹昏 5、亦不详其姓字
6、每有会意 7、期在必醉 8、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9、造饮辄尽 10不戚戚于贫贱 11、礼愈至 12、媵人持汤沃灌 13、腰白玉之环 14、或异二者之为
1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16、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7手自笔录 18尝趋百里外 19、水尤清冽 20、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1、无从致书以观 22、弗之怠 23、伐竹取道 24、下见小潭25潭中鱼可百许头 26、以其境过清 27、斗折蛇行 28、凄神寒骨 29、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30、横无际涯 31、薄暮冥冥 32、宠辱偕忘 33、把酒临风 34、负者歌于途 35、杂然前陈者 36、觥筹交错 37、山肴野蔌 38、一食或尽粟一石 39、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0、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41、是进亦忧,退亦忧 42、微斯人,吾谁与归 43、山岳潜形 44、风烟俱净 45、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46、朝晖夕阴 47、谪守巴陵郡 48、去国怀乡
二、翻译下列句子(漏译错译每字扣0.5分,扣完为止,每小题2分共52分)
1、微斯人,吾谁与谁归?
2、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3、安求其能千里也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6、环墙萧然,不蔽风日
7、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8、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然不动
9、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10、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1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1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13、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1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15、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16、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17、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8、骈死于槽枥之间
19、其真无马也
20、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2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2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3、策之不以其道
24、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5、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6、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说明:该练习全部选自2006年各省市的中考题,望自查认真准确完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