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语法化?语法化现象包括哪些?

如题所述

在语言的演变历程中,语法化这一现象犹如一条独特的单行道,它的演变过程具有显著的单向性。完成的语法化变化无法逆转,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语法化后的形式固定,其原始含义和用法仍然会在共时层面中保留。例如,古代汉语动词“了liao214”的完结含义,在演变为现代汉语的动态助词“了le 1”或句末语气词“了2”后,如“了结”、“了却”,其原始动词功能并未完全消失。


关于语法化的起源和过程,学术界众说纷纭,涉及各种动因和机制,它们复杂而深入,足以撰写一篇博士论文。然而,这里我们聚焦于核心概念。学者们如Traugutt(2005)、Heine(2002)和沈家煊(1994)的功能学派观点,认为语言演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如同一条语法性斜坡,实词逐渐转变为语法词、附着成分乃至屈折词缀。


然而,功能学派的视角并非唯一。Himmelmann(2004)和彭睿(2009)提出语法化的理解可以分为拓展观和窄化观,即一个词从实变虚,或者从虚变更为抽象,都可视为语法化的表现,本质是“去范畴化”。例如,名词到动词,动词到介词,都揭示了这一过程。彭睿(2020)进一步阐述,语法化的根本在于词性或功能的转变。


尽管有详细的理论框架,如沈家煊的综述(1994)、彭睿对“扩展”效应的探讨(2009)以及Hopper和Traugott的专著(2005),但这些深入的理论研究需要我们仔细探索和理解。在这里,我们只能窥探语法化现象的冰山一角,更多的细节则有待于读者在学术文献的海洋中探寻。


参考文献:



    [1] 沈家煊. "语法化"研究综观[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4(04): 17-24, 80.
    [2] 彭睿. 语法化“扩展”效应及相关理论问题[J]. 汉语学报, 2009(01): 50-64+96.
    [3] 彭睿. 语法化理论的汉语视角[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4] Bisang Walter, Himmelmann Nikolaus P., Wiemer Björn. What makes Grammaticalization ?: A Look from its Fringes and its Components [M]. Mouton de Gruyter: 2004.
    [5] Hopper, Paul J., & Elizabeth C. Traugott. Grammaticalization.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