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石"的人的祖籍?

如题所述

石姓源流
一、石姓源流
1、起源
石姓有多个源头。最早的一支出自姬姓,是卫康叔毁桥的后代,即康叔六世孙靖伯的孙子石碏。
石碏,叫公孙碏。字石,人们称他为石碏。他是卫国十一世君庄公的大夫,为人耿直,体恤百姓疾苦,深受国人崇敬。卫庄公有一个爱妾生了个儿子州吁,生性暴戾,善于谈兵深受庄公喜爱,任其所为。石碏对此十分不满,就诤言谏庄公说:“臣闻爱子,教以义方,弗纳于邪。......夫宠过必骄,骄必生乱,降而不憾,憾而能畛者少矣!”并以“六逆”、“六顺”陈之。所谓六逆,即卑贱的妨害高贵的,年幼的欺凌年长的,疏远的离间亲近的,新人离间故人,权势小的超越权势大的,淫邪破坏道义。“六顺”,即国君行事合乎道义,臣子奉命执行,父亲慈爱,儿子孝顺,哥哥友爱,弟弟恭敬。
但雹败庄公一点也听不进去,却给卫国留下祸根。石碏的儿子石厚,与州吁的关系甚密。二人时常并肩出猎,骚扰百姓。石碏鞭责教训,锁进空房,不许出入。石厚越墙逃出,住进州吁府中,一饭必同竞不回家。
庄公去世后,其长子完继立,即卫桓公。石碏见他生性懦弱无为,便告老辞官,不参加朝政。此时,州吁更加横行霸道。公元前719年,州吁听计石厚,借桓公赴周吊贺之机,在朝歌西门外设饯弑杀桓公,而自立为卫君。
州吁为胁制国人,立威邻国,在石厚的怂恿下,大力搜刮民脂民膏,征青壮年入伍,去攻打郑国,只胜一阵,便高唱凯歌,班师回国。结果是劳民伤财,百姓怨声载道,到处传唱这样的歌谣:“一雄毙,一雄兴,歌舞变刀兵,何时见太平”。
州吁因弑兄而立,又穷兵黩武,所以卫国朝野都不拥戴他,十分担忧,便命石厚去向父亲石碏请教定君位之策。石碏看到好端端的国家被糟蹋的不象样子,十分气愤,早想除掉祸贼,重整社稷。于是就将计就计,让石厚和州吁去陈国请求陈桓公,让他引荐去觐见周天子,君位便可稳固。他们听了石碏的话十分高兴,备了玉帛礼物赴陈国去了。
孰不知他们二人正上了石碏的圈套。石碏早已割破手指写下密信送到陈国,请求陈国协助卫国除掉二逆。陈国大夫子针与石碏是多年故交,接到石碏的书信,奏报陈桓公。州吁石厚到陈之后,遂将二人拘留,卫国使臣右宰把州吁诛于濮。众臣认为,石厚是石碏的亲骨肉,又是从犯,要求从轻发落。石蜡大怒道:“我那不孝儿子助纣为虐,坏事做尽,你们要求从轻发落,难道要我徇私情而不顾大义吗?我如何向朝歌父老交代!”于是他派家宰獳羊肩到陈国杀掉自己的亲生儿子。
石碏为国为民,不徇私情,大义灭亲,千古流传美名,左丘明在《左传》中赞叹曰:“石碏纯臣也......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这就是“大义灭亲”的由来。
石碏后人以石碏的字为氏,遂为石氏。
卫国自公元前1042年康叔在朝歌建国,到公元前200年君角在野王(今沁阳)败国,历三十世四十三位国君,计842年,其间四次迁都。公元前1042年----前659年都朝歌383年;公元前659年----前657年都漕邑(今滑县东)2年;公元前657年----前629年都楚丘28年;公元前629年----前239年都帝丘390年;公元前239年----前200年都野王39年。在卫懿公之前,卫国一直以朝歌为都城,石碏大义灭亲发生在公元前715年的朝歌大地上,因此,朝歌应是石姓的发祥地。
关于卫国石姓的渊源,在诸多典籍中皆有记载。汉代王符《潜夫论·志氏姓》云:“卫之公族,石氏、世叔氏、孙氏、宁氏......皆卫姬姓也。”唐代林宝《元和姓纂》“石”姓载:“卫大夫石碏之后。”石碏及其子石厚见于《左传·隐公三年、四年》。晋人杜预《春秋释例·世族谱》解释说:“石碏,靖伯孙”。宋代郑樵《通志·以字为氏》亦云:“石氏,姬姓,靖伯之孙石碏,有大功于卫,世为卫大夫。”宋代邓名世纤肆猛《古今姓氏书辨证》中说得更清楚:“石,出自卫大夫石碏,其先以王父字为氏。”这些古代姓氏书籍的说法基本上是一致的,卫国石氏为卫康叔(姬姓)之后,出自卫大夫石碏。
卫康叔,姓姬名封,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八个儿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弟。周武王姬发克商后,封其于康(今河南禹州市西北),史称康叔封。周公旦平定武庚叛乱后,把商原来统治的部分地区及殷民七族又分封给他,在公元前1042年在黄河和淇水之间的商朝故都朝歌(今淇县)建立卫国,他便是卫国开国之君。
卫国位于河南北部,还拥有河北南端和山东西部部分地区。卫康叔赴任之时,遵循周公旦的《康诰》、《酒诰》和《梓材》的淳淳告诫,以文王“明德慎罚”的政策治理国家,释放奴隶,分给耕地,鼓励开辟私田,畜牧、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改变同姓通婚,取消了活人殉葬等恶习。卫国出现了政通人和、百业兴旺的大好局面。成为西周最大的候邑之国。成王举拔康叔为周之司冠,并赐给宝贵的祭器,以彰其德。同时也深得卫人敬仰,清康熙十三年(公元1707年),邑人在县城阁南街创建康叔祠,春秋祭祀。
康叔生子康伯,康叔死后,继位,成为卫国第二代国君;康伯生子考伯,嗣继康伯之位,为第三代国君;考伯生子嗣伯,继考伯之位,为第四代国君;嗣伯生子疌伯,继嗣伯之位,为第五代国君,疌伯生子靖伯。
靖伯是康叔的六世孙,其父疌伯死后,继位成为卫国六代国君。靖伯有孙名碏。据胡尧《中国姓氏寻根》一书记载,石碏字石,又称石碏,为卫上卿。据周的宗法制度,诸侯国国君儿子称公子,孙子称公孙。公孙的子孙离其嫡长大宗之血缘已略疏远,而可以其祖父(王父)的字为氏,而另外繁衍出一支宗族的支脉。这样,石碏的孙子石骀仲便以他的字“石”为氏,卫国石氏就如此从姬姓中分离出来。
淇县石氏是地道的石碏后裔,现分居淇县城乡十多个村落之中,虽没有正式家乘记载,辈辈传流都是淇县的老户,其先人是石碏。生齿比较集中的有朝歌镇付庄村、阁南村;高村镇泥河村、思德村;北阳镇卧羊湾村、武庄村;桥盟乡的古烟村、新庄等。
除出自卫国姬姓外,郑国、晋国的姬姓也产生了两支石姓 郑国公孙段,字子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