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州,环渤海地区 的区域工业发展共同的区位优势有哪些?

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州,环渤海地区 的区域工业发展共同的区位优势有哪些?

长江三角洲北起通扬运河,南抵杭州湾,西至镇江,东到海滨,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以及邻近海域。面积约为九万九千六百平方公里,人口约7500万,是一片坦荡的大平原。这里岸线平直,海水黄浑,有一条宽约几千米到几十千米的潮间带浅滩。 这个都市群汇集了产业、金融、贸易、教育、科技、文化等雄厚的实力,对于带动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连接国内外市场,吸引海外投资,推动产业与技术转移,参与国际竞争与区域重组具有重要作用。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大的河口三角洲,泛指镇江、扬州以东长江泥沙积成的冲积平原,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上海市及浙江省杭嘉湖地区。长江三角洲顶点在仪征市真州镇附近,以扬州、江都、泰州、姜堰、海安、栟茶一线为其北界,镇江、宁镇山脉、茅山东麓、天目山北麓至杭州湾北岸一线为西界和南界,东止黄海和东海。

三角洲基底为扬子准地台的一部分,喜马拉雅构造运动中断沉降。第四纪新构造运动中,地壳和海平面频繁升降,最后一次大海侵结束后,长江携带的泥沙不断沉积,开始在江口发育三角洲。

由于科氏力的作用,主江流不断右偏,使江口沙群依次并入北岸。红桥期、黄桥期、金沙期、海门期、北沙期等形成的沙坝、沙洲群,形成今天长江北岸的邗江、泰兴、靖江、如皋、南通、海门、启东诸县地。现在江口附近的崇明、长兴、横沙等沙岛,也将按此规律并入北岸。江口沙咀也同步延伸。

北岸沙咀延伸为今三角洲北界,地面高程6~8米。

南岸沙咀经江阴、太仓、外冈、马桥一线向东延伸,地面高程4.5~6米左右,与钱塘江北岸相连后达杭州湾。沙咀内侧的浅水海湾被淤封成为古太湖的前身。此后浅水海湾不断淤浅,逐渐演变为湖荡罗布、河道交错的低平原。南岸沙咀外侧滨海地区不断淤积成滨海平原。

三角洲上散布着一系列海拔100~300米的残丘,大部由泥盆系砂岩和石炭、二迭系灰岩构成,少数由燕山期花岗岩和粗面岩构成。

三角洲形成初期,人类就在这里从事渔猎和农耕。

经公元4~6世纪东晋、南北朝和12~13世纪南宋两次大移民,以及10世纪以来的河网建设,三角洲逐步发展成为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和“丝绸之乡”。

近代工业兴起较早,内河航运发达,沪宁、沪杭铁路相继建成,上海和江苏省昆山、苏州、无锡、常州、镇江、丹阳、南通、扬州以及浙江省杭州、嘉兴等地先后发展为工业城市。

为推动和加强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联合与协作,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1992年由上海、无锡、宁波、舟山、苏州、扬州、杭州、绍兴、南京、南通、常州、湖州、嘉兴、镇江14个市经协委(办)发起、组织,成立长江三角洲十四城市协作办(委)主任联席会,至1996年共召开五次会议。

1997年,上述14个城市的市政府和新成立的泰州市共15个城市通过平等协商,自愿组成新的经济协调组织――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协调会设常务主席方和执行主席方。常务主席方由上海市担任,执行主席方由除上海市外的其他成员市轮流担任。协调会每两年举行一次正式会议。协调会在常务主席方设联络处作为常设办事机构,负责日常工作。各成员市的协作办(委)作为协调会具体的联络、办事部门。

长江中下游平原组成部分。位于江苏省镇江以东,杭州湾以北,通扬运河以南。面积约为5万平方公里。这里地势低平,海拔在10米以下。但也零星散布着一些孤山残丘,如无锡的惠山、苏州的天平山、常熟的虞山、松江的佘山和天马山等,它们或兀立在平原之上,或挺立于太湖之中,有的成为游览区,有的成为花果山。长江三角洲的顶点在镇江附近,大约在六七千年以前,这里是一个三角形港湾,长江河口好似一只向东张口的喇叭,水面辽阔,潮汐作用显著。在海水的顶托下,长江每年带来的4.7亿吨泥沙大部分沉积下来,在南、北两岸各堆积成一条沙堤。北岸沙堤大致从扬州附近向东延伸至如东附近,沙堤以北主要是由黄河、淮河冲积成的里下河平原;南岸沙堤从江阴附近开始向东南延伸,直至上海市金山县的漕泾附近,并与钱塘江北岸沙堤相连接,形成了太湖平原。里下河平原位于长江北岸,面积约1.4万平方公里,为一碟形洼地。洼地中心湖荡连片,主要有射阳湖、大纵湖等。由于地势低洼,历史上,洪涝灾害异常严重。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国家投资兴修水利工程,西挡淮水,东挡海潮,开挖运河,增强排灌能力,使这个十年九涝的多灾区变成江淮流域的重要粮食生产基地。太湖平原地处长江以南,是长江三角洲的主体。该平原以太湖为中心,状如一只大盘碟,地形呈周高中低。这样的地形特点使这里上有长江和太湖上游来的洪水,下有海潮倒灌,夏秋季节又常遭台风暴雨袭击,洪涝灾害十分频繁。当地人民为抗御自然灾害,大力开挖河渠,排除积水,修圩建闸,逐步形成了沟沟相通、渠渠相连的稠密水网。这里是我国河网密度最高的地区,平均每平方公里河网长度达4.8—6.7公里。平原上共有湖泊200多个。长江三角洲河川纵横,湖荡棋布,农业发达,人口稠密,城市众多。在全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号称中国的“金三角”。

中国长江和钱塘江在入海处冲积成的三角洲。包括江苏省东南部和上海市,浙江省东北部。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面积约5万平方千米。三角洲顶点在镇江市、扬州市一线,北至小洋口。南临杭州湾。海拔多在10米以下,间有低丘(如惠山、天平山、虞山、狼山等)散布,海拔200~300米。长江年均输沙量4~9亿吨,一般年份有28%的泥沙在长江中沉积,个别年份高达78%,三角洲不断向海延伸。长江以南常州市、常熟市、太仓市、金山区一带的古沙嘴海拔多为4~6米;长江以北扬州市、泰州市、泰兴市、如皋市一带的古沙嘴海拔7~8米。江南和江北的古沙嘴是冰后期最高海面稳定后逐渐发展起来的,到距今约2000年时北岸沙嘴伸到廖角嘴,南岸沙嘴随长江主流向东南延伸与钱塘江口沙嘴相连,泥沙继续堆积,1958~1973年平均每年前移148米。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水道纵横,湖荡棋布,向有水乡泽国之称。土地肥沃,农业产水稻、棉花、小麦、油菜、花生、蚕丝、鱼虾等,是中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在长江下游和沪宁线两旁有许多重要城镇,如上海市、苏州市、常州市、无锡市、镇江市、扬州市、泰州市、南通市及盐城、连云港等。其中,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世界著名的外贸港口,苏州、无锡、常州等是风景游览地和新兴的工业城市。

长三角是一个具有三重意义的概念。

地理概念:长江入海的地方,由于河水所含的泥沙不断淤积而形成的低平的大致成三角形的陆地。万里长江由西向东奔向大海,江水滔滔直下,所携带的泥沙在入海口不断淤积,沧海桑田,历经千万年,终于形成坦荡、宽阔的三角形的陆地。

工业经济概念:以上海为龙头的苏中南、浙东北工业经济带。这里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2004年度统计数据表明,长三角地区占全国土地的1%,人口占全国5.8%,创造了18.7%的国内生产总值、全国22%的财政收入和18.4%的外贸出口。

长江三角洲都市圈,是指在长江入海而形成的扇形冲积平原上,以上海为龙头,由浙江的嘉兴、杭州、绍兴、宁波、舟山和江苏的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及盐城、连云港等18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带。

作为中国经济版图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长三角”正在吸引全球越来越多的眼光。2001年,在这块占全国2.2%陆地面积、10.4%人口的地方,创造出了占全国22.1%的国内生产总值、24.5%的财政收入和28.5%的进出口总额。

正在长江三角洲快速积聚的国际资本和民间资本,不仅规模越来越大,而且以其特有的活力强有力地推动着这一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据统计资料,2003年1至 9月,苏州、杭州、无锡、宁波四市的国内生产总值均已超过1000亿元,同期增幅均超过12%,上海市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3900亿元,同比增长10%以上。而这一经济增长高速和高于全国同期增幅3至5个百分点的状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已连续保持了多年。

在这片不到1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充满活力的大型城市群正在不断崛起:“超级巨人”上海,年国内生产总值已超10000亿元,位列全国第一;“重量级巨人” 苏州、杭州、无锡、宁波、南京,年国内生产总值在2000~5000亿元;“小巨人”绍兴、南通、常州、台州、嘉兴,年国内生产总值在1000亿元以上。为“长三角” 都市圈带来丰富性和层次感的县域经济,极具竞争力。2005年11月揭晓的全国百强县市竞争力排名中,有七个“长三角”的县市(区)进入前十位。县域经济的崛起,使“长三角”城市连片化、都市化成为可能。

这一经济巨人群,更直接吸引了众多世界级经济巨人的目光。目前,世界500强企业已有400多家在这一地区落户,其中,在上海设立地区总部和中国总部的就有逾200家,仅在苏州投资的有81家,投资项目达188个。据不完全统计,这一地区合同利用外资累计已近1500亿美元;长江三角洲已变成一个吸引国际资本与技术的强大磁场。

在“长三角”这个都市圈里,作为经济发展主力军的企业独领风骚。这里集中了近半数的全国经济百强县,聚集着近100个年工业产值超过100亿元的产业园区,还有包括万向集团、金山石化、扬子乙烯、大众汽车、上海贝尔、东方通信等在内的数千家巨人型企业。这些企业大多规模大、实力强、产品市场占有率在行业中名列全国前茅,并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上海是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带动着“长三角”地区和整个长江流域的发展。2010年世博会花落上海,从各方面给上海带来了良机,上海正努力成为“世界城市”。上海强大的辐射力及其周边“近水楼台”城市的飞速发展,已经使苏、浙两省的所有城市都意识到了区域合作的重要性,其它城市无不同样在努力寻找自身的城市定位,在资金、信息、人才、商品的流动中找到城市崛起的机遇。

接轨上海,实现共赢,推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已成为长三角区域内各地政府的共识。苏州:近水楼台,四沿布局;无锡:融入一体化,谋求新发展;南京:呼应上海,辐射周边;杭州:接轨上海,错位发展。“长三角”周边城市不约而同地把与上海的联动看作是重要的战略,以路桥交通网络的规划和建设为契机,长三角正在打造一个“3小时经济圈”。

大融合的态势已经发端。苏浙沪三地或16城市联手的项目已涉及交通、旅游、会展、人才、科技、信息、商标、信用、质检、环保等多个领域,并正在由浅入深地探讨产业规划、政策法规、金融服务等高层次的合作联动。而“接轨上海”也已超出了单纯招商平台的含义。

“长三角”一体化是入世后中国经济全球化的一个缩影。大量外企的存在,使得“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国际化程度大幅度提升,整个“长三角”正在成为“世界工厂”,“中国制造”的产品源源不断地从这里走向世界。

城市经济概念:就是江浙沪毗邻地区的16个市组成的都市群。长三角城市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8个市:南京、苏州、扬州、镇江、泰州、无锡、常州、南通;浙江省的7个市:杭州、宁波、湖州、嘉兴、舟山、绍兴、台州。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最大地区,该地区工业基础雄厚、商品经济发达,水陆交通方便,是全国最大的外贸出口基地。

长江是我国的经济开放区之一

[编辑本段]
旧称粤江平原。简称珠三角。位于中国广东省东部沿海,是西江、北江共同冲积成的大三角洲与东江冲积成的小三角洲的总称,是放射形汊道的三角洲复合体。呈倒置三角形,底边是西起三水市、广州市东到石龙为止的一线,顶点在崖门湾。面积约1.1万平方千米。冲积层薄,一般 20~30米。地面起伏较大,四周是丘陵、山地和岛屿,占面积 30% 。中部是平原,分布在广州市以南、中山市以北、江门以东、虎门以西。珠江水系年均输沙量达8000多万吨,河口附近三角洲仍在向南海延伸。在河口区平均每年可伸展 10~120 米,成为中国重点围垦区之一。三角洲属于亚热带气候,终年温暖湿润。年均温21~23℃,最冷的1月均温13~15℃,最热的7月均温28℃以上。6~10月,常有台风影响,降雨集中 ,天气最热。年均降水量1500毫米以上。多雨季节与高温季节同步,土壤肥沃,河道纵横,对农业有利。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在中国名列前茅。热带、亚热带水果有荔枝、柑橘、香蕉、菠萝、龙眼、杨桃、芒果、柚子、柠檬等 50 多种 。 发展了桑基鱼塘、果基鱼塘、蔗基鱼塘等立体农业结构形式,成为中国生态农业的典范。有制糖、丝织、食品、造纸、机械、化工、建筑材料、造船等工业,有南海明珠之称。

珠江三角洲地区
[编辑本段]

“珠三角”的概念最早起源于九十年代初。九十年代后期,在“(小)珠三角”的基础上出现了“大珠三角”的概念。2003年,又提出来了“泛珠三角”的概念。至此,“珠三角”实际上涵括了“小珠三角”、“大珠三角”、“泛珠三角”三个不同层面既相互区分又紧密关联的概念。

《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2004—2020)》中明确说明:珠江三角洲,即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市区、惠东县、博罗县、肇庆市区、高要市、四会市,总人口4230万,土地总面积41698万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包括城市建设用地、建制镇建设用地和村庄建设用地)面积6640平方公里。

小珠江三角洲地区
[编辑本段]

“珠三角”概念首次正式提出是1994年10月8日,广东省委在七届三次全会上提出建设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珠三角”最初由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惠州7个城市及惠州、清远、肇庆三市的一部分组成,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广东珠三角。后来,“珠三角”范围调整扩大为由珠江沿岸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惠州、江门、肇庆9个城市组成的区域,这也就是通常所指的“珠三角”或“小珠三角”。“小珠三角”面积为24437平方公里,不到广东省国土面积的14%,人口4283万人,占广东省人口的61%。2003年“小珠三角”GDP总值达11450.9亿元(1383.5亿美元),占全国GDP的10%。

大珠江三角洲地区
[编辑本段]

“大珠三角”有两个不同的概念,一指“小珠三角”和港澳,另一是指粤港澳。目前通常所说的“大珠三角”就是指广东、香港、澳门三地构成的区域。“大珠三角”面积18.1万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8679万,2003年GDP总值3287亿美元。以经济规模论,“大珠三角”相当于长三角的1.2倍。

泛珠江三角洲地区
[编辑本段]

“泛珠三角”包括珠江流域地域相邻、经贸关系密切的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东9省区,以及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泛珠三角”面积200.6万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45698万,GDP总值52605.7亿元(6356亿美元)。其中,9省区面积占全国的20.9%,人口占全国的34.8%,GDP总值占全国的33.3%。

所谓的北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组成的“环渤海”经济圈,似乎始终没有得到山东、辽宁的认可。山东人更关心自己的胶半岛,辽宁人也怎么不买“环渤”的面子。

下面是引用的一些例子,大家认为“环渤海存在吗??”

●中国三个主要的经济带,广东(珠三角)、江苏浙江(长三角)、山东(靠近环渤海湾)之间近年……

●环渤海地区以京津两个直辖市为中心,大连、青岛、烟台、秦皇岛等沿海开……

●环渤海是由辽中南、京津唐、山东半岛三个城镇密集地区组成,目前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圈……

问题补充:环渤海经济圈名存实亡

“环渤海地区的这三个城镇密集地区各自形成了一个次区域,有自己的经济特点、产业布局,有各自不同的城市体系、国内联系腹地和对外联系方向,有自己的中心城市和出海口。但辽中南、京津唐和山东半岛三个城市群之间的联系还远没有密切到一体化的程度。环渤海不是一个经济区而是三个二级经济区。”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教授周一星认为,环渤海是由辽中南、京津唐、山东半岛三个城镇密集地区组成,目前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7-19
天津定位为北方经济中心

天津总体规划得到国务院批复,今后发展将与北京实现优势互补
国务院在批复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中表示,要将天津市定位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去年《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得到国务院批复以后,昨天,国务院批复了《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年-2020年)》。

天津定位经济中心与北京不冲突

昨天,中国政府网转发了《国务院关于天津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国务院在批复中将天津定位为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

国务院在批复中希望天津市以滨海新区的发展为重点,将天津市逐步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科教发达、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

此前已得到批复的北京市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中,北京被定位为“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并没有再提及所谓的“经济中心”,而且首次提出“宜居城市”的概念。

天津发展与京津冀发展相协调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的季任均教授说,天津的总体规划得到批复与此前已得到批复的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使得这两个城市能更好地协调发展,“北京是首都,天津去发展经济。”此前天津市有关部门曾就总体规划咨询过季任均教授。

季任均教授认为,包括他所了解到的河北的“十一五”规划,都已把环渤海地区作为一个整体在考虑,这种思想无论是在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还是在北京市城市总体发展规划中都得到体现。

国务院在批复中也特别强调了这一思想。批复中说,天津市的规划建设要注意与京津冀地区发展规划的协调,加强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特别要注意加强与北京市的协调,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提高为首都、环渤海以及北方地区服务的功能。

天津建设物流中心考虑北京作用

季任均教授说,天津的规划确实考虑到了北京市的总体规划。天津的物流中心建设也特别应注意与北京的铁路交通枢纽的作用、首都机场、京津塘高速公路,以及规划中的京津之间的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协调起来考虑。

季任均教授说,天津是个港口城市,也有天津机场,而北京在铁路运输上有天津无法比拟的优势,又有首都机场。他认为,在物流和运输方面,两个城市有相当大的合作和优势互补的空间。

他分析说,天津机场的货运比较多,而首都机场的人流量比较大,如果把规划中的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考虑在内,将来两个城市之间的来往只有30分钟的时间,这就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人流可以通过首都机场到达京津地区,然后通过高速公路或高速铁路向周边城市分散,而包括来自天津港和天津机场的货物,也可以通过高速公路或高速铁路向周边城市分散。

国务院的批复中提出,2020年,天津市实际居住人口控制在1350万人左右;其中,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核心区控制在630万人左右。2020年,天津市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450平方公里以内;其中,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核心区控制在580平方公里以内。根据天津市资源、环境的制约因素,必须防止城市规模盲目扩大。

解读

焦点1

天津做经济中心减轻北京负担

出于国家发展战略需要,同时也是对历史尊重

政策:国务院批复中说,天津市是我国直辖市之一,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将天津市逐步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科教发达、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

解读: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季任均教授说,相对于珠江三角洲的深圳和长江三角洲的上海,环渤海地区在经济发展的协调上存在着不太通畅的局面。而实际上珠三角地区都在一个省内,许多事情比较好协调,长三角地区的上海实力明显,在与其他省份的协调上有一定的优势。但在环渤海地区,经济上没有一个特别冒尖的,有很多重复建设。

现在把天津定位为北方经济中心,而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并没有表示要建成经济中心,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同时也是对历史的尊重,这并不是天津取代北京成为经济中心的。北京与天津在历史上本来就是一个首都,一个经济中心,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北京也由一个历史上的消费城市变成了生产城市,许多生产项目都上马,与周边城市发展造成一系列重复建设,相邻的地区发展不协调甚至有些畸形。

但现在中央从国家发展战略的角度考虑,将天津定位为北方经济中心,而北京则定位为“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让这两座城市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这可以让北京的城市负荷不像以前那样重,可以减少本不必有的任务。而这些任务则可以让周围的其他城市来承担。

焦点2

滨海新区有制度试验田作用

若某制度在该区试验成功,北京等周边地区可借鉴

政策:要充分发挥滨海新区对于振兴环渤海区域经济的重要作用,增强和完善滨海新区为区域经济服务的综合功能。

将滨海新区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以及宜居生态型新城区。

解读:

季任均教授说,根据《国务院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滨海新区将成为继深圳经济特区、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带动区域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极。

季任均特别强调说,根据国务院制定的发展战略,滨海新区还是个制度、规范和办法的生产者。根据国务院规划,在金融企业、金融业务、金融市场和金融开放等方面的重大改革,原则上可安排在天津滨海新区先行先试。本着科学、审慎、风险可控的原则,可在产业投资基金、创业风险投资、金融业综合经营、多种所有制金融企业、外汇管理政策、离岸金融业务等方面进行改革试验。

季任均说,如果一个制度在滨海新区试验获得了成功,北京等周边地区可以利用地理上的优势可以借鉴,这也会带动整个区域的制度创新,从而促进区域的经济发展。
第2个回答  2013-07-19
1、交通发达,运输便利。2、具有人才和技术优势。3、良好的投资环境。4、广阔的消费市场。5、工业生产发达。6、政府的大力支持。7、临近海洋,方便国际贸易。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