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一下三藩的军力与清庭的对比

三藩之乱时,三藩的军事力量与清朝对比之下哪个更强,在兵力,战争资源,战斗力等几方面相比之下哪一方更具优势,如果不是在三藩之乱不得民心,单是在军事上是否能够取胜呢?

第1个回答  2013-07-21
三藩叛乱是康熙与坚持削藩的大臣始料未及的,由于准备不足,在叛乱之初,三藩军队的数量及战斗力是清军所不及的。但清廷控制着全国,以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对付偏处一隅的三藩,在战争资源上占据着绝对优势。同时,康熙在诸大臣要求诛戮建议削藩大臣的汹汹之情下,能够保持镇定自若,冷静思考;又能集思广益,从容做出军事、政治等方面一系列决策,充分显示出他的才能和胆略。
康熙认为荆州是长江南、北咽喉之地,关系重大,是阻截吴军渡江的前哨阵地。因此任命多罗承顺郡王勒尔锦为宁南靖寇大将军,统帅八旗劲旅前往荆州。同时调派广西、四川、江西、江南等地兵马固守东南财赋地区,使军需物资的征集有可靠来源。尤其在后来耿精忠反叛,吴、耿二藩企图打通一气,合力夹击江西时,幸赖清军早有准备,切断吴、耿二军联合,把耿精忠部限制在浙、赣交界地带,不得向长江伸展,使吴军不能东出活动,有利于各个击破。康熙又在兖州、太原屯驻重兵,作为调遣军力应援各方的机动力量,等等。
在平息其余二藩及稳定甘、陕局势后,为了打破荆、岳长期对垒的僵持局面,康熙又严令安亲王岳乐由江西、抚远大将军图海由陕西,分道并进,夹击吴军。
反观吴三桂,起兵之初三个月,攻占常德、长沙、岳州等战略重镇,迅速将湖南全境控制在手中,前锋直抵湖北境内、长江南岸的松滋,沿江与清军大本营荆州相望。随后四川巡抚罗森、提督郑蛟麟、总兵谭洪、吴之茂叛附吴三桂,孔有德女婿孙延龄叛于广西,耿精忠叛于福建,更以后陕西提督王辅臣、广东尚之信等也相继反叛。此时,清军未集,江北风声鹤唳,清廷形势岌岌可危,吴军若能乘这一有利形势,渡江北上,清军将难以收拾局面。但吴军进至松滋,屯驻三个多月,按兵不动。
吴三桂长期以来无非是想割据云贵,并为之绞尽脑汁、付出极大心血。撤藩令一下,粉碎了他独霸一方的政治企图。于是,他企图通过战争来实现他的政治夙愿,所谓 “ 汉高分羹之计 ” ,认为 “ 戎衣一举,天下震动 ” ,凭借兵势,一来可 “ 划地讲和 ” ,二来可 “ 索世子世孙于北方 ” 。当此时已控制云贵和湖南全境,兵势已达长江南岸的湖北松滋,且四方响应,以为可以凭借自己的兵威同清廷分庭抗礼。企图以停止北进为条件,通过和谈,以实现割据长江以南和取回一子四孙的目的。况且 ,素知 “ 满洲骑兵利害,平阳不可敌 ” ,因此不敢渡江,驻兵虎口渡。就这样,吴三桂失去了战机,康熙则平藉占据全国统治的优势地位,积极部署兵力,一举平叛。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6-12-01
三藩之乱,是中国历史上清朝初期,三个藩镇王发起的叛乱事件。三藩是指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
清廷入关后需要对付李自成起义的力量和南明政府的反抗,明朝的降官是可以借助的力量。但20年后,南方驻云南的吴三桂、驻广东的尚可喜、驻福建的耿精忠等藩王已经形成很大的势力,与清廷分庭抗礼。其中吴三桂势力最大,不仅在经济上是中央政府沉重的负担,而且威胁到清政权。
在兵力上 吴三桂军由云、贵而开进湖南,几乎占据湖南全省。进而占据四川,四川官员纷纷投降。福建、广东、广西、陕西、湖北、河南等地都有藩王或将领响应,三个藩镇王都是明朝降将,有一定优势。清朝建国不久兵力稍微有点薄弱,
战争资源三个藩镇王占据一方农业上有一定的发展,清朝由于征战战争资源比较差。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07-21
你可以拿二战时的德国和苏联对比。初期一方清巢而出,一方毫无准备。后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