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中国的国学精髓是什么?

如题所述

中国的国学精髓共有十二道,分别是:

1、孔子——为人之道

做人要善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做人要本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做人要诚实,诚信乃做人之本也。做人要自重,严以律己宽于待人。做人要知足,知足者常乐也。2、老子——处事之道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世第一法,宽容是处事第一法;

寡欲是养心第壹法;勿言无益身心之语;勿为无益身心之事;

勿进无益身心之人;勿入无益身心之境;勿展无益身心之书。

3、庄子——养性之道

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以喜悦之身,养喜悦之神。有所敬畏,是做人基本的道义准则。所谓快乐,不是财富多而是欲望少。做人,人品为先,才能为次;做事,明理为先,勤奋为次。

4、孟子——君臣之道

君臣相比,君属于强势,臣属于弱势,其关系由强势君主导。君讲礼,臣讲忠,故君臣之道在于礼。君礼于臣,臣必忠;臣忠于君而君不礼,其忠必退。

5、荀子——学习之道

谦虚学习,应对所有知识都是饥渴的才为最佳,持之以恒,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孜孜不倦的学习态度。学习可以增长知识才干,修养品德气质;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是正确的学习态度。

要学习儒家经典,同时要善于向求贤者求教,也要善于教人;学习要善始善终,切忌半途而废,以期达到完全而纯粹的精神境界。

6、孙子——韬略之道

意指文韬武略。中国的韬略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实为传统文化之瑰宝,历史遗产之精华。韬略犹如双刃古剑。轻用其芒,动即有伤,是为凶器;深若藏拙,临机取决,是为利器。愿学者得其精髓,重其所用,发扬古道,利国利民。

7、管子——教练之道

教练不是知识训练或者技巧训练,而是一种拓展信念与视野的能力和习惯的培养;教练犹如一面镜子,反映当事人的真实现状和局限,同时引发对方看到更多的可能性,给对方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

8、韩非子——统驭之道

统驭理论:“精诚为道,运筹为术,组织为器,人才为本,制度为体,文化为魂”,带你修炼六个方面的能量,帮你完成从攻城略地到运筹帷幄、从创业有成到基业长青的惊险一跃,成长为新经济时代的新型领袖。

9、鬼谷子——权谋之道

权谋,是指在争夺、巩固、发展权力的过程中使用的一切灵活应变的手段。权力,是指能够直接支配他人,使之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的力量。权力带来财富、地位、荣耀。

10、大学——修身之道

修身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过程。格物就是探究弄清事物的发展之道;致知就是获取知识,诚意就是赤诚、真诚、忠诚之心对待壹切事物;正心,就是使自己的心正,是自己成为一个道德高尚,修为高深的人。

11、易经——天地之道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所谓天地之道,也不过是自然法则。你若遵从了便能遗世独立,飘飘欲仙。返之则万劫不复,永世不得超生。想那轮回之苦,却非人力所为也。故而道是:冥冥中早已注定,天意实属难违。故,天地之道在于人心。

12、禅宗——死生之道

死生间观节,细微处品德。死亦生,生亦死,死是另一个生的开始,生亦是另一个死的结束。故,生则生、死则死,岂能赖着不死或就是不生。故来之则应,去留无意,随缘而行,不纠结、不着相。

扩展资料

荀子继承的是儒家思想,他推崇孔孟“仁义之政”的学说理念,尤其注重孔子的内圣外王之说。同时,荀子又力辩百家,总结归纳了其他大家显学的优劣不同。

采众家之所长形成了荀子特色的儒家学派,在道德思想方面提出了“化性起伪”,在政治思想方面提出了“礼仪之治”,在哲学思想方面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

荀子的道德思想主张就是他最著名的“性恶论”,荀子认为人的自然本性就是“饥欲饱,寒欲暖,劳欲休”,饥饿的时候想要食饱,寒冷的时候想要穿暖,辛劳的时候想要休息。

这种人性的本能欲望是与礼仪道德相违背的。所以人性本恶,必须通过教育“化性起伪”,使人克服本能的欲望遵守道德礼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26

中国的国学精髓共有十二道,分别是:

1、孔子——为人之道

做人要善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做人要本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做人要诚实,诚信乃做人之本也。做人要自重,严以律己宽于待人。做人要知足,知足者常乐也。

2、老子——处事之道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世第一法,宽容是处事第一法;

寡欲是养心第壹法;勿言无益身心之语;勿为无益身心之事;

勿进无益身心之人;勿入无益身心之境;勿展无益身心之书。

3、庄子——养性之道

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以喜悦之身,养喜悦之神。有所敬畏,是做人基本的道义准则。所谓快乐,不是财富多而是欲望少。做人,人品为先,才能为次;做事,明理为先,勤奋为次。

4、孟子——君臣之道

君臣相比,君属于强势,臣属于弱势,其关系由强势君主导。君讲礼,臣讲忠,故君臣之道在于礼。君礼于臣,臣必忠;臣忠于君而君不礼,其忠必退。

5、荀子——学习之道

谦虚学习,应对所有知识都是饥渴的才为最佳,持之以恒,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孜孜不倦的学习态度。学习可以增长知识才干,修养品德气质;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是正确的学习态度。

要学习儒家经典,同时要善于向求贤者求教,也要善于教人;学习要善始善终,切忌半途而废,以期达到完全而纯粹的精神境界。

6、孙子——韬略之道

意指文韬武略。中国的韬略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实为传统文化之瑰宝,历史遗产之精华。韬略犹如双刃古剑。轻用其芒,动即有伤,是为凶器;深若藏拙,临机取决,是为利器。愿学者得其精髓,重其所用,发扬古道,利国利民。

7、管子——教练之道

教练不是知识训练或者技巧训练,而是一种拓展信念与视野的能力和习惯的培养;教练犹如一面镜子,反映当事人的真实现状和局限,同时引发对方看到更多的可能性,给对方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

8、韩非子——统驭之道

统驭理论:“精诚为道,运筹为术,组织为器,人才为本,制度为体,文化为魂”,带你修炼六个方面的能量,帮你完成从攻城略地到运筹帷幄、从创业有成到基业长青的惊险一跃,成长为新经济时代的新型领袖。

9、鬼谷子——权谋之道

权谋,是指在争夺、巩固、发展权力的过程中使用的一切灵活应变的手段。权力,是指能够直接支配他人,使之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的力量。权力带来财富、地位、荣耀。

10、大学——修身之道

修身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过程。格物就是探究弄清事物的发展之道;致知就是获取知识,诚意就是赤诚、真诚、忠诚之心对待壹切事物;正心,就是使自己的心正,是自己成为一个道德高尚,修为高深的人。

11、易经——天地之道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所谓天地之道,也不过是自然法则。你若遵从了便能遗世独立,飘飘欲仙。返之则万劫不复,永世不得超生。想那轮回之苦,却非人力所为也。故而道是:冥冥中早已注定,天意实属难违。故,天地之道在于人心。

12、禅宗——死生之道

死生间观节,细微处品德。死亦生,生亦死,死是另一个生的开始,生亦是另一个死的结束。故,生则生、死则死,岂能赖着不死或就是不生。故来之则应,去留无意,随缘而行,不纠结、不着相。

扩展资料

荀子继承的是儒家思想,他推崇孔孟“仁义之政”的学说理念,尤其注重孔子的内圣外王之说。同时,荀子又力辩百家,总结归纳了其他大家显学的优劣不同。

采众家之所长形成了荀子特色的儒家学派,在道德思想方面提出了“化性起伪”,在政治思想方面提出了“礼仪之治”,在哲学思想方面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

荀子的道德思想主张就是他最著名的“性恶论”,荀子认为人的自然本性就是“饥欲饱,寒欲暖,劳欲休”,饥饿的时候想要食饱,寒冷的时候想要穿暖,辛劳的时候想要休息。

这种人性的本能欲望是与礼仪道德相违背的。所以人性本恶,必须通过教育“化性起伪”,使人克服本能的欲望遵守道德礼仪。

荀子的政治主张是“隆礼重法”,礼法并重,荀子认为人的本性就是对利欲的追求,礼仪之治则能限制人们对利欲不可遏制的追求,使人明理节欲。

为了保证礼制能够平稳的实行,就要保证推行过程中有一种强制力量,这种力量就是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_国学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4-19

国学精髓是以先秦的经典及诸子百家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

例如鬼谷子的权谋之道,权谋,是指在争夺、巩固、发展权力的过程中使用的一切灵活应变的手段。权力,是指能够直接支配他人,使之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的力量。权力带来财富、地位、荣耀。

大学的修身之道,修身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过程。格物就是探究弄清事物的发展之道;致知就是获取知识,诚意就是赤诚、真诚、忠诚之心对待壹切事物;正心,就是使自己的心正,是自己成为一个道德高尚,修为高深的人。

孔子的为人之道,做人要善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做人要本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做人要诚实,诚信乃做人之本也。做人要自重,严以律己宽于待人。做人要知足,知足者常乐也。

扩展资料:

现代以来产生的新国学:

新国学,代表着建立在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基础上,汲取西方马列主义精华,从本质上别于原国学的新学术体系。

新国学,以儒家主体文化和社会为基,撇开传统国学上多样化所存在的百家争鸣复杂局面,重新提出国学概念。打破传统国学自我垄断和封闭,代表着走向世界,属于全新的中国学术概念。

新国学具体包括人文国学和文艺国学。文艺方面尚未有人建立新学术体系,而人文方面已经有专著和专属文化传播机构。新国学不存在新儒学,新道学,纯粹只有国学范围性的内容,切勿和新儒、新道、新法等混谈。

弘扬传统文化,在于赓续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不是一味的复制模仿形式。学了跪拜并不一定能找回师徒礼仪,骑牛上学并不保证就是名士风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学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当与传统文化的精髓相遇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中国国学的精髓包罗万象,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内涵、有外延,不能看外表,要通过表面看本质和本质以外的东西.国学的外延无所不包,凡是中国的学问都可叫“国学”。我们可将国学分一下类,最简单的分类就是四库全书的分类,把国学分为四个类:即经、史、子、集。经部———就是十三经,先有五经,后来是九经,最后发展到十三经。史部———就是历史库,所有历史类的书都在这里边,如二十四史。子部———就是诸子,如《老子》、《庄子》、《孙子兵法》等。集部———就是文集,如李白、杜甫、苏东坡等文学家的文集。其中易经是最博大精深的. 这样的分类是对的,但还不够。从内容上再进一步分类,基本上可分为五类或三类。这是古时候传统的分法,很有经典性。国学又包括三个方面:义理之学———讲道理的,也就是哲学;考据之学———从事历史考据的,就是史学;辞章之学———写文章的,就是文学。这三个方面的排列顺序是哲、史、文,我们现在颠倒了,叫文、史、哲。其实哲学是老大,义理之学应该是第一位的。后来又有人认为分三类还不够,还可以再加两个:经世之学———就是政治、经济、法律,相当于现在的社会科学,治理世界的;科技之学———包括中国的科技,如四大发明、《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所以,中国国学包括内容很多,经、史、子、集的分类还不是太精确。义理之学、考据之学、辞章之学、经世之学、科技之学这样的分类就很精确,而其中打头的应该是哲学。义理之学来源于经典,所以经、史、子、集也把经放在首位。这就是国学的外延。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3-07-18
四书五经啦。 主要是程朱理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