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中药方子可以调节气血的?

请问有什么中药方子可以调节身体气血方面的?特别是对于脸色比较没有光泽,经期也不是很准,而且经常头晕,曾经看过中医说是身体较虚,而且容易肝郁火。。。谢谢!!

1。八珍汤:人参 白术 白茯苓 当归 川芎 白芍药 熟地黄 甘草 各30克(现代用法:作汤剂,加生姜3片 大枣5枚煎服)
2:人参养容汤:黄芪 当归 桂心 甘草 橘皮 白术 人参(各30克) 白芍药90克 熟地9克 五味子 茯苓 各4克 远志15克 上锉为散 每服12克
食疗:
苎麻粥(《寿亲养老新书》)
原料:生苎麻根30克,糯米100克,大麦面50克,陈皮5克
制作及用法:同煮为稀粥,熟后入盐少许,空腹热食
中医治疗血虚的原则及方法主要有健脾和胃、益气生血、补肾生血、祛瘀生血、解毒生血。
(1)健脾和胃
脾胃是血液生化之源,饮食有节,脾胃运化功能正常,则血液生成自然源源不断。所以,补血必须先健脾胃,脾胃强健则生化之源不绝。常用的方药有四君子汤、四物汤、当归补血汤等。
(2)益气生血
血液的物质基础是精,而促进精化为血,则以气为动力。清代李中梓《医宗必读》说:“血气俱要,而补气在补血之先;阴阳并需,而养阳在滋阴之上。”《温病条辨》说:“善治血者,不求之有形之血,而求之无形之气。”《景岳全书》则说:“有形之血难以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在临床用药时,依据“气能生血”,常在补血药中,配以益气之品。常用的方剂有归脾汤、当归补血汤等;常用的补气药有黄芪、人参、党参、白术、黄精、山药、大枣等;配以养血之药,如当归、白芍、阿胶、熟地等。
(3)补肾生血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精既包括先天之精,又包括五脏六腑后天之精。精能生髓,髓能化血。同时,肾中之命门为原气之所系,十二经之根,生化之源,也是温熙、促进血液生化的原动力之所在。所以,中医有“生血根本在于肾”。临床上,治血虚,必当补肾以填精,精髓足,血自旺。常用方剂有菟丝子饮、二仙丹等。常用补肾药有鹿茸、鹿角胶、阿胶、龟板胶、巴戟天、锁阳、淫羊藿、补骨脂、菟丝子、附子、肉桂、首乌、熟地、枸杞子、紫河车等。
(4)祛瘀生血
无论脾胃所化之营血,或精髓所化之血,都必须通过经脉和髓道进行释放和传输,并循环全身。精髓化血,禀于先天,而养于后天,后天水谷之精微,五脏六腑之精,亦赖经脉输送,汇于冲脉——血海,与肾之大络相会以滋肾,以营骨髓。如气血瘀阻,脉道不通,就会造成骨髓乏养而枯竭,致使血液生化无由。常用方剂有桃红四物汤、补阳还五汤、血府逐瘀汤等。常用活血化瘀药,如当归、川芎、丹参、三七、丹皮、香附等。
(5)解毒生血
中医认为,不管内伤七情或外感六淫,郁久均可化火,火热之气最易耗血伤阴。再者,象化学性、物理性、生物性邪毒内陷,下及肝肾,可直接造成精髓亏乏,以致生血无源。内陷邪毒或七情郁火,又可阻络成瘀,而致新血不生,因此需要清热解毒。常用方剂有犀角地黄汤、三黄石膏汤、茵陈蒿汤、五味消毒饮、清营汤、清瘟败毒饮等。常用清热解毒药有蒲公英、银花、连翘、白花蛇舌草、板蓝根、大青叶、黄连、黄芩、黄柏、紫花地丁、大黄、紫草、茵陈、半枝莲等。临床多用于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溶血性贫血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7-18
按疗程服点中成药 如;逍遥丸配八珍丸,按说明服用,..有条件的话加服无限极女士或者润红颜口服液. 一个月就会好的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眩晕
[气血亏虚]

1、主证:
眩晕而兼见面色皎白,发色不泽,唇甲不华,心悸少寐,体倦懒言,神疲纳减,舌质淡,脉细弱.在大病或失血后,每多见.甚者眩晕昏倒,劳累即发。
2、证候分析:
心主血脉,荣华在面;脾司健运,生化气血。心脾亏损,气血不足,则面色皎白,发色不泽,唇甲不华。血虚不能养心,则心悸少寐。气虚则体倦懒言,神疲纳减,劳累即发。
舌质淡,脉细弱,为气血两虚之象。
3、治疗:
补益心脾。
4、方药:
归脾汤为主方。
本方益气健脾,以助生化之源;兼能补血养肝,而安心神。
如脾阳不足,健运无权,食少便溏,畏寒肢冷,难以进补者,可先与健脾温中,用《近效》白术附子汤加党参、炮姜之属。
待脾阳渐复,再与归脾汤加减调理。
若失血过多,突然晕倒,应急用六味回阳饮以救治之。本方须重用人参,为血脱益气之法。如失血不止,可加阿胶珠、侧柏炭等。

附方:

一、归脾汤
1、[组成]
白术一两(30g)、茯神(去木)一两(30g)、黄芪(去芦)一两(30g)、龙眼肉一两(30g)、酸枣仁(炒,去壳)、一两(30g)、人参15g 、木香(不见火)15g、甘草(炙)8g、当归3g、远志(蜜炙)3g(当归、远志两味,是从《校注妇人良方》补入)。
2、[用法]
加生姜6g、红枣3—5枚,水煎服.或按上述调整剂量比例放大,作蜜丸,每丸约重15g,空腹时,每次服一丸,开水送下,日服三次。
3、[功用]
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4、[主治]
(1)心脾两虚。思虑过度,劳伤心脾, 气血不足.心悸怔忡,健忘不眼,盗汗虚热,食少体倦,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
(2)脾不统血。症见便血,以及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或带下。
5、[方解]
本方主治心脾两虚证。
方中以参、芪、术、草、姜、枣甘温补脾益气;
当归甘辛温养肝而生心血;
茯神、枣仁、龙眼内甘平养心安神;
远志交通心肾而定志宁心;
木香理气醒脾,以防益气补血药滋腻滞气,有碍脾胃运动功能。
故本方为养心与益脾并进之方,亦即益气与养血相融之剂。
现代将本方用于神经衰弱、心脏病、贫血、子宫功能性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只要属心脾两虚,随证加减,均有显效。
本方与补中益气汤区别:
补中益气汤主治脾胃气虚的发热、体倦、少气、懒言以及气虚下陷的下脱、下垂等。

二、[白术附子汤]《外台秘要》引《近效方》
1、组成:
白术9g、附子(炮)10g、炙甘草6g、桂心12g。
2、[用法]
上四味,切,以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为三服,一日三次.初服得微汗即解。
3、[功用]
补脾胃,益精气。
4、[主治]
风虚头重,目眩,不知食味;风湿相搏,骨节疼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身体微肿者。
5、[禁忌]
服药期间忌食海藻、菘菜、猪肉、生葱、桃、李、雀肉等。

三、[六味回阳饮]
1、组成:
人参30-60g、制附子6-9g、干姜(炮)6-9g、炙甘草3g、熟地15-30g、当归身9g(如泄泻或血动者,以冬术易之)。
2、[用法]
用水400毫升,武火煎至320毫升,温服。
3、[功用]
益气回阳,养血救脱。
4、[主治]
阴阳将脱。
5、[加减]
如肉振汗多者,加炙黄耆12-15g,或30g,或冬白术9-15g;
如泄泻者,加乌梅2枚,或北五味20粒。

眩晕
[肾精不足]

1、主证:
眩晕而见精神委靡,记忆减退,腰酸膝软,遣精耳鸣。
偏于阳虚者,四肢不温,舌质淡,脉沉细;
偏于阴虚者,五心烦热,舌质红,脉弦细。
2、证候分析:
经云:“精生气,气生神。”精髓不足,则神亦委靡不振,记忆减退。
腰为肾腑,肾虚则腰酸膝软,遗精耳鸣。
偏于阳虚者,阳虚则生外寒,故四肢不温,而舌质淡,脉沉细;
偏于阴虚者,阴虚则生内热,故五心烦热,而舌质红,脉弦细。
3、治疗:
偏于阳虚者,宜补肾助阳;
偏于阴虚者,宜补肾益阴。
4、方药:
补肾助阳用右归丸,方中熟地、萸肉、杜仲为补肾主药,附子、肉桂、鹿角胶可以益火助阳。
补肾益阴宜左归丸,方中熟地、萸肉、菟丝子、牛膝、龟版胶补益肾阴,鹿角胶可以填精补髓。
二方均可酌加龙骨、牡蛎之类,以收敛浮阳。

附方:

一、[右归丸]
1、组成:
大怀熟(地)240g、山药(炒)120g、山茱萸(微炒)90g、枸杞(微炒)120g、鹿角胶(炒)120g、菟丝子(制)120g杜促(姜汁炒)120g、当归90g、肉桂60g,渐可加至120g、制附子(自60g渐可加至180g)。
2、[用法]
配作蜜丸服,每丸约重15g,早晚各服一丸,开水送下。
或按原方用量比例酌情增减,水煎服。
3、[功用]
温补肾阳,填精补血。
4、[主治]
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久病气衰神疲,畏寒肢冷;或阳萎遗精,或阳衰无子;或大便不实,甚则完谷不化;或小便自遗;或腰膝软弱,下肢浮肿等。
5、[方解]
本方在原书主治“元阳不足,先天禀衰,以致命门火衰,不能生土,而为脾胃虚寒”或“寒在下焦,而水邪浮肿”或“阳衰无子”等证。
本方主治诸证,虽有病起中焦或下焦不同,临床症状表现不一,但其总的病因病机,仍如原书所说:“元阳不足”。故本方立法“宜益火之原,以培右肾之元阳”。培补肾中元阳,必须“阴中求阳”,即在培补肾阳中配伍滋阴填精之品,方可具有培补元阳之效。
方中桂、附加血肉有情的鹿角胶,均属温补肾阳,填精补髓之类;
熟地、山茱萸、山药、菟丝子、枸杞、杜仲俱为滋阴益肾,养肝补脾而设;更加当归补血养肝。
诸药配伍,共具温阳益肾,填精补血以收培补肾中元阳之效。

二、[左归丸]
1、组成:
大怀熟240g、山药(炒)120g、枸杞120g、山茱萸120g、川牛膝(酒洗蒸熟)90g、菟丝子(制)120g、鹿胶(敲碎,炒珠)120g、龟胶(切碎,炒珠)120g(无火者,不必用)。
2、[用法]
上先将熟地蒸烂杵膏,加炼蜜丸,每丸重15g,淡盐汤送下,早、晚空腹时各服一丸。
3、[功用]
滋阴补肾。
4、[主治]
真阴不足。
头目眩晕,腰酸腿软,遗精滑泄,自汗盗汗,口燥咽干,渴欲饮水,舌光少苔,脉细或数。
5、[方解]
本方证是由真阴不足,精髓内亏,故见头目眩晕,腰酸腿软,口燥咽干,舌光少苔。
阴虚而阳易动,以致肾失封藏而有遗泄;
阴虚则气不外卫而自汗盗汗。
方中重用熟地滋肾以填真阴;
枸杞益精明目;
山茱萸涩精敛汗。
龟鹿二胶,为血肉有情之品,鹿胶偏于补阳,龟胶偏于滋阴,两胶合力,沟通任督二脉,益精填髓,有补阴中包涵“阳中求阴”之义。
菟丝子配牛膝,强腰膝,健筋骨。山药滋益脾肾。共收滋肾填阴,育阴潜阳之效。
本方组成,是以阴柔滋润为主所组成,久服常服,每易滞脾碍胃,致有脘闷、食少等症状出现,故在运用本方时,宜加入陈皮、砂仁等以理气而醒脾胃,防止进补妨运之弊。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