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是什么朝代修建的,什么时期?修建人是谁?

如题所述

都江堰,位于成都平原西北边缘岷江出山口处,是闻名世界的古代水利工程,世界文化遗产,它是在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修建的。


李冰为什么要修都江堰

秦昭襄王在位期间,李冰被任命为蜀郡太守,担任四川地区的行政长官。当时的四川,还远非日后的“天府之国”,而是地广人稀,农业生产落后,水旱灾害频发。

李冰到任后,不辞劳苦身临一线,经过多方考察,决定先从治理岷江入手。岷江,发源于成都平原北部的岷山,岷江是长江上游水量最大的一条支流,水流汹涌湍急,往往冲毁堤岸农田,往往给沿江百姓的农业生产和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威胁和破坏。岷江水患长期祸及四川,破坏农业生产,危及民生,成为蜀地发展的一大“瓶颈”。


李冰经过对岷江水势和地形的详细考察,最终决定在成都平原顶部的玉垒山,修建一座水利工程,以彻底治理岷江水患,都江堰由此诞生。

都江堰由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及渠道网所组成。都江堰建成后,汹涌咆哮的岷江主河道被人为地一分为二,分成内江和外江,枯水季节,岷江水大部分流入地势较低的内江,以保证成都平原的农业灌溉用水和生产生活用水。丰水期奔涌的洪水,则可以通过宽阔的外江排走。岷江至此彻底被人们驯服。

都江堰的历史意义

都江堰建成之后,被历代沿用数千年,已成为一个防洪、灌溉、航运综合水利工程。它永久解决了岷江水患问题,成为成都平原十几个县的生产生活用水源头,灌溉面积达300多万亩。成都平原能够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李冰和他的都江堰,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李冰和都江堰,已成为世界水利发展史上不朽的丰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05

春秋战国时期,秦蜀郡太守李冰。

拓展资料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 ,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

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至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千万亩,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

都江堰市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均气温15.2℃,年均降水量近1200毫米,年均无霜期280天。这里四季分明,夏无酷暑,最热的7、8月份平均气温为24℃左右,平均最高气温仅28℃。冬无严寒,最冷的1月份平均气温为4.6℃,平均最低气温在1℃左右。

修建背景

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在古代是一个水旱灾害十分严重的地方。李白在《蜀道难》这篇著名的诗歌中“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人或成鱼鳖”的感叹和惨状,就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这种状况是由岷江和成都平原“恶劣”的自然条件造成的。

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大支流,流经的四川盆地西部是中国多雨地区。发源于四川与甘肃交界的岷山南麓,分为东源和西源,东源出自弓杠岭,西源出自郎架岭。两源在松潘境内漳腊的无坝汇合。向南流经四川省的松潘县、都江堰市、乐山市,在宜宾市汇入长江。

全长793公里,流域面积133.500平方公里。平均坡度4.83%,年均总水量150亿m³左右。全河落差3560m,水力资源1300多万千瓦。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都江堰 (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9-11

春秋战国时期,秦蜀郡太守李冰。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 ,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风景宜人,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

其周围还有青城山风景区,是有名的避暑圣地,南桥,赵公山,安澜桥等,也是吸引游客的绝佳风景区。

都江堰的整体规划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8-11-12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 ,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至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千万亩,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

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称叫“湔堋”,这是因为都江堰旁的玉垒山,秦汉

都江堰风景(2张)

以前叫“湔山”,而那时都江堰周围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们把堰叫做“堋”,所以都江堰就叫“湔堋”。

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堰地区设置都安县,因县得名,都江堰称“都安堰”。同时,又叫“金堤”,这是突出鱼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称。

唐代,都江堰改称为“楗尾堰”。因为当时用以筑堤的材料和办法,主要是“破竹为笼,圆径三尺,以石实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笼装石,称为“楗尾”。

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决江遏水,以灌数郡田。”

关于都江这一名称的来源,《蜀水考》说:“府河,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流江也。”流江是检江的另一种称呼,成都平原上的府河即郫江,南河即检江,它们的上游,就是都江堰内江分流的柏条河和走马河。《括地志》说:“都江即成都江”。从宋代开始,把整个都江堰水利系统的工程概括起来,叫都江堰,才较为准确地代表了整个水利工程系统,一直沿用至今。
第4个回答  2013-07-19
都江堰始筑于秦,历史悠久。秦昭襄王五十年,蜀郡守李冰父子在前人治水的基础上,率众兴建.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