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台球怎么加塞啊?

好难啊,看选手打起来很轻松啊,我又累又打不准,有什么窍门么?

1、顺塞瞄薄,反塞瞄厚,原理是这样,因为是根据正常右手选手,右眼注视的角度分析的。
2、有过147的教练和我说过,加塞加多少,怎么加,这个问题就好像是在问他怎么瞄点一样,是没有人能说的清楚的,也是没有办法能回答的了的。
3、职业选手一般有17个点位可以进球,业余选手能做到8-9个点就已经是高手了,当然包括加塞。
4、加塞就靠直觉的让点很重要,是绝对靠谱的,否则职业选手天天练球干嘛,他们也联357和十字架等,不管是加多少塞,打球第一就是联系球感,没有球感什么都不用说。
5、联系球感最基本的方法:看好球洞、被击球、母球三者的进球线路之后,看着被击球趴下身体,不运杆,专注力在被击球上,然后出杆。你试试,然后就知道球感比什么都重要。
6、不要太执着于加塞的让点方法,多注意自己的出杆是不是有问题,够不够直!还有就是让点的时候手架让点,不要用球杆让点。台球只要掌握了基本的理论知识后,就是要多加联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8-03
以下摘自斯诺克之星官网 http://www.snkstar.com/article-00000085.html台球基本功训练知道加塞的人很多,但知道加塞后球的运动轨迹的人要少一些,而知道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运动轨迹原理的人更少。下面我利用上文中介绍的“加塞的原理”配合实际例子,来对加塞后台球的运动轨迹进行详剖。 水平方向的左、右塞,即打击主球中心点偏左或偏右的位置,并不会使球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因为水平旋转时,台呢与球之间的摩擦力除了抵消台球的水平旋转力以外,并不会产生其他方向上的力。原因是台呢与台球的接触点是个圆点,把这个圆点看成由无数个从小到大的圆环组成的圆面。每个圆环上的每一点都有着一个与其方向(沿圆环切线方向)相反,大小相等的摩擦力,因此它会一直保持这种圆周的运动状态,而不会产生任何其他方向上的力(注:此点很重要,下文中的“加塞与瞄准”中会用到这个结论)。但是,我发现许多文章中都把左塞、右塞的运动轨迹简单化了。比如,许多文章都会说加左塞,球走右括号) 似的曲线,加右塞时球走左括号 (似的曲线。这个说法只能说部份正确,因为水平方向上的左、右塞,在球处于滑动状态中,无论你的塞有多大,或是说旋转的有多急,台球绝对是走直线的。只有当球向前滑动的力量变小,小得不足以克服与台呢之间的摩擦力,而使台球开始向前旋转,即开始滚动时,这时向前旋转与水平方向上的旋转结合而成为斜转时,球才开始走曲线。因此,若想主球在直线运动状态下击中下球点,主球必须在由滑动变为滚动之前击中目标球。<p 再来看一下非水平方向上的加塞,即左高、低塞和右高、低塞的运动轨迹。可以观察到,台球的运动轨迹是一条曲线,那么这条曲线是怎么产生的呢?<="/">首先说一说左、右低塞。加这种塞时,台球首先处于左或左斜向的滑动状态,这时台球受到二个力的作用,一是球杆给它的向前击打力,另一个是其斜向旋转时克服台呢的摩擦力,低塞旋转是向后斜向旋转的,产生的摩擦力与旋转方向相反,使台球直线的运动方向,于是产生曲线。比如左低塞,台球除了向前滑动外,还受到向右的摩擦力,因此球会向右偏,反之亦然。经过一段时间后,摩擦力不断减弱球的向后斜向旋转力,最终导致台球由滑动变为瞬间的静止,转为滚动状态时,台球便会到达曲线的顶点,开始向旋转方向滚动了,左低塞(向后斜向旋转)这时实际上已是左高塞(左前斜向旋转)了。因此,左低塞的运动轨迹便为先向右(滑动),然后向左(滚动)的一条曲线。右低塞,正好相反。还可以观察到,左、右高塞的曲线弧度略微小于左、右低塞。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用同样的力度击打台球时,低塞的滑动距离必然要比高塞的滑动距离长,因此高塞要比低塞较早的进入滚动状态,再加上高塞向前的力比低塞大了许多,自然曲线弧度要小。而且,这里还有一个“非理论化的实际现象”(注:合乎理论的现象由于条件的多样性不一定实际发生,我把这种现象称为“非理论化的实际现象”),就是打低塞时,由于球库和支架手的自然高度,基本不可能让球杆与台面成水平方向。打高塞时,则很容易接近水平角度。许多人都知道,球杆与台面的倾斜角度,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塞力。 用上述理论延伸一下,考虑没有滑动现象的高偏塞的运动轨迹,可以轻松的想像出,其左、右弧度的顶点就是出发点。从这一点上来看,许多文章中的左、右括号之说,即便算不上谬误,也是叙述的过于简单了。下面再解释一下为什么球杆与台面的倾斜角度会极大的影响塞力。 从理论上简单说就是在同样的击打力度下,给予台球的斜向旋转与向前旋转的力的比值越大,塞力越强。举个例子,用拇指与食指捏住一个台球,用力将其挤出,此时台球获得的旋转力与向前冲的力的比值远比用一根球杆水平击打非中心点而获得的两者之间的比值大的多。想像一下,用球杆挤出(扎杆)一颗台球,和用球杆打出(近似于水平出杆)一颗台球的区别吧。在相同的力度下,无疑前者更能给球带来大的多的塞力,即旋转力。除了击打角度之外,塞力与击打力(加速度越大,塞力越大)、塞力与杆的弹性(越硬的杆传导力量越直接,软的则会增加缓冲,减轻击打力量的传导)、塞力与杆头(包含杆头的大小、弹性、接触时间)、塞力与台呢(如顺毛与逆毛,即摩擦力的大小)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台球的运动轨迹。这些轨迹都可以用上述理论来解释清楚,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最后值得一提的便是发力。我们经常会发现大力击出的球不一定塞力就大,而某些球手毫不费力的便打出令人惊讶的旋转。我认为这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大力击球时,由于害怕滑杆而导致击打点过于靠近中心点。另一个原因则是俗称的死力,理论上来说就是球杆的加速度不够,哪怕初始速度再大,但当球杆碰到球时速度并没有提升,甚至还会减少。加大初始速度与球杆碰到球时速度的提升差距(即加速度),是小力能打出较强旋转的关健。当然,如果在大力的情况下也能保持这种加速度的提升,一定可以打出令人瞠目结舌的强旋转来。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8-03
加塞走位:1.基本常识:a.在母球正对击球者的圆面上中间取一点,另八个平面方向上各取一点共九点看作击球点。则击打中心点的杆法称为中杆(即无旋转),击打上、下两点的杆法分别称为高杆和低杆(即上旋和 下旋),击打左、右两点的杆法称为偏杆(分为左偏杆和右偏杆,即左侧旋、右侧旋),另有四点为复合击球点。b.当采用中杆即无旋时,母球撞击目标球后,其分离角应为90度(可由动量定理证明),母球触库(即撞墙)后,其出射角应等于入射角(与光路反射同理)。
2.单一杆法产生的效果:高杆和低杆主要在母球遇到目标球时产生效果,高杆前跟低杆后退;另:高杆触球母球与目标球分离角减小,低杆触球母球与目标球分离角增大(相对于中杆而言)。
偏杆(即侧旋)主要在母球触库(即撞墙)时产生效果,右塞回球路线偏右,左塞回球路线偏左。
3.复合型杆法产生的效果:综合以上单一杆法效果可知。比较特殊的是:低杆加侧旋触库后效果相反,如:低杆加右旋触库后母球回球角度偏左。
4.现实差异:以上均为理想状态下的理论效果。一般影响效果的因素有:a.因球台质量如台面是否水平,b.台库上各处弹性是否均衡,台呢上绒毛的倾斜角度(即倒绒与顺绒)。还有一些无法避免的 必然现象:a:球与台面摩擦形成上旋效果或抵消部分下旋效果,b:母球与目标球撞击时的瞬间摩擦造成侧旋效果(保持球队清洁很重要)。以上因素可通过练习熟悉,在击球时考虑计算在内而基本上消除误差。
第3个回答  2013-08-03
靠,这还是有技巧的在放杆子瞄球时,把杆子放在加塞的位置。关于角度问题在放杆子时,一同把角度调好直接加塞。
第4个回答  2021-02-14

台球加塞教学视频:专业老师教学,你肯定学得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