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与十二月的雅称

如题所述

四季雅称

春:阳春、芳春、艳阳、三春、九春、辰季等。

夏:朱夏、长赢、昊天、三夏、未季、等。

秋:金秋、素秋、商秋、高商、三秋、白藏等。

冬:玄英、安宁、寒冬、三冬、上天、丑季等。

十二月份:

一月:正月、上月、初月、首岁、元月等。

二月:令月、仲春、仲阳、花月、大壮、杏月等。

三月:暮春、季春、桃月、桐月、姑洗、竹秋等。

四月:仲吕、乾月、孟夏、六阳、农月、上夏、槐月等。

五月:星月、皇月、开明、端阳、启明等。

六月:焦月、伏月、鹑火、庚伏、长夏等。

七月:瓜月、凉月、新月、孟商、巧月、籣秋等。

八月:南吕、桂月、大章、清秋、正秋等。

九月:菊月、贯月、季商、晚秋、咏秋等。

十月:小春、玄冬、大月、吉月、良月、方冬等。

十一月:黄钟、六吕、新阳、天泉、周正等。

十二月:大吕、腊月、冰月、玄律、天皓、嘉平、晚冬、土牛等。

扩展资料

四季指一年中交替出现的四个季节,即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在天文上,季节划分是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轨道上位置确定的。

当地球在一年中不同的时候,处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时,地球上各个地方受到的太阳光照是不一样的,接收到太阳的热量不同,产生季节的变化和冷热的差异。

地球上的四季不仅是温度的周期性变化,而且是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周期性变化。它影响或者决定地球环境中很多事物的运动节律,尤其是生物适应最为明显。

从春分经夏至到秋分,北半球处于夏半年,南半球处于冬半年。在此期间,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处于极昼,南极处于极夜;北回归线以北的太阳高度始终大于平均值,南回归线以南则小于平均值。

北回归线以北太阳升起于东北方的地平圈上,降落于西北方的地平圈上。二分日全球各地太阳均升起于正东方,降落于正西方。

从秋分经冬至到春分,北半球处于冬半年,南半球处于夏半年。在此期间,南北半球的昼夜长短、极昼极夜和太阳高度,都同上述情况相反。北回归线以北太阳升起于东南方的地平圈上,降落于西南方的地平圈上。

从夏至经秋分到冬至,北半球由夏半年变为冬半年,南半球由冬半年变为夏半年。在此期间,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极昼带逐渐缩小;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极夜带逐渐缩小。

北回归线以北太阳高度一直在减小,南回归线以南则在增大。北回归线以北太阳出升方向由东北变为东南,降落方向由西北变为西南。秋分日由正东升起,正西降落。

从冬至经春分到夏至,北半球由冬半年变为夏半年,南半球由夏半年变为冬半年。南北半球的昼夜长短、极昼极夜和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上述情况相反。北回归线以北太阳升起的方向由东南变为东北,降落方向由西南变为西北。

月是历法中的一种时间单位,传统上都是以月相变化的周期作为一个月的长度,一个月(太阴月)的长度大约是29.53日,即一轮“朔望月”。

旧石器时代的早期,人类就已经会依据月相来计算日子。迄今,朔望月仍是许多历法的基石。一年分为12个月;中国农历一年也为12个月,农历的闰年为13个月,多出的一个月称为闰月。

月份来源的传说来自于《山海经》中的《常羲生月》。《山海经》记载,帝俊有两位妻子,羲和与常羲。羲和生日,常羲生月,所以常羲也被称为月母。

其实羲和与常羲同为制定历法的官职。《世本》中记载,黄帝为了制定历法,让“羲和占日,常仪占月”,常仪就是常羲,占月就是观测月亮的晦朔弦望的周期,这就是“常羲生十二月”的来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2-22

四季雅称:春:阳春、芳春、艳阳、三春、九春、辰季等,夏:朱夏、长赢、昊天、三夏、未季、等。秋:金秋、素秋、商秋、高商、三秋、白藏等。冬:玄英、安宁、寒冬、三冬、上天、丑季等。

十二月份雅称:一月:正月、上月、初月、首岁、元月等;二月:令月、仲春、仲阳、花月、大壮、杏月等;三月:暮春、季春、桃月、桐月、姑洗、竹秋等;四月:仲吕、乾月、孟夏、六阳、农月、上夏、槐月等;五月:星月、皇月、开明、端阳、启明等;六月:焦月、伏月、鹑火、庚伏、长夏等;七月:瓜月、凉月、新月、孟商、巧月、籣秋等;八月:南吕 、桂月、大章、清秋、正秋等;九月:菊月、贯月、季商、晚秋、咏秋等;十月:小春、玄冬、大月、吉月、良月、方冬等;十一月:黄钟、六吕、新阳、天泉、周正等;十二月:大吕、腊月、冰月、玄律、天皓、嘉平、晚冬、土牛等。

而古人以农历十月为孟冬,十一月为仲冬,十二月为季冬,并将三个月份合称“三冬”,用以代指冬季。如唐代诗人杜甫《遣兴五首之二》诗中即有“蛰龙三冬卧,老鹤万里心”这样的句子。冬季三个月共九十天,于是冬季又别称“九冬”。如南朝沈约《夕行闻夜鹤》诗中有句云:“九冬负霜雪,六翮飞不任”

第2个回答  2013-08-03
一月:正月、春王正月、孟春
二月:如月、杏月、仲春
三月:桃月、季春
四月:余月、清和月、槐月、孟夏
五月:皋月、榴月、蒲月、端月、仲夏
六月:且月、荷月、伏月、季夏
七月:相月、桐月、巧月、霜月、孟秋
八月:壮月、桂月、仲秋
九月:玄月、菊月、季秋
十月:阳月、小阳春、孟冬
十一月:辜月、仲冬
十二月:涂月、腊月、嘉平月、季冬

春天的雅称
阳春 我国南方人民给春天以“阳春”和“阳春三月”的美称。如李白诗云:“阳春召我以烟景”,正是对春天绝妙的写照。
三春 昔日农历以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孟郊就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诗句。
九春 古时的“三春”3个月共90天,10天为一春,故有“九春”之名。阮籍的笔下就有“悦怪若九春,馨折似秋霜”的名句。
青春 春天万物复苏,草木繁茂,生机盎然,一片青绿,因之呼春天为“青春”。杜甫的绝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指此。
芳春 春天百草萌发,万紫千红,欣欣向荣,故有“芳春”之名。如陆机诗曰:“烈火厉劲草,丽服鲜芳春。”
青阳 春天阳光明媚,暖意洋洋,故有“青阳”之美称。如陈子昂就有“白日美不归,青阳时暮矣”的诗句。
艳阳 春天阳光灿烂,和风丽日,故称“艳阳”。如清代华广生辑俗曲集《白雪遗音·艳阳天》中说:“艳阳天,和风荡漾,杨柳依依”;再如鲍照的诗句:“艳阳桃季节,皎洁下成妍。”
我国实行夏历时间很长,在民间,人们根据节气、农事等又分别将正月称早春,二月称酣春,三月称晚春、暮春或末春。此外,春天还有“阳节”、“昭节”、“淑节”、“韵节”及“苍灵”等雅称。
另外,春天各月还有下列别称:一月又叫陬月、孟陬,二月又叫令月、杏月,三月又叫蚕月、桃月。
夏季的雅称
朱明 古代称夏为“朱明”。《尔雅·释天》:“夏为朱明”,注:“气赤而光明。”《汉书·礼乐志》:“朱明盛长,敷与万物。”
朱夏 据《尔雅·释天》曰:“夏为朱明”,后因称夏季为“朱夏”。三国魏曹植《槐赋》曰:“在季春以初茂,践朱夏而乃繁。”杜甫有诗云:“我有阴江竹,能令朱夏寒。”
长嬴 《尔雅·释天》:“春为发生,夏为长嬴,”也作“长赢”。赢,通盈。谓使草木长盈者为夏,故称夏为长赢。
长夏 《素问六节藏论》:“春胜长夏,长夏胜冬。”注:“长夏者六月也。”也泛指夏季。杜甫有诗云:“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昊天 《尔雅·释天》:“夏为昊天。”郭璞注:“言气皓旰。”
槐序 槐树夏季开花,故称夏为槐序。明杨慎《艺林伐山·槐序》:“槐序,指夏日也。”
炎节 唐钱起诗曰:“单车动夙夜,越境正炎节。”
三夏 夏季三个月,简称“三夏”。《乐府诗集·子夜四时歌·夏歌》曰:“情知三夏熟,今日偏独甚。”
九夏 夏季共90天,简称“九夏”。陶潜《荣木》诗序有“日月推迁,已复九夏”之句。范椁诗曰:“情知已是秋风后,留作明年九夏寒。”
农历四、五、六月为夏季,古时分别称为孟夏、仲夏、季夏。孟夏又称为“初夏”、“首夏”、“槐夏”,均是四月的别称。仲夏是五月,“仲”是一季中的第二个月,又称为“超夏”。季夏是六月,即末夏。
秋季的雅称
三秋 古时七、八、九月分别称为孟秋、仲秋、季秋,简称三秋。亦指秋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九月。唐代王勃《滕王阁序》中有:“时为九月,序属三秋”之句。
九秋 秋季共90天,简称九秋。张协《七命》诗:“唏三春之溢露,溯九秋之鸣飚。”
金天 按“五行”推演,秋属金,故称金天或金秋。唐代陈子昂诗曰:“金天方肃杀,白露始专征。”
金素 谢灵运诗:“述职期阑署,理棹变金素。”李善注:“金素,秋也。秋为金而色白,故曰金素也。”
素节 又叫素秋,有时专指重阳节,有时则泛指秋天。欧阳修诗云:“我来夏云初,素节今已届。”王绩《九月九日赠崖使君善为》诗也有:“忽见黄花吐,方知素节回。”
素商 按古代“五行”说法,秋天色尚白,又属“五音”之中“商”的音阶,故有此称。元代马祖常《秋夜》诗云:“素商凄清扬微风,草根之秋有鸣蛩。”
白商 萧统编撰的《昭明文选》:“若乃白商素节,月既授衣。”李善注:“《周礼》:‘西方白。’《礼记》:‘孟秋之月,其音商。’”
白藏 《尔雅·释天》:“秋为白藏。”郭璞注:“气白而收藏。”
西陆 晋朝司马彪《读汉书》云:“日行西陆之秋。”“西陆”即二十八宿中的昂宿之别名。唐代骆宾王《在狱咏蝉》云:“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在民间,人们根据节气、农事等又分别将七月称为首秋、初秋、早秋、上秋、新秋、兰秋、肇秋;八月称为中秋、佳秋、仲秋、正秋;九月称为深秋、凉秋、穷秋、暮秋、耖秋。秋天还有“高商”、“商节”、“白茂”、“凌辰”等雅称。
冬季的雅称
玄英 《尔雅·释天》:“冬为玄英。”
隆冬 《晋书·王献之传赞》:“观其字势,如隆冬枯柯。”
三冬 古代以农历十月为孟冬,冬月为仲冬,腊月为季冬,简称为“三冬”。唐杜荀鹤《溪居》诗:“不说风霜苦,三冬一草衣。”
九冬 冬季共90天,故云。南朝梁沈约《夕行夜间鹤》诗云:“九冬霜雪苦,六翮飞不住。”
严冬 南朝梁简文帝集《大同冬月庚戌》诗:“是节严冬景,寒云掩落晖。”
冬节 有时专对冬至而言,《南齐书·武陵昭王晔传》:“冬节间讯,诸王皆书,晔独后来。”有时泛指冬天,《后汉书·马融传》:“方涉冬节,农事闲隙。”曹操《却东西门行》:“冬节食南稻,春归复北翔。”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四季雅称,春:阳春、芳春、艳阳、三春、九春、辰季等,夏:朱夏、长赢、昊天、三夏、未季、等。秋:金秋、素秋、商秋、高商、三秋、白藏等。冬:玄英、安宁、寒冬、三冬、上天、丑季等。十二月份:一月:正月、上月、初月、首岁、元月等,二月:令月、仲春、仲阳、花月、大壮、杏月等,三月:暮春、季春、桃月、桐月、姑洗、竹秋等,四月:仲吕、乾月、孟夏、六阳、农月、上夏、槐月等,,五月:星月、皇月、开明、端阳、启明等,六月:焦月、伏月、鹑火、庚伏、长夏等,七月:瓜月、凉月、新月、孟商、巧月、籣秋、等,八月:南吕、桂月、大章、清秋、正秋、等,九月;菊月、贯月、季商、晚秋、咏秋等,十月:小春、玄冬、大月、吉月、良月、方冬、等,十一月:黄钟、六吕、新阳、天泉、周正、等,十二月:大吕、腊月、冰月、玄律、天皓、嘉平、晚冬、土牛等。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3-08-03
按照农历月份,无论是依据数序,还是依据气候特征,还是物候特征,还是风俗习惯,各月又有不同的别名。现择录以下,与共消遣。一月:正月、陬月、孟陬、端月、孟春;二月:如月、杏月、仲春;三月:桃月、季春;四月:余月、清和月、槐月、孟夏;五月:皋月、榴月、蒲月、麦月、仲夏;六月:且月、荷月、伏月、季夏;七月:相月、巧月、霜月、孟秋;八月:壮月、桂月、仲秋;九月:玄月、菊月、季秋;十月:阳月、小阳春、孟冬;十一月:辜月、葭月、仲冬、冬月;十二月:涂月、腊月、嘉平月、季冬。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