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是怎么一回事?

如题所述

【地震基础知识】
地球的结构就像鸡蛋,可分为三层。中心层是“蛋黄”-地核;中间是“蛋清”-地幔;外层是“蛋壳”-地壳。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和公转,同时地壳内部也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
地震是地球内部介质局部发生急剧的破裂,产生地震波,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地震(earthquake)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它就象刮风、下雨、闪电、山崩、火山爆发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 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给人类生活造成很大影响。
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作震源(focus)。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的叫浅源地震,深度在7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
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公里。
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
某地与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震中距小于100公里的地震称为地方震,在100-1000公里之间的地震称为近震,大于1000公里的地震称为远震,其中,震中距越远的地方受到的影响和破坏越小。
地震所引起的地面振动是一种复杂的运动,它是由纵波和横波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震中区,纵波使地面上下颠动。横波使地面水平晃动。由于纵波传播速度较快,衰减也较快,横波传播速度较慢,衰减也较慢,因此离震中较远的地方,往往感觉不到上下跳动,但能感到水平晃动。
当某地发生一个较大的地震时,在一段时间内,往往会发生一系列的地震,其中最大的一个地震叫做主震,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叫前震,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叫余震。
地震具有一定的时空分布规律。
从时间上看,地震有活跃期和平静期交替出现的周期性现象。
从空间上看,地震的分布呈一定的带状,称地震带,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两大地震带。太平洋地震带几乎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浅源地震(0千米~70千米),全部的中源(70千米~300千米)和深源地震,所释放的地震能量约占全部能量的80%。

震级
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震级通常用字母M表示。我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通常把小于2.5级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级地震叫有感地震,大于4.7级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0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900多倍。比如说,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美国投掷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所具有的能量。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32个6级地震,或相当于1000个5级地震,震级相差0.1级,释放的能量平均相差1.4倍。
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
弱震震级小于3级。 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
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 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其中震级大于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地震三要素:
发震时刻、震级、震中

地震烈度
同样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坏不一定相同;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坏也不一样。为了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科学家又“制作”了另一把“尺子”一一地震烈度。在中国地震烈度表上,对人的感觉、一般房屋震害程度和其他现象作了描述,可以作为确定烈度的基本依据。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震源深度、距震源的远近、地面状况和地层构造等。
一般情况下仅就烈度和震源、震级间的关系来说,震级越大震源越浅、烈度也越大。一般来讲,一次地震发生后,震中区的破坏最重,烈度最高;这个烈度称为震中烈度。从震中向四周扩展,地震烈度逐渐减小。 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它所造成的破坏,在不同的地区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一次地震,可以划分出好几个烈度不同的地区。这与一颗炸弹爆后,近处与远处破坏程度不同道理一样。炸弹的炸药量,好比是震级;炸弹对不同地点的破坏程度,好比是烈度。
例如,1990年2月10日,常熟-太仓发生了5.1级地震,有人说在苏州是4级,在无锡是3级,这是错的。无论在何处,只能说常熟-太仓发生了5.1级地震,但这次地震,在太仓的沙溪镇地震烈度是6度,在苏州地震烈度是4度,在无锡地震烈度是3度。
我国把烈度划分为十二度,不同烈度的地震,其影响和破坏大体如下:
小于三度人无感觉,只有仪器才能记录到;
三度在夜深人静时人有感觉;
四~五度睡觉的人会惊醒,吊灯摇晃;
六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
七~八度房屋受到破坏,地面出现裂缝;
九~十度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严重;
十一~十二度毁灭性的破坏;

例如,1976年唐山地震,震级为7.8级,震中烈度为十一度;受唐山地震的影响,天津市地震烈度为八度,北京市烈度为六度,再远到石家庄、太原等就只有四至五度了。

地震现象
地震发生时,最基本的现象是地面的连续振动,主要是明显的晃动。
极震区的人在感到大的晃动之前,有时首先感到上下跳动。这是因为地震波从地内向地面传来,纵波首先到达的缘故。横波接着产生大振幅的水平方向的晃动,是造成地震灾害的主要原因。1960年智利大地震时,最大的晃动持续了3分钟。地震造成的灾害首先是破坏房屋和构筑物,造成人畜的伤亡,如1976年中国河北唐山地震中,70%~80%的建筑物倒塌,人员伤亡惨重。
地震对自然界景观也有很大影响。最主要的后果是地面出现断层和地裂缝。大地震的地表断层常绵延几十至几百千米,往往具有较明显的垂直错距和水平错距,能反映出震源处的构造变动特征(见浓尾大地震,旧金山大地震)。但并不是所有的地表断裂都直接与震源的运动相联系,它们也可能是由于地震波造成的次生影响。特别是地表沉积层较厚的地区,坡地边缘、河岸和道路两旁常出现地裂缝,这往往是由于地形因素,在一侧没有依托的条件下晃动使表土松垮和崩裂。地震的晃动使表土下沉,浅层的地下水受挤压会沿地裂缝上升至地表,形成喷沙冒水现象。大地震能使局部地形改观,或隆起,或沉降。使城乡道路坼裂、铁轨扭曲、桥梁折断。在现代化城市中,由于地下管道破裂和电缆被切断造成停水、停电和通讯受阻。煤气、有毒气体和放射性物质泄漏可导致火灾和毒物、放射性污染等次生灾害。在山区,地震还能引起山崩和滑坡,常造成掩埋村镇的惨剧。崩塌的山石堵塞江河,在上游形成地震湖。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时,神奈川县发生泥石流,顺山谷下滑,远达5千米。

全球两大地震带介绍:
环太平洋地震带:分布在太平洋周围,像一个巨大的花环,把大陆与海洋分隔开来。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从地中海向东,一支经中亚至喜马拉雅山,然后向南经我国横断山脉,过缅甸,呈弧形转向东,至印度尼西亚,另一支从中亚向东北延伸,至堪察加,分布比较零散。
中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这五个地区是: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②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③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④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⑤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我国的台湾省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西藏、新疆、云南、四川、青海等省区位于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上,其他省区处于相关的地震带上。

地震带就是指地震集中分布的地带。在地震带内震中密集,在带外地震的分布零散。地震带常与一定的地震构造相联系。全球最大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横贯欧亚的地震带(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是全球六大板块间的接触带,其他的地震带与扩张的洋脊、转换断层、大陆裂谷或大断裂带有关。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内发生约占全球85%的浅源地震,全部的中深源地震和深源地震。其他地震带只有浅源地震,一般来说地震频度和强度均较弱。

地震带内的地震活动在时间分布上是不均匀的,显著活动和相对平静交替存在,一定时期后又重复出现。各地震带的重复期从几十年到几百年,甚或千年以上。

【地震的产生和类型】
[编辑本段]
地震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此外,某些特殊情况下了也会产生地震,如大陨石冲击地面(陨石冲击地震)等。引起地球表层振动的原因很多,根据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为以下几种:

1.构造地震
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摇地动称为构造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2.火山地震
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3.塌陷地震
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发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区或大规模地下开采的矿区。
4.诱发地震
由于水库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动而引发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这类地震仅仅在某些特定的水库库区或油田地区发生。
5.人工地震
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 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7-09
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它就象刮风、下雨、闪电、山崩、火山爆发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

引起地球表层振动的原因很多,根据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为以下几种:
1.构造地震
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称为构造地震(图 1—1)。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2.火山地震
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3.塌陷地震
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发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区或大规模地下开采的矿区。

4.诱发地震
由于水库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动而引发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这类地震仅仅在某些特定的水库库区或油田地区发生。

5.人工地震
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 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作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叫作震中。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的叫浅源地震,深度在7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公里。
第2个回答  2008-07-09
地震是地球内部介质局部发生急剧的破裂,产生地震波,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地震(earthquake)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它就象刮风、下雨、闪电、山崩、火山爆发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 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给人类生活造成很大影响。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和公转,同时地壳内部也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781.htm

第3个回答  2008-07-09
地震是怎么形成的呢?
雷元星
高中《地理》(人教版2004年印)第117页贴了一张地震构造示意图与唐山地震的照片,正文简要地介绍了几个地震带与震源、震中距等知识,对地震形成的原因没作讲解。1976年7月28日唐山地震时,本人正在西藏日喀则,当时就听到了抗震救灾的广播,我的一个唐山同事因死了三位家人而痛哭了一场。那时我的研究兴趣还在《摘译》刊登的一篇南非汤恩小孩(古人类化石)的文章方面,并在雅鲁藏布江河谷业余收集奇石、化石、矿石与气象、水文资料,自唐山地震发生后,激起了我对地震问题的兴趣,下面(《地球大揭秘》第五章:火轮与火旋;第五节、第六节、第七节)是我对地震成因的初步思考,望对现在的中学生有所启发。

五、为何地球肚皮里有气?
若潜艇顺着漂在南极的冰山侧沿往下沉,然后钻到冰山底部往上看,你定会发现,冰山底部小型负山谷、负洼地里储有大量空气,半透明的冰山还把阳光导入这些气仓里,构成一个个奇妙的冰天水上世界。若潜水艇开进北冰洋冰原底部,也到处能见到这样的气仓。这些气体主要来自于海底,如南太平洋东部一条200多公里长的断裂带,现仍在不停地往上冒气泡,其它没有断裂的地壳底部,如也有负盆地、负洼地的话,也会储存大量的气体,如火山底部的负山谷就是一个厚达几公里的大气仓。地底哪来这么多的气?地球肚皮里究竟装了多少气呢?这些气是如何形成的呢?
前面已了解岩浆的成因,原来这些气与岩浆来源于同一个过程,地球这盘大磨不仅把地中岩石磨熔、磨热,而且使之沸腾、蒸发、再蒸发。在这一“机械加工”的过程中,已熔解、蒸发的元素又不断地分解并与其它元素化合,地底已成为一座天然综合化工厂。�
地球岩石的主要成分有氧、硅、氢、铝、镁、钠、钾、硫、磷、钙等,由火山口中喷出的气体成分分析,地底气体与岩石的化学成分相关。如石灰石CaCO3和硅石(石英)SiO2熔解后,就有二氧化碳CO2气体冒出,反应式为:
CaCO3+SiO2 高温 CaSiO3(玻璃)+CO2↑
� 若硅石SiO2与石墨碳C层熔解后,就有一氧化碳CO气体冒出,反应式为:
� SiO2+2C 高温Si+2CO↑
� 若硅石与碱类(如NaOH)在地幔岩浆内化合,就会有水蒸汽冒出,反应式为:
SiO2+2NaOH 强热 NaSiO2(硅酸钠)+H2O↑
� 而水蒸汽遇到1000℃以上高温,又会分解成氢和氧,氢再和硫蒸气化合,又会生成硫化氢H2S气体冒出,……�
在这样一个综合性“化工厂”里,许多气体都可以生产出来,只要大磨不停,热源不断,气体就会不断产生,直到岩石全部蒸发为气体、等离子体,可见地球肚皮里的气完全来自于内部摩擦。如地核、中地幔与地壳的旋转同轴同步,内部没有摩擦,地内热量不再增加,产气量就会减少直到停止。这时,因地表水圈内的一、二次蒸发,带走地壳的体温,地壳进入冰期,负盆地、负山谷等气仓里的气体降温减压,有的气体因低温而液化,地球进入消气的阶段。
� 但是,太阳风、日月磁场的作用力在不断变化,地壳与地核同轴同步的状态只可能瞬时地存在,靠一时的热输出大于热产量的方式消气,其效率是非常有限的。故地球肚皮里的气会时多时少,却永远不会消失。

� 六、构造地震与放气
� 中国西周时代的伯阳父,曾把地震归因于“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现英国一地 震学家提出过相同的观点,被称为“放气成因说”。火山与火山地震确实由放气引起(见前),而构造地震是否也与放气有关呢?
� 通过对历代记载的地震资料和近一个世纪地震观测记录分析,大多数强烈地震确实伴随有放气现象。现需要弄清的是,究竟是放气引起了构造地震?还是构造地震引起了放气?�
如前所述,地壳底部的负盆地、负洼地、负山谷内有大量气体,形成气仓、气泡,有的气 泡还在地壳底部“流动”,如图49。
� 〖TPK49,+69mm。96mm,BP#〗
〖TS(〗〖JZ〗〖HT5”H〗图〓49〖HT〗〖TS)〗
一旦构造地震发生,地壳水平或斜直错位,就会使粘在它底部的地壳膜被撕裂。而一旦封藏气泡的地壳膜被撕裂,气泡就会冲进地壳裂缝,当遇到地下水层再次封藏时,又穿过水层,把沙和水一齐冲出地表,在地表筑起一个个漏斗状的喷沙水口,地下气体进入大气层。
�气体逸出,原气泡对地壳的浮力消失,地壳向下坐塌。原整块地壳坐落到岩浆洋面上,地底洋面产生岩浆波。随着岩浆波浪的起伏,地壳也上下起伏,由此产生的表面波开始向外传播,直到岩浆波浪慢慢减弱,地壳也渐渐平静下来,踏踏实实地漂浮在岩浆洋面上,新的岩浆涌进刚被撕裂的地壳膜内,缓慢地冷却凝合。
� 第一次震动之后,震区周围的岩浆像水泥沙浆一样已被振活(流动性增加,粘结性减弱),近700公里深的岩浆洋中部和底部的气泡也缓慢向上浮升,附近负盆地、负洼地的气泡、气团、气流也缓缓向震区底部水平移动,渐渐使震中底部的负盆地又积聚了少量气体。因第一次破裂的地壳膜还凝合得很薄,又被新的气压冲破,造成第二次余震。……只有当附近气体放完,余震结束,破裂处的地壳膜才有足够的时间凝合到原来的厚度,继续封藏新的气体。
由于地壳底部到处都有一些负盆地的小储气结构,这些气盆会把当地的地壳顶高,使地壳 应力发生变化。一旦盆底某处的地壳及其壳膜胀裂,高压气体泄出,浮力消失,地壳下塌, 原有地壳应力也会突然释放,产生构造型地震。震后,有的储气盆还会再次储气,同火山复 苏那样,再次引起该处地震,但震级与震中不会绝对相同。
以上可见,构造地震的水平错动为气泡逸出提供了契机,故最初是构造地震引起了放气。而放气又引起地壳上下振动,使震级与范围扩大,时间延长,且有时高气压率先胀破地壳膜 ,这又是放气引起了地震,因而两者互为因果。
从统计学角度看,大多数构造地震都伴随着或多或少的放气现象。但有的震区底部没有储气条件,即没有气仓,有的地壳上部水平错位或斜向垂直错位时,地壳膜并没有破裂。因此构造地震并不必然导致放气,而放气也不必然导致地震(如海底缓慢放气),只有突发性地大规模的放气才会引起地震,而这类地震与火山地震类似,不纯属于构造地震。

� 七、地震放气与地光
被地壳膜长期封藏的气体多数是可燃气体,如甲烷、硫、磷、钾、钠的蒸气,一氧化碳等。一旦它们冲出地表,与氧气接触,就会马上燃烧。若在地裂缝中就开始燃烧,其发出的光亮从裂缝中射出地表,就成为人们常说的“地光”。有的一团团冲出地表,在空中燃烧,形成各种颜色的火球。如中国河北唐山、邢台、四川松潘、辽宁海城、云南龙陵、普洱、通海、宁夏西吉等地,在近40年来发生的地震中都有地光现象和大量火球冒出。
�炽热可燃气体与等离子体穿过湖、海的水层时,与淤泥细菌分解出来的氧接触燃烧,使湖、海发光,同时有大量烟雾、气泡冒出水面。
�气体燃烧时必然发出声音,如在地裂缝中燃烧,传出来的声音就是“隆隆”声,有的如风吼,有的如火车行驶,有的如闷滚雷,这些往往被称为地声现象。若火球在空中燃烧,常发出“劈啪、嘶嘶”等声音,犹如撕布、爆米花之类,但离人太高太远则听不到声响。
�有时在大地震到来之前,局部区域的地壳膜已微微错裂,某些小气仓内的气体从裂缝中缓慢地漏出,如同车胎慢漏气一样。这些气体静悄悄地进入大气层之后,使大气昏浊,从而 出现红霞、紫霞、晴天长虹等异常天空景观。这些带正电荷的气体、等离子体进入大气层后,会使大气电场出现异常,从而对无线电、微波通讯带来干扰。若有毒或放射性气体逸到地表,还会刺激动物行为异常,这些往往成为大地震到来的前兆。
�但靠上述前兆来预报地震则是极不可靠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地壳错位、地壳膜破裂、气体冲出三者同时进行,随之地光、火球现象出现,约20分钟便全部消失,故当你看到以上前兆和地光现象时,已经处在地震过程之中或地震已经发生了。
雷元星2004-9-10贴于超超网
《地球大揭秘》雷元星先生著,天地出版社1997年3月出版。
******************************************************
隆重再次推出反伪求真惊世新型科普文著
http://club.xilu.com/puqingsong/msgview-87597-62.html
第4个回答  2008-07-09
是板块的运动造成的
第5个回答  2008-07-09
原因比较复杂,不过大的地震通常是板块的运动造成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