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们常说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随心所欲呢?这些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四十不惑:意思并非一个人到了四十岁,就什么也不迷惑了。四十不惑的真正意思应该是:一个人到了四十岁,经历了许多,已经有自己的判断力了;

五十知天命:“知天命”不是听天由命、无所作为,而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为但不企求结果。 所以,“五十而知天命”,是说五十岁之后,知道了理想实现之艰难,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结果;

六十耳顺: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

七十随心所欲:七十顺心而为,自然合法,也就是动念不离乎道。

扩展资料:

典源:

《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随心所欲”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论语·为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20
意思是说孔子在十五岁那年立志从学, 三十而立并非三十岁成家立业, 这里的"立"是指学业的根基已经树立, 就是个人的价值观已经形成,不会被外力所动摇。四十不惑,确切的说也不是四十岁没有疑惑, “立”与“惑”是一组对立,界定在于是否懂得行权, 三十而“立”时通常遇事无权可行,无权则无发言权,对事态度是可即可,不可即不可。 四十时,已掌握一定权利,此时处事相对通达,对待事情是无可,无不可。这里想象成一群四十来岁官运亨通的小老爷们,整天若无其事接待着一个个来自弱势群体的求助,表面心不在焉,内心精明了得,游戏规则是如何予其有利,如何制定。
呵呵,这个比喻来的有点噱头,但好理解“行权”重要性,行权者不惑也。现在该知道当官的多在哪个年龄段了吧.

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上天的命令吗?这么说不是很唯心?
其实这里有一段典故,周文王在五十岁坐牢时想不通自己为什么这么衰,
皇帝做了半辈子,如今还要坐牢,不甘心啊,于是潜心研究,
终于悟透一个道理——万物在周而复始的规律性变化,这就是《周易》的本质。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海有潮起潮落,花有花开花落,
天有白天黑夜,人有清醒睡眠
年有春夏秋冬,衣有四季之分,
股票有涨有跌,心情就有好有坏
业绩有高有低,待遇就有好有差
秒针滴答滴答,时间一圈圈跑远,
皇朝在循环交替,领导在不断更换,
流行在循环交替,明星在不断更换,
芯片在循环交替,手机在不断更换,
到最后我们的生死也是循环交替的....
是的,一切都是周而复始的规律性变化,
站在这个层面照理没什么会想不通了,
可有人会说:“道理都懂,可做起来难。”
所以还不是真懂,那什么是真懂?
呵呵,没有五十年的造化,换不来啊!
不然怎么叫“五十知天命”呢
想来后世成为阶下囚的拿破轮,米络舍维其,乃至今天的撒达姆在悟性上若有周文王的半点功力,
也该落得安心了吧。

说完五十,再说六十
六十而耳顺,并非常言说的年纪大了,耳朵顺了,听什么都能接受。
《说文》中提到:“理也,损百川。”意思是河川流通顺畅了以后,才看得天下美景。
正所谓,顺之而后,始见天理,始着条理。
诗画中的美景是用眼睛看的,

而人心亦是一幅美景,却不能眼观,
于是要用耳朵来倾听,所谓弦外之音,

说的正是用耳朵听出潜藏的声音,

即是所言之人的真实所想
简单讲就是把察言观色的工夫发挥到家了。
朋友之间常说:“你只要说一句话,我就知道你下半句讲什么。”
要知道说这话的人完全出自对朋友的了解与性格的掌握。
而面对一个陌生人,很少有人敢这么说,
如果今天有个人站在你面前,对你说:“你要升官了”
那这个人不是算命的,就是耳顺的,
你若问他贵庚,兴许人家会告诉你:“老朽六十有三。”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从心所欲就是想怎么着就怎么着.自古只有皇帝敢这么说,难道人到七荀就敢自命为皇?

当然不是,下文的”不逾矩”便是这么做的前提.
这里的“矩”即法规,伦理。

整句说的是七十岁做事随心所欲,却不逾越规则,
这一条放在最后,足见境界之高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2-08-22

为什么人们说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顺,七十随心所欲,这是古人对年龄段的花分以及人的一些认知的感悟。


一,这句话的意思:

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立足于世,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


二,出处,注释



选自《论语·为政》第四章。



立:自立。指确立人生目标。

不惑:没有疑惑,指已经掌握了知识。

天命:指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耳顺:指从别人的话中能分辨出好坏、是非、真假。郑玄释为:“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一说对任何话都不介意。

从心所欲:随心所欲。从,同随。

不逾矩:不超过规矩、法度。逾,越。矩,规矩、法度。


三,自己对这句话的看法:

1,四十不惑

对外,明白了社会。明白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明白了,自己只是微不足道的,左右不了什么,

对内,明白了。有理想而不是妄想,有愿望而不是奢望,有作为而不是妄为,人到中年之后,机会机遇都会变少。不应该犯错而重新来过。因为自己已经有了责任,上有老下有小。

2,五十知天命

知道了自己的命运轨迹,不再去怨天尤人。50岁已经走过了人生的大半,这是处于人生最清醒的阶段,能够接受现实,平静的生活工作。

3,六十耳顺

这个年龄已经看透了人生,已经开始享受人生,享受天伦之乐。已经看透了名利,那些都是虚无的。

4,七十随心所欲

这个年纪已经顺其自然,已经不再计较物质的多少。对生活没有过高的需求,对别人的看法评价已经不再那么的顾及,能够保持从容淡定。

第3个回答  2022-08-24

那是因为当我们有一定的社会阅历的时候,自然就会看透很多事情,所以当我们四十岁的时候我们基本上已经明白世界的真相,不容易被外界的事物所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们基本上已经知道自己的能力、命运的轨迹和人生的定位;六十岁的时候能够正确地对待各种言论,别人说什么都不在乎了;七十岁的时候能够看破红尘,随心所欲。


    典故:

    《论语·为政》篇有孔子的一段人生为学进德的自述,原文节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来说说我老公的不惑之年:

我的老公也快四十岁了,我认为四十岁男人最好的状态就是:拥有健康的身体,然后做到一切随缘,不攀比、不较真、不焦虑。因为人到中年了,我们才明白人的一生追求的就是平安和健康。我们奋斗一生,都不会带走一花一草,也不会带走一分爱慕与虚荣。所以人到中年我认为最好的状态就是做到一切随缘,不攀比、不较真、不焦虑。

有时候静下来想想,我们活着真不容易,读书、成家立业、赡养父母子女,还需要面对复杂的社会,看不透的人心,放不下的牵挂,经历不完的酸甜苦辣,走不完的坎坷,越不过的无奈。所以再忙再累都别忘了心疼自己,一定要记得好好照顾自己。

人生就如天气一样,虽然是可以预料,但往往出乎意料。不管是阳光灿烂,还是乌云密布,拥有一份好心情是人生中唯一不能被剥夺的财富。珍惜每一天,好好生活,照顾好独一无二的身体,就是最好的珍惜,一切随缘是最豁达而明智的人生态度。

人到中年,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自己的健康,保养好自己的身心健康。其实人生就是做好两件事:第一、教育好孩子,不能危害社会,要对社会有贡献。第二、是照顾好自己,别拖累孩子。

所以我认为人到中年,我们都看清了所有的是是非非,自然就会不攀比、不较真、不焦虑。我们只需做好自己就行了,保养好自己的身体,这样才是对自己和家人最好的礼物

愿人到中年的我们,都能健康和平安。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第4个回答  2013-09-20
古代年龄称谓
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 经常会碰到一些表达年龄称谓的词,如:“弱冠”、“耄耋”等。学生往往对此很费解。其实类似这样的词还很多,都是我们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所必须了解的知识。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

在所有的年龄称谓中,“九十”的称谓可谓最多最有趣。或叫“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还有依据生理特征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婴儿”,是因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喂奶。婴可与膺通假,膺者胸也。婴儿即为抱在胸前之儿。七岁除叫做“悼”外,还叫“龆龀”也叫做“毁齿”,因为正是换牙时期,所以有此称呼。十五岁叫做“童”,“山无草木曰童”。古代十六岁成年,十五岁男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此处用的是比喻意。

另外,我们现在常说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则来自于《论语·为政篇》的记载:“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距。”

汉人戴圣所辑《礼记·曲记篇》中说:“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壮,四十曰强,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其中还有耄年有罪不加身的说法。但后人却常把“幼学”、“弱冠”等作为年龄称谓,这恐怕是后代词汇由单音节向双音节发展的原因吧

我国还有干支纪年的传统,六十年为一轮,故又有六十岁为“花甲之年”的说法。杜甫有诗句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二十古来稀。”于是,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别称。

当然,古代年龄称谓并不止这些,还有许多散见于各类古书中,因较少使用而未被流传下来。上面所述这些因使用频率高,生命力强而被后人沿用了下来。有些还已经进入了我们的日常交际之中,如:“三十而立”。再如,从“婴儿”和“儿童”两个词中,我们已看不出历史和今天的区别了。
另外还有: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韶年:男孩八岁。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岁 志学:十五岁。

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岁。 弱冠:二十岁。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岁。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 杖朝之年:八十岁。 耄耋:八十、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及笄:女子十五岁。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标梅之年:出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