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各朝各代不同身份,年龄,性别的人的服饰,发型啊

比如唐朝,十七八岁的贵族女子,穿什么衣,梳什么头,等等。。。

纵观中华数千年的历史长河,服饰与发型是展现各朝代风貌的鲜活缩影。不同身份、年龄、性别的人们都有着独具特色的着装与发式,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审美风尚与社会阶层。
先秦时期
上古时期,人们以兽皮蔽体。进入先秦时代,服饰逐渐多样化,分为上衣下裳。男子常穿交领右衽的深衣,腰间束带。女子则穿襦裙,襦为短衣,裙为长裙,常以腰带束于腰间。
发式方面,男子多束发冠戴,女子则梳髻戴簪。其中,身份尊贵者冠冕精致,布衣百姓则发饰朴素。
汉朝
汉朝服饰继承先秦遗风,并有所发展。男子流行穿袍服,即宽松的长袍,常见于官吏和士大夫阶层。平民百姓则多穿短衣长裤,方便劳作。
女子服饰延续襦裙制式,但裙摆更加宽大,常以丝绸为料,尽显飘逸潇洒之姿。发式方面,汉朝女子流行梳高髻,饰以珠玉钗环,贵妇人更将髻梳得高耸入云,称为“云髻”。
魏晋时期
魏晋风骨,服饰也体现出飘逸洒脱之风。男子崇尚宽博服饰,流行穿宽袍大袖,腰间束带,展现出潇洒不羁的气质。
女子服饰以裙为主,上身着衫或襦,裙裾轻盈飘逸,给人以灵动之感。发式方面,魏晋女子流行梳堕马髻,慵懒妩媚,透露出魏晋时代特有的颓废之美。
唐朝
唐朝服饰可谓盛世华章,体现了大唐盛世的气度与繁华。男子流行穿圆领袍服,分为窄袖直裾和广袖宽袍两种。窄袖直裾多用于朝服,而广袖宽袍则用于日常穿着,尽显雍容华贵之美。
女子服饰以胡服为基础,加以改良,形成了独具唐朝特色的襦裙制式。襦为短衫,裙为长裙,材质多为轻薄的罗纱或丝绸,裙摆宽大飘逸,展现出唐朝女子丰腴妩媚之态。
发式方面,唐朝女子流行梳高髻,最著名的有“飞天髻”和“堕马髻”。飞天髻高耸入云,饰以珠玉钗环,贵妇人常戴之。堕马髻则慵懒妩媚,常由宫廷仕女所梳。
宋朝
宋朝服饰趋于简朴清雅,体现了理学盛行的社会风气。男子流行穿圆领袍服,腰间束带,配以头巾或幞头。
女子服饰以衫裙为主,衫为上衣,裙为长裙,材质多为丝绸或棉麻。发式方面,宋朝女子流行梳双髻,髻上饰以珠玉绒花,温婉贤淑,颇具宋朝的雅致风尚。
元朝
元朝服饰融合了契丹、蒙古等少数民族元素,呈现出粗犷豪迈之风。男子流行穿袍服,腰间束带,外罩皮袄或羊皮大衣,尽显北方游牧民族的豪气。
女子服饰以袍裙为主,袍为上衣,裙为长裙,材质多为皮革或毛毡。发式方面,元朝女子流行梳辫子,辫子上饰以珠玉或金属饰物,突显了游牧民族的飒爽英姿。
明朝
明朝服饰继承宋元遗风,并有所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明制汉服。男子流行穿圆领袍服,腰间束带,头上戴乌纱帽或方巾,展现出文雅端庄之气。
女子服饰以衫裙为主,衫为上衣,裙为长裙,材质多为丝绸或棉麻。发式方面,明朝女子流行梳髻,髻上饰以珠玉钗环,雍容华贵,体现了明朝的富庶与繁荣。
清朝
清朝服饰融合了满族元素,形成了异域风情浓郁的清朝服饰。男子流行穿袍服,腰间束带,外罩马褂或皮袄,头上戴瓜皮帽或圆顶帽,尽显威武豪迈之气。
女子服饰以袍服为主,袍服分内袍和外袍,内袍多为丝绸面料,外袍则为锦缎等贵重面料。发式方面,清朝女子流行梳旗头,即在脑后留长发,再梳成一圈发髻,上饰簪花或珠玉,雍容华贵,颇具满族风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20
汉族基本民族服饰(西周时期):

汉族民族服饰:春秋战国时期(男服)
服饰大致沿袭商代的服制,只是略有变化。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宽松。衣袖有大小两式,领子通用矩领,如图所示的样式。这个时期的服装还没有扭扣,一般在腰间系带,有的在带上还挂有玉制的饰物。当时的腰带主要有两种:一种以丝织物制成,叫“大带”或叫“绅带”。另一种腰带以皮革制成,叫“革带“。本图所系的为绅带。

汉族民族服饰:春秋战国时期(女服)
曲裾袍服。曲裾深衣与其他服装相比,除了上衣下裳相连这一特点之外,还有一明显的不同之处,叫“续衽钩边”。“衽”就是衣襟。“续衽”就是将衣襟接长。“钩边”就是形容衣襟的样式。它改变了过去服装多在下摆开衩的裁制方法,将左边衣襟的前后片缝合,并将后片衣襟加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时绕至背后,再用腰带系扎。

汉族民族服饰:秦代服饰(女服)
曲裾深衣,秦汉时期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

汉族民族服饰:秦代服饰(男服)
秦尚黑,所以秦的服饰标准色都是黑色。但式样依然是大襟右仞交领这种。基本沿袭战国时期。

汉族民族服饰:西汉服饰(男装)(图片取自《大汉天子》)
汉代男子的曲裾深衣 。汉代的男子的服装样式,大致分为曲裾、直裾两种。曲裾,即为战国时期流行的深衣。汉代仍然沿用,但多见于西汉早期。到东汉,男子穿深衣者已经少见,一般多为直裾之衣,但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本图正是这种曲裾服饰。

汉代平民百姓服饰:

汉代平民百姓服饰 左1图为穿襦裙的侍者(内蒙古包头孟家梁汉墓出土的陶俑)。左2图为束巾、穿袍服的侍者(河北邯郸彭家寨出土的彩绘陶俑)。左3图为戴帽、穿袍服的男子。左4图为头上簪花、穿襦裙的侍女(四川重庆出土汉代陶俑)。左5图为束巾、赤膊、赤足、穿禈的杂技艺人(山东沂南汉墓出土画像石拓片)。右图为穿袍服的侍者(陕西西安出土陶俑)。汉代规定,百姓一律不得穿各种带颜色的服装,只能穿本色麻布。直到西汉末年(公元前13年)才允许平民服青绿之衣。对商人的禁令更严。然而在服装的样式上,似乎没有严格的制度。从出土的汉代陶俑及画像砖石来看,劳动者或束发髻、或戴小帽、巾子,也有戴斗笠的,身上穿的服装,几乎全是交领,下长至膝,衣袖窄小

汉族民族服饰:西汉服饰(女装)
汉代妇女的曲裾深衣 汉代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形象资料中有很多反映。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另外,汉代窄袖紧身的绕襟深衣。衣服几经转折,绕至臀部,然后用绸带系束,衣上还绘有精美华丽的纹样。

汉族民族服饰:汉代直裾(女服,区别于曲裾)
汉代的直裾男女均可穿着。这种服饰早在西汉时就已出现,但不能作为正式的礼服。原因是古代裤字皆无裤裆,仅有两条裤腿套到膝部,用带子系于腰间。这种无裆的裤子穿在里面,如果不用外衣掩住,裤子就会外露,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不恭不敬的事情。所以外要穿着曲裾深衣。以后,随着服饰的日益完备,裤子的形式也得到改进,出现有裆的裤子。由于内衣的改进,曲裾绕襟深衣已属多余,所以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普及,并替代了深衣。

汉族民族服饰:魏晋南北朝服饰(男服)
男子的服装有时代特色,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成为一时的风尚。

汉族民族服饰:南北朝服饰(女服一种)
魏晋时期妇女服装承袭秦汉的遗俗,并吸收少数民族服饰特色,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一般上身穿衫、袄、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为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打到俊俏潇洒的效果。

汉族民族服饰:唐朝服饰(男装) 唐太宗李世民
这是汉族男服的另一个式样-----圆领窄(宽)袖袍衫。头上的幞头又称袱头,是在汉魏幅巾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首服。唐代以后,人们又在幞头里面增加了一个固定的饰物,名为“巾子”。巾子的形状各个时期有所不同。除巾子外,幞头的两脚也有许多变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来的软脚改变成左右各一的硬脚。

汉族民族服饰:唐朝服饰(女服)
这是汉族女服另一基本服饰,上襦下裙。对后世女服影响很大。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中唐时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较宽阔一些,其它无太大变化。本图为中唐的襦裙、披帛穿戴展示图。

汉族民族服饰:五代时期服饰五代服饰
五代时期服饰基本筵沿袭了唐朝服饰。本图为穿襦裙的晚唐妇女及穿袍衫的士人(顾闳的《韩熙载夜宴图》局部)。南唐后主李煜统治时期,曾想擢用中书侍郎韩熙载为相,但听说韩熙载不闻政事,纵情声色,经常聚集声伎密友于家中夜宴。于是派当时的画院画师顾闳中窥视和默记宾客夜宴时的情景,然后绘成图稿呈给李煜。这幅画稿,就是在中国绘画史上享有盛誉的《韩熙载夜宴图》。画面所绘的人物服饰及生活器具都比较真实,反映了这个时期的情况。图中男子除韩熙载及另一僧人以外,都戴幞头着襕袍,襕袍的颜色,一律用绿色,似与当时的制度有关。幞头的两脚,微微下垂,可能在中间纳有“丝弦”,故有一些弹性,是晚唐五代通用的样式。韩熙载本人,则头戴纱帽,身穿宽衫,脚着练鞋,完全是一种家常便服。图中妇女服饰,也符合当时的实情,以短襦及长裙为主,也有圆领袍衫。腰间一般都用绦带系束,余下部分下垂,形似两条飘带。披帛较唐代狭窄,但长度有明显增加,长度大约在三至四米之间。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9-20
冕服:礼服中最尊贵的一种,冕服均在祭典中穿着,是主要的祭服。其服式主要由冠、衣、裳、蔽膝等要件所组成。冕服的主体是玄衣、衣裳上面绘绣有章纹,而在最隆重的典礼时,穿九章纹冕服。衣裳之下,衬以白纱中单,即白色的衬衣,古代衬衣通常是白色。下身前有蔽膝,天子的蔽膝为朱色,诸侯为黄朱色。鞋是双底的,以皮革和木做底,鞋底较高,周代天子,在隆重典礼时穿赤色的。
  弁服:其隆重性仅次于冕服,衣裳的形式与冕服相似,最大不同是不加章。弁服可分为爵弁,韦弁、冠弁等几种,它们主要的区别在于所戴的冠和衣裳的颜色。
  玄端:为天子的常服,诸侯及其臣的朝服。
  深衣:古代凡是服礼都是上衣下裳不相连,惟此种衣裳是上下相连,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因为「被体深邃」,所以称为「深衣」。
  古时上下通行之衣为深衣,代表时代特征的服装亦为深衣,深衣实可为古服之特征。言古服者,应先及之。何谓深衣,《礼记·深衣》孔氏正义曰:“所以称深衣者,以余服则,上衣下裳不相连,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其制,详见《礼记·深衣》。最要者为“续衽,钩边。要缝半下。格之高下,可以运肘。袂之长短,反拙之及肘……袂圆以应规,曲夹如矩以应方,负绳及踝以应直……纯袂,缘,纯边,广各寸半。”......总之,深衣之制,实为古衣之首,深衣之领袖群衣,不独在其制度形式,且上下通服,在时间上,流行最久。马端临《文献通考·王礼考·君臣冠冕服》云:“按三代时,衣服之制,其可考见者,虽不一,然除冕服之外,唯玄端(端衣)深衣二者,其用最广。玄端则自天子至士,皆可服之,深衣则自天子至庶人皆可服之……至于深衣,则裁制缝衽,动合礼法,故贱者可服,贵者亦可服,朝廷可服,燕私亦可服,天子服之以养老,诸侯服之以祭膳,卿大夫服之以夕视私,庶人服之以宾祭,盖亦未尝有等级也。端衣不削幅,不邪杀,不圆袂,不继掩,不侈袂。其衡长八尺八寸,每幅长广皆二尺二寸,四角方正,故谓之端。其裳,前三幅,后四幅,要有辟积无数,谓之唯裳。古人有“朝玄端,夕深衣”。(参考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
  女服服饰:
  禕衣:为王后从王祭先王的俸祭服。
  褕翟:为王后从王祭先公和侯伯夫人助君祭服。是青色衣,画褕翟纹十二章纹,褕翟羽色亦为五采。
  阙翟:为王后助天子祭群小神和子男夫人从君祭宗庙祭服。是赤色衣,刻赤色缯的翟纹。
  鞠衣:为王后率领命妇祭蚕神告桑的礼服,亦为诸侯之妻从夫助君祭宗庙的祭服。
  展衣:又称襢衣为王后礼见王及宴宾客的礼服,亦是卿大夫之妻从夫助君祭宗庙的祭服。
  禄衣:为王后燕居时的常服,亦为士之妻从夫助祭的祭服。
  纯衣:为贵族之女的嫁衣。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