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丰富的鲜药临床应用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年《中国药典》中,其中列举的用于捣烂外敷和煎服的鲜品数量众多。据调查,近1/3的常用中草药在传统疗法中以“鲜”为关键。现代科技推动了鲜药临床研究的进展。鲜药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广泛,涵盖了风寒、温病、暑伤、出血、肠道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感染、伤科、外科、恶性肿瘤及急危重症等领域,显示出独特的优势。
传统鲜药使用方法包括入汤剂、自然汁内服、蒸露、煎膏、外敷等,具体方法需根据病症选择。传统保鲜方法如自然贮藏、砂藏、冰箱保鲜等曾有效保存药材,但存在局限性。现代科技尝试如限气、气调、辐照、真空冷冻干燥等技术在中药保鲜方面取得进展,推动了制剂工艺的发展,以保持药物活性。
然而,鲜药的高成本、保鲜技术落后以及对鲜品中药认识不足等问题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普及。20世纪80年代,国内呼吁恢复鲜药供应,并加强研究,临床工作者和科研机构随之投入大量精力于鲜药的保鲜技术、化学成分与制剂开发。这一系列工作正在不断推动鲜药在现代临床中的应用前景。
新鲜中药,主要是指新鲜植物类中草药的自然汁及其鲜活的动物或昆虫类药品。药材按季节采摘后,立刻用榨汁或低温冷藏的办法进行保鲜处理,然后将鲜药配入药方当中。新鲜药材是传统中医药实践的起点,“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说明人们最早应用草药治病,都是采用鲜草药,随采随用,也正是遍尝了各种鲜草,发现了许多能治疗疾病的草药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