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急用,要《病人》这篇文章全文,外加一篇读后感。急!急!急!(读后感在600字左右)

如题所述

《病人》每天下午,她都准时来到医院大门口左侧的台阶上,铺下一张报纸,静静地坐在那儿看书。那是一本很厚的书。她的面前是一个花坛,红色的郁金香正在灿烂地开放。在她若有所思的时候,能看到她那双大眼睛,平静而且清澈。虽然病号服并不合体,但并不能掩盖住她典雅的气质。
她很友善,每当有人找她问事的时候,她都表现得异常耐心。
起风了,她轻轻地合上那本书,又整整齐齐把那张报纸叠好,转身走进了大楼。
楼内的人渐渐多了起来,这个点儿有上班的也有下班的,正好又是探视的日子。电梯刚停下,人们争着拥了进去。电梯马上就有了反应,发出了“受不了”的报警声。最后上来的人没有下去的意思,她就从中间挤了出来,等下一趟。
下一趟人照样很多,大概也有十多个,不过还好,电梯没有报警。人们纷纷选择自己要去的楼层数。有个农民模样的大伯触动数字7的时候,那数字就是不亮。他有些着急,还有些紧张,一遍一遍地摁,但没有人告诉他为什么。她发现后,急忙说:“大伯,这部电梯双层停。”大伯仍然没有明白过来什么是“双层停”。说话间已经到了8层,大伯不知道该怎么办,她非常客气地对电梯内的人说:“请等我一下,我把他送到楼梯口。”她让大伯从8层走到了7层,其实楼梯口离电梯也就只有四五步远,她很快就回来了。电梯内的不少人只是表情严肃,并没有说什么。当然,肯定有人心里会想:“这人真多事。”
电梯慢慢上行,一位手捧花篮的小伙子自言自语:口腔科病房是不是在12层?她主动接过来说:是的,往左拐。
电梯到了14层,一位急着下电梯的姑娘掉下了插在塑料袋里的一枝玫瑰。塑料袋里有几盒营养品,但只有这一枝玫瑰。这时电梯门将要关上,她迅速触动开门按钮并捡起那枝玫瑰,她还没有说完:“请等我一下”就跨出了电梯,她一定想把那枝玫瑰还给那位姑娘。对于姑娘要看望的人,那肯定是一枝浪漫温馨的玫瑰,一枝可以疗伤的玫瑰。
但她没有想到,她后脚刚刚迈出电梯,电梯内一位戴眼镜的女士“啪”一下就把电梯给关上了,并及时触动了上行的按钮。“神经病!”她似乎憋了一肚子的火气还没有发泄干净,继续说,“真的,这人我知道,在这里住了一个多月了,精神病人。”“ 。”另一个穿西装的中年人接着说。
电梯内剩下的十余人恍然大悟。大家都觉得甩掉她真是太正常了。 《病人》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感动大学生的100个故事》这本书,其中的第199页《病人》这篇文章,给了我很大触动,也让我进一步感受到了鲁迅先生所诉说的过去那个“吃人”的社会。故事就发生在现在的新社会。一个漂亮、纯真的女孩,每天下午她都要到医院左侧的台阶上去看书。一天,她合上书本走进医院,乘坐电梯去看望她生病的家人。电梯门口早就挤满了人,人上到一半的时候电梯就超载了。过了好一会,电梯勉强向上升去,最后她终于坐上了下一趟电梯。电梯升到8层的时候,一位大伯不明白什么叫做电梯的“双层停”,那女孩就把大伯送到了楼梯口。电梯与楼梯只有几步远,她很快就回来了。当另外一位少女把一支玫瑰掉落在电梯里的时候,她立即拾起花,向那位走出电梯的少女走去,随即说了一声:“等我一下”。不料,一位戴眼镜的女士这时候突然“啪”地一声把电梯门给关上了,又附加了一句:“神经病!”那女士还认为不够,继续说,“真是神经病的,这个人我知道,在这里住了一个多月,神经病人。”“哦,我看她的行为也不正常。”一个人接着说。电梯里十余个人恍然大悟。大家觉得甩掉她真是太正常了。病人?到底谁是真正的病人?作者巧妙地安排了病人与正常人角色的错位,让人清楚地看明白这个病症的所在。当年鲁迅先生写的《狂人日记》中,“狂人”其实是一个叛逆者,而被人们当成病态的他,恰似一个昏迷人群中的清醒者,他在“发病”期间清楚地看到,社会其实是一个病态的社会。而当他清醒的时候却又回到了昏迷状态。只有他在昏迷的时候头脑才会清醒。读了这篇文章,让我感到了心灵的美丽,人格的健全,也让我感到了所谓的正常人人格的扭曲、自私的可怕。作者从社会的一个小小的角落,揭示了社会上还存在的丑陋的伤疤,形成了美与丑的对比,起到了一种警世的作用。在“好人难做”的感叹中,还存在着一些做好事的人被当做傻子,被笑话、被讽刺的现象。我们希望:“不要再昏迷了,做一个真正头脑清醒的人,用真正正常人的眼光去看世界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