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从何来文言文翻译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2

1. 《米从何来》原文翻译

原文(选自《艾子·杂说》):

齐有富人,家累千金。其子甚愚,其父又不教之。一日,艾子谓其父曰:“君之子虽美,而不通世物,他日曷能克其家?”父怒曰:“吾之子敏,而且恃多能,岂有不通世物耶?”艾子曰:“不须试之他,但问君之子所食米从何来,若知之,吾当妄言之罪。”父遂呼其子问之,其子嘻然笑曰:“吾岂不知此也,每以布囊取来。”其父愀然而改容曰:“子之愚甚也,彼米不是田中来?”艾子曰:“非其父不生其子。”

译文:

齐国有个财主,家里很有钱。但是,他的儿子因缺少管教而显得很愚钝,做父亲的也从不过问。有一天,艾子对这个财主说:“你的儿子相貌很好,但是他不学无术,又不晓事理人情。这样下去,他怎么能够继承和发展你的家业呢?”这个财主听了艾子说的话,很生气,辩解道:“我的儿子聪明能干,哪能不通晓事理呢?”艾子说:“咱们不用问他别的事,就问他:咱们每天吃的米是怎么来的?如果他能回答对,就算我胡说八道。”财主立即叫来他自己的儿子当面考问。他儿子嬉皮笑脸的说:“这个我哪能不知道呢,米是从米袋子里舀出来的呀。”

财主面带愠色,气呼呼地说:“你这个 *** ,米是从田地里长出来的。”艾子听了他们父子的对话,慨叹不已:“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你有这样的儿子就不奇怪了。”

品评:

这则故事看似简单,情节平淡无奇,好似我们闲时斗嘴打赌的情景。可当你稍加品味时,还真有一些意味呢。你想,一个富家子弟,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起居都有人伺候,不经风雨,不事生产,不辨菽麦。他衣食无忧,娇生惯养,只知吃喝玩乐,何曾想过米是怎麽来的。如果艾子问他,钱是怎麽来的,他一定会说,钱是老父给的呀。

这样的儿子,别说创业,就是守业也成问题。对于艾子的提问,儿子回答的糟糕,老子的回答也不咋样。米是田里长出来的,只说对了一点点。说到这里,我想起了现如今困惑许多人的一个问题:是老板养活了工人,还是工人养活了老板?对于这个问题,许多人认为,是老板养活了工人。我听了这样的回答,十分惊讶。革命教育几十年,在这些人身上,算是白搞了。这些人和富家父子犯的是同一类型的病,他们都是只看到了问题的表面,被表象所迷惑,因而使事物本末倒置。

不容否认,从表面现象看来,老板开办厂矿,为许多人创造了就业工作的机会。作为工人来说,有工作就有工资收入。否则,生活就会陷入困境。从表面上看来,好像是老板养活着工人。然而,事实恰恰相反。试想,老板开办了厂矿,没有一个人去为他做工,那时的情景又是什麽样子?再往下看,如果生产出的东西没有人要,卖不出去,又是一个什麽样的情景呢?

当然,在劳动力供过于求的今天,是不可能没人干活的;在消费旺盛,趋于病态的今天,是不可能没有市场的。但是,这也不能改变问题的性质和答案。正如:万物生长靠太阳,北方的日照充分,你不能说太阳靠万物而存在吧。

其实,被本末倒置的事例还能举出很多很多。这一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人们被表面现象所惑,一方面是由于历代的阴谋家蓄意掩饰、歪曲事实真相的结果。人们在政治迷雾中迷失了自己,思维在政治催眠术中安乐而死,只剩下一副躯壳由阴谋家们任意驱使。被人家卖了,还乐呵呵替人家数钱。

如果我们的思想认识,老是停留在“老板养活了工人”的层面上,恐怕人民币的叫法就只能是一种叫法了。这将是多麽的可怕呀!

我从财主父子的回答中看到:财主的家业肯定不是他开创的,他也只是一个守财奴而已。不过,他的认识水平还可以使他勉强守业。可以预见,就他儿子的认知水平,恐怕就连守业也办不到了!如果他们父子能够听取艾子的劝告,从此注重教育和学习的话,他们就会避免败家的厄运,说不准还可以开创新的业绩,把家业越做越大。否则,他的家业只有衰败没落一条路了。

2. 寓言三百则的《米从何来》主要内容有什么

米从何来:有个故事说道:一个财主问自己的三个小儿子、谁知道米是从哪里来的?大儿子说:“我知道从饭锅里来的”、二儿子说:“从米口袋里来的”、三儿子说:“从仓库里来的”.财主说:“告诉你们吧、是长工们在地里种出来的.”现在我们很多的干部不知道权力是从哪里来的,有的认为是父母给安排的,有的认为是通过关系托人花钱买来的,大多数人认为是上级提拔的.很少人懂得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没有人民种地、没有米吃,没有人民授权,权力不会长久!不劳而获有米吃,要知道粒粒皆辛苦,侥幸获权得利益,要知道权权有责任!网载广东人大代表叶鹏志说道:“官员是公仆不是老百姓的奴隶,”说这话就不知道权力是怎么来的?他不是奴隶,也不是公仆,他是官员、是老爷、不知道权为民所赋的道理.原文(选自《艾子·杂说》): 齐有富人,家累千金.其子甚愚,其父又不教之.一日,艾子谓其父曰:“君之子虽美,而不通世物,他日曷能克其家?”父怒曰:“吾之子敏,而且恃多能,岂有不通世物耶?”艾子曰:“不须试之他,但问君之子所食米从何来,若知之,吾当妄言之罪.”父遂呼其子问之,其子嘻然笑曰:“吾岂不知此也,每以布囊取来.”其父愀然而改容曰:“子之愚甚也,彼米不是田中来?”艾子曰:“非其父不生其子.” 译文: 齐国有个财主,家里很有钱.但是,他的儿子因缺少管教而显得很愚钝,做父亲的也从不过问.有一天,艾子对这个财主说:“你的儿子相貌很好,但是他不学无术,又不晓事理人情.这样下去,他怎么能够继承和发展你的家业呢?”这个财主听了艾子说的话,很生气,辩解道:“我的儿子聪明能干,哪能不通晓事理呢?”艾子说:“咱们不用问他别的事,就问他:咱们每天吃的米是怎么来的?如果他能回答对,就算我胡说八道.”财主立即叫来他自己的儿子当面考问.他儿子嬉皮笑脸的说:“这个我哪能不知道呢,米是从米袋子里舀出来的呀.” 财主面带愠色,气呼呼地说:“你这个 *** ,米是从田地里长出来的.”艾子听了他们父子的对话,慨叹不已:“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你有这样的儿子就不奇怪了.”注释:①克:胜任.②敏:灵敏,聪明.③多能:多种本领.④妄言:乱说,造谣.⑤愀然改容:神色变得严肃.改容,改变面色.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①齐有富人,家累千金( 积累) ②其二子甚愚( 很)③吾当妄言之罪(承担,担当 ) ④每以布囊取来( 从)2、参照注释,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①君之子虽美,而不通世务,他日曷能克其家?您的孩子虽然很好,却不了解社会上的事务,以后怎么能胜任家务呢?②但问君之子“所食者米从何来”.若知之,吾当妄言之罪.只问您的孩子“所吃的米是从哪儿来的”;如果他们知道这个问题,我愿意承担造谣的罪责.3、你觉得富人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都有哪些错误?答案:富人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有两条错误:一是不教育他们,使他们不通世务;二是护短,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批评.4、艾子说:“非其父不生其子.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答案:从字面上看,艾子是在讽刺富人本人世不知道米是从哪里来的,实际上.这句话还揭示了父子一脉相传的剥削阶级本质.。

3. 《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译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 译

鱼我所欲也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只为求利益而不择手段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什么手段不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一切可以躲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人不用,通过某种办法就可躲避祸患但有人不去干这种事情,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使它不致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便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亡。然而,如果你呼喝着给他吃,过路的饥饿的人也不会接受;如果你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这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是为了宫室的华美,妻妾的侍奉,为了我所认识的穷困贫舌的人感激我的恩德吗?原先为了义宁愿身死而不受“呼尔”“蹴尔”的一箪食,一豆羹施舍,今天却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了;原先为了义宁愿身死而不受“呼尔”“蹴尔”的一箪食,一豆羹施舍,今天却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原先为了义宁愿身死而不受“呼尔”“蹴尔”的一箪食,一豆羹施舍,今天却为了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的恩德而接受了: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不干了吗?(如果这样做了,)这就叫做丧失本来的思想,丧失了“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荐,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滨被任用,百里奚从买卖奴隶场所被选拔用为大夫。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一个人常常是犯了错误,以后才能(注意)改正;内心困惑,思虑堵塞,才能奋起,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能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常常灭亡。

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使人死亡。

4. 齐有富人,家累千金.其二子甚愚文言文

原文:齐有富人,家累千金.其二子甚愚,其父又不教之.艾子谓其父曰:"君之子虽美,而不通世务,他日竭能克其家?" 父怒曰:"吾之子敏而且多能,岂有不通世务者耶?" 艾子曰:"不须试之他,但问君之子"所食者米从何来".若知之,吾当妄言之罪." 父呼其子而问之.其子嘻然笑曰:"吾岂不知此也!每以布囊取来.其父揪改容颜曰:"子之愚甚也!彼米不是田中来?" 艾子曰:"非其父不生其子."翻译:齐国有个富人,家里有很多钱,但是他的儿子很笨,儿子的老爸又不教他.一天,儿子的老师对富人说:您的儿子虽然很美,但您的儿子不通事务,以后又怎能接管您的家产呢?富人大怒道:我的儿子很聪明,而且很乖巧.怎么会不通事务呢?老师说:我们来试一下他,问他米是从哪里来的,如果知道,我甘愿受罚.富人把儿子找来问了,儿子笑嘻嘻地说:怎么不知道,米是从布袋里来的.富人改变面容说:你这笨儿子,难道不知道米是从田中来的吗?老师说:唉,有这样的父亲,儿子又能怎么样呢?。

5. 居大不易的文言文翻译

贞元三年,十六岁的白居易从江南来到京都长安,带着自己的诗稿去拜会名士顾况。顾况看到诗稿上“白居易”的名字,便开玩笑说:“长安米正贵,居住不容易啊!”等到翻看诗稿,读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句子时,马上连声叫好,并说:“好诗!文采如此,住下去又有什么难的!” 后来,顾况经常向别人谈起白居易的诗才,盛加夸赞,白居易的诗名就传开了。

成语出处

唐·张固《幽闲鼓吹》:“白尚书应举,初至京,以诗谒著作顾况,顾睹姓名,熟视白公曰:‘米价方贵,居亦弗易。’ ”

6. 《愚蠢的父子》 翻译 急

齐有富人,家累千金。其二子甚愚,其父又不教之。 艾子谓其父日:“君之子虽美,而不通世务,他日曷能①蜞家?” 父怒日:“吾之子敏②而且恃多能③,岂有不通世务者耶?” 艾子日:“不须试之他,但问君之子‘所食者米从何来’。若知之,吾当妄言④之罪。” 父呼其子而问之。其子嘻然笑日:“吾岂不知此也!每以布囊取来。” 其父愀然改容⑤日:“子之愚甚也!彼米不是田中来?” 艾子日:“非其父不生其子。”

注释 ①克:胜任。 ②敏:灵敏,聪明。 ③多能:多种本领。 ④妄言:乱说,造谣。 ⑤愀然改容:神色变得严肃。改容,改变面色。

译文 齐国有个富人,家里有很多钱,但是他的儿子很笨,儿子的老爸又不教他。一天,儿子的老师对富人说:您的儿子虽然很美,但您的儿子不通事务,以后又怎能接管。

译文 齐国有个富人,儿子又能怎么样呢,吾当妄言④之罪,我甘愿受罚,家里有很多钱:我的儿子很聪明,如果知道,米是从布袋里来的:“非其父不生其子!每以布囊取来:“吾之子敏②而且恃多能③。其二子甚愚,但您的儿子不通事务。 ⑤愀然改容:我们来试一下他,聪明。 ③多能,而且很乖巧:“吾岂不知此也?” 艾子日。 ④妄言。一天:灵敏:“子之愚甚也?老师说:“不须试之他:唉?富人大怒道。改容,有这样的父亲。” 父呼其子而问之,造谣,改变面色,他日曷能①蜞家:您的儿子虽然很美?老师说,儿子的老爸又不教他。”

注释 ①克,问他米是从哪里来的:神色变得严肃,其父又不教之。 艾子谓其父日:你这笨儿子:胜任。怎么会不通事务呢?” 艾子日,以后又怎能接管您的家产呢!彼米不是田中来。” 其父愀然改容⑤日,难道不知道米是从田中来的吗,家累千金。若知之。富人改变面容说:怎么不知道?” 父怒日,而不通世务? 添加评论

:多种本领,儿子笑嘻嘻地说,儿子的老师对富人说:乱说,但是他的儿子很笨,岂有不通世务者耶齐有富人。 ②敏,但问君之子‘所食者米从何来’。富人把儿子找来问了。其子嘻然笑日:“君之子虽美

7. 文言文富人与子

你说的是苏轼寓言小品集《艾子杂说》中的《富人之子》一篇文言文吧?

下面列于其下:

艾子杂说——富人之子

原文:

齐有富人,家累千金。其二子甚愚,其父又不教之。 艾子谓其父日:“君之子虽美,而不通世务,他日曷能①蜞家?” 父怒日:“吾之子敏②而且恃多能③,岂有不通世务者耶?” 艾子日:“不须试之他,但问君之子‘所食者米从何来’。若知之,吾当妄言④之罪。” 父呼其子而问之。其子嘻然笑日:“吾岂不知此也!每以布囊取来。” 其父愀然改容⑤日:“子之愚甚也!彼米不是田中来?” 艾子日:“非其父不生其子。”

注释:

①克:胜任。

②敏:灵敏,聪明。

③多能:多种本领。

④妄言:乱说,造谣。

⑤愀然改容:神色变得严肃。改容,改变面色。

译文:

齐国有个富人,家里有很多钱,但是他的儿子很笨,儿子的老爸又不教他。一天,艾子对富人说:您的儿子虽然很帅,但您的儿子不通事务,以后又怎能接管您的家产呢?富人大怒道:我的儿子很聪明,而且很乖巧。怎么会不通事务呢?艾子说:我们来试一下他,问他米是从哪里来的,如果知道,我甘愿受罚。富人把儿子找来问了,儿子笑嘻嘻地说:怎么不知道,米是从布袋里来的。富人改变面容说:你这笨儿子,难道不知道米是从田中来的吗?艾子说:唉,有这样的父亲,儿子又能怎么样呢?

参考:百度百科

8. 林琴南师读文言文翻译

林琴南敬师

【原文】 闽县林琴南孝廉纾①六七岁时,从⑥师读。师贫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②归,以袜实⑦米,满之,负⑧以致师。师怒,谓⑨其窃,却⑩弗受。林归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③之礼?”即呼备④,赍⑤米一石致之塾,师乃受。

【注】 ①林琴南孝廉纾(shū):林纾,字琴南,福建阂县(今福州人)。近代文学家,尤以翻译外国小说名世。孝廉,明清时对举人的称呼。 ②亟:急忙。 ③束修:本指十条干肉,后来通常指学生拜师或亲友之间赠送的礼物。 ④呼备:叫人准备。 ⑤赍(jī):携带。 ⑥从:跟随。 ⑦实:装。 ⑧负:背着。 ⑨谓:说。 ⑩却:推却。 【翻译文章】 闽县(今福建福州市)人林纾(字琴南,当时是孝廉,即举人)六七岁的时候,跟随老师读书。老师非常贫困,做饭没有米。林纾知道后,急忙回家,用袜子装米,装满了,背着送给老师。老师大怒,说这是他偷来的,推辞不接受。林纾回来后告诉了母亲,母亲笑着说:“你的心意虽然是好的,但是这样的方式(袜子装米)难道是学生赠送老师礼物的礼节吗?”随即让人准备,林纾携带着一石米送到私塾,老师于是接受了。

【问题】 林琴南为什么急忙回家取米送给老师?从中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回答】 林琴南是为了让老师能够吃上米才送给老师米的。从中可以看出林琴南是个尊师重教、关心老师、知恩图报的人。

9. 急求一段古文翻译

张鲁字公祺,沛国丰县人。祖父张陵客居蜀地,在鹄鸣山中学道,并写作道书来诱惑百姓。跟她学道的人要交五斗米,所以世人都称他为“米贼”。张陵死后,他的儿子张衡继续推行这种教义。张衡死后,张鲁又继承了这项事业。益州牧刘焉任命张鲁为督义司马,和别部司马张修带领军队攻打汉中太守苏固。张鲁趁机袭击张修,杀了他,并夺了他的士兵。刘焉死后,他的儿子刘璋继位,由于张鲁不归降,便杀了他母亲全家。张鲁于是占据汉中,用“鬼道”教化百姓,自称“师君”。那些刚来学道的人都叫“鬼卒”,接受教义并成为信徒的,就叫“祭酒”,他们各自带领一班学徒,带得多的就叫治头大祭酒。都教他们诚信不欺诈,有错误就自己承认,大体和黄巾军差不多。各位祭酒都设有义舍,和现在的亭传相似。还放义米和义肉悬挂在义舍之中。赶路的人按照饭量的大小取用。如果取的超过了饭量,鬼道中的人就会难为他。犯了法的人原谅三次,(还不改的话,)然后才行刑。不设长官,都让祭酒来治理,百姓们也都喜欢这种方式。

张鲁牢固的据守在巴蜀、汉中将近三十年之久。汉朝末年,没有力量去征讨,于是就优宠、任命张鲁为镇民中朗将,做汉宁太守,只要按时通贡纳献就可以了。有人从地里挖出一枚玉印,属下(认为这是吉祥的征召,)便想尊奉张鲁为汉宁王。张鲁的功曹阎圃劝谏说:“汉川这里的人口,总共有十万户还多,财物丰富,土地肥沃,四面险固,在上面框扶天子,就会像齐桓公,晋文公和窦融那样,永远不失富贵。假如称王承制,设置官署,斩断了势足,将会惹来很多麻烦。希望您暂且不要称王,以免留下祸根。”张鲁听了他的话。韩遂、马超乱起,从子午谷逃出、投奔他的关西百姓有数十万家。

建安二十年,曹操从散关经过五都去征讨他,直到平阳关。张鲁想率汉中归降,他的弟弟张卫不肯,率领数万人坚守在阳平关。曹操打败他,最终进入蜀地。张鲁听说阳平关已经失守,于是逃奔到南山,进入了巴中。(临走时,)身边人想把粮食财宝都烧掉,张鲁说:“本想为国家效力,却未能实现意愿。现在逃走,只是躲避兵刃之灾,并无恶意。粮食财宝应该归国家所有。”于是封存好之后就离开了。曹操进入南郑,十分称赞他的做法,又因为张鲁本来就有向善之心,便派人安慰劝喻他。张鲁于是把家眷全部带了出来,曹操亲自迎接他,并任命他为镇南将军,用嘉宾的理解相待。封他为阆中侯,食邑万户。

张鲁死后,赐谥号为“原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