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散文短评<<飞入芒花>>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6
     

      这一周读的书里,有一本是林清玄的散文集<<柔软的时光>>,作为“人生三书”禅意散文系列的压轴之作,它收录了林清玄写的47篇散文,基本都写于80年代,在我还没有来到这个多情世界之前.读到里面的一篇<<无声飘落>>时,我立刻反应过来,我好像在念初中的时候就读过这一篇,特别的喜欢,从此就认识了这位禅意散文家,此后,开始大量读他写的书.

      那时吸引我的,是他细腻的笔触,就好像一位暖心大哥,在红木茶几后面,缓缓的喝着一杯腾着热气和香味的茶,跟你说着一个又一个故事,仿佛时光总能被静止.他文字里的情,无论是喜是悲,到结尾总能让你看见希望,当时还不太明白这是为什么.现在再来读他的散文,才明白这种感觉的背后,是作者禅意的心境,能把人和事都看得通透,文字才会有格局,才会有温暖沉静的力量,这和写作技巧是两回事.对人物心理、动作、言语等的细节白描,以及对于事件进展的勾勒,属于写作技巧层面,不是万千读者追随林清玄文字的根本原因,他的心境才是.

    <<飞入芒花>>是一篇感念他母亲的作品.

    开头一个“问母亲要钱买金啖被拒被追打”的故事,就像电影开头的激情追杀一样,将人带入,我们都好像看到一个不讲道理的农村泼妇形象在纸上跳跃.但是此后笔锋一转,开始看到母亲温柔、沉稳、坚韧、慈爱的这些性格特点,最后以母亲爱的“萤火虫在一片芒花中漫天飞舞”的景象结束全文,全文基本上没有直白的对母亲这个人物进行评价,但是浓浓的感恩和亲念之情,溢于言表.

    我就在琢磨,这种情,是如何透过文字,强有力的传递出来的呢?

      一方面是叙事只描述关键细节.何为关键,就是能体现人物性格的要素.比如描写母亲在大弟灵堂时的表现,“双手掩面悲号”,“两道眉毛一直在那里抽动”,“但是母亲坚持不用拐杖,她只是扶着弟弟的棺木,默默地流泪”,聊聊数语,一个敢于挑战陋俗,热切爱着自己孩子又懂得隐忍的母亲形象,被刻画的入木三分,你找不到一个多余的字眼.这是因为在散文里,叙事不是为了讲故事,而是为了刻画人物形象,但不止步于此,最终是要抒情的,透过什么来抒发,对的,人物形象的展现,就是作者的态度,态度里面就有情.

      走过数载,我才真切体会到,每个人都有很多面,即便如林清玄笔下的母亲,是如此这般,但是换个人来看,比如他的父亲看自己的妻子,他的兄弟姐妹看自己的母亲,周遭邻里看这个妇人,看到的人物都是不同的,这些不同里,也并不是完全的正面.同样的,即便是作者本人,也不是一生里都是这样认识自己母亲的,这里面随着认知的立体化和多元化,情感就会变得不一样.下笔之前,可能作者是由衷而发,但是也许因缘际会没有走到这一步,他写不出这样的情.就像我年少时,对母亲是有诸多负面情感的,但是随着自己的经历积累,以及和母亲的更多交流,很多事情就能换个角度去看,所以换在十年前我写母亲,和现在来描写,流淌在文字之间的情感肯定是不一样的.

    另一方面,就是作者写作用的语言,习惯性的长短句交替了,这就像读词一样,长短句交替,本身就能让人平静,人一旦静下来,就会觉得时光变慢了,就更能真切的领会文字里含的情.

    我喜欢散文这种文体,即便是议论性散文,我也爱.有情之人大抵都是爱这个文体的.很开心写作一段时间之后,能确定一个方向来做精细化的练习,我不确定最后我就定下来只写散文,但是喜爱就足够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