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岁的老臣李善长回家养老,每天耕地种田,朱元璋为何下令满门抄斩?

如题所述

上帝欲使人灭亡,必先使其疯狂,李善长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后世人多将这一群开国功臣之死归于朱元璋的卸磨杀驴,兔死狗烹。总觉得李善长是被历史黑了,但是仔细扒一下李善长的所做所为,反而觉得他是自己作死,非别人之过矣。

李善长是最早投靠朱元璋的那一批人,那时的朱元璋还未成气侯,此时的李善长已是小有名气了,第一次见面,两人便有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可以说是一见如故,一见钟情。

那时李善长是朱元璋的一个贴心人,稳重、通达的老管家甚至老朋友。

他一路追随着朱元璋,辅助他,从太平兴国翼大元帅到江南行中书省平章,到吴王,到最后朱元璋称帝,李善长都一直忠心耿耿的追随着。

朱元璋封开国六公,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郑国公常茂(常遇春之子),李善长为首。足可见朱元璋对待这一批一起打天下的兄弟是真不错。

朱元璋对李善长是真心不错,祭祀大典都由李善长主持,朱元璋亲征,留李善长监国,这待遇是真真的交心之好,当然这样的信任也让李善长变得骄纵、蛮横。

都说同患难易,同富贵难。王权富贵面前,又有多少人死于不知满足,不懂放手呢?

并不是每一个开国皇帝都如同赵匡胤一般,做文明人行文明事,喝着酒就把老哥们的兵权收回来了,还给老兄弟们富贵,让他们回家安心渡过晚年的。

骄傲师傅收了一个狂傲的徒弟,害死师傅全家。

明史记载“帝以惟庸为才,宠任之。惟庸亦自励,尝以曲谨当上意,宠遇日盛,独相数岁,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 四方躁进之徒及功臣武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遗金帛、名马、玩好,不可胜数”

在淮西集团和浙东集团的斗争中胡惟庸无疑是最大的赢家,他在李善长的举荐下做到了丞相,朝政二把手。人在得意的时候总是会忘形的,胡惟庸本就是狂妄的人,狂妄自大到了意图造反的地步。

胡惟庸做丞相期间,猖狂无度,徐达告他的状,就指示徐达家丁举报其谋反,刘基与他不和,就下毒弄毒死刘基。这是狂到家了啊,随意陷害重臣,还敢下毒暗杀御史中丞。

张廷玉曾经说“当太祖开国之初,胡惟庸凶狡自肆,竟坐叛逆诛死”,意思是很明确了,胡惟庸有造反的意向

按理说胡惟庸造反和李善长有什么关系呢,举荐也不能连坐呀?

“太仆寺丞李存义者,善长之弟,惟庸婿李佑父也,惟庸令阴说善长。善长已老,不能强拒,初不许,已而依违其间”。

这表明,李存义是胡惟庸和李善长的亲戚,胡惟庸让他去游说李善长,下令陆仲亨和费聚去招兵买马,意图谋反,李善长一开始不允许胡惟庸这样做,但是到后来就以自己年龄大了,不想参合这些事为由,不了了之了。

从表现上看,李善长是没有参与胡惟庸的谋反,但是自己身为丞相知情不报,等于同谋反。

这罪名就足够他死一次的了,但是朱元璋看在他是功臣的份上,又有亲赐的丹书铁券,便免了他的死罪。

国家军队为自己做私活,死到临头不自知

从胡惟庸一案中侥幸逃过一劫的李善长失去了朱元璋的信任,但是却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此时已经走在了死亡的边缘线上,应该明哲保身辞官回家,而是认为朱元璋是不敢杀他。

洪武23年即1390年,年龄已是76岁的李善长大兴土木造府邸,还借了300官兵给自家做临时小工,这一下可是彻底触怒了朱元璋。在明朝将官兵私用这是重罪,自己这个老伙计却知法犯法,是完全不把自己放在眼里啊。

这一下子彻底是让朱元璋动了杀心,这个当年的老伙计,早已不是当初跟着自己一心一意打天下的好朋友了,得富贵后,想的不是怎样治理天下,却是争权夺利,拉帮结伙,还提拔了胡惟庸这么一个丧家玩意儿。

朱元璋以谋反罪将李善长下了大狱,并且将李善长一家70余口全部斩首示众。

李善长的死,是死于自己自大,自恃劳苦功高,分不清自己的岗位职责,属于自己作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23
李善长是明朝赫赫有名的开国第一功臣,在权力达到顶峰的时期他选择告老还乡,但是由于李善长跟胡惟庸谋反案扯上了关联,又被得知知情不报,令朱元璋大为震怒,当下满门抄斩。
第2个回答  2020-09-20
朱元璋想要把胡惟庸解决掉,既然要解决胡惟庸,那顺路把李善长也捎上吧。
第3个回答  2020-09-20
主要原因就是朱元璋是一个生性多疑的人,尽管李善长回家养老了,他还是不放心。
第4个回答  2020-09-20
因为李善长越是这样朱元璋越是不放心,这说明他掩饰了自己的野心,而朱元璋又比较多疑,所以这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