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婚俗有哪些?

如题所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14
传统婚俗:说 媒 篇 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强调“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男女双方一般都要经人从中说合,才能“结丝罗”,“谐秦晋”,“结连理”,“通二姓之好”。这种说合,就叫“说媒”。建国之后,“说媒”曾改称为“做介绍”,做这种说合工作的人,被人们雅称为“月老”,俗称为“媒人”,后来改称为“介绍人”。 “月老”即“月下老人”的简称。据《唐人小说》记载,有个叫韦固的读书人夜行经过宋城,碰上一位老人*着一个大口袋坐在路边,在月光下翻阅一本大书。韦固好厅地问他翻检的是什么书。老人回答说,这是天下人的婚姻簿。韦固又问老人那大口袋里装着什么东西。老人回答说:“装着红绳,用它去系男女的脚,只要把一男一女的脚系在一根红绳上,即使他们是不共戴天的仇家,或者是相隔万里的异乡人,也一定会结成夫妇。”所以,人们便说“千里姻缘一线牵”。“若是月下老人不用红线拴的,再不能到一处。”可见人们对媒人的敬畏。 媒人还被称为“红娘”。唐代的才子元稹写过一篇《莺莺传》,其中塑造了一个聪明活泼的婢女红娘的形象。她一再巧设机谋,终于撮合成了张生与莺莺小姐的婚事。元代王实甫根据这个故事写成了《西厢记》,其中红娘的形象更加聪明可爱。人们以“红娘”代称媒人,显出了对媒人的重视和友好。 说媒不是一件轻松事,这从媒人被人雅称为“冰人”、“冰斧”就可以知道。据《晋书》记载,孝廉令狐策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丫在冰上,同冰下的人说话。索解释这个梦说:“你在冰上同冰下的人说话,这象征着你在调和阴阳,调和阴阳就是做媒介,你将会给别人做媒。但这媒不容易做,要用你的热情把冰融化了,男女双方才能成婚。”看来,做媒是需要热情和毅力的。 旧式婚礼中,媒人还称为“伐柯人”,说媒则是“执柯”,这就肯定了媒人是必不可少的角色。《诗经》咏叹道:“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它的意思是:“怎样才能砍下大的树枝?不用斧头砍不断它;怎样才能取到妻子?没有媒人成不了婚。” 说媒是一种技巧,媒人不仅要熟悉男妇双方及其家庭的基本情况,力求门当户对地提亲,而且必须做到既基本上准确地向男妇双方及其父母反映对方的情况,又要尽可能隐恶扬善,使双方充分认识对方的长处,从而乐于达成嫁娶的协议。就是说,要生就一张“媒婆嘴”。做媒人要勤于跑腿,从开始为男女双方牵线搭桥之日起,要经常往来于男女两家之间,交流情况,传达彼此的愿望和要求,防止发生意外的变故。习惯上男女两家都有义务招待媒人,乡下人说“媒百餐”并不是夸张。可见其奔走撮合之勤。 媒人在旧式婚礼中是一个重要角色。在男女两家对婚事取得基本一致的意见之后,他要引导男方去相亲,代双方送换庚贴,带领男方过礼订婚,选择成亲吉日,引导男方接亲,协办拜堂成亲事宜,一直到“新人进了房”,才把“媒人抛过墙”。媒说得好,双方都满意,以后常来常往,成为故旧;媒说得不好,双方不满意,往往归咎于媒人,从此视为路人。 说成一桩媒,媒人可以得到一些钱财,称之为“谢媒礼”。这笔钱一般由男方支付(如果是男到女家,则由女方支付),在成亲的前一天,连同送给媒人的鸡、肘子、鞋袜、布料一起送到媒人家。媒人第二天一定要去引导接亲,称之为“圆媒”或“启媒”、“发媒”。谢媒钱的多少,视主家经济状况自行决定,但无论多少,均需用红纸封好,称为“红包”或“包封”。红包上习惯写上“包封签子”。

传统婚俗:看亲 篇
古代女子往往“生在深闺人未识,是妍是媸无人知晓”。经媒人说合后,男方往往提出看一看的要求。这种由男方在媒人的副食下到女家作初次访问的活动,称之为“看亲”。雅称“相亲”。 相亲的日子是由媒人预先定好并通知男女双方的,因此,双方都要作好准备。男方要根据妇方父母的爱好,准备一点礼物;妇方要洒扫庭院,准备接待客人。作为当事人,男女二人都要打扮得尽可能有风度,有光彩一些,以便给对方一个好的“第一印象”。 看亲是婚姻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环节,特别是男方,尤其要慎重要对待。礼物虽无非烟酒点心之类,并不在乎数量多,价值高,而一定要投其所好,切忌触犯对方父母的禁忌;衣着打扮要大方入时;言行举止要谦虚有礼。古时看亲时,男子只能由媒人创造机会偷偷看姑娘一眼,现在不同了,男女双方可以直接见面、谈话。双方都有机会对对方有一个初步了解。 中国是个“礼义之邦”,讲究含蓄。看亲的结果往往并不直接表白出来,而用各种暗示来表现。很多地方都是在男方进门之后,女方父母先给小伙子倒上一杯热茶,小伙子看了姑娘觉得中意,就把这杯茶一口饮干;然后姑娘的父母同姑娘一起商量,如同意结亲,就留男方和媒人吃饭,不同意就任由男方告辞回家,有的父母甚至还托媒人将男方带来的见面礼带走。 有些地区除了看亲之外,还有“察人家”的习俗。“察人家”其实也是看亲,是男方由媒人带领到女方看过姑娘后,妇方父母对婚事暂不表态,再由媒人带领,回方男家。祁阳一带则称为“看当”。看当时,男方父母应先奉上香茶一盏,然后和妇方父母交谈。妇方父母通过察看男家并与男方父母交谈,如果对婚事认可,就将香茶喝尽,男方父母立即以“亲家”相称,并盛情款待客人。否则,女方父母应起身告辞,男方不要勉强留客。

传统婚俗:过 礼 篇 “看亲”、“看当’、之后,要履行订婚手续,俗称“过礼”。 “过礼”的第一步,是由媒人把男方的生辰八字送到女方,女方的生辰八送到男方,有些迷信的父母,自认为是对儿女的婚事负责,往往在接到红帖之后要请算命先生推算一下,看双方的“生辰八字”是否相合,如果不合;婚事就要重新考虑。好在现代人多半不相信这一套了,所以即使交换红帖,往往也只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有的甚至连换帖的形式都免了。 “换帖”、“合八字”之后,媒人要选个好日子,带男方去“过礼”订婚。“过礼”是大事,一般嫁娶的主动者(无论男女)要向另一方送一笔重礼,礼物至少要包括猪肘子一个,酒一对,鸡鸭各一,给对方父母的衣料各一套。鞋袜各一双,包封一个,给姑娘的东西若干。包封里封多少钱、给姑娘一些什订婚礼物,一般都在事先由媒人同双方分别协商好,不能由男方(或女方)给多少算多少。当然,男方或女方父母也应该尽量替对方着想,力求节俭一些,少收聘礼。 “过礼”之后,男女双方即可商定日期,到当地政府办理结婚证,正式确定婚姻关系。现代规定男女双方领结婚证之前要到医院做婚前检查;还有些地区(主要是城市)规定要办婚前学习班。这些都是确保优生优育、保障人口素质的有效措施,应该遵照执行。

传统婚俗:择吉 篇
结婚证办好后,男女双方在法律上已经建立了合法的夫妻关系。然而在中国,这仅仅是结婚活动的第一步。按照传统的做法,嫁娶的主动者一方,其父母应选择迎娶的良辰吉日,并由媒人通知对方,准备迎娶。称为“择吉”和“送日子”。 择吉一般请教星象学者或算命选择办理,也可以自己看《通书》(雅称“历书”、俗称“家家历”,传统称之为“皇历”)择日子。文化程度高的则可以自己推算。一般认为,只要“六合”相应,就是好日子。如“丙寅日”等。 择日完毕,双方确定了结婚日期,就应该发出婚宴请柬,请亲朋好友来参加婚礼了。 请柬一般由嫁娶者或其父母亲自送达亲友手中。亲友们接到赴喜宴的请柬后,除特殊情况可以只送礼不参加以外,一般都应登门道贺。道贺前,先要准备好礼物。礼物的多少视各人与主方关系的亲蔬、交谊的深浅、本人的经济条件而定。送男方的一般都付现金、用红纸打“包封”。包封签子上一般要写上一句表示祝贺的话。 包封里面装着现金,钞票要下面朝上,一张张叠好放齐。钞票最下层用红纸写上“ XXX 贺”或“ XXX 、 XXX 同贺”等字样,谓之“挂里”,便于账房登记。 送给女方的礼物多是实物,但也有用红包替代的,称之为“助嫁”。家物多是箱、柜、床、被、餐具、衣料之类。送女方的礼物往往是亲友们闻讯即主动送去,并不等请贴来了再送。因为女方父母要以送礼人的多少为据去决定“出嫁酒”的规模。

传统婚俗:迎娶 篇
佳期在即,男女两家都要杀猪宰鸡,准备喜宴,还要请好厨师、傧相、伴娘、轿夫、账房、师爷及其他帮同办事的勤杂人员。这些人应聘后,应在迎娶的前一天即到主家开始工作,作好迎亲摆宴的准备工作。 传统婚礼一般是女家早晨“出嫁酒”、男家中午摆喜筵;如果是纳婿(招郎——男到女家)则反之。 一切准备就序后,男家鸣炮奏乐,发轿迎亲。媒人先导,接着是新郎、伴娘、花轿、乐队、礼盒队。 女家在花轿到来之前,要准备好喜筵。姑娘要由母亲或姐姐梳好头,用丝线绞去脸上的绒毛,化好妆,谓之“开脸”,然后饰上凤冠霞帔,蒙上红布盖头,等待迎亲的花轿。 花轿一到,女家动乐鸣炮相迎。凶亲队伍进入女家堂屋后,花轿落好,新郎叩拜岳父岳母,并呈上以其父名义写好的大红迎亲简贴。接着是女家动乐开筵。席间,媒人和新郎要小心谨慎一些,因为中国民间有不少不成文的习俗,在新婚的三天里,亲朋戚友中的平辈和晚辈青少年可以别出心裁地在媒人和新郎身上编演几出小小的喜剧,称之为“洗媒”和“挂红”(乡下俗称“贺新客”)。新娘的嫂子说不定会在盛给新郎的饭碗下层埋伏半碗辣椒面;新娘的妹妹会在斟酒时特别给姐夫抹一把锅底灰 ..... 对这些能增加欢乐气氛的小闹剧,媒人和新郎应该容让——虽不妨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小小地报复一下,但却绝不能生气、发火,甚至同主客吵闹、扭打。 早宴之后,新郎新娘在媒人的引导下向新娘的祖宗牌位和长辈行过礼之后,伴娘就可搀着新娘上花娇了。上轿时,新娘不妨哭几声,以示对父母家人的依恋。 新娘上轿后,即奏乐鸣炮,启轿发亲。乐队在前,乐队后面是新郎(有条件的要骑马),接着是花轿和其他送亲的人员。新娘在启轿时,往往要塞个红包给轿夫,以免花轿摇摆得过于厉害。 接亲的队伍将要到达新郎家门口时,男家要鸣炮动乐相迎。花轿停在新郎家的堂屋门前,男家请的伴娘(一般是年轻貌美的女子)要上前掀起轿帘,将新娘搀下轿来,傧相上前赞礼,宾客向新郎、新娘身上散花(一般用红、黄各色纸屑替代),将婚礼推向高潮。

传统婚俗:拜堂 篇
拜堂是婚礼的高潮阶段。 迎娶之日,男家发轿之后,傧相就要在男家堂屋布置好拜堂的场所。 当花轿停在堂屋门前,男方请的伴娘站到花轿前时,仪式即已开始。香案上,香烟缭绕,红烛高烧,亲朋戚友、职司人员各就各位。 傧相二人分别以“引赞”和“通赞”的身份出现,开始赞礼。 新郎新娘按引赞和通赞的赞礼开始拜堂。 拜堂仪式程序如下:
引赞:新郎莅位(伫立于轿前)
通赞:启轿,新人起。
引赞:新郎搭躬(拱手延请新娘)
引赞:新郎新娘就位(至香案前)
奏乐鸣炮
通赞:新郎新娘(向神位和祖宗牌位)进香烛
引赞:跪,献香烛。明烛,燃香,上香,俯伏,兴,平身复位。
通赞:跪,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兴。
然后,是传统的“三拜”——“一拜天地,二拜双亲,夫妻相拜”最后才“引进洞房”。拜堂仪式到此结束。

传统婚俗:喜宴 篇
在传统婚礼进行的前一天,男家已经张灯结彩,其布置大略如下: 堂屋:
1 、门前对联一副,加横批。
2 、堂屋中间高悬一方形彩灯,彩灯四面分别绘上“鸾凤和鸣”、“观音送子”、“状元及第”、“合家欢”图案。
3 、香案上一对硕大红烛。
4 、两边“对座”墙上贴“陪对”一幅。
5 、后“金墙”上帖“天地君亲师位”六个大字,自上而下直写。这六个字的写法有讲究:天要平,即“天”字的两横要写平,不能弯曲;地要宽,即“地”字写宽一些,不要过窄;君不开口,即“君”字要全封闭,不能留空隙;亲不闭目,即写繁体“ 亲 ” 字,右边的“ 见 ”字不能把上面的“目”字最后一横全部封住;师无别意:繁体的“ 师 ”字要少写一撇,写作“ 师” 。 新房:
1 、门框两边贴对联一副,加横批(横批一般写“鸾凤和鸣”四字);
2 、门上贴大红双喜字;
3 、新房正中悬彩灯;
4 、窗户上贴剪纸的大红双喜字,四角贴剪纸的蝴蝶图案;
5 、窗户两边贴对联;
6 、墙壁四周挂字画。 厨房:正门对联一副,加横批,门上贴红“喜”字。 其他:所有房间门上均贴“喜”字一个。 拜堂之后,新娘便在新房落座,不再出来。新郎要走出新房接待贺客。如在宾馆、酒家宴宾,则夫妻双方都得出去会见宾客并向宾客敬酒。 喜筵要按来客的尊卑长幼排定座位,称之为“请客”,或者“清客”。排座位的原则是上尊下卑,右尊左卑,客人按其长幼和身份、地位从高到低排列座次。 主席要摆在堂屋上方正中,请“大亲”坐上首右边席位,新郎的父亲或舅父坐上首左边席位作陪,其余按尊卑长幼对号入座。 除堂屋的正席外,次尊贵的一席摆在新房中,请新娘的母亲坐首位,由新郎的母亲或舅母作陪。其他各席的座位一般也要按尊卑次序排定。 座位排定后,傧相宣布动乐鸣炮开宴,新郎要先到首席斟酒敬酒,说几句表示感谢的话祝酒,然后,厨房开上第一道菜来,把婚宴推向高潮。 各席的酒菜应该一个样,唯“男大亲”和“女大亲”所在的席次,通例必须有清蒸的猪肘子一个。而且,新郎要时刻守候在桌边,为“上亲”斟酒、送热毛巾等,以示尊敬。 喜筵结束前,媒人早已溜走,谓之“逃席”。倘若不走,“洗媒”的人会把他的脸抹成锅底。喜筵结束后,“上亲”先到退堂屋休息一会,吃些点心,由男方尊长陪着说些客套话,待勤杂人员把席面撤去,扫了地,大亲就该起身告辞了。临起时,男家要“打发”衣料、鞋袜之类,讲究的还有红包。“送大亲”是又一个热闹场面,男家所有体面的人都要送到门口,还要鸣炮动乐,以示敬重。新郎及其父母应送客至村口

传统婚俗:闹房篇
戏闹洞房花烛夜
中国有闹洞房的风俗。在过去,由于很多新人们婚前都不太熟悉甚至不相识,新婚之夜要他们生活在同一空间,心理上可能会感不自在。闹洞房,无疑可以通过公众游戏让新人消除隔阂,捅破羞怯的“窗户纸”。而在今天,闹洞房主要是向新人们表示祝福之意。
游戏之一、取筷子
将一双筷子置于酒瓶中,只露出很短一截,让新郎新娘全力用嘴唇把筷子取出,实际就是请两人表演亲吻。
游戏之二、吃香蕉
用弹性绳捆住香蕉吊于新郎跃起能够到的高度,新郎用嘴拉下香蕉。新郎新娘用嘴剥皮,然后共同把它吃完。为了不让绳子缩回,一个做动作,另一个必须咬住香蕉,这就要看两人的配合了。
游戏之三、点火柴
将火柴插于红枣上,在盛水的盆里漂浮。一根红线中间扎一支点燃的香烟,两头分别由新人咬住,两人你进我退,合力用烟点燃盆中的火柴。要屏住呼吸,用扎实的“牙功”与眼光才能获得成功。
游戏之四、夹弹子
准备一盘玻璃弹子,让新郎新娘各执一支筷子,两人一齐将弹子夹出。不妨请在场的几对情侣和新人进行比赛,落后者表演节目。
游戏之五、对诗比赛
若新郎新娘是喜爱文学的,那么请他们来一次对诗擂台赛。先由新郎吟诗一句,然后新娘接吟,要求接吟的句中至少有一个字与上一句相同,如此反复,接不下来者判负,负者表演节目。
游戏之六、夫妻识字
这个“识字”是让新郎着一个“字”(或一个短语),然后请新郎做各种动作(不准说话,不准用手描笔划)给新娘看,要使新娘能“识”这个字。选“字”的时候,挑那些与新婚气氛相吻合的内容,例如:“爱”、“恋”、“夫妻”等等。
游戏之七、说昵称
新郎新娘分别想十个昵称去称呼对方,什么心肝啊,宝贝啊,狗狗啊,肉肉啊,越肉麻越好。如果来宾不满意,则可要求再说。
游戏之八、亲亲甜心
新郎仰面躺在床上,然后把切得薄薄的香蕉片贴在他的脸上和脖子上,让蒙着眼睛的新娘用嘴去找那些香蕉片。
游戏之九、接吻
直接要求新郎新娘接一个长吻,三分钟或是五分钟都可以。
游戏之十、撒喜床
撒喜床是在闹洞房时,由新郎的嫂嫂表演的一种边歌边舞的游戏,嫂嫂手托盘子,盘内铺红纸,红纸上放栗子、枣、花生、桂元等物。
新娘坐在床上,嫂嫂抓干果往床上撒,边撒边唱。闹洞房的众人听了嫂嫂的歌唱,也随声附和,洞房中欢声笑语彻夜不断,嬉笑打闹声一浪高过一浪。
撒喜床的游戏是一种群体民间游戏,所有闹房的人都是演员,而嫂嫂是主角,其他人都是配角。因为主角要担负起活跃洞房气氛的任务,责任重大。
所以,这个主角是要经过娶亲人家精心挑选的。其重视程度,与选择婚礼司仪一样慎重。在娶亲之前,新郎的全家人在同宗同族、街坊邻居的嫂嫂辈中逐个挑选。有些地方选一个,有些地方选两个。
选出的这个撒喜床的主角,首先要儿女双全的“吉祥人”;还要能唱曲,会编词;再者,要口齿伶俐,头脑灵活,善于察言观色,随机应变。另外,因为,撒床时间长,歌词篇幅也长,况且有时还要根据具体情况临场发挥,故而撒床人记忆力要强,能正确运用歌词把自己所看到的事物和场景描绘出来,受这些条件的约束,筛选出的嫂嫂自然是技高一筹了。
作为嫂辈们,能受到娶亲人家的器重,也感到非常自豪。她们会尽自己的能力,帮助新郎家调节好洞房的气氛。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9-14
华夏传统婚礼:不仅仅是我们的民族记忆,更应该是我们民族之根。服章之美,怎能没有礼仪之大的依托?礼的卑己尊人、礼的长幼有序,礼的严密规范,是我心目中理想华夏社会的要素,而庄重、典雅和质朴的周礼将这些礼的内涵发挥到了极至。 “周制婚礼。。。不举乐,不庆贺,重的是夫妇之义与结发之恩,并不认为这是一件可以喧闹嘈杂的事。那时候的昏礼很简朴干净,没有后世繁缛的挑盖头闹洞房这类杂耍般的玩意儿,夫妻“共牢而食,合卺而酳”,携手而入洞房——这是具有汉民族性格特质的优美仪式;昏服也不是大红大绿,新郎新娘都穿着端庄的玄色礼服(玄色,黑中扬红的颜色,按照五行思想,是象征着天的、最神圣的色彩)。整个仪式宁静安详,没有悲伤。安静细致的仪式中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也许这就是我们今天想要捕捉到的力量。黄昏中开始的那个安静优美的仪式,代表着纯正的、优美而伟大的汉文明,直指人心。” 说一下服制: 1 颜色: 中国人 尤其是婚礼当然离不开红色 因此 无疑 男女婚服 皆应是大红色 历朝女式婚服颜色为大红色已成了定制 至于男式的好象唐宋至明也都是红色 但秦汉 有人说是黑色 其实 不必看古代 要是现代婚服的话女着红男着黑也非常搭配 而且显得肃穆正统 不过 按近代中国人的理念 还是男女都采用红色好这样显得喜庆 2 样式: 梁冠礼服基本为直裾 上面附加一些礼服的配件 比如玉佩 彩绦 络穗 蔽膝 绶佩等 这些都是作为礼服不可少的 身再披红花结带即可;女式为广袖对襟翟衣头戴珠凤冠 值得说明的是翟衣上面的图案 很有讲究 对襟本身就是完整的对称感 且在中国文化里本身就代表合称 合美的意思 而上面密布的左右对称 且成双成对的锦鸡图案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里夫妻生活的和美 和乐 二汉族传统婚俗和外族婚俗的区别之处: 真正的汉族传统婚礼和现代人们所想象的那种有着很大的不同 华夏正统婚礼 庄严甚至是神圣 绝少闹乐与昵戏 绝对一丝不苟 按礼进行 有如义结金兰般 古人甚至认为如果婚礼 包括礼服 有一点差别错误之处完全可以取消婚约 因为那时人认为 如果仅仅一个小小的简单的程序不都没有严谨的态度去合乎礼法 那么可以想象婚后你这个人也必定对一些问题 有了一就会有二 有二就会有三所以看很多古文献记载 很多诸侯家的女子 因为夫家不符合礼法 宁可拒绝财礼 而选择贫家 当然现在没有必要这么夸张 不过 汉族的传统处世观 在于重情重义重理重孝 因此这些在传统汉族婚礼上都体现了出来而对于现代社会缺少情义信仰的今天 有这样一定形式 对人们怎样传承文明 认清中华传统美德 也是有一定好处的 当然有些过分的地方 就没有必要遵守 因此 翻版古制指定现代汉服婚服系列复兴像婚礼 冠礼等诸多传统礼仪 是很必要的 先说程序: 1为同牢:同牢就是单指成为夫妻的仪式 古有明训:男女7岁坐不同席 食不共器 因此同牢大概就是为此准备 新婿迎接来新妇的轿子后二人共入礼室 东西相向 同席隔案正座(跪坐)于帷帐里 开始人生第一次的同席而坐 同器而食(当然现在没有必要如此夸张 有个形式就行)因为古代婚礼都在傍晚举行 进行同牢就相当于共进晚餐了谓之合欢宴 然后交换酒杯而饮 谓之合卺酒(不是现在所谓的挎着胳膊的交杯酒)暗示着夫妻生活的和乐美满 同时交换酒杯 也表示中夫妻以后的信任相互信赖相互依存等 喝完酒后双双起立 站成一排 共拜天地 然后夫妻对拜 (这就是现在所说的拜堂 一拜天地 二拜高堂 夫妻交拜 这只不过是戏曲里简化了 并拜父母都挤在了一起 显然是不对的)最后交换而盥洗共入寝室 中国古代的结夫妻 其实这样看来 与其是说重情 到不如说是重义 同牢之礼 颇有兄弟结拜 义金兰 歃血为盟的那种感觉和气魄 因为 不管是兄弟也好 夫妻也好朋友也好 在古代 情都其次的 重要的是责任义务与义气 夫妻的拜堂 其实也是一种结义 共工手上捧着象征聘礼的五束丝帛和作为见面礼的木雁。纳征即现在所过大礼,为玄纁色丝帛。雁在周礼中是非常重要的礼物。它代表着有信,也代表了忠贞,通常作为见面礼,现在朝鲜民族的婚礼上还在用木雁。 A合欢宴(同牢之下 同席而坐 同器而食 东西向对坐) B 合卺酒(交换合卺杯 共饮入) C 拜天地(八拜,拜,一定是举手齐眉,叩首,而非像现在电视剧的简单行礼就完事了) D 夫妻对拜(四拜) E 交换盥洗 2为拜父母:表现完了结义 接下来就是该表现孝道 父母养孩子一辈子 到了同牢之礼才算是真正的成人 因此第2天一早 便去父母各自房中行礼,八拜算表示了父母的养育之恩 也向父母表示了自己的成年与独立 3为见庙:中国人到哪都不缺的就是对祖宗的信仰 如果说前两项仅仅代表的是个人的话 那么到宗祠里祭拜祖先 表明婚事已完成则代表的是对整个家族,整个家庭负责任态度的一种表现通常除了夫妻两口共祭祖先外 一般在古代 则是合家一起祭祀 祭拜过祖先之后 便正式完成了成妇成婿之礼 也表示着整个婚礼的结束 左图:“女次,纯衣纁袡;立于房中,南面。姆纚笄宵衣,在其右。女从者毕袗玄,纚笄,被顈黼,在其后。” 而现代所谓的汉族婚礼中 则参合渗透了很多外族小小的风俗 先说一下 有很多都是满族婚礼的风俗 尤其是在北方 比如满族婚俗第一步谓之“叩轿门”新郎用箭射轿门 独特的方式 请处新娘来 新娘蒙着红盖头 由年龄较大的女亲戚搀扶而下期间“过火盆”“跨马鞍” 满族婚礼中 没有拜天地 只有 “坐帐”“撒帐” 新郎新娘进入寝室后 男左女右坐在床上(需要说明一下座次的问题 满族的文化观念通常是男左女右就是我们今天说的什么都是男左女右 完全是受满族的影响 而汉族正好相反 为男右女左 因为左右代表着阴阳 弄反了则完全是与古代文化观念相悖的)然后就是将花生 枣等撒在床上谓之“撒帐” 这也是满洲习俗 还有就是满族的交杯酒 现在完全是和汉族的合卺酒弄拧了 还有就是一些类似的昵戏“抢食”等 和汉族传统观念相差甚远 不提 需要说明一下现代人认为所谓的“汉族传统婚礼”将很多满族习俗错误的认为在里面 比如闹洞房 是受契丹影响(而有关“火”的很多议事 也都是受契丹影响 比如烧纸 放花火等)“挑盖头”也是受满族影响而闹洞房和挑盖头 现在却成了汉族婚礼的一部分 不得不说是这些年来汉文化的严重荒废 对自己传统认识的不足 造成的错误认识 将其他民族的习俗放入到自己中 而有些则完全是外族统治期间对民间无形态的一种渗透 现代版简化婚礼: 前面的纳吉纳征等免只保留男女双方交换信物 不醮戒 不亲迎 直接入礼堂即可 不举乐不请多亲 不多傧相 只一赞礼(主持)一伴娘,一伴郎(相当于古代的侍者,伴娘伴郎多为男女双方亲友)即可 一共五人 安安静静 内容只保留同牢 祭父母 祭祖先就可以了 同牢我觉得不用简化 因为在古代本身就和沉稳安静 也不喧闹 这和我们现在的烛光晚餐是差不多的 只不过是有中国特色的晚餐 还很温馨:)至于后两步需要简化古代只是新妇拜舅姑 现在男女平等的今天 隔日双方父母都到齐 象征性的拜几下就可以 然后接下来可以直接拜祖先 在堂上悬挂祖谱 象征性的拜几下就行了 因为现在人家也没有古代的宗祠庙也不用像明朝一样合家去祭祖 只两个人完成就可以了 “女出于母左,父西面戒之,必有正焉。”父送女,命之曰:“戒之敬之,夙夜毋违命!” 结好帨巾,新妇正式出阁 现场布置 入场 入席坐定 "媵、御沃盥交。" 华夏民族注重清洁,同牢前要先沃盥,净手洁面。媵与御相互交换:媵为新婿浇水盥洗,御则为新妇浇水盥洗 “揖妇,即对筵,皆坐皆祭” 同牢开始 向赞者行礼 “赞尔黍,授肺脊;皆食,以湆酱,皆祭举、食举也。三饭, 卒食。”赞将黍移置席上,并把肺脊进授与新婿新妇。新婿新妇就着肉汁和酱进食,二人一起祭举肺,食举肺。取食三次进食便告结束 赞洗爵,酌酳主人,主人拜受,赞户内北面答拜。酳妇亦如之 “三酳用卺,亦如之。”第三次饮酒,以卺酌酒,新婿新妇合卺而饮。。。饮半卺杯交换而饮尽。余礼仪节与第一次相同 解缨 应家长们要求,换上了较华丽的唐式礼服,红男绿女,举行现代的烛光和敬酒礼。这些大家都很熟悉,就不赘述。 本文章摘自华夏传统婚礼,静心小筑的博客。还是请你自己再打开这个网址,里面并且还有配图说明讲解;很全面,很详细。一:说媒,当然现在很多是自由恋爱,但是礼俗一再强调“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必须有一个媒人,媒人可以主动揽活,为男女双方牵线搭桥,也可以是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在搓合成功一对男女后,媒人可接到一些钱财,这笔钱财被称之为谢媒礼。这笔钱一般由男方支付,我那是要男方送媒人一双鞋,一包糖。如果是自由恋爱,也必须找一个人充当媒人。我哥和我嫂子是自由恋爱,结婚时就找我姑父充当媒人。 二:相亲,如果是媒人撮合,具体全国都差不多。至于自由恋爱,这关也就是走过程,但是必不可少,我哥去嫂子家拎一大堆东西就搞定 三:送日子,也就是商定结婚日子。记得以前我那是挑着东西到女方家,必须有大饼,挂面,糖等 四:结婚前一段时间把一切结婚的东西买好,被子,家电,箱子,生活用品一般是女方买,放在女方家,结婚前一天,一大早男方会杀一头猪,用车送一半肉和猪头到女方家,顺便把嫁妆拉回男方家。女方家会请舅舅,姑爷,姨夫家来。假如男女双方商定结婚日子是初八,那么初七女方家会摆酒席招待女方父母的亲戚,亲戚是初七来吃中午饭,男方也一样,也会在家摆酒席招待男方父母的亲戚。不同的是,初八女方家客人吃过早饭则散席,而男方家好戏才刚开始。也就是说女方招待自己的亲戚一天,而男方要招待自己的亲戚两天。男方在初八零晨两三点到女方家接人,女方会故意刁难,如锁大门,这时男方要给拿钥匙的开门钱,等等。初九早上,新人会拜天地父母,还有舅舅等亲戚。一般和新郎平辈分的人可以趁机捉弄新人。
第3个回答  2023-05-10
中国传统婚俗包括以下内容:1.婚前订婚:通常是由双方家长商定,确定婚姻关系。2.红头文件:红头文件是指双方家庭签订的婚约协议书。3.婚礼彩礼:婚礼彩礼是男方家庭送给女方的礼物,用于表示对女方家庭的尊重和感谢。4.聘礼:聘礼是男方家庭给女方家庭支付的一定财物,用于向女方家庭支付的一种礼尚往来的表示。5.过门钱:过门钱是新娘入门时,由新郎家庭支付的一定财物。6.迎亲:迎亲是新娘被迎接到新郎家的仪式。7.喜宴:婚宴是新婚夫妇为盛大的宴会,邀请亲朋好友一起庆祝。8.洞房花烛夜:新婚夫妇入洞房,在床上布置漂亮的被褥,点上蜡烛,象征甜蜜和美满。9.新娘嫁妆:新娘嫁妆是新娘家庭送给新郎家庭的礼物,表示家庭的富裕和幸福。以上是中国传统婚俗的一些典型内容,不同地区和民族的婚俗略有不同。
第4个回答  2013-09-14
婚礼,无论在古今中外,都被认为是人生仪礼中的大礼。但对其的认识则古今大不一样。古人认为,家族和血统的延续,是做晚辈不容推卸的重任,即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因此,把交合男女阴阳、产生子嗣的婚姻之礼放在一个很重要的地位。婚礼和婚姻制度有密切联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的文明教化程度。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祖先和世界各民族一样,在原始时期经历过乱婚、群婚的阶段,进入文明社会之后则基本采取一夫一妻的婚姻形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