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龙树菩萨

关于龙树菩萨的描述,要写到寺庙雕像的简介上的,越详细越好,麻烦各位帮找找他是掌管什么的,职责等等。

龙树菩萨,其母亲在阿周陀那树下生了他,所以字阿周陀那;因为龙助其成道,故以龙配字,号曰龙树也。又译为龙猛菩萨,取大龙云雨无边,可生长万物的含义。

龙树菩萨是南天竺国的婆罗门族,天生聪明颖悟,事情只要对他说一遍,便永远不会忘记。有一次在乳哺中,听到婆罗门行者诵四部韦陀典,每一部各四万偈,每偈四十二个字,听完就能背诵,而且了解其中的含义。二十岁时,对于天文、地理、图纬秘谶和道术,皆非常精通,名声早已传遍各国,而无人可及。

他有三位知心的朋友,都是非常杰出的人才。有一次聚会时,互相讨论说:天下的义理,可以开展智能,领悟幽深的意旨,我们都学得差不多,而没什么兴趣了,只有极情纵欲,才是人生中最快乐的事,而修行人是无法像王公大臣那么有势力,只有学了隐身术,才能潜入府内行乐。四个人都觉得很有道理而没人反对,于是就一起到术师家,请求传授隐身法。

术师心里想着:这四个婆罗门人,都是名声显赫的人物,今天为了隐身法,才会屈就、尊敬于我,要是我将咒法传授给他们,以后就不能再使他们屈就于我,如果只拿药给他们用,用完就会再来请求于我,做我的弟子了。于是就给每个人一粒青色的药丸,告诉他们说:「你们在没有人的静处,用水将药丸磨化,涂在眼睑上,就没有人能看见你们了。」

龙树菩萨磨药时,一闻到气味,就全部知道药物的组成和份量,就告诉了术师,术师大吃一惊,问他为何知道,龙树菩萨答说:「药本身就有味道,怎么会不知道呢?」术师非常叹服,便将法术教给他们,这四人很快就学会隐身法了。

这四个人以隐身法侵入王宫,宫中美女皆被戏弄,经过百余日,有人怀了身孕,为了怕被降罪,就将此事禀告国王。国王非常不高兴,心想:这到底是什么不祥的怪事啊?便召集有智能的大臣来讨论这件事。有一位老臣说:「有二种可能,若不是鬼魅就是法术,可以用细土放在门口处,禁止行人通过,若是鬼魅则没有足迹,可以咒术除之,若是法术,就会有人的足印现在土上,可以刀杀之。」

国王就吩咐照办,果然有四个人的脚印,于是国王命令将所有宫门关闭,并叫数百名武士持刀在空中挥砍,三个朋友皆被砍死,只有龙树菩萨闭气躲藏到国王身边七尺之内,而没有被刀砍到,这时候,他才体悟到淫欲是痛苦祸害的根源,败德伤身皆由此而起,于是心中发誓说:「我要是能够脱险,一定参访沙门,剃度出家,精进修持。」后来顺利的逃出宫外了。

龙树菩萨便到山中参访一座佛塔,而出家受戒,九十天之内,就把三藏经典全部看完,想要再求其它经典,却都找不到,于是进入雪山,看见山中有一座塔,塔中有一个老比丘,将一本摩诃衍经赠给他,他虽然了解其中的实义,心中却未能生起实际的证悟,于是周游各国,想再求取其它的经典,可是在阎浮提中,再也找不到其它的经典了。

龙猛菩萨在途中,遇到外道论师,皆以精辟佛理,让他们折服而皈依。后来,龙树菩萨心中自我思惟:「佛经的道理虽然奥妙,若以常理推之,却无法圆融,只有开悟后,对于佛才能参透,处事才能不离自性,而有所过失。」于是穿上新的僧衣,重受新戒,独自在水精房中,精进修持而不休息。

大龙菩萨看他如此,非常感动而怜愍他,就把他投入海中,在宫殿中,将所有方等深奥的无量妙法传授给他,龙树菩萨受读了九十天,在心里便产生了实际的证悟,宫中经典,数目虽然多得不可计数,但是,所谓一相深入,无生二忍(众生忍与无生法忍)俱足,大龙菩萨便送龙树菩萨回南天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12
 龙树菩萨,又称龙猛,是公元三世纪著名的大阿阇梨,出生于南印度案达罗王朝的婆罗门家庭。
  龙树菩萨自幼聪明,精通四吠陀,天文、地理、图纬秘藏等无不通晓。所以,龙树菩萨自幼就已名闻一方了。
  青少年时,龙树菩萨和他的三个好友一起修学隐身术,常夜入王宫,侵凌宫女。后来,事情败露了。龙树的三个好友都被国王所斩。龙树侥幸逃脱。通过这一劫,龙树深深感悟到“欲为苦本”的道理,于是发心出家修行。
  出家后,龙树菩萨广习三藏而无厌足,后来到雪山(喜马拉雅山),遇到一位不知名的老僧,从其处得到了大乘教授,但虽知义理,却未通达。
  后来,龙树菩萨以大乘法义摧破外道邪说。因而龙树菩萨当时心生骄慢,无视出家戒规,自着新衣,静处于一间水晶房中。其时,有大龙菩萨,见龙树菩萨的情形,心生悲悯,于是引龙树菩萨入龙宫,授龙树以无量大乘秘密教授。于是,龙树终于体悟教理。 另龙树自毗罗处得付法藏心传,是为付法藏第十四祖。而龙树菩萨,为使一切众生得正法益,在以前马鸣菩萨广弘大乘的基础上,将大乘秘密法义整理成完整系统的大乘修法体系,从而使无量众生皆得闻思修行大乘妙法,而入如来正果。自此,大乘体系正式确立了。 龙树菩萨在世弘法时,广造《中论》、《大智度论》、《十二门论》、《回诤论》、《七十空性论》、《十住毗婆沙论》、《菩提资粮论》等诸大论著,有“千部论主”之称。
  龙树菩萨参拜南天竺铁塔时,曾以七粒白芥子打开铁塔,进入塔中。在塔中,龙树菩萨有幸见到金刚萨埵显净相,自金刚萨埵处得《金刚顶经》等秘密教授。以后,龙树菩萨勤修密法,即生而成正果。
  在南印度,龙树菩萨曾使南憍萨罗国王皈依佛教,又使无数外道皈依佛教,从而引起了小乘行者及诸外道的嫉妒。于是,龙树菩萨自行入寂。
  【佛教常识--八正道】八正道是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不邪谓之正,通达无阻谓之道。正道者,能令众生苦集永尽,达于涅盘寂静的圣贤境界,故八正道亦称八圣道。 
  一、正见,是正当的见解,世间正见如布施持戒,出世正见谓明达苦集灭道四谛理,不为俗见惑见所惑。 
  二、正思维:一般人所发的思维,多由妄念而起,若修道既见四谛理。即以无漏智慧发动思维,而使真智增长,断除迷惑,而证真性。 
  三、正语:以正当的言语而修口业,离诸妄语,恶口,两舌,绮语。得正语,则口业自净。 
  四、正业:梵行清净,不染三毒,谓之正业。我人起心动念,无非造业。修道须身不造杀盗淫,口不作欺妄语,意不起贪嗔痴,即谓正业。 
  五、正命:命谓赖以生活的生计,修道者当离五邪命——诈现异相,自说功德,占相吉凶,高声现威,说得供养——而以正当职业谋取生活。 
  六、正精进:向出世之方,涅盘之道 ,努力前进,称正精进。得正精进者,不从事于徒苦身心的苦行,或世俗迷信,及外道不究竟之法。 
  七、正念:念从心起,心不离道,惟念真如实相,或功德相好,故称正念。得正念,则与菩提相应,心无动失。 
  八、正定:远离不定,邪定,及有漏禅,以真智入于无漏清净的禅定,谓之正定。得正定,则能正住于理,决定不移。 
  八正道,又可归纳于戒定慧三无漏学。即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为戒学;正念,正定为定学,正见,正思维,为慧学。修八正道,为灭谛之因,可达于涅盘。
第2个回答  2013-09-12
顶礼龙树菩萨
看看《龙树菩萨传》
第3个回答  2013-09-12
其实 在寺庙的简介上 最好不要写上掌管什么的,这是民间的说法
第4个回答  2013-09-12
龙树菩萨,梵文 Nāgārjuna bodhisattva,在印度佛教史上被誉为“第二代释迦”,又译称龙猛,或龙胜,大约活跃于西元一五〇年至二五〇年之间,他首先开创空性的中观学说,肇大乘佛教思想之先河。
  龙树菩萨是大乘佛教史上的第一位伟大论师,传说寿高一百五十(或说二百),著有大量的大乘论典,其中最主要的有《中论》、《大智度论》、《十住毗婆沙论》等。《中论》阐发缘起性空的深义;《大智度论》采取中道立场来彰显般若真理;《十住毗婆沙论》则以深远的见解来宣扬菩萨之大行。
  龙树菩萨的主要立场,见于《中论》的主张,核心思想即在《中论》第一品第一颂的“八不偈”中:“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
  “八不偈”是基于缘起法的本质而说,所以称为“八不缘起”或“八不中道”。因为缘起法的本质是空,空即无碍,不落入空有二边,即为中道,《中论》之名即是以其阐明中道而得。一般人观察世界的状态,皆用生灭、常断、一异、来出作为固定的观念,所以有外道的常见及断见,凡夫的我执与小乘的法执;中道则基于缘起法为第一义谛,了知世间的真相莫不依因待缘而起,所以是空无自性的。然而,从俗谛上看,依旧呈现缘生缘灭的现象,却不知一切法空无自性。凡夫若执著缘起幻有的世界为实在或虚无,便落入外道的境界;又若以缘起的世界虽为幻化不实,不能如实知缘起性空,反而以为观缘起法而入涅盘境界为另一种实在,便落于小乘境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