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里面的萧和肖是一个吗

如题所述

不是。

“萧”与“肖”都是很古老的姓,春秋时两姓就已并行。但二者不同的是,“萧”姓两千多年来一直在使用,而“肖”姓在汉代以后却难寻踪迹,这从各时代的姓谱中可以得到证明。

半个世纪前,“萧”姓很多,“肖”姓则罕见。《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和《汉字简化方案》颁布以后,很多人认为“萧”是“肖”的异体字,或认为“肖”是“萧”的简化字。于是不少“萧”姓者为书写简便,把“萧”写作“肖”。

一些部门的工作人员在为“萧”姓者办理身份证、户口登记、入学手续时,也常将“萧”写作“肖”。因此,近几十年来,“肖”姓多了起来(不排除部分人原本姓“肖”),甚至大有取代“萧”姓的趋势。 如《深圳姓氏谈》载:“肖姓亦即萧姓,萧俗作肖。

扩展资料:

但也不可否认,历史上确又曾经寥若晨星地冒出过“肖”姓,尽管非常罕见,或出于某少数民族,或因故由“萧”演变而来的。

中国大陆在20世纪70年代推行二简字之后,“萧”整个字的所有义项都被合并到“肖”(不仅姓氏)。于是所有的萧姓被写为肖姓(如同一简之后刘姓全部被写为刘姓),可后来正式废除二简字之后由于户籍管理部门的相关规章,更改姓氏十分困难,所以肖姓很少有人改回萧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肖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11-05

“萧”与“肖”都是很古老的姓,春秋时两姓就已并行,不是一个姓。

“萧”姓两千多年来一直在使用,而“肖”姓在汉代以后却难寻踪迹,现在全中国所有姓“肖”者中均系原来姓“萧”者。

“萧”姓最早起源可追溯于夏朝,南齐、南梁、西梁三朝的国姓,是辽朝的后族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99位,在2013年中国四百名义大姓排名第30位,人口约936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59%。


《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和《汉字简化方案》颁布以后,很多人把“萧”写作“肖”,肖姓便多了起来。

“肖”姓为稀有姓氏,完全不见于香港台湾或海外华人地区。这可以间接证明如今中国大陆绝大多数肖姓实际上是由于二简字简化的“萧”姓。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6-01
是一直以来,萧和肖是两个字,不能通用.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确实引起用字的混乱,后来废除了.但现在仍有人在做速记的时候会使用,比如"数"是"左由右文",现在的年轻人就不懂这些.“数”还有更简化的写法.所以作为姓氏是应该改回来的。 萧姓寻根溯祖一、大禹贤士伯益后裔,起源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据史籍记载,伯益是个很能干的人,舜时曾负责掌火,“烈山泽而焚之”,使禽兽逃匿,开辟了许多农田;又跟随禹跋山涉水疏通河道,救万民于水火。伯益的巨大功绩使他的子孙得到封赏,其中一个叫孟亏的,被分封至萧地(今安徽省萧县西北),建立了萧国,并以国为氏。萧孟亏是萧姓第一人。二、出自商汤,为春秋时宋国萧氏之后。《通志·氏族略》:“萧氏,古之萧国也,其地即徐州萧县,后为宋所并,微子之孙大心平南宫长万有功,封于萧,以为附庸,宣十二年楚灭之,子孙因以为氏。”《元和姓綦》也持此说。由于宋微子是殷商后裔,而萧国是由微子之孙大心所建,故萧姓源流可追溯到上古圣君商汤。后世萧姓大多认可此一说法。三、辽代契丹各族萧姓辽代契丹各族的萧姓是中华民族萧姓的又一重要来源。据《辽史·列传·后妃》记载:“太祖慕汉高皇帝,故耶律兼称刘氏,以乙室、拔里比萧相国,遂为萧氏。”辽后族以兰陵为郡望,并自称其先祖是兰陵人,把自己附会为西汉宰相萧何的后裔。据《续资治通鉴》记载,有辽一朝“姓氏止分为二,耶律与萧而已。”可见契丹各族中萧姓群体的规模是相当可观的。四、外姓改入据台北萧氏宗亲会印行的《兰陵世家·萧、钟、叶三姓本是一家》记载,宋朝有一将军名钟达,为奸臣所害,抄斩九族,他有七个儿子,其中三个死里逃生,为避害而分别改姓萧、叶。但此说多有破绽,存疑。此外,金、元时期,在我国北方流播的太一教中,因创教人姓萧,一些非萧姓嗣教者被改为萧姓。迁徙流播自萧叔大心因功得封萧国至秦末,萧姓族人一直居住在故土萧邑。西汉初年,萧何助刘邦兴汉室有功,推为相国,“八王之乱”后,北方汉族大量向长江以南迁徙和逃亡。自东晋淮阴令萧整之后,许多萧姓人逃到今江苏丹徒、丹阳、武进一带定居,因萧姓是兰陵望族,遂按照“侨寄法”名地方为兰陵郡。公元479年,萧整后裔萧道成在建康(今南京市)建立齐朝,这是萧姓建立的第一个政权。公元484年,萧道成族弟萧衍又建立了第二个萧氏政权——梁朝,萧姓家族达到极盛时期。隋唐五代时期,随着梁朝的灭亡,萧姓子孙开始外迁,涉及今陕西、河南、山东、福建、江西、山西、湖南、安徽等地。宋元时期,萧姓在隋唐南迁的基础上继续向周围地区播迁,尤其是江西萧姓发展迅速,成为外迁的根据地,据史料记载,今湖南、福建、广东等地的萧姓大都来自江西萧姓。宋辽之际,北方少数民族契丹族萧姓的加入,为萧姓大家庭注入了新的血液。明清时期,陆续有萧姓人迁往台湾和海外定居。萧姓与台湾结缘始自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时,300多年来,萧姓逐步发展繁衍成台湾人口较多的大姓之一,居全省737姓的第二十七位。萧姓人移居海外的主要地点是南洋(即东南亚一带)。目前,东南亚各国以及日本、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萧姓族人的足迹。1991年,一些东南亚国家的萧氏宗亲组织发起成立了“环球萧氏宗亲恳亲会”,每两年举行一次恳亲大会,迄今已有数十个国家的萧氏宗亲组织加入。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繁衍,当代,萧姓人已遍布全国各地。有关专家对国家统计局提供的人口普查资料进行计算机处理,得出的结果显示,萧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59%,尤以四川、湖南、江西、湖北、山东、广东等省居多,6省萧姓约占全国汉族萧姓人口的69%。郡望堂号郡望:兰陵郡,萧氏望出兰陵。历史上有两个兰陵——北兰陵,在今山东枣庄市一带,西晋元康元年(291年)置郡,汉、晋数百年间,西汉丞相萧何的后裔多聚居于此。南兰陵,在今江苏省武进县一带,东晋初年置郡,为东晋时萧姓南迁后主要聚居地。堂号:有定汉堂、制律堂、师俭堂、友爱堂、八叶堂、兰陵堂、河南堂、同文堂等,前三个堂号均与萧何有关。如“定汉堂”,是夸耀萧何追随刘邦有功,汉朝一切律例典制均为他制定。“萧”与“肖”原本是两个不相干的姓氏。 在古代,肖姓极为罕见,历代史书都很少见到,甚至连宋代《百家姓》、明代《千家姓》中都不曾见到肖姓,只是在明凌迪知的《古今万姓通谱》中,才首次出现了“肖”姓,载汉代有肖安国、肖绍;明时有肖靖者,宣德时举解元等等。在廿四史中,也惟有《辽史》、《元史》提到有肖姓人物,均是少数民族。 至于“肖”姓的起源,无从查考。网友炎黄传人提供的一则资料很有价值。陈剑在《战国金文两篇》中提到,“‘(梁惠王)廿七年大梁司寇鼎’,刻铭一行20字:‘梁廿又七年,大梁司寇肖(赵)亡(无)智金寸(铸),为量容半 。下官。’......作为国名、姓氏的‘赵’,在古文字材料中大多就写作‘肖’(赵本从肖得声。......)。” 另外,也有人猜测,部分“肖”氏是来自原本姓“萧”,但后来因犯罪被贬姓的家族。这也很有可能。中国古代有褫夺原有姓氏,贬改他姓以惩罚罪人的作法,萧氏自身就不乏这方面的例子。一个是南梁萧纪,他在与萧绎争位败亡后,萧绎以为他不配再用“萧”这个高贵的姓氏,因此“赐姓饕餮氏”(《梁书》)。另一个是南齐萧子响,因叛乱被杀,“赐为蛸氏”(《南齐书》)。 萧、肖两姓后来混用,主要是因为近代的汉字简化趋势。其实,萧字本身已经是简化字,原写作“萧”,多达16笔,也难怪越来越多的人去繁就简,以肖作萧。(部分资料来自《中华姓氏谱萧氏卷》)
陕西旬邑县发现《肖氏家谱》,详细记载了该地名人肖之葆先后四次参加科举考试的过程,我们从中可以窥视古代科举制度之一斑。另:1、肖姓亦即萧姓,萧俗作肖。源出于子姓。春秋时,宋国勇将南宫长万攻打鲁国被俘,几个月后放回宋国。公元前682年秋,与宋闵公于后宫博戏。闵公无意嘲笑了长万曾当俘虏,长万顿时恼羞成怒,打死了宋闵公,又杀了几个大臣,立公子游为国君。宋国群公子纷纷逃往萧邑(今安徽萧县)。萧邑大夫大心组织军队,杀逐南宫长万及同党,平息了内乱。宋间公的弟弟桓公即位后,把大心封在萧为附庸国,称为萧叔,其后人就是萧氏即肖氏。南宋未年,一些肖姓居民从福建迁至深圳地区,现聚居在坪地镇,是该镇人口最多的姓氏,大多居住于西湖塘、岳塘岗、香屋一带。 2、古代嬴姓部落首领柏裔之后作士于萧,便以"萧"为姓,叫萧孟亏。其后沿袭姓萧。由以上看出,第二次简化方案带来的混乱是一;二,萧和肖在古时候就有过混用的历史。
“肖”不是“萧”的简化字
萧风
“萧”是一种植物,引申为萧索的意义,第二个内涵是姓。作为姓,从公元前682年宋国的乐叔大心在萧国受姓至现在,已经有2680多年了。历史上萧姓的帝王将相不少,文学、艺术、医学方面的名人较多,在南北朝时期,和王、谢、袁三姓合称四大望族。根据国家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萧姓人口约708万,是全国100大姓之一,排列第30位。从我国最早的一本姓氏专著《世本》到当代的所有姓氏著作,对萧姓的产生、演变、发展,都作了或详或略的记载。是不容置辩的事实。 “肖”字,字典上的解释是相似的意思,如“肖像”、“惟妙惟肖”等。解放后,除极个别的字典注明“肖”是“萧”的俗写外,权威性的字典、词典都没有把“肖”和“萧”牵扯到一起来。从古到今,除明代万历凌迪初的《万姓统谱》中记载汉代、明代有“肖”这个稀姓外,所有姓氏著作,特别是权威性的著作,都没有只言片语痕迹。 “萧”、“肖”的大混淆,主要是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公布的第二批简化汉字中,曾将“萧”简化为“肖”虽然在短时间内国务院明令废止了,但是负面影响极大,难以根除,加之人们认为“萧”写成“肖”来得方便,以及中小学教学中未加区别,和媒体、出版物的疏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致使“萧”姓逐渐转变为“肖”姓了,几乎被完全取代。这是萧氏嗣孙感到十分痛心的事。社会各界和萧氏嗣孙应该尊重历史,维护姓氏的稳定性,维护语言文字的规范化,使用汉字再不要把“萧”写成“肖”了。“萧”的规范简化字是“萧”,而不是“肖”。
姓氏中的“萧”与“肖”
报载,家住北京市海淀区的黄女士在为其新生儿上户口时,要求把新生儿的姓登记成“萧”(新生儿之父姓“肖”)。当地派出所以子女不能姓父姓、母姓之外的第三姓为由,拒绝了黄女士的请求。黄女士认为,作为新生儿的监护人,有权决定新生儿的姓名。 为此,黄女士将当地派出所告上了法庭。海淀区法院已受理此案。这篇报道最后说,黄女士之所以为孩子取“萧”姓,是因为其夫的父辈姓“萧”。解放后,在提倡简化字的“运动”中,“萧”姓改成了“肖”。黄女士认为现在在给自己的新生儿注册户口时改回去理所当然(见2003年6月14日《今晚报》第8版)。法院审理此案,当然要依据有关法规。但除此以外,还要弄清如下问题:“萧”是不是“肖”、“黄”之外的第三姓?“肖”是不是“萧”的简化字?作为姓氏的“萧”与“肖”能否互换使用?考查一下“萧”“肖”二姓的来龙去脉以及有关的语言文字规定,不难弄清这些问题。
“萧”与“肖”都是很古老的姓,春秋时两姓就已并行。但二者不同的是,“萧”姓两千多年来一直在使用,而“肖”姓在汉代以后却难寻踪迹,这从各时代的姓谱中可以得到证明。半个世纪前,“萧”姓很多,“肖”姓则罕见。《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和《汉字简化方案》颁布以后,很多人认为“萧”是“肖”的异体字,或认为“肖”是“萧”的简化字。于是不少“萧”姓者为书写简便,把“萧”写作“肖”;一些部门的工作人员在为“萧”姓者办理身份证、户口登记、入学手续时,也常将“萧”写作“肖”。因此,近几十年来,“肖”姓多了起来(不排除部分人原本姓“肖”),甚至大有取代“萧”姓的趋势。
工具书注释中的问题,是“萧”、“肖”二姓使用混乱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辞源》、《辞海》等工具书,在注“萧”时有“姓”这一义项,而注“肖”时并无“姓”的义项。这是沿袭了一些老工具书的注法。《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在“肖(xiāo)”的字头下,均注作“姓,‘萧’俗作‘肖’”。这是把作姓氏用的“肖”当作“萧”姓之“萧”的俗体字了。《汉语大字典》注“肖”时说,“姓,也作‘萧’”,1962年版的《新华字典》注“肖(xiāo)”时说,“姓,同‘萧’”。这都是把“肖”、“萧”看作异体的关系了。无论是把“肖”看作俗体,还是把“肖”、“萧”看作异体,实际上都是把“萧”和“肖”当成一个姓,注音均为阴平的xiāo。《现代汉语规范字典》独树一帜,它把“肖”注成只读xiào的单音字,字头下的第二个义项就是“姓”。这样处理,“肖”与“萧”就完全脱钩,“肖”已成为独立于“萧”姓之处的另一个姓,读音也变成了去声的xiào。从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语言文字的规定看,“萧”与“肖”既非异体关系,又非繁简关系。所以“‘肖’也作‘萧’”、“‘肖’同‘萧’”等说法不可取。“‘萧’俗作‘肖’”的说法如何呢?因为“肖”不是“萧”的简化字,二者又非异体关系,所以一些工具书的编者就把“肖”看作“萧”的俗体字。实际上“某俗作某”是一种很模糊的说法。《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除“萧”“肖”之外,还有“‘嘴’俗作‘咀’”、“‘橘’俗作‘桔’”。尽管“肖”、“咀”、“桔”这些字在社会上很流行,但毕竟未被国家有关规定所承认,作为“萧”、“嘴”、“橘”的另一种写法,其字形是不规范的,我们不提倡写这种俗体字。综合各方面利弊,我们赞成“萧”、“肖”脱钩的处理办法,把“萧”、“肖”看作两个独立的姓,但不同意把“肖”(姓)注成去声的xiào,因为这样做不符合约定俗成的原则,很难为人们接受。在“萧”、“肖”二姓的写法上,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应认真区分清楚,并尊重姓氏主人的选择;“萧”姓者及“肖”姓者也不应朝三暮四,随意书写自己的姓氏。
萧”与“肖”都是很古老的姓,春秋时两姓就已并行。但二者不同的是,“萧”姓两千多年来一直在使用,而“肖”姓在汉代以后却难寻踪迹,这从各时代的姓谱中可以得到证明。(可以说,现在全中国内所有姓“肖”者中有99。9999均系原来姓“萧”者。)半个世纪前,“萧”姓很多,“肖”姓则罕见。《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和《汉字简化方案》颁布以后,很多人认为“萧”是“肖”的异体字,或认为“肖”是“萧”的简化字。于是不少“萧”姓者为书写简便,把“萧”写作“肖”;一些部门的工作人员在为“萧”姓者办理身份证、户口登记、入学手续时,也常将“萧”写作“肖”。因此,近几十年来,“肖”姓多了起来(不排除部分人原本姓“肖”),甚至大有取代“萧”姓的趋势。但未受到建国后的一场文字改革冲击的全球其他地方,如香港,台湾,东南亚等,所有的萧家人都是姓“萧”的,没有一个人写姓“肖”。一个人的名字是自已的,但是一个人的姓氏却是祖宗传下来的,中国人最讲究传统了。古人云“行不改名,坐不改姓”毕竟,“肖”姓毕竟是不规范的姓,不是所有萧家人的姓啊,萧何祖宗泉下有知,也不会瞑目的。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后,全国已有越来越多的姓“肖”者改回姓“萧”。由于时间已过数十年了,有些年轻的姓“肖”者可能并不知自已原系萧家人(从身份证看,其爷其父等,均也已写姓“肖”),以轻易否认自已是萧姓人,其实, 这些人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考证:1,如宗祠,不管建国后萧姓如何被改,但建在各地萧姓聚集地的萧家宗祠上的“萧”字是不会改的。2,问长辈,特别是一些上了60岁以上年纪的长辈,他们在小时候,在年轻时一定用过姓萧。3,祖坟,祖上的坟墓上刻的字一定是萧字。等等。但不管考证如何,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现在的全中国,写姓肖者中,有99。99999999%都是原来的姓萧者,这一点是无可置疑的。此次,规范词典从中澄清了几十年来,长期困扰在全国数万万萧(肖)宗族人心中的疑惑,也让全国民众都了解,萧与肖的历史误会,我觉得是十分有必要的。
第3个回答  2019-11-20

第4个回答  2019-12-18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