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言诗的滥觞之作是什么时期的哪一篇?

如题所述

行行重行行
两汉:佚名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行行重行行》是东汉时期的作品,可以说是文人五言诗的滥觞之作。全诗以闺中思妇的口吻讲述了一个凄美迷人的爱情故事。这个时期,官宦选拨标准是“经明行修”,文人士子们为了证明自己的人生价值,不得不远赴各地谋求官职,取得自己的一席之地。所以,离别对他们来说是家常便饭,而这篇文中所展现出来的画面应该是屡见不鲜的。

夫君临别之时,妻子送了一程,又一程。山一更,水一更,实在不忍挥手作别。现实把本是栓在一起的两个人活生生的分开,何等的残酷,让人不忍卒读。行人渐渐远去,两人相距越来越远,消失在视线里。千山万水阻隔了你我相见的道路,此时一别,不知何时才能再见。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物犹如此,人何以堪,比兴的手法运用的娴熟至极。接下来,在从时间的角度,写出随着日子一天的过去,相离的越来越远。丈夫不在的日子里,妻子无心于饮食,因此衣带渐宽、日渐消瘦。“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相对于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来说,更显得温婉而含蓄,表现出《古诗十九首》曲折深婉、含蓄蕴藉的特点。

接下来,思妇做浮云之叹,她担忧的是,远去的游子是否也会如浮云蔽日一般,被身外的琐事杂物所羁绊,而忘记了回家的道路。她终日凝眸,闲来无事便独坐窗台,看来来往往的鸿雁,看日落西山、月上枝头。春去春又来,年年岁岁如此。深深的想念加剧了容颜的衰老,不敢再“对镜贴花黄”,不敢再“插花比肩看”,岁月放佛一下子就变晚了。曾经同在的那些美丽的日子一去不复返,良辰美景,赏心乐事,都已成往事。而今,纵然是姹紫嫣红开遍,也都付与断井残垣,无心再看。

人生最美、最青春的年华,只独自一人。多年后,再次相见,我的容颜也已消褪。“绿草蔓如丝,杂树红英发。无论君不归,君归芳已歇。”谢灵运此诗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这种美人迟暮之感,令人惋惜,不禁为之哀叹。结句“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作者把思妇内心的百转千回,化为极为平常的劝勉,妇人的一往情深,于此显得平淡而哀伤,忧伤之感油然而生。

十分欣赏张中行先生对此诗的评价,他说此诗“写一般人的境遇以及各种感受,用平铺直叙之笔,情深而不夸饰,但能于静中见动,淡中见浓,家常中见永恒。”的却如此,没有华丽辞藻的修饰,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变化,只是把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画面娓娓道来。

但诗中所流露出来的哀伤之感却充溢于每一位读者的心扉,让人对此产生共振,不禁想起自己以及身旁人的相逢和别离,想起这样“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经历和痛苦。读此诗,真有把人的心掏空了的感觉,不愧为传世佳作,值得品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20
今存最早的文人的五言诗当为东汉班固的《咏史》。
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太苍令有罪,就递长安城。自恨身无子,因急独茕茕。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上书诣阙下,思古歌鸡鸣。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第2个回答  2020-10-20
子曰:“昔者江出于岷山,其始也,其源可以滥觞;及其至江之津也,不放舟,不避风,则不可涉也。”《孔子家语·三恕》中也有类似的话:“夫江始出于岷山,其源可以滥觞。”“滥觞”一词,出现于此。水源所出,其始甚小,只能浮起酒杯,因此后来就把“滥觞”比喻为事之开始。“滥觞”,不但古代文献中较为多见,现代书籍、报刊中也较为多见。
结合文献,概括“滥觞”有如下义项:
1,指江河发源处水很小,仅可浮起酒杯。例如: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一》:“江水自此已上至微弱,所谓发源滥觞者也。”
2,指小水。例如:南朝谢灵运《三月三日侍宴西池》诗:“滥觞逶迤,周流兰殿。”
3,比喻事物的起源、发端。这是最常见的一种。例如:郭沫若在《今昔集·论古代文学》中指出:“中国文化大抵滥觞于殷代。”
4,波及,影响。这是“滥觞”的动词用法。例如:宋代魏庆之在《诗人玉屑·沧浪诗评》中评价盛唐诗时这样写道:“盛唐人诗,亦有一二滥觞晚唐者。”
5,泛滥;过分。例如:《明史·史可法传》:“今恩外加恩未已,武臣腰玉,名器滥觞,自后宜慎重。”
引证详解
滥觞
拼音:làn shāng,注音:ㄌㄢˋ ㄕㄤ
1.〈动词〉指江河发源处水很小,仅可浮起酒杯。
《孔子家语·三恕》:“夫江始出于岷山,其源可以滥觞。” 王肃注:“觞,可以盛酒,言其微。”
《荀子·子道》:“昔者江出於㟭山,其始出也,其源可以滥觞。”[3]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一》:“江水自此已上至微弱,所谓发源滥觞者也。”
明末·钱谦益《南京吏部右侍郎顾起元父国辅赠通议大夫制》:“朕闻黄河之水,源可滥觞。”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