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六十年代,三百余吨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是怎么运抵天安门的?

如题所述

在路面上铺上一层枕木,然后再在枕木上盖上一层钢管作为“滚木”,将巨碑石料放在上面,滚动前行。

1953年4月11日开始了石料的开采。面对着完整的300多吨大石料,就产生了一个从各地招募来的技术工人也无计可施,开采工作遇到阻力。可是有问题就有解决的方法,崂山脚下有个村子叫清石峪,村子里住着一位叫李开山的老石工,被人称为“石神”。

据当时的亲历工人回忆,仅仅将巨石放上滚木就花费了一天的时间,当时在滚杠的时候,是前面一辆推土机拉,后来两推土机推,由于路况艰难,一天一公里都移不了,而且还要时刻检查石料安全,以防在路中震裂。

由于当时的铁路运力不足,这个重达102吨的碑心石根本没法上火车。经过负责人陈志德的多方协调,终于找来一辆运力90吨的皮车,可是90吨车皮最多只能超载10%。为此,工作人员再次给大石料“瘦身”——减到94吨。就这样,一辆只挂了4节车厢的专列,沿着青岛石油公司的运输专线,缓缓驶向北京。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6-21

在六十年代,三百余吨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用“滚杠”运输碑心石。

所谓“滚杠”就是在路面上铺上一层枕木,然后再在枕木上盖上一层钢管作为“滚木”,将巨碑石料放在上面,滚动前行。这一方法最终得到了实践。

据当时的亲历工人回忆,仅仅将巨石放上滚木就花费了一天的时间,当时在滚杠的时候,是前面一辆推土机拉,后来两推土机推,由于路况艰难,一天一公里都移不了,而且还要时刻检查石料安全,以防在路中震裂。

沿路还一步一步的进行拆房补路,十五公里的路程,最终足足走了34天才到达大港货运站。

第2个回答  2019-06-21

1953年4月11日开始石料的开采,原本完整的300多吨大石料“瘦身”到102吨。

1、当时先是用“滚杠”运输碑心石。

所谓“滚杠”就是在路面上铺上一层枕木,然后再在枕木上盖上一层钢管作为“滚木”,将巨碑石料放在上面,滚动前行。

据当时的亲历工人回忆,仅仅将巨石放上滚木就花费了一天的时间,当时在滚杠的时候,是前面一辆推土机拉,后来两推土机推,由于路况艰难,一天一公里都移不了,而且还要时刻检查石料安全,以防在路中震裂。

沿路还一步一步的进行拆房补路,十五公里的路程,最终足足走了34天才到达大港货运站。

2、然后再用专列运输碑心石到北京。

由于当时的铁路运力不足,这个重达102吨的碑心石根本没法上火车。为此再次给大石料“瘦身”到94吨。就这样,一辆只挂了4节车厢的专列,沿着青岛石油公司的运输专线将它运输往北京。

1953年10月13日,运石专列到达北京西直门火车站。

3天后,石料被运到天安门广场的纪念碑工地,施工队按照原来的设计方案,对其形成前经过最后一次加工,经过精雕细琢,石料再次“瘦身”,厚度减少为0.6米,重约60吨。

最后背面碑心由7块石材构成,内容由毛泽东起草、周恩来书写的150字小楷字体作为碑文,由当时著名书法家魏长青先生进行雕刻,采用了我国传统的镏金工艺,做成金字,镶嵌进石碑中,能够保证字体300年不退色。

第3个回答  2019-06-21
利用“滚杠”原理进行运输。据当时的亲历工人回忆,仅仅将巨石放上滚木就花费了一天的时间,当时在滚杠的时候,是前面一辆推土机拉,后来两推土机推,由于路况艰难,一天一公里都移不了,而且还要时刻检查石料安全,以防在路中震裂。
第4个回答  2019-06-21
用坚硬的松木当成枕木,放上浇筑的圆形钢管,然后再垫铺一层木板,最后将碑体放置上面,用人工和汽车的动力一点点牵引着走,每当石头移动一点,后面的钢管就再移动到前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