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三国时期名字后有字...

而其他朝代就没有呢?比如曹操,字孟德,诸葛亮字孔明。。。。

楼主,首先我要问,是谁告诉你除了三国其他朝代就没有字?毛泽东你认识吧?他的字是“润之”你知道吧?你说他是三国时候的人么?他青年时期他的同学和战友们都用“毛润之”来称呼他,直呼其名是无礼的行为。无稽之谈(希望不要生气),可是“字”到五四运动时候被废除了,特别是由于胡适等学者的倡导,很多中国传统文化都被认为是“腐朽”而遭到了遗弃,现在想来心痛不已。当然现在国家又重新回到了中华文化传承的道路上了,可是有很多损失已经无法弥补。

古人有名有字。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古代婴儿出生三个月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时举行笄礼取字,古人起名取字方式虽多种多样,但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其一:取字最常见的方法是名与字含义相同或相近,彼此能起解释的作用。例如屈原,其名平,字原;《尔雅·释地》中解释“广平曰原”。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的字义十分相近;班固,字孟坚,固和坚都有“坚定不可动摇”的意思;杜甫,字子美,“甫”的解解释则是“古代美男子的称呼”;北宋散文家曾巩,字子固,巩和固意义相同。再如毛泽东,字润之,“泽”与“润”含义也相近。
其二:名与字所取文字的含义正好相反相对。比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字退之,愈的意思是“痊愈、越来越好”之意;北宋词人晏殊,字同叔,“殊与同”就是意义相反;再如宋朝著名理学家朱熹,其名熹,字元晦,“熹”明亮之意,而“晦”则是昏暗的意思。黄损,字益之,徐退,字进之, “损”与“益”,“退”与“进”,都正好可组成反义词,这类虽然不多,但细细品味也别有一番意思。
其三:由此及彼,于联想中识雅趣。如关羽,字云长,由鸟儿的羽毛连想到天空的浮云。贾岛,字浪仙,由岛想到浪花的洁白自由。陆龙,字在田,钱谦,字受益,高明,字则诚,李宗仁,字德邻,这一种又是根据某一成语而来:此类成语分别是:“见龙在田”,“谦受益”,“明则诚”,“德不孤,必有邻”。
还有一部分由于词义的变迁,现在已经很难看出他们的名和字之间的联系了,但如果我们深入的去了解,还是可以找到其中的奥秘。例如:孟子,名轲,字子舆《说文·车部》中解释:轲“接轴车”,舆“古代马车车厢”,由此可见孟子的名和字的关系应属于上面所说的第一中情况。再如:苏轼,名轼。字子瞻。轼:车前供人凭倚的横木。《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中有“君冯(凭)轼而观之”的句子,而“瞻”就有“向前看”的意思。从这里来看苏轼的名和字的关系应属第三中情况。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文人雅趣其多,因而取字的方法也十分有趣而多样,不是简单的概括所能完成的。但如果我们了解了古人名和字的关系,也可以帮我们解决一些问题。例如;北宋词人“秦观”中“观”的读音是读guān,还是guàn时,我们不妨通过他的字去推断。秦观,字少游,从他的字我们可以断定是读guān。
一般来说,名是留着自称的,对人称自己的名,是一种谦虚与礼貌。比如,据《论语》记载,孔子为显示自己“圣人”的谦让有礼,在学生面前常自称“丘”。一般地说,自称名的场合,常是下级面对上级,臣子面对君王,晚辈面对长辈。同样地,称谓对方时,便以称字而为礼貌。尤其是下级谈及上级、臣子谈及君王、晚辈谈及长辈,绝不能直呼其名而得称字。至于平辈之间,为表示对对方的尊敬,也以称字的多。如西汉李陵《答苏武书》:“子卿足下,勤宣令德,策名清时。”子卿自是苏武的字。我们再举一个反面的例子。唐朝大诗人杜甫在成都时,曾作严武幕僚。一次醉酒后,杜甫竟当着严武的面说:“不谓严挺云乃有此儿!”因为失言,他竟直呼严武父亲的大名。这下可把严武弄火了,他顿时暴跳如雷“杜审言之孙敢捋虎须乎?”杜审言是杜甫祖父的大名。严武“回骂”又升一级,可见当时称谓要求之严格!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7-08
并非只有三国后人的名后面才有字,例如: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是思想家;司马迁,字子长,我国西汉时期史学家。
”是个人符号。据古礼,婴儿生下三个月或百日,要择日剪发,由父“执子之右手,咳而名之”,这时孩子的名是由父来取的。但男子到了二十岁,女子十五岁,就被视为长大成人啦,可以正式参加社交,故有“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的说法。男子二十岁时要举行“冠礼”,他的“字”要由来宾取。这个“字”可罗嗦了。根据《西周史》,正规的“字”全称有三个字,一是长幼行辈的称呼如伯、仲、叔、季之类;二是和“名”相关合的某一个“字”;末一个字都用“甫”的称呼,其实“甫”是“父”的假借字,也有代表男人之意(从此我们才知道为什么司马之祖既叫程伯休甫,又叫程伯休父)。从文献看,西周确实流行这种取“字”方式,如白(又与‘伯’相通)丁父、中(又与‘仲’相通)旄父,这些“三个字”都是人的“字”。我们举个例看古人姓、氏、名、字的全称,如孔丘,他姓(氏)孔,名为丘,他的“字”是“仲尼父”三个字,所以全名是孔仲尼父(因已长大,名已不用),这里的“仲”说明排行第二,文革中叫他孔老二,尼为山名,与丘相应,“父”,男子长大成人啦,也是对他的尊重。“甫”或“父”还有表明此贵族孩子已长大成人,对社会负有义务和享有权利之意,现在有十八岁偶有成人集体宣誓也是这个意思。

至于女子取字方式,史书未谈到,但从出士文物,有女的称呼为,如虢孟姬良母、辛中(仲)姬皇母等。这里第一个字为国名或夫家之氏、第二个字是长幼排行、第三为女子本姓、第四、五个字即“某母”,清学者王国维认为“其母”即女子之字(如同男子某父或某甫),郭沫若在《甲骨文研究·释祖妣》中称王国维在这方面“揭破三千年来之秘密”。但这样以五个汉字称呼女的又不方便,当时习惯上又如下述男人习惯不用全称基本相同,但“姓”是不可少的。

如同上述,要用三个汉字组成男人的“字”太罗嗦,按当时习惯,又可以不用全称:

如有省去伯、仲等行辈的,如白(与伯相通)懋父,可称懋父/也有省去“父”(与甫相通)的,如周公长子伯禽父,称伯禽。孔子字“仲尼父”,也称仲尼/也有省去伯、仲等行辈而连同官名称呼的,如“姜(姓)太公”吕(氏)尚父(‘尚父’属字,一说子牙),称师尚父(这里的‘师’是掌管军事之官名)/也有省去“某父”单以伯、仲等连同官名、氏或称号来称呼的,如伯阳父,称太史伯阳/还有,习惯上五十岁以上者,可单称伯、仲等行辈而省去“某父”,如虢仲、虢叔、虢丑(又为丑父,‘丑’大概以地支排行为之),从此我们可看出他们是“老者”。

总之,上古的姓、氏、名尤其“字”较复杂、罗嗦,但它们有助于我们但见名字时即可猜想此人是何官、排行第几、是男是女及至年令等,适当了解它们颇有益。

参考资料:http://www.hackchi.com/chi/origini.htm

第2个回答  2008-07-08
杨过是南宋的,都名过,字改之啦。从古到今,即五四运动前,不论贵贱都有姓有名有字的啦,只不过后来的人都只要姓名不要名字就是了。
第3个回答  2008-07-09
楼主孤陋寡闻,古代、近代的国人大都有字,孔子字仲尼,毛泽东字润之。
第4个回答  2008-07-08
差不多都有,只是现在人经过五四,文革,认为那是封建的东西,都破除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