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迁移的原因

0年代以来,从不同学科研究中国人口迁移和城市化①的成果迅速涌现。作为经济和社会双重转型条件下的重大现实问题,中国近年来的快速城市化以及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城市的迁移和流动,对经济发展和社会整合等多方面正在并将继续产生深远影响,由此也决定了当代中国人口迁移和城市化问题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人口和发展研究方面最具活力的领域之一。

人们之所以要迁徙和改变自己居住地,总有一定的原因或动机。了解人们迁移的原因,是我们应对人口迁移和更好服务于移民的基础。作为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人类的迁移行为有着一些基本规律。在迁移的流向、规模、动机、以及迁移的社会影响等方面,人们已经形成了诸多理论认识。

1、迁移规律
现实中,尤其是现代社会,我们总会看到人们从一个地方迁到另一个地方,甚至我们自己也是如此。我们不禁要问:究竟哪些人在迁移?他们又迁到哪里去了?他们为什么要迁移呢?

针对这些问题,英国学者莱温斯坦(E. G.
Ravenstein)在十九世纪提出了一种人口移动理论,他把社会中人口迁移的规律概括为这样几条法则:1)迁移以短距离迁移为主,长距离的迁移是迁往大的工商业中心。相对于一个吸引移民的中心来说,距离越近,迁入的移民人数越多,相反,距离越远,迁入的移民越少,移民人数与距离成反比关系;2)迁移常常是阶段性迁移。就一个城镇来说,首先是其周围农村地区的人迁入进来,然后,距离较远的农村地区的移民又逐渐迁入到城镇周围的农村地区;3)迁移流与逆向迁移流同时并存,但净人口迁移流通常是从农村流向城市。一般情况下,迁移到一个地区的移民,也还有反向迁移的存在;4)女性人口在短距离迁移中具有一定的优势;5)交通、通讯和技术的发展增加了迁移率;6)有利的经济因素是吸引移民的最重要的因素。

美国学者李(E.S. Lee)
在莱温斯坦的理论基础上,对迁移规律提出了更为详细的模式。他把迁移定义为人们的居住地发生永久性或半永久性的变更。他认为,与人们的迁移行动有关,以及影响迁移的因素不外乎四个方面:一是与迁移的目的地有关的因素;二是与迁移的原住地有关的因素;三是与介于迁移目的地和原住地之间的因素,四是与迁移者个人有关的因素。在以上四个方面,都存在有利于迁移的正的因素(+),和不利于迁移的负的因素(-)以及不起作用的中性因素(0),正负因素的较量和综合,促成最后的迁移行动。

李根据这一基本原理,进一步提出人口迁移主要有这样一些规律:1)人口迁移的规模因两地之间的差别大小而变化,两地在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方面的差别越大,人口迁移的规模也将越大。例如农村与城市之间,社会结构差别较大,迁移量也就较大。2)迁移规模因人口群体的结构和特征而有所不同。不同的年龄、性别和职业群体的迁移量是不同的。大规模的人口向一个方向或目的地迁移形成一种迁移流。3)中间的障碍与迁移量有直接关系。4)当一种大的迁移流形成之时,必然会产生一种反向迁移流,也就是某一迁出地在大量人口迁出之后,其它地区的人口由会迁入进来作补偿。人口迁移规模随经济因素的变动而变化。经济繁荣时期,人口迁移规模较大,而经济衰退时期,人口的迁移量较小。5)除了特殊强制之外,人口迁移的规模和迁移率随着时间的推延而不断增长。6)随着一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迁移规模和迁移率也在发生变化。

2、迁移动力
是什么力量驱使着人们迁移呢?关于这一点,目前流行一种“推-拉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迁移的根本原因不外乎两种:推力和拉力。迁出地的消极因素起着推力作用,把迁移者推出原住地,这些消极因素主要包括:1)自然资源的枯竭、2)农业生产成本的增加、3)农村劳动力过剩、4)收入水平降低等等。迁入地的积极因素对迁移者起拉力作用,其中主要包括:1)较多的就业机会、2)较高的收入水平、3)较好的文化和公共设施、4)较好的受教育条件等等。不过,迁出地也并非完全充斥着消极因素,其中也还有一些挽留的因素,如熟悉的环境、人情关系网络等等;同样,迁入地也存在着排斥的消极因素,如陌生的环境、激烈的竞争以及生活的压力等等。迁移者的选择常常是在权衡两方面的利害得失之后作出的。

在人口迁移中,乡-城迁移一般较为普遍。关于这种迁移的原因,刘易斯提出了一种二元发展理论,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传统的农业部门和现代工业部门并存的现象,由于传统部门的生产所依赖的资源是非再生性的,经济效益增长缓慢,随着人口的增长,将出现零值劳动;相反,现代部门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对劳动力的需求将增长,从而为传统部门的劳动力转换提供了重要渠道。费景汉和拉尼斯在刘易斯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业劳动力剩余模型。他们认为,刘易斯没有看到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业剩余产品的增长是农业劳动力转向现代部门的先决条件。费景汉和拉尼斯认为,二元结构的转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换分为三个阶段:农业劳动力过剩与无限供给阶段、粮食短缺与农产品价格上升阶段、农业产业化阶段。

但是,美国经济学家托达罗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如果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中国除外),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就会经常发生。因为存在着城乡平均工资率的差别,城市与农村居民的实际收入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所以,即便城市存在着较高的失业率,农村居民对在城市找到工作的可能性仍报以较高的预期。因此,避免过多的乡-城人口流动可能带来的巨大社会成本,在制度安排上应创造一个城乡经济平衡的环境,并消除绝对贫困和分配上的不公平。

3、影响迁移的因素
要进一步把握人口迁移的规律,科学地调节和干预人口迁移过程,使得迁移行为有序进行,那就需要科学地认识影响人们迁移行为选择的因素。
从理论上讲,对人口迁移产生影响的因素一般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来自于个人方面的因素,二是来自于城市方面或迁入地方面的因素,三是来自于农村方面或迁出地方面的因素。

表8-1: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个人方面城市或迁入地方面农村或迁出地方面
出生地、性别、年龄、种族、家庭、婚姻、子女数、受教育水平……到迁入地的年龄和婚姻状况、迁移年份、迁移前职业、迁移前收入、迁移的期望、家庭其他成员的迁移情况、迁移费用、迁移信息来源、迁移费用来源、刚到时的生计手段、建立独立经济来源的时间、返回原住地的频率、向原住地汇款数量、现在的职业、收入和工作单位情况、迁移时的家庭安排……独立时的经济收入、
迁移史、家庭资产、工资收入、受雇佣历史、土地规模、对别处机会了解的情况……
对于迁移者来说,做出迁移或不迁移的决定,主要的动机不在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而在于两地之间在社会生活条件方面潜在着的各种差别。
表8-2:影响迁移行为决策的因素
迁移决策潜在代价潜在收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6-10
迁徙和改变栖息地是人类和自然界许多动物适应环境的基本策略,所以,迁移或迁徙现象不仅在人类社会,而且在自然界都普遍存在。或许正因如此,许多国家的宪法都将自由迁徙和变更居住地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而加以保护。
伴随着人口迁移,便出现了移民。移民就是指从某个居住地迁移到另一个居住地的居民,包括国内移民和国际移民,短期移民和永久移民,合法移民和非法移民。流动人口是移民的一种,他们进行了空间位移,改变了工作和生活场所,但没有改变常住地。流动人口是当代中国人口迁移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它与中国的人口结构和制度安排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流动人口问题也是中国人口迁移的主要问题。
人口迁移现象不仅仅是一种人口的位置变化现象,而且还涉及到利益格局和社会关系以及社会结构的变化。移民在迁移之后,不仅改变了自身的空间位置和社会地位,而且也在改变与他人乃至社会系统的关系。移民与原住地居民之间、移民与移民之间、移民与当地人之间的关系和利益格局都将随着迁移行为而发生变化。如何调整和协调移民的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和整合,是目前需要考虑并促进解决的重要问题。
人们为何迁移
人们之所以要迁徙和改变自己居住地,总有一定的原因或动机。了解人们迁移的原因,是我们应对人口迁移和更好服务于移民的基础。作为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人类的迁移行为有着一些基本规律。在迁移的流向、规模、动机、以及迁移的社会影响等方面,人们已经形成了诸多理论认识。
1、迁移规律
现实中,尤其是现代社会,我们总会看到人们从一个地方迁到另一个地方,甚至我们自己也是如此。我们不禁要问:究竟哪些人在迁移?他们又迁到哪里去了?他们为什么要迁移呢?
针对这些问题,英国学者莱温斯坦(E. G.
Ravenstein)在十九世纪提出了一种人口移动理论,他把社会中人口迁移的规律概括为这样几条法则:1)迁移以短距离迁移为主,长距离的迁移是迁往大的工商业中心。相对于一个吸引移民的中心来说,距离越近,迁入的移民人数越多,相反,距离越远,迁入的移民越少,移民人数与距离成反比关系;2)迁移常常是阶段性迁移。就一个城镇来说,首先是其周围农村地区的人迁入进来,然后,距离较远的农村地区的移民又逐渐迁入到城镇周围的农村地区;3)迁移流与逆向迁移流同时并存,但净人口迁移流通常是从农村流向城市。一般情况下,迁移到一个地区的移民,也还有反向迁移的存在;4)女性人口在短距离迁移中具有一定的优势;5)交通、通讯和技术的发展增加了迁移率;6)有利的经济因素是吸引移民的最重要的因素。
美国学者李(E.S. Lee)
在莱温斯坦的理论基础上,对迁移规律提出了更为详细的模式。他把迁移定义为人们的居住地发生永久性或半永久性的变更。他认为,与人们的迁移行动有关,以及影响迁移的因素不外乎四个方面:一是与迁移的目的地有关的因素;二是与迁移的原住地有关的因素;三是与介于迁移目的地和原住地之间的因素,四是与迁移者个人有关的因素。在以上四个方面,都存在有利于迁移的正的因素(+),和不利于迁移的负的因素(-)以及不起作用的中性因素(0),正负因素的较量和综合,促成最后的迁移行动。
李根据这一基本原理,进一步提出人口迁移主要有这样一些规律:1)人口迁移的规模因两地之间的差别大小而变化,两地在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方面的差别越大,人口迁移的规模也将越大。例如农村与城市之间,社会结构差别较大,迁移量也就较大。2)迁移规模因人口群体的结构和特征而有所不同。不同的年龄、性别和职业群体的迁移量是不同的。大规模的人口向一个方向或目的地迁移形成一种迁移流。3)中间的障碍与迁移量有直接关系。4)当一种大的迁移流形成之时,必然会产生一种反向迁移流,也就是某一迁出地在大量人口迁出之后,其它地区的人口由会迁入进来作补偿。人口迁移规模随经济因素的变动而变化。经济繁荣时期,人口迁移规模较大,而经济衰退时期,人口的迁移量较小。5)除了特殊强制之外,人口迁移的规模和迁移率随着时间的推延而不断增长。6)随着一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迁移规模和迁移率也在发生变化。
2、迁移动力
是什么力量驱使着人们迁移呢?关于这一点,目前流行一种“推-拉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迁移的根本原因不外乎两种:推力和拉力。迁出地的消极因素起着推力作用,把迁移者推出原住地,这些消极因素主要包括:1)自然资源的枯竭、2)农业生产成本的增加、3)农村劳动力过剩、4)收入水平降低等等。迁入地的积极因素对迁移者起拉力作用,其中主要包括:1)较多的就业机会、2)较高的收入水平、3)较好的文化和公共设施、4)较好的受教育条件等等。不过,迁出地也并非完全充斥着消极因素,其中也还有一些挽留的因素,如熟悉的环境、人情关系网络等等;同样,迁入地也存在着排斥的消极因素,如陌生的环境、激烈的竞争以及生活的压力等等。迁移者的选择常常是在权衡两方面的利害得失之后作出的。
在人口迁移中,乡-城迁移一般较为普遍。关于这种迁移的原因,刘易斯提出了一种二元发展理论,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传统的农业部门和现代工业部门并存的现象,由于传统部门的生产所依赖的资源是非再生性的,经济效益增长缓慢,随着人口的增长,将出现零值劳动;相反,现代部门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对劳动力的需求将增长,从而为传统部门的劳动力转换提供了重要渠道。费景汉和拉尼斯在刘易斯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业劳动力剩余模型。他们认为,刘易斯没有看到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业剩余产品的增长是农业劳动力转向现代部门的先决条件。费景汉和拉尼斯认为,二元结构的转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换分为三个阶段:农业劳动力过剩与无限供给阶段、粮食短缺与农产品价格上升阶段、农业产业化阶段。
但是,美国经济学家托达罗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如果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中国除外),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就会经常发生。因为存在着城乡平均工资率的差别,城市与农村居民的实际收入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所以,即便城市存在着较高的失业率,农村居民对在城市找到工作的可能性仍报以较高的预期。因此,避免过多的乡-城人口流动可能带来的巨大社会成本,在制度安排上应创造一个城乡经济平衡的环境,并消除绝对贫困和分配上的不公平。
3、影响迁移的因素
要进一步把握人口迁移的规律,科学地调节和干预人口迁移过程,使得迁移行为有序进行,那就需要科学地认识影响人们迁移行为选择的因素。
从理论上讲,对人口迁移产生影响的因素一般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来自于个人方面的因素,二是来自于城市方面或迁入地方面的因素,三是来自于农村方面或迁出地方面的因素。
表8-1: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个人方面城市或迁入地方面农村或迁出地方面
出生地、性别、年龄、种族、家庭、婚姻、子女数、受教育水平……到迁入地的年龄和婚姻状况、迁移年份、迁移前职业、迁移前收入、迁移的期望、家庭其他成员的迁移情况、迁移费用、迁移信息来源、迁移费用来源、刚到时的生计手段、建立独立经济来源的时间、返回原住地的频率、向原住地汇款数量、现在的职业、收入和工作单位情况、迁移时的家庭安排……独立时的经济收入、
迁移史、家庭资产、工资收入、受雇佣历史、土地规模、对别处机会了解的情况……
对于迁移者来说,做出迁移或不迁移的决定,主要的动机不在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而在于两地之间在社会生活条件方面潜在着的各种差别。
表8-2:影响迁移行为决策的因素
迁移决策潜在代价潜在收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