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考生请求带母上清华温情背后又引发哪些争议?

如题所述

日前,甘肃省定西一中高三毕业生魏祥写给清华大学的文章《一位甘肃高分考生的请求》引起各方热议。文中甘肃定西的19岁高三毕业生魏祥身患重度残疾,由于父亲早年因病离世,多年来母亲为其求学付出了艰辛努力。今年高考,魏祥取得648分的优异成绩,并报考清华大学。文中他在希望清华大学接纳自己的同时,能够提供一间宿舍,方便母亲照顾自己完成大学学业。对于魏祥的请求,清华大学温情回应,以一篇《人生实苦,你需要足够相信》表示将为魏祥提供一切尽可能的资助。

全网监测显示,截至6月30日上午,境内网上相关新闻3700余条,微信文章1万余篇,微博2000余条,微博话题#残疾考生求带母上学# 阅读量达2460.4万,讨论量6188,粉丝关注量 1579。网民普遍歌颂魏祥的身残志坚,并肯定清华对此事件的处理。但随着一些细节披露,网上也出现了一些质疑的声音。

媒体报道评论情况

1.点赞魏祥不向命运屈服的坚强信念,肯定社会的关怀与深情

人民日报发表评论称:这件事之所以动人,一是因为这对母子的自强不息,二是因为自强得到了公共呵护。

2.驳斥阶层固化观点

财新网评论称,魏祥同学的故事,恰恰给了我们最大的启示:我们的高考制度本身并没有大问题,寒门照样能出贵子,问题的核心是你是否努力了,你是否真的是贵子?是否如魏同学一样自强不息,而不是自怨自艾?

网民议论情况


1.歌颂魏祥求学精神,肯定清华温暖回应

众多网民认为,两封朴实的信,一封让人看到了不向命运屈服的坚强信念,另一篇让人看到了清华大学的高校之暖。信来信往之间,激荡着格局与情怀的力量,飘荡着人文与价值的馨香。更重要的是,清华大学的一封回信让人看到了社会的关怀与深情。

2.建议清华将工作落实,并做好后续工作

另有网民提出,清华大学的人文关怀可歌可颂,但一封回信只是开始,后续关注与支持尤为重要。这新闻,也许只有一天的热度,这感动,也许只有一天的热情,其他人很快就会转向其他热点,但对清华来说,这不是一个热点,不是一场感动,而只是开始。

3.倡导多关注残疾群体,社会应完善相关制度

也有网民表示,对于魏祥,我们或许不能只看到清华的温情,魏祥的坚强,我们似乎应该进行更深刻地思考。媒体称,魏祥的遭遇是他个人之幸,但从中我们也读出了很多残疾考生的遭遇——如果不是魏祥写出这份情深意切的文章,如果没有他那一番催人泪下的坎坷际遇,如果不是遇到清华这样的大学,“带母上学”会如此容易吗?或许有更多的“魏祥”,可能有着一样的困顿,却未必有一样的精彩。

4.残障人士需自立,媒体不宜过度宣传应为该群体提供特殊帮助

还有个别网民认为,残障人士理应受到社会各界的尊重、支持、理解与关爱,但也应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培养独立生存的能力,对此,媒体不应过度引导舆论,引发不良后果。

舆情研判

今年高考以来,网上舆论场一些观点认为读书对于改变阶层固化的能力越来越弱。魏祥事件被媒体报道后,魏祥“寒门出贵子”引发一定共鸣,也有力的驳斥了阶层固化的观点。研判认为,魏祥事件舆论反馈主要以积极正面为主,“清华炒作为魏祥母亲解决工作”“清华特殊照顾残疾学子”等观点虽然低频次低烈度出现,甚至延伸至更深层次的教育公平、社会阶层固化等敏感问题讨论。但网民普遍反映冷淡,多数网民认为魏祥事件彰显了教育公平及人文关怀,彰显了社会正能量。

自强不息是魏祥应该继续坚持的,热忱相助是清华需要延续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