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帖的方法?

谁能给我一些好的临帖方法?

要想学习好毛笔字,选正确毛笔、选正确的纸张、运用正确的临帖方法。
这三项是很关键的。选正确的毛笔:毛笔的种类很多,在初次学习时,希望你选用“兼毫”的湖笔。
因为兼毫的湖笔,笔芯硬,易于掌握,对你以后的学习很重要。在选择笔峰时,我们应该选择适当的长短,因为笔锋太长不易于掌握,但笔锋长可以含很多的墨水,适合写”草书“一气呵成”,笔锋长可以保证墨的够用,反之,笔锋短适合写楷书,易于掌握。选笔时也要顾及临摹的碑帖。
所谓“用某家所用的笔,又写他那一种字”。
要判断所使用的是那一种笔,直接看他的字迹是最好的方法:风格健劲的,选用健毫;姿媚丰腴的,选用柔毫;刚柔难分的,则选用兼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6-10
临帖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个过程: (一)读帖 “读帖”不是像读书那样看帖上所写的文字的内容,而是分析这本字帖的风格特征。分析一下笔画的起笔、收笔、藏锋、露锋、方圆及转折等运笔特点,结体的松紧、收放以及正侧、疏密等组字特点,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章法特点。读帖就像交友,第一次见面仅记大致轮廓,久而久之,只要一想起帖,帖中各字形象就立即在脑海里自然浮现。甚至每写一个字,帖上的字形就已出现在纸上,写字似乎成了摹字了,对初学者的帮助相当大。因此,我们在临帖前要养成读帖的良好习惯。 (二)对临 “对临”是对照字帖逐笔临写。初学者可选“米字格”或“九宫格”练。这样比较容易找到字帖上相对应的位置及笔画的大小。但它仅仅是初学者的扶手,不能依赖,基本了解并掌握对临方法后,应直接在方格内临写。对临最好先易后难,先临简单易写的字,或按部首归类练习,然后再选临左右结构、上下结构等具有典型性的范字,由浅入深,最后再按字帖上的顺序通临。对临要求勤字帖。看一笔写一笔,对初学者来说容易找到正确的位置,但容易使笔画间的笔意联系隔断,因此最好将互为呼应的几笔一次完成。随着临习熟练程度的提高,逐渐减少看帖的次数,最后看一字写一字。对临过程中,如发现某字没写好,可紧接着再临写同一个字,这叫连临。连临要在临前对照字帖找出上一个字的病因,然后再写第二个。如果连写几个仍不见效,且又找不出原因,可摹写一遍后再写。一本字帖从头至尾临一遍,称“一通”。临完一通后可在末尾记上年月、姓名、帕名及第几遍,古人称其为“窗课”、“功课”。保留功课可以检验自己进步的轨迹。对临比较熟练了,可以进行意临。 (三)意临 意临,是看着字帖临出了自己的特点。意临是结束形似阶段后的新开始。描红、影摹、对临都要求形似,形似是解决“入帖”的技法问题,临得与颜真卿、柳公权一样,哪怕能以假乱真,还不是自己的字,是人家的“体'.所以光“入帖”还不够,还要“出帖”。“出帖”是要离开所临字帖的形貌,要遗貌取神。“意临”就是要在临习时掺入已意,或得其意而忘其形。这就像漫画家笔下的画像,一望便知是某人,但与那人的照片又不完全相同。意临出来的字与原帖的字相比,在似与不似之间。临帖而不全像帖,叫出帖。 (四)背临 背临是不看字帖,把帖的神貌在笔下反映出来。背临着要对此帖的技法熟练掌握,并能举一反三,甚至连字帖上没有的字也能写出来,而且风格基本相近。这时可以换帖了。一般情况下,每天坚持临帖 l - 2 小时,快则半年,慢则一年,即可完成入帖到出帖的过程。如果临了相当一段时间仍无法人帖,建议考虑换帖,找自己喜爱的字帖临习,千万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五)换帖 换帖的几种选择: 1. 同类帖的转换 同类帖,是指同一书家的不同碑帖。如果原先临颜真卿《勤礼碑》的,可改换成临颜真卿的《东方画赞》、《麻姑仙坛记》或《多宝塔》等。同类帖的转换,对同一书家风格演变有更深的理解。 2. 不同类帖的转换 不同类帖,指不同书家风格类的帖。如,改颜为柳,或改柳为颜。学颜、柳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笔法问题。可是楷书结构最完备当属欧阳询,故临习欧体对楷书结构的奇巧严密大有好处。但欧体写久了会刻板,也可临习一下阔绰温润的虞世南《孔子庙堂碑》以增其趣。 3. 为学行书作准备 如果练习楷书毛笔字的目的是为了练行书的话,那么颜、柳的楷书与行书毛笔字之间似乎有条沟壑,颇难逾越。它们之间的桥梁有二:一为禇遂良的《雁塔圣教序》,由于它的笔势极富变化,婀娜多姿,可以克服颜、柳笔画的板实僵硬,从中化出许多风格来,因此禇字被称为“广大教化主”。宋代大书家米芾就有“学禇最久”的经历。二是智永《真书千字文》。它实际上是行楷书体,与东晋王羲之行书一脉相承。因此也是由楷书过渡到行书的桥梁之一。 4. 换临魏碑 魏碑是北魏碑版楷书,风格多变,与唐楷不同。临魏碑利于从唐楷中跳出来形成自己的风格。但魏碑良莠不齐,不能随便乱临。初学者可选比较规整的郑文公碑》、《张猛龙碑》、《元怀墓志》、《张玄墓志》等。有些魏碑造像题记是石工直接操刀作笔刻凿而成,有不少错别字,甚至漏刻错刻的,具有较强的鉴别能力者才能借鉴吸收,不可拿来就学。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