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儿童同伴交往的因素有哪些

如题所述

一、儿童自身因素

性别、长相、年龄等生理因素和姓名影响着幼儿被同伴选择和接纳的程度。外表是影响同伴交往的一个明显因素,3~5岁的孩子能区分漂亮和不漂亮的孩子,他们对身体特点的判断基础与成人相同。

幼儿的气质、情感、能力、性格等个性、情感特征影响着他们对同伴的态度和交往中的行为特征,由此影响同伴对他们的反应和其在同伴中的关系类型。

二、家长的因素

幼儿在与父母的交往过程中不但实际练习着社交方式,而且发现自己的行为可以引起父母的反应,由此可以获得一种最初的“自我肯定”的概念,而“自我肯定”概念的获得会影响在园幼儿与同伴交往的方式和效果等。

三、教师的因素

受欢迎幼儿与教师的关系是亲密的,教师常对幼儿进行积极的评价,另外如果老师能对孩子们一视同仁,孩子们心里平衡了也就玩得更开了。

四、环境的因素

作为幼儿生活的大背景——社会,以及幼儿的幼儿园生活,对幼儿的人际关系、同伴交往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五、活动材料和活动性质

活动材料,特别是玩具,是幼儿同伴交往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婴儿期到幼儿初期,幼儿之间的交往大多围绕玩具发生。活动性质对同伴交往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自由游戏的情境下,不同社交类型的幼儿表现出交往行为上的巨大差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03
对幼儿同伴交往的影响因素作出以下分析:
(一) 家长方面
1.家长的交往能力
父母的交往能力能够影响到幼儿的同伴交往水平。幼儿的交往首先从与家长的交往开始的,幼儿喜欢模仿,家长应给孩子作示范,做榜样,因此家庭成员之间要和睦相处,体贴关爱;待人接物大方得体,与周围同事朋友交往乐观积极等等。家长的积极的交往方式和交往态度对幼儿以后同伴交往的方式和能力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促进幼儿正确的与同伴交往。
班里来了一个新的小朋友,老师介绍给小朋友们:“这是我们班来新来的小朋友,她叫甜甜,大家鼓掌欢迎一下呀!然后,我们帮助她尽快的适应新环境吧!”小朋友都是用好奇的眼神看着她,这时候菲菲走出来,拉着她的手说:“你好啊,我叫菲菲,我你坐在我旁边吧。”然后帮助甜甜把小书包挂在椅背上,然后一一为甜甜介绍起班里的小朋友。课后通过与菲菲老师交谈,我了解到,原来菲菲的妈妈是一个很热情开朗的人,就是俗话所说的“自来熟”。菲菲妈说话很有幽默感,能很快的和刚认识的人成为好朋友,很好的处理和其他人的关系,就算发生矛盾,也能很快的解决。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在妈妈的感染下,菲菲的同伴交往能力也提高了。
2.家长对幼儿的要求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同伴交往能力的重视和培养,将直接影响孩子的人际关系的建立以及长大后的社交能力。培养孩子同伴交往的能力还要放手让孩子接触各种性格的小朋友。家长对幼儿的要求会影响幼儿的同伴交往,正确的指导对幼儿同伴交往起积极地促进作用,而错误的指导对幼儿的同伴交往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牛牛是我们班上比较好动、爱打架的孩子之一。他有的时候会有意无意打到其他小朋友,萌萌被牛牛打到的次数比较多。后来,渐渐地萌萌的攻击性行为也增多了。我问萌萌原因后得知他以前把牛牛打他的行为回家告诉了父母,他爸爸得知后便教育孩子如果其他小朋友欺负到你,你就一定要打回去,不能受欺负。萌萌爸爸还教他如何和别人打架,让别人不敢欺负她。
(二) 教师方面
1.教师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儿童观是指对儿童的认识和看法。现代正确的儿童观包括:儿童是稚嫩的、独立的、有差异、完整的、正在发展的、积极主动的个体。只有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师才能采取积极管理的方式对待幼儿的同伴交往。幼儿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教育观是以儿童观为依据的,教师的儿童观决定着儿童教育观。儿童观和教育观影响着教师如何理解教育内容、教育目的以及教育目标的制定,影响着教师对待幼儿同伴交往的态度。
在手工课上,老师在教幼儿怎样用胶水,调皮的多多把胶水撒满了桌子,还把墙上的粘贴画给撕下来涂满了胶水。原本漂亮的墙面设计瞬间变得面目全非。看到这个情景,老师非常生气:“你在干什么!”,这时班主任快步走过来,用手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说:“王老师,别这样,他只是在把刚刚学到的运用出来了而已,他做得不对我们可以耐心指正,不能吓坏孩子呀!”
2.教师对幼儿的指导
米勒等教育家通过研究发现,教师对一个幼儿的行为和成绩的认可程度,会通过一种特殊的方式影响着其他幼儿对这个幼儿的接纳性。有社会心理学家说过,幼儿同伴群体中的评价标准出现之前,教师是影响幼儿最有力的人物。因此,一个幼儿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如何,会间接的影响到同伴对这个幼儿的评价。
下午的户外活动课上,老师带领小朋友们一起玩跳大绳的游戏。由两个老师在两边摇绳子,小朋友们排好队,一个接一个从一侧跳过去,然后再绕到队伍后面排队。刚开始,有的孩子因为怕被绳子打到,在跳绳前面缩着小脑袋不敢跳,这时,老师表扬刚刚跳过去的孩子“真勇敢”、“真棒”、“我们要像龙龙那样勇敢,嗖的一下就跳过去了”。这时,不敢跳的孩子看看已经跳过去并到队伍排队继续跳的同伴,也想得到老师的表扬,于是最终下定决心跳了过去。
(三) 同伴方面
同伴是促进同伴交往能力各方面发展的重要因素,它对同伴交往能力的主动性、亲社会性、语言与非语言能力、社交障碍等均有显着作用,而且同伴是家长、教师作用于同伴交往能力各维度的重要的中介因素,这也符合哈里斯的群体社会化理论。
案例:3岁的美美刚入园不久,是一个比较内向的女孩,初入园时经常都是一个人坐在座位上,整天也不说一句话,很少去和其他的小朋友交往、游戏。在一次区域活动中,她还和以前一样只是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看小朋友玩。她的眼睛总是在小朋友的身上浮动,看别人“过家家”、“买东西”……但是她从来没有融入进去。她的带班老师王老师想让她参与到游戏中去,于是走到她身边,轻声问道:“美美,你想和小朋友一起玩吗?老师带你去玩好吗?”她听到后,抬起头,小眼睛眨眨的看着王老师,没说话。王老师想拉美美起来,她却使劲往后挪,坐在座位上,就是不起来。王老师蹲下来对她说:“我想带你去娃娃家做客,可以吗?”美美仍然看着王老师,什么也不说。正当王老师一筹莫展时,同班的晓晓走了过来,笑着对美美说:“美美,你来我这儿买苹果吧,今天的苹果又大又甜!”边说边拉着美美到了她的“水果摊”前,开始一样一样的给美美介绍起来。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同伴在幼儿同伴交往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因为晓晓与美美是具有相同社会认知能力的人,她们的年龄相同或相近,所以她们更容易沟通一些。
第2个回答  2020-12-29
1.家庭因素的影响

父母错误的教养态度与方法(过分保护、溺爱、粗暴、冷漠等)对幼儿的人际交往都会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引起心理问题的发生。如有的家长往往对独生子女处处包办代替,限制他们活动的范围和机会,使孩子很少获得待人接物的经验。在没有双亲或虽有双亲却没有爱的家庭中,孩子常因缺乏爱而不能有正常的安定情绪。由丧失感、挫折感、不安全感等引发的欲求不满,使他们形成了攻击、破坏的行为习惯,或是自卑、自闭、孤僻的性格,这对幼儿与他人交往的消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2.生活环境的影响

现代社会在城市化运动中,人们单元化的居住环境窄化了幼儿的活动空间,限制了幼儿同伴间的自由活动。

3.托幼机构的影响

幼儿对教师有着很大的依赖性,如果教师没有注意到、爱抚、关心、尊重和认可幼儿,甚至经常冷落或者惩罚幼儿,这会使幼儿在心理上造成压力,产生不安全感,进而产生孤僻、冷漠、不合群甚至是产生攻击性行为等交往特征。

4.社会的影响

由于我国社会文化背景方面的复杂原因。在当今教育体制的影响下儿童缺乏与同伴交往的环境,而幼儿的所有社会意识都不是只通过说教就能掌握的,只有在与其他孩子一起进行的交往和游戏活动中,才能真正体会,真正理解,真正学到并能在生活中适时有效地应用之。

5.幼儿自身原因

交往是孩子的基本需要,它能有力地促进孩子的发展。家庭结构的变化和家长的过多限制,已经影响了孩子的自主交往,致使不少孩子缺乏基本的社交技能。而在幼儿园集体生活中,幼儿自由交往的时间有限,控制和干涉较多,不敢放手,缺乏让孩子交往的冬季和方法。

社会交往是幼儿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于维护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塑造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作用。孩子并非生来就知道如何适应社会生活,我们必须创造环境、提供机会,让孩子通过与人接触学习一定的交往技巧,积累一定的交往经验,逐渐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方式,并能初步根据社会规范调节自己的行为,发展交往能力。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7-04-04
一..教师对幼儿的指导
米勒等教育家通过研究发现,教师对一个幼儿的行为和成绩的认可程度,会通过一种特殊的方式影响着其他幼儿对这个幼儿的接纳性。有社会心理学家说过,幼儿同伴群体中的评价标准出现之前,教师是影响幼儿最有力的人物。因此,一个幼儿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如何,会间接的影响到同伴对这个幼儿的评价。
下午的户外活动课上,老师带领小朋友们一起玩跳大绳的游戏。由两个老师在两边摇绳子,小朋友们排好队,一个接一个从一侧跳过去,然后再绕到队伍后面排队。刚开始,有的孩子因为怕被绳子打到,在跳绳前面缩着小脑袋不敢跳,这时,老师表扬刚刚跳过去的孩子“真勇敢”、“真棒”、“我们要像龙龙那样勇敢,嗖的一下就跳过去了”。这时,不敢跳的孩子看看已经跳过去并到队伍排队继续跳的同伴,也想得到老师的表扬,于是最终下定决心跳了过去。
(三) 同伴方面
同伴是促进同伴交往能力各方面发展的重要因素,它对同伴交往能力的主动性、亲社会性、语言与非语言能力、社交障碍等均有显着作用,而且同伴是家长、教师作用于同伴交往能力各维度的重要的中介因素,这也符合哈里斯的群体社会化理论。
案例:3岁的美美刚入园不久,是一个比较内向的女孩,初入园时经常都是一个人坐在座位上,整天也不说一句话,很少去和其他的小朋友交往、游戏。在一次区域活动中,她还和以前一样只是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看小朋友玩。她的眼睛总是在小朋友的身上浮动,看别人“过家家”、“买东西”……但是她从来没有融入进去。她的带班老师王老师想让她参与到游戏中去,于是走到她身边,轻声问道:“美美,你想和小朋友一起玩吗?老师带你去玩好吗?”她听到后,抬起头,小眼睛眨眨的看着王老师,没说话。王老师想拉美美起来,她却使劲往后挪,坐在座位上,就是不起来。王老师蹲下来对她说:“我想带你去娃娃家做客,可以吗?”美美仍然看着王老师,什么也不说。正当王老师一筹莫展时,同班的晓晓走了过来,笑着对美美说:“美美,你来我这儿买苹果吧,今天的苹果又大又甜!”边说边拉着美美到了她的“水果摊”前,开始一样一样的给美美介绍起来。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同伴在幼儿同伴交往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因为晓晓与美美是具有相同社会认知能力的人,她们的年龄相同或相近,所以她们更容易沟通一些。
(四) 家园合作方面
当家长的教育影响和幼儿园的教育影响一致,会对幼儿同伴交往会起到积极作用。教师的一个重要作用是通过与家长交流、影响家长而间接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产生作用。借助于与家长的直接交谈、家教园地、家长联系本、开放日、家长会、家教讲座等,教师对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态度等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减少或消除幼儿园与家庭间在教育观念、教育实践行为中可能存在的不一致或抵触,进而共同促进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
事例:在座谈会上,蔡毅小朋友的妈妈万分激动地说到:“作为幼教方面的外行,我们说不出什么道道来,在孩子方面也走了许多弯路,我很感动也很感谢老师们在开展此项活动以来付出的心血,使我和孩子都受益匪浅。先说说我女儿吧,她有两个明显变化:一是变得大胆了,原先她胆小懦弱,总是一个人怯生生地独坐在角落里,现在变得活泼好动了,还常常主动找小朋友玩呢!二是变得有脑子了,过去她对身边发生的事总是无动于衷,现在,变得敏感了、细腻了。比如,有人摔倒了,她会主动上前去扶。看到这些变化,我非常的高兴和欣慰。”“再说说我自己吧,我也有不. 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内容,是幼儿最重要的社会交往能力之一。在了解并参与魏桥中心幼儿园开展的“师带徒”教学课题研究中,我发现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交往存在着一些问题,很多情况下,幼儿根本不知道应不应该去和同伴交往、什么时候去交往、怎样去和同伴正确的交往……
在当前学前教育领域,很多研究应经表明,幼儿缺乏交往能力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同伴交往能力较强的幼儿能够表现出较强的学习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还有研究表明,儿童早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决定着他们成人后的社会适应能力。就这两方面而言,对于幼儿同伴交往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幼儿,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从某一程度上来说,微观上可以改进教师教学时的教学效果,宏观上可以促进“师带徒”教学课题的研究发展。
同伴是幼儿周围的具有相同社会认知能力的人,同伴交往是幼儿同伴之间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符号表达情感和需要、传达思想、交换意见的过程。幼儿的同伴交往是相同年龄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幼儿间的相互作用,也是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幼儿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过程。本次研究采取的方法主要是文献法,通过对古今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进行深入的理解和钻研,对幼儿同伴交往的影响因素作出以下分析:
(一) 家长方面
1.家长的交往能力
父母的交往能力能够影响到幼儿的同伴交往水平。幼儿的交往首先从与家长的交往开始的,幼儿喜欢模仿,家长应给孩子作示范,做榜样,因此家庭成员之间要和睦相处,体贴关爱;待人接物大方得体,与周围同事朋友交往乐观积极等等。家长的积极的交往方式和交往态度对幼儿以后同伴交往的方式和能力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促进幼儿正确的与同伴交往。
班里来了一个新的小朋友,老师介绍给小朋友们:“这是我们班来新来的小朋友,她叫甜甜,大家鼓掌欢迎一下呀!然后,我们帮助她尽快的适应新环境吧!”小朋友都是用好奇的眼神看着她,这时候菲菲走出来,拉着她的手说:“你好啊,我叫菲菲,我你坐在我旁边吧。”然后帮助甜甜把小书包挂在椅背上,然后一一为甜甜介绍起班里的小朋友。课后通过与菲菲老师交谈,我了解到,原来菲菲的妈妈是一个很热情开朗的人,就是俗话所说的“自来熟”。菲菲妈说话很有幽默感,能很快的和刚认识的人成为好朋友,很好的处理和其他人的关系,就算发生矛盾,也能很快的解决。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在妈妈的感染下,菲菲的同伴交往能力也提高了。
2.家长对幼儿的要求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同伴交往能力的重视和培养,将直接影响孩子的人际关系的建立以及长大后的社交能力。培养孩子同伴交往的能力还要放手让孩子接触各种性格的小朋友。家长对幼儿的要求会影响幼儿的同伴交往,正确的指导对幼儿同伴交往起积极地促进作用,而错误的指导对幼儿的同伴交往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牛牛是我们班上比较好动、爱打架的孩子之一。他有的时候会有意无意打到其他小朋友,萌萌被牛牛打到的次数比较多。后来,渐渐地萌萌的攻击性行为也增多了。我问萌萌原因后得知他以前把牛牛打他的行为回家告诉了父母,他爸爸得知后便教育孩子如果其他小朋友欺负到你,你就一定要打回去,不能受欺负。萌萌爸爸还教他如何和别人打架,让别人不敢欺负她。
(二) 教师方面
1.教师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儿童观是指对儿童的认识和看法。现代正确的儿童观包括:儿童是稚嫩的、独立的、有差异、完整的、正在发展的、积极主动的个体。只有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师才能采取积极管理的方式对待幼儿的同伴交往。幼儿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教育观是以儿童观为依据的,教师的儿童观决定着儿童教育观。儿童观和教育观影响着教师如何理解教育内容、教育目的以及教育目标的制定,影响着教师对待幼儿同伴交往的态度。
在手工课上,老师在教幼儿怎样用胶水,调皮的多多把胶水撒满了桌子,还把墙上的粘贴画给撕下来涂满了胶水。原本漂亮的墙面设计瞬间变得面目全非。看到这个情景,老师非常生气:“你在干什么!”,这时班主任快步走过来,用手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说:“王老师,别这样,他只是在把刚刚学到的运用出来了而已,他做得不对我们可以耐心指正,不能吓坏孩子呀!”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7-04-05
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内容,是幼儿最重要的社会交往能力之一。在了解并参与魏桥中心幼儿园开展的“师带徒”教学课题研究中,我发现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交往存在着一些问题,很多情况下,幼儿根本不知道应不应该去和同伴交往、什么时候去交往、怎样去和同伴正确的交往……
在当前学前教育领域,很多研究应经表明,幼儿缺乏交往能力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同伴交往能力较强的幼儿能够表现出较强的学习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还有研究表明,儿童早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决定着他们成人后的社会适应能力。就这两方面而言,对于幼儿同伴交往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幼儿,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从某一程度上来说,微观上可以改进教师教学时的教学效果,宏观上可以促进“师带徒”教学课题的研究发展。
同伴是幼儿周围的具有相同社会认知能力的人,同伴交往是幼儿同伴之间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符号表达情感和需要、传达思想、交换意见的过程。幼儿的同伴交往是相同年龄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幼儿间的相互作用,也是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幼儿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过程。本次研究采取的方法主要是文献法,通过对古今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进行深入的理解和钻研,对幼儿同伴交往的影响因素作出以下分析:
(一) 家长方面
1.家长的交往能力
父母的交往能力能够影响到幼儿的同伴交往水平。幼儿的交往首先从与家长的交往开始的,幼儿喜欢模仿,家长应给孩子作示范,做榜样,因此家庭成员之间要和睦相处,体贴关爱;待人接物大方得体,与周围同事朋友交往乐观积极等等。家长的积极的交往方式和交往态度对幼儿以后同伴交往的方式和能力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促进幼儿正确的与同伴交往。
班里来了一个新的小朋友,老师介绍给小朋友们:“这是我们班来新来的小朋友,她叫甜甜,大家鼓掌欢迎一下呀!然后,我们帮助她尽快的适应新环境吧!”小朋友都是用好奇的眼神看着她,这时候菲菲走出来,拉着她的手说:“你好啊,我叫菲菲,我你坐在我旁边吧。”然后帮助甜甜把小书包挂在椅背上,然后一一为甜甜介绍起班里的小朋友。课后通过与菲菲老师交谈,我了解到,原来菲菲的妈妈是一个很热情开朗的人,就是俗话所说的“自来熟”。菲菲妈说话很有幽默感,能很快的和刚认识的人成为好朋友,很好的处理和其他人的关系,就算发生矛盾,也能很快的解决。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在妈妈的感染下,菲菲的同伴交往能力也提高了。
2.家长对幼儿的要求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同伴交往能力的重视和培养,将直接影响孩子的人际关系的建立以及长大后的社交能力。培养孩子同伴交往的能力还要放手让孩子接触各种性格的小朋友。家长对幼儿的要求会影响幼儿的同伴交往,正确的指导对幼儿同伴交往起积极地促进作用,而错误的指导对幼儿的同伴交往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牛牛是我们班上比较好动、爱打架的孩子之一。他有的时候会有意无意打到其他小朋友,萌萌被牛牛打到的次数比较多。后来,渐渐地萌萌的攻击性行为也增多了。我问萌萌原因后得知他以前把牛牛打他的行为回家告诉了父母,他爸爸得知后便教育孩子如果其他小朋友欺负到你,你就一定要打回去,不能受欺负。萌萌爸爸还教他如何和别人打架,让别人不敢欺负她。
(二) 教师方面
1.教师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儿童观是指对儿童的认识和看法。现代正确的儿童观包括:儿童是稚嫩的、独立的、有差异、完整的、正在发展的、积极主动的个体。只有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师才能采取积极管理的方式对待幼儿的同伴交往。幼儿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教育观是以儿童观为依据的,教师的儿童观决定着儿童教育观。儿童观和教育观影响着教师如何理解教育内容、教育目的以及教育目标的制定,影响着教师对待幼儿同伴交往的态度。
在手工课上,老师在教幼儿怎样用胶水,调皮的多多把胶水撒满了桌子,还把墙上的粘贴画给撕下来涂满了胶水。原本漂亮的墙面设计瞬间变得面目全非。看到这个情景,老师非常生气:“你在干什么!”,这时班主任快步走过来,用手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说:“王老师,别这样,他只是在把刚刚学到的运用出来了而已,他做得不对我们可以耐心指正,不能吓坏孩子呀!”
2.教师对幼儿的指导
米勒等教育家通过研究发现,教师对一个幼儿的行为和成绩的认可程度,会通过一种特殊的方式影响着其他幼儿对这个幼儿的接纳性。有社会心理学家说过,幼儿同伴群体中的评价标准出现之前,教师是影响幼儿最有力的人物。因此,一个幼儿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如何,会间接的影响到同伴对这个幼儿的评价。
下午的户外活动课上,老师带领小朋友们一起玩跳大绳的游戏。由两个老师在两边摇绳子,小朋友们排好队,一个接一个从一侧跳过去,然后再绕到队伍后面排队。刚开始,有的孩子因为怕被绳子打到,在跳绳前面缩着小脑袋不敢跳,这时,老师表扬刚刚跳过去的孩子“真勇敢”、“真棒”、“我们要像龙龙那样勇敢,嗖的一下就跳过去了”。这时,不敢跳的孩子看看已经跳过去并到队伍排队继续跳的同伴,也想得到老师的表扬,于是最终下定决心跳了过去。
(三) 同伴方面
同伴是促进同伴交往能力各方面发展的重要因素,它对同伴交往能力的主动性、亲社会性、语言与非语言能力、社交障碍等均有显着作用,而且同伴是家长、教师作用于同伴交往能力各维度的重要的中介因素,这也符合哈里斯的群体社会化理论。
案例:3岁的美美刚入园不久,是一个比较内向的女孩,初入园时经常都是一个人坐在座位上,整天也不说一句话,很少去和其他的小朋友交往、游戏。在一次区域活动中,她还和以前一样只是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看小朋友玩。她的眼睛总是在小朋友的身上浮动,看别人“过家家”、“买东西”……但是她从来没有融入进去。她的带班老师王老师想让她参与到游戏中去,于是走到她身边,轻声问道:“美美,你想和小朋友一起玩吗?老师带你去玩好吗?”她听到后,抬起头,小眼睛眨眨的看着王老师,没说话。王老师想拉美美起来,她却使劲往后挪,坐在座位上,就是不起来。王老师蹲下来对她说:“我想带你去娃娃家做客,可以吗?”美美仍然看着王老师,什么也不说。正当王老师一筹莫展时,同班的晓晓走了过来,笑着对美美说:“美美,你来我这儿买苹果吧,今天的苹果又大又甜!”边说边拉着美美到了她的“水果摊”前,开始一样一样的给美美介绍起来。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同伴在幼儿同伴交往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因为晓晓与美美是具有相同社会认知能力的人,她们的年龄相同或相近,所以她们更容易沟通一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