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狂飙突进运动"

如题所述

狂飙突进运动是指1760年代晚期到1780年代早期德国新兴资产阶级城市青年所发动的一次文学解放运动,也是德国启蒙运动的第一次高潮。这个时期,是文艺形式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时的阶段,也可以说是幼稚时期的浪漫主义。

其名称来源于剧作家克林格的戏剧“狂飙突进”,但其中心代表人物是歌德和席勒,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是其典型代表作品,表达的是人类内心感情的冲突和奋进精神。

扩展资料

狂飙突进时期的作家多数都出身于市民家庭,是新兴的市民阶层的代表。这些市民阶层的年轻知识分子用奔放的热情来表达自己的不满,他们反对社会等级偏见,反对封建社会“不自然”的生活方式,他们反抗社会、道德和美学的束缚,而反抗的方式就是通过抒发个人情感来对社会进行揭露,以此来引发读者的共鸣。

狂飙突进时期的作家的表达多是从感性认识出发,所以言辞激烈,富有感染力并且以感性体验为主。他们反对启蒙运动的作家把道德观念抽象化,他们认为这是一种无用的负担(nutzloser Zwang)。这种抽象化的道德观念通过大众教育得以实现,而这种教育破坏了个体的独特性。

狂飙突进时期的作家认为无论是个人还是民族的发展,都应该像生物的生长一样,所有的等级都是价值相等的,这才是一种理想的自然状况。

狂飙突进时期的作家都有着鲜明的政治色彩,他们反抗当局,反抗贵族和神权的权力滥用,要求人权和社会自由平等。他们的作品大都是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问题,描述市民阶级与封建贵族之间的冲突,以及年轻人真挚的爱情。在风格上,他们的作品大都感情真挚、热烈,但其中也夹杂着浓厚的感伤色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狂飙突进运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3-10

狂飙突进运动(Sturm und Drang)是十八世纪中后期发生在德国的一场资产阶级文学运动,它是启蒙运动在文学领域里的继续和发展。

这一具有全德规模的运动,是因剧作家克林格尔(Friedrich Maxl-milian von Klinger,1752一1831年)于1776年出版的剧本《狂飙突进》(原名《混乱》Wirrwarr)而得名。 

这次运动是由一批市民阶级出身的青年德国作家发起的,他们受到启蒙时代影响,推崇天才,创造性的力量,并把其作为其美学观点的核心。狂飙突进时期的作家受到当时启蒙运动的影响,特别是受到了卢梭哲学思想的影响,他们歌颂“天才”,主张“自由”、“个性解放”,提出了“返回自然”的口号。

扩展资料:

狂飙突进运动在小说方面影响最大的作品,是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这部小说,讲的是一个十八世纪感伤的爱情故事。歌德的这部小说发表后,不仅在德国,而且在全欧广为流传欧洲的各国青年一时形成“维特热”,歌德名闻全欧。

歌德花了六十年时间,直到1831年完成的诗剧《浮士德》,使歌德成为世界上第一流的名作家。《浮士德》是德国启蒙文学成就的最高标志,同时,也为德国文学在全世界范围内争得了巨大的声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狂飙突进运动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狂飙突进运动,又称“狂飙运动”,发生在十八世纪从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叶的德国,历时十五年。它是文艺形式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时的阶段,也可以说是幼稚时期的浪漫主义。其名称来源于音乐家克林格的歌剧“狂飙突进”,但其中心代表人物是歌德和席勒,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是其典型代表作品,表达的是人类内心感情的冲突和奋进精神。这个运动持续了将近二十多年,从1765年到1795年,然后被成熟的浪漫主义运动所取代。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2-21
18世纪70-80年代出现在德国的文学思潮;主张个性解放;崇尚感情;提倡民族意识;青年歌德和席勒是代表;
第4个回答  2013-06-09
狂飙突进运动,又称“狂飙运动”,发生在十八世纪从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叶的德国,历时十五年。它是文艺形式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时的阶段,也可以说是幼稚时期的浪漫主义。其名称来源于音乐家克林格的歌剧“狂飙突进”,但其中心代表人物是歌德和席勒,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是其典型代表作品,表达的是人类内心感情的冲突和奋进精神。这个运动持续了将近二十多年,从1765年到1795年,然后被成熟的浪漫主义运动所取代。

它是德国新兴资产阶级全国性的一次文学运动,也是启蒙运动在德国的延长与继续。启蒙运动的主要倾向,都在狂飘突进运动中得到发展与加强。

“狂飙突进”这个名称,象征着一种力量,含有摧枯拉朽之意。它得名于德国剧作家克林格尔在一七七六年出版的一部同名悲剧《狂飙突进》。此剧宣扬反抗精神,剧中的青年主人公维尔德这样说:“让我们发狂大闹,使感情冲动,好像狂风中屋顶上的风标”。

当时的德国,有一批初登文坛具有反抗封建专制斗争精神的青年知识分子,他们受到启蒙思潮的影响与鼓动,想在落后的德国掀起一场风暴,要求自己象狂飘一样冲破社会的黑暗,因而组织一个同名的社团。他们以“天才、精力、自由、创造"为中心口号,要求摆脱封建传统偏见的束缚,主张个性解放,呼喊着民族意识的觉醒,并与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倡导的”返归自然"的观点相呼应。

狂飙突进的领袖、文艺理论家海尔德尔提出的“天才不须规律”的口号,成了他们共同的信条。这场运动,实质上乃是德国新兴资产阶级对腐朽的封建主义意识形态的一次有力冲击。虽然它来势凶猛,但不深入持久,犹如昙花一现,瞬即消逝。因为狂飘突进运动的参加者没有明确的政治纲领,他们的反抗往往流于无政府的暴乱情绪。由于当时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使得这个运动没有能够发展成为政治革命。他们提出的一些改革社会的要求,都未能改变当时的客观现实,而只限于呼唤反抗封建意识的范畴。而且狂飘突进的参加者也含有远离人民群众,好高骛远,宣扬个人英雄主义等不良因素。尽管这样,他们反封建的旗帜是鲜明的,激情是高涨的,在推动德回新文学发展方面的历史功绩也是应该暂定的.

青年时期的歌德和席勒都从参加"狂飙突进"的狂热反抗开始,登上文坛,以自己卓越的艺术创作,把德国文学从狭隘的范围引入欧洲文学的广阔领域。 狂飙突进的作家运用得最多的文学体裁是戏剧。歌德的《铁手骑士葛兹·封·柏里欣根》和席勒的《阴谋与爱情》,就是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作。

狂飙突进运动在小说方面影响最大的作品,是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这部小说,讲的是一个十八世纪QC国式的感伤的爱情故事。歌德的这部小说发表后,不仅在德国,而且在全欧广为流传欧洲的各国青年一时形成“维特热”,歌德名闻全欧。歌德花了六十年时间,直到一八三一年完成的诗剧《浮士德》,使歌德成为世界上第一流的名作家。《浮士德》是德国启蒙文学成就的最高标志,同时,也为德国文学在全世界范围内争得了巨大的声誉。

狂飙运动对当时和以后的音乐和美术创作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音乐受到了狂飙运动的影响,开始出现追求解放和自由的风潮。在18世纪七八十年代,涌现了大量此类作品,如海顿的《第101》,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K331等。狂飙运动的音乐作品的特色是用非理性创造崇高,旋律看似混乱,实际塑造了一种非理性的崇高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