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锻炼举一反三的能力?

如题所述

锻炼学生举一反三思维能力方法如下:
1.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传统教学模式中,我们习惯认为:教师讲得越多、越细、越深、越透,学生学的就越快、越好,教师带领学生探索,总比学生自己摸索要来的更快一些。事实这样做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的惰性。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求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主地去探究,去发现有关的数学知识。做到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提示;学生能独立操作的,教师不代替;学生能独立解决的,教师不示范。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举一反三”的能力
2.因材施教
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学好,教师要确确实实地相信每个学生,放手让他们自己学习,要相信他们通过自己的的努力,都能学好。学生之间存在差异,但是教师要坚信这种差异是一种可以开发的资源,只要提供必要的学习指导和基本的学习条件,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学好。教师要营造和谐宽松的讨论氛围,让学生在自由讨论中做到“生帮生”,让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教师只做评定、补充、更正,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
3.关爱学生
爱是教育的基础,是教育的本质,教育学生关键就在于爱,表扬也好,批评也罢,只是形式不同而已,爱的本质是没有差别的。我们平时教学过程中在关注课堂进度、或者关注教学秩序的时候,我们潜意识板起了我们的面孔。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相信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只有师生关系融洽,教学环境轻松,学生才敢于、乐于在老师、同学面前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学生的思维有了碰撞,课堂中举一才能举透,反三才有了基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6-09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 “举一反三”其实就是一种发散性思维,是一种辐散思维、求异思维,是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展开性思维方式,与聚合思维相对应,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的,对给出的材料、信息从不同角度,向不同方向,用不同方法或途径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它可以通过纵横发散,使知识串联、综合沟通,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1、转换角度思考,训练思维的求异性“举一反三”能力的展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改变已习惯的思维方式,从多方位多角度——即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也就是思维的求异性。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龄的特征,往往表现出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式,也就是说个体的思维方式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以至于产生错觉。所以必须十分注意培养思维求异性,使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我们经常发现一部分习惯于顺向思维,而不习惯于逆向思维。一方面可以从问题入手,推导出解题的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条件入手,一步一步归纳出解题的方法。要在题目的设置上进行正逆向的变式训练。如:(1)鸡6只,鸭比鸡2只,鸭几只?(2)鸡6只,鸭8只,鸭比鸡多多少只?这两道题目有相似的地方,但意思是完全不同的,经过多次正逆向思维的对比训练实践,将有利于突破已有的思维方式。2、变式引伸,训练思维的广阔性思维的广阔性是“举一反三”的又一特征,思维的狭窄性表现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变化,就不知所云,那么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办法。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08-31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 “举一反三”其实就是一种发散性思维,是一种辐散思维、求异思维,是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展开性思维方式,与聚合思维相对应,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的,对给出的材料、信息从不同角度,向不同方向,用不同方法或途径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它可以通过纵横发散,使知识串联、综合沟通,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1、转换角度思考,训练思维的求异性“举一反三”能力的展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改变已习惯的思维方式,从多方位多角度——即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也就是思维的求异性。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龄的特征,往往表现出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式,也就是说个体的思维方式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以至于产生错觉。所以必须十分注意培养思维求异性,使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我们经常发现一部分习惯于顺向思维,而不习惯于逆向思维。一方面可以从问题入手,推导出解题的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条件入手,一步一步归纳出解题的方法。要在题目的设置上进行正逆向的变式训练。如:(1)鸡6只,鸭比鸡2只,鸭几只?(2)鸡6只,鸭8只,鸭比鸡多多少只?这两道题目有相似的地方,但意思是完全不同的,经过多次正逆向思维的对比训练实践,将有利于突破已有的思维方式。2、变式引伸,训练思维的广阔性思维的广阔性是“举一反三”的又一特征,思维的狭窄性表现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变化,就不知所云,那么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办法。
(望采纳,谢谢)
第3个回答  2017-07-13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 “举一反三”其实就是一种发散性思维,是一种辐散思维、求异思维,是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展开性思维方式,与聚合思维相对应,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的,对给出的材料、信息从不同角度,向不同方向,用不同方法或途径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它可以通过纵横发散,使知识串联、综合沟通,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1、转换角度思考,训练思维的求异性“举一反三”能力的展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改变已习惯的思维方式,从多方位多角度——即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也就是思维的求异性。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龄的特征,往往表现出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式,也就是说个体的思维方式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以至于产生错觉。所以必须十分注意培养思维求异性,使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我们经常发现一部分习惯于顺向思维,而不习惯于逆向思维。一方面可以从问题入手,推导出解题的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条件入手,一步一步归纳出解题的方法。要在题目的设置上进行正逆向的变式训练。如:(1)鸡6只,鸭比鸡2只,鸭几只?(2)鸡6只,鸭8只,鸭比鸡多多少只?这两道题目有相似的地方,但意思是完全不同的,经过多次正逆向思维的对比训练实践,将有利于突破已有的思维方式。2、变式引伸,训练思维的广阔性思维的广阔性是“举一反三”的又一特征,思维的狭窄性表现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变化,就不知所云,那么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办法。
第4个回答  2017-08-06
桌子上放四个硬币,用一只手举起一个硬币,再用另一只手将其余的三个硬币翻个身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