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有人能帮我翻译一下这首诗的意思吗?

陈与义的一首《临江仙》:��

  忆昔午桥桥上饮,

  座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

  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

  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

  渔唱起三更。

《临江仙》词大概是在高宗绍兴五年(1135) 年或六年(1136 )年陈与义退居青墩镇僧舍时所作, 当时作者四十六或四十七岁。陈与义是洛阳人,他追 忆起二十多年前的洛阳中旧游,那时是徽宗政和年间, 当时天下太平无事,可以有游赏之乐。其后金兵南下, 北宋灭亡,陈与义流离逃难,备尝艰苦,而南宋朝廷 在南迁之后,仅能自立,回忆二十多年的往事,真是 百感交集。但是当他作词以抒发此种悲慨之时,并不 直抒胸臆,而且用委婉的笔调唱叹而出(这正是作词 的要诀)。上片是追忆洛中旧游。午桥在洛阳南,唐 朝裴度有别墅在此。“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 句,的确是造语“奇丽”(胡仔评语,见《苕溪渔隐 丛话后集》卷三十四) ,一种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宛 然出现词人心目中。但是这并非当前实境,而是二十 多年前浩如烟海的往事再现而已。刘熙载说得好,“陈 去非..《临江仙》:‘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此因仰承‘忆首’,府注‘一梦’,故此二句不觉豪酣 转成怅悒,所谓好在句外者也。”(《艺概》卷四)下 片起句“二十馀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凉。”一下子 说到当前,两句中包含了二十多年无限国事沧桑、知 交零落之感,内容极充实,运笔也极空灵。“闲登小 阁”三句,不再接上文之意进一步抒发悲叹,而是直 接去写,作者想到国家的兴衰自己的流离失所,于是 看新晴,听渔唱,将沉重悲愤的情感转化为旷达之情。 这首词节奏明快,浑成自然,如水到渠成,不见矫揉 造作之迹。张炎称此词“真是自然而然”(《词源》卷 下)。然“自然”并不等于粗露浅显,这就要求作者 有更高的文学素养。彭孙迥说得好,“词以自然为宗, 但自然不从追琢中来,亦率易无味。如所云绚烂之极 仍归于平淡。..若《无住词》之‘杏花疏影里,吹 笛到天明’,自然而然者也”。(《金粟词话》) 陈与义词作虽少,但却受后世推重,而且认为其 特点很象苏东坡。南宋黄升说,陈与义“词虽不多, 语意超绝,识者谓其可摩坡仙之垒也。”(《中兴以来 绝妙词选》卷一)清陈廷焯也说,陈词如《临江仙》, “笔意超旷,逼近大苏。”(《白雨斋词话》卷一)陈 与义填词时是否有意模仿苏东坡呢?从他的为人,诗 作可以看出,他并不是有意模仿,而是感情的自然抒 发。陈与义作诗,近法黄(庭坚)、陈(师道),远宗 杜甫,不受苏诗影响。至于填词,乃是他晚岁退居时 的遣兴之作,他以前既非专业作词,所以很不留心当 时的词坛风气,可见并未受其影响。譬如,自从柳永、 周邦彦以来,慢词盛行,而陈与义却未作过一首慢词; 词至北宋末年,专门雕饰,有矫揉造作之感,周邦彦 是以“富艳精工”见称,贺铸亦复如是,而陈与义的 词独是疏快自然,不假雕饰;可见陈与义填词是独往 独来,自行其是,自然也不会有意学苏(东坡)的。 不过,他既然擅长作诗,晚岁填词,运以诗法,自然 也就会不谋而合,与苏相近了。以诗法入词,固然可 以开拓内容,独创新意,但是仍必须保持词体本质之 美,而不可以流露出直粗疏,失去词意。苏东坡是最 先“以诗为词”的,但是苏词的佳作,如《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永遇 乐》(明月如霜)、《洞仙歌》(冰肌玉骨)、《八声甘州》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贺新郎》(乳燕飞华屋)诸 作,都是“如春花散空,不著迹象,使柳枝歌之,正 如天风海涛之曲,中多幽咽怨断之音”(夏敬观手批 《东坡词》,转引自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评词 者不可不知此意也。 [center][B]临江仙[/B] 陈与义 高咏楚词酬午日, 天涯节序匆匆。 榴花不似舞裙红。 无人知此意, 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 戎葵凝笑墙东。 酒杯深浅去年同。 试浇桥下水, 今夕到湘中。 [/center] 此词是陈与义在建炎三年(1129 )所作,这一 年,陈与义流寓湖南、湖北一带;据《简斋先生年谱》 记载:“ 建炎三年己酉春在岳阳,四月,差知郢州;五 月,避贵仲正寇,入洞庭。六月,贵仲正降,复从华 容还岳阳。”又《宋史·陈与义传》载:“及金人入 汴,高宗南迁,遂避乱襄汉,转湖湘,踚岭桥。”这 首《临江仙》所反映的是国家遭受兵乱时节,作者在 端午节凭吊屈原,旧怀伤时,借此来抒发自己的爱国 情怀。 词一开头,一语惊人。“高咏楚词”,透露了在节 日中的感伤必绪和壮阔,胸襟,屈原的高洁品格给词 人以激励,他高昂地吟诵楚辞,深感流落天涯之苦, 节序匆匆,自己却报国无志。陈与义在两湖间流离之 际,面对现实回想过去,产生无穷的感触,他以互相 映衬的笔法,抒写“榴花不似舞裙红”,用鲜艳灿烂 的榴花比鲜红的舞裙,回忆过去春风得意、声名籍籍 时的情景。宣和四年(1122 ),陈与义因《墨梅》诗 为徽宗所赏识,名震一时,诸贵要人争相往来,歌舞 宴会的频繁,可想而知。而现在流落江湖,“兵甲无 归日,江湖送老身”(《晚晴野望》),难怪五月的榴花 会如此触动他对旧日的追忆。但是,“ 无人知此意,歌 罢满帘风”,有谁能理解他此刻的心情呢?高歌《楚 辞》之后,满帘生风,其慷慨悲壮之情,是可以想象 的,但更加突出了作者的痛苦心情。从“高咏”到 “歌罢”一曲《楚辞》的时空之中,词人以一“酬” 字,交代了时间的过渡。酬即对付、打发,这里有度 过之意(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诗:“但将酩酊酬佳 节”)。在这值得纪念的节日里,词人心灵上的意识在 歌声中起伏流动。“节序匆匆”的感触,“榴花不似 舞裙红”的怀旧,“无人知此意”的感喟,都托诸于 激昂悲壮的歌声里,而“满帘风”一笔,更显出作者 情绪的激荡,融情入景,令人体味到一种豪旷的气质 和神态。 词的下阕,基调更为深沉。“万事一身伤老矣”, 一声长叹,包涵了作者对家国离乱、个人身世的多少 感慨之情!人老了,一切欢娱都已成往事。正如他在 诗中所咏的,“老矣身安用,飘然计本”(《初至邵阳 逢入桂林使作书问其地之安危》),“孤臣霜发三千丈, 每岁烟花一万重”(《伤春》),其对自己岁数的悲叹, 与词同调。“戎葵凝笑墙东”句,是借蜀葵向太阳的 属性来喻自己始终如一的爱国思想。墙边五月的葵花, 迎着东方的太阳开颜。“戎葵”与“榴花”,都是五月 的象征,词人用此来映衬自己旷达豪宕的情怀。“戎 葵”虽为无情之物,但“凝笑”二字,则赋予葵花以 人的情感,从而更深刻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虽然 年老流落他乡,但一股豪气却始终不渝。这“凝笑” 二字,正是词人自己的心灵写照,具有强烈的艺术感 染力。最后三句写此时此刻的心情。满腔豪情,倾注 于对屈原的怀念之中。“酒杯深浅”是以今年之酒与 去年之酒比较,特写时间的流逝。酒杯深浅相同,而 时非今日,不可同日而语,感喟深远。用酒杯托意而 意在言外,在时间的流逝中,深化了“万事一身伤老 矣”的慨叹。突出了作者的悲愤之情。情绪的激荡, 促使词人对诗人屈原的高风亮节的深情怀念,“试浇 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面对湘江作者祭酒的虔诚,加 上这杯中之酒肯定会流到汨罗江的联想,因而滔滔江 水之中,融合了词人心灵深处的感情。从高歌其辞赋 到酹酒江水,深深地显示出词人对屈原的凭吊,其强 烈的怀旧心情和爱国情感,已付托于这“试浇”的动 作及“桥下水,今夕到湘中”的遐想之中。 元好问在《自题乐府引》中说:“世所传乐府多 矣,如..陈去非《怀旧》云:‘忆昔午桥桥下(应 作上)饮..’又云‘高咏楚辞酬午日..’如此等 类,诗家谓之言外句。含咀之久,不传之妙,隐然眉 睫间,惟具眼者乃能赏之。”以此词而论,吐言天拔, 豪情壮志,意在言外,确如遗山所说“含咀之久,不 传之妙,隐然眉睫间”。我们从对“天涯节序匆匆” 的惋惜声中,从对“万事一身伤老矣”的浩叹中,从 对》“酒杯深浅去年同”的追忆里,可以领略到词人 “隐然眉睫间”的豪放的悲壮情调。黄升说《无住词》 “语意超绝,识者谓其可摩坡仙之垒也”(《中兴以来 绝句妙词选》卷一),指的也是这种悲壮激烈的深沉 格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6-09
临江仙 [陈与义]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笔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注释] [楚辞]一种文学体裁,也是骚体类文章的总集,这里代指屈原的作品。[午日]端午节,阴历历五月五日,为纪念屈原而设。[戎葵]蜀葵,花似木槿。
[译文] 我放声吟诵楚辞,来度过端午。此时我漂泊在天涯远地,是一个匆匆过客。异乡的石榴花再红,也比不上京师里的舞者裙衫飘飞,那般艳丽。没有人能理解我此时的心意,慷慨悲歌后,只有一身风动凉过。万事在如今,只是空有一身老病在。墙东的蜀葵,仿佛也在嘲笑我的凄凉。杯中之酒,看起来与往年相似,我将它浇到桥下的江水,让江水会带着流到湘江去。
第2个回答  2013-06-09
此词以今昔对比手法,追忆洛阳旧游之乐,抒发南渡后的悲概。两句写的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天下承平无事,作者参加文人雅集,其乐融融。杏花疏影,景色清幽;倚笛而歌,清韵悠远,真所谓神仙过的日子!宋人胡仔说它造语“奇丽”(《苕溪渔隐丛话》),清人彭孙称它“自然而然”。奇丽而不雕琢,自然而又妍倩,就像李白《古风》所说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下是它的特色。
第3个回答  2013-06-09
偶然追忆前尘往事,如幻、如电一般;时光飞逝,不觉已是二十年过去。细细想来,古今多少故事,不都是这样,且听渔唱,又到天明。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