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系VS日系 造车理念有什么不同”

如题所述

这里说的造车,不仅是制造,严格来说是指技术研发、设计、试验到生产的整个环节,其中“研发”——也就是决定“我要做出什么样的产品”的过程,应该是最能体现制造者“理念”的。研发要体现出理念有个前提,就是厂商能100%掌控自己的研发方向和细节。德国和日本是世界上最强的两股工业势力,从工业技术基础、人才(能够进行研发的高级工程师)储备、创新能力来看,都完全有掌控自己研发方向的能力。
德国车厂普遍奉行工程师主导,很多德国汽车企业的最高层都是工程师出身,最典型的就是曾经领导大众集团走上高速发展道路的皮耶希,以及目前奔驰的CEO蔡澈,都是工程师出身。所以在德国车厂内部,工程师的地位很高,尊重和满足工程师的想法成了决策层的一种习惯,工程师的想法往往能够直接引导一个厂商未来的产品方向。历史上也有不少德国的经典产品是基于工程师/设计师的创新点子诞生的,如奥迪TT
,以及DSG双离合变速箱
。简单地说,工程师先天对技术的钻研和创新欲望,是德系厂商技术研发的核心驱动力。我们常说德国人对技术、对机械痴迷,主要就是因为在德国的产品(最明显还是汽车)身上常常能体现出工程师对技术的想法。
再看看日本的车厂,他们也有大量技术扎实、想法出色的工程师,但日本车厂在产品研发方面,往往更加强调市场导向。这主要是因为日本的企业在成立之初,大约1950年代前后,大多都有过因为研发出来的产品不符合市场需求而惨败的经历。有过那样的惨痛教训,日本人于是特别重视市场需求、虚心倾听市场反馈。另一角度,日本本土市场不像欧洲(包括德国)本土市场那么大,所以日本车厂一直很需要靠打开海外市场来获得自身发展。相比开发面向本土市场的产品,开发要赢得海外市场的产品,往往不能靠工程师的主观判断,而更需要客户调查这类手段。
简言之,德系厂商的工程师可能根据他们的直觉去进行一些迎合车厂发展需要的技术开发,但日系车厂里的工程师们,往往更重视来自市场的调研结果和反馈信息,以指引他们去完成开发任务。举个例子,我们经常听到日本厂商为了某个产品,在研发阶段派出设计师去欧洲、美国、中国等地进行调研;但我们很少听到德国车厂说在研发的初期就派出团队去别处调研,充其量是在试验阶段才会有开发者去到外地。
概括起来,我认为德系车厂的技术研发理念可以概括为“技术驱动”——以工程师不断探索新技术来推动产品革新;而日本车厂的研发理念是“目标驱动”——以不断提升的产品指标来推进研发进步。
“技术驱动”和“目标驱动”,可以用来解释德系和日系的新技术发展态度。
汽车是由德国人发明的,德国大部分车厂的造车历史也比日本车厂更悠久,加上德国本身又是欧洲最大汽车市场,有深厚的汽车文化和足够的消费力支撑。所以德国车厂一直有强大的自身发展动力,所以在“汽车应该是怎样的”这个问题上,德国人有着深入骨髓的认识与自信,也更具有前瞻性。因此,德国厂商比较习惯于扮演先导者的角色,愿意探索新技术,历史上汽车领域的很多技术都是由德国人率先发明和应用的,他们一直是以我上面说的“技术驱动”方式前进。
在德国人热衷于推动技术发展的同时,他们也更愿意为此付出代价,包括成本代价,甚至短暂市场失败的代价。在由工程师出身担任一把手的德系厂商的发展历程里,这种情况更易出现。可以说,德国人对新技术的应用可以说有着先天的欲望,也更大胆,对由此带来的市场风险的承受能力也比较强,不单是厂商的承受能力强,连市场上消费者对“新技术风险”的承受力也比较强。
日本车厂历史上一直扮演学习者、追赶者的角色,所以目标比较明确。正因为总能确立目标,他们一直能够以“目标驱动”的方式前进。日本车厂历史上也有不少技术创新,但这些创新往往不是主动发明,而是为了解决某些“困境”、为达既定目标而促生的努力成果。从这一点说,日本车厂不太习惯做领先者,当它们成为了领先者,反而会有点迷失方向,失去了继续创新的动力,这几年丰田的情况大概如此。虽然不习惯领先和前瞻,但日本车的技术从来不会落后,正因为以“目标驱动”的研发方式,效果(指标)总能够得到保证,而这些指标一定是以业界先进水平——例如德国车对手为参照的。
在下面的几篇分析里,我还会将“技术驱动”和“目标驱动”这两个观点应用去解释更多的现象,敬请继续留守关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