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煤矿下井好不好。。。

如题所述

感受与启示
一次次漫长的井下之旅,让我不仅深深感受到矿工们勤劳朴实的天性,同时也深切体会到矿工们工作的艰苦与劳累:在这样一个难以改变的工作环境中,矿工们要用一生的时间,去习惯并适应着大自然带给他们的压力和挑战;在常年累月“两头不见太阳”的工作条件下,他们依然能无怨无悔、毫不奢求。这是怎样一种可歌可泣的精神啊!他们奉献最多,索取最少,无愧为当代最可爱的人!
他们勤劳而朴实……
如果有人问:工农兵之中谁更辛苦一些?我的回答是:工人。当然,我所说的工人是指井下工作面上的采煤工人。他们工作的艰辛也就注定了他们生活的艰辛。然而,他们特有的那种对苦的承受能力和忍耐能力着实让我感动。他们没有多少文化,却能忍辱负重求得风平浪静;他们没有受过太多的教育,却懂得让为先、和为贵。队长错扣了一名工人的工分,这名工人虽说心里也有怨气,但也没有去找队长理论。后来队长发现了自己的失误,补发了这名工人的工分,并向他当面道歉。这名工人却大度的笑了笑,什么也没说,甚至心里还很感激知错就改的队长。两名采掘工在井下抬铁顶子时,不小心砸伤了其中一人的脚,另一名工人认为是自己的责任,又是送钱、又是送水果,还说了很多歉意的话。而受伤的人却没有怨恨他,反倒安慰说:我受伤是因为自己没有抬好砸了自己的脚,怎么能怪你呢。
然而,勤劳朴实的采煤工人却有着不平等的精神礼遇。我们看书读文章,却极少看到过赞美采煤工人吃苦耐劳无尚光荣的激情文字,也很少有对采煤矿工朴实、勤劳、奉献的颂扬文章。
古有白居易的名篇《卖炭翁》,虽说此炭非彼炭,卖炭也并非采煤,但其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却是将那时的“煤黑子”刻画得维妙维肖,淋漓尽致。
他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
井下的巷道很长很长,走也走不到尽头。有的空间很低,有的跨度很窄;工作面附近有的地方有很陡的坡,需要爬过去或钻过去;有的滴水象下雨一样,甚至比雨滴还大,水流象自来水一样连成了线,走过去就象过水帘洞,衣服从外面湿到里面;有时地上的积水很深,一不小心就会灌到靴子里,你的脚就会被水浸泡得泛白;放炮的时候,一时排不出去的炮烟会呛得人喘不过气来,让你流泪、使你干咳;溜子开动的时候,别人都闷头攉煤,你决不能停下来歇口气,当你那段煤被拉走后,也许汗水早已让你的衣服从里湿到了外……
他们伟大而高尚……
是啊,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矿工们不仅要出煤,更要忍受那令人窒息的粉尘,忍受潮湿的热气,焦渴、饥饿和难以预料、难以想像的困难。他们长时间在见不着阳光的地方工作,却为我们带来了光明,带来了温暖。如此恶劣的环境,造就了我们的矿工坚强的意志和不畏艰难的勇气,对人的豁达,热情,豪爽,他们虽被煤尘涤荡得只剩下一双明亮的眼睛和一口洁白的牙齿,可他们的心和他们采出的煤一样火热。此时,我理解了煤矿工人为什么那么豪爽,因为他们不畏艰难的勇气使大自然拜倒在他们的脚下,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光明,创造了财富。他们敢爱敢恨,就像那井下的乌金,埋得再深也会有被发掘出来的时候……
他们工作的场所学问也很深……
煤矿固有的危险性,决定了煤矿安全生产缊含着很深的学问。下井锻炼学习,所到之处,可以说处处留心皆学问。通过井下人员定位跟踪系统能够在地面上随时掌握数百米矿井下人员的确切位置,实现远程定位;在井下一旦迷失方向,可根据风水管道、皮带线路或迎着风流方向寻找出口;在井下需要休息时,应选择顶板完整、支架完好、不妨碍工作、不妨碍行车、通风良好的安全地点;不能在密闭墙跟前或盲巷内休息因为这些地点通风不良,容易积聚有害气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2-16
好着了 ,,冬暖夏凉,
第2个回答  2013-12-16
没有在这安全。。。
第3个回答  2013-12-16
呵呵 你还么结婚了你杂去吧
第4个回答  2013-12-16
好着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