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春秋、战国三者是什么关系?

如题所述

春秋战国合起来就是东周王朝,东周的前半期,诸侯争相称霸,持续了二百多年,称为“春秋时代”;东周的后半期,周天子地位渐失,亦持续了二百多年,称为“战国时代”。

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周幽王死后,诸侯拥立原先被废的太子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他即位第二年,见镐京被战火破坏,又受到犬戎侵扰,便迁都雒邑,史称“东周”,以别于在这以前的西周,史称“东周”。

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年--公元前前476年)周天子的势力减弱,群雄纷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

当时齐桓公提出“尊周室,攘夷狄,禁篡弑,抑兼并”(尊王攘夷)的思想,因此周天子于表面上仍获尊重。春秋时期因孔子修订的《春秋》而得名。这部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共二百四十二年。

后史学家为了方便起见,一般从周平王元年(前770年)东周立国,平王东迁到洛邑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或四十四年(前476年)为止(也有学者认为应到《左传》记载之终(前468年)、三家灭智(前453年)或三家分晋(前403年)),称为“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之后是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4年)徐州相王、四十六年(公元前323年)五国相王后各大诸侯纷纷僭越称王(吴、越、楚三国早在春秋时代已称王),周天子权威进一步受损。

战国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大规模变革,例如郡县制度、私田制、广泛应用铁器和贵族因亡国变为平民传播知识。

各国为获取土地、财富、人口不断开展兼并战争,促使这个从春秋时期开始便战争不断之土地逐渐走向新时代,塑造了中央集权国家“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雏形。

战国承春秋时代的乱世,启帝秦发端,中续百家争鸣,各国相继图强而举国变法,涌现了大量名将争锋和名士纵横捭阖之典故,为后世传诵。

东周在周赧王五十九(前256年)已被秦国所灭亡,所以东周不完全包括战国时代。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混战不休,故后世称之为“战国”,“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

扩展资料:

公元前771年,“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废掉正后申侯之女及太子宜臼,改立美人褒姒为后,其子伯服为太子。

宜臼逃奔申国,宜臼的母亲是申侯的女儿。申侯见女儿被废,大怒,遂联合西方的犬戎进攻幽王。杀幽王于骊山之下,西周就此灭亡。宜臼靠诸侯的帮助,登上王位,是为周平王。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为避免西方少数民族的侵扰,迁都至东都洛邑(今洛阳),史称东周,以别于西周。

东周的前半期,诸侯争相称霸,称为春秋时期;东周的后半期,周天子名存实亡,各诸侯相互征伐,主要是战国七雄“合纵连横”的表演,称为战国时代。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还有一说是三家灭智(前453年)或三家分晋(前403年),是历史上的春秋时期,属于东周前半期。

春秋时期周王室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56年,属于东周的后半个时期,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灭东周,东周亡。因此,常说的东周并不完全包含战国时代。常说的战国时代,指的是从三家分晋(前453年或前403年)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华为止。

春秋与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动荡、大变革时期,周王室衰微,大国争霸,互相征战与兼并,因而造就了一个精彩纷呈的历史画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东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8-29

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春秋和战国是东周的两个阶段。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以争霸战争为主,战国时期以兼并战争为主。

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从周平王迁都洛邑开始

春秋时期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三家分晋,战国开始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10-25
东周包括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第3个回答  2013-10-25
两个历史时期
第4个回答  2013-10-25
东周包括春秋 后秦灭周 不包括战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