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50、60、70、80、和90年代怎样过春节

如题所述

八十年代的春节:春晚成为新民俗
大年三十儿,一家人一边包团圆饺子吃年饭,一边看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的春节联欢晚会,与荧屏上的影、视、歌、曲艺明星同喜同乐80年代,中国百姓渐渐约定俗成了这样一种独特的过节方式,学者称之为新民俗。一台晚会,不仅把一家人聚在一块儿,而且造就了小品等一些文艺形式
年饭:票证淡出菜市场
年货:新三大件快步来
从1984年进口彩电紧张开始,彩电就成了人们心中的紧俏货。彩电、冰箱、洗衣机这新三大件快步向人们走来。年礼的文化味渐浓,明信片、贺年片、挂历流行起来。
年俗:词句洋溢着时代气息
80年代,听人们拜年聊天,听不到为衣食犯愁,听不到忌讳与掩饰,人与人之间似乎更近了,人们的话题更广了,心气更高了。一句普普通通的您过年好啊,含意是那样丰富。
年乐:贪看晚会洋相多
自打赵忠祥一露面,炉子上水壶开了没人愿去提,想上厕所的忍了又忍,怕错过了马季的相声、费翔的歌,更怕错过了节目间穿插公布的有奖谜语。一番冥思苦想绞尽脑汁之后,已是大年初一的清晨,第一件事便是寄答案。苦盼中央电视台的佳音之余,又该琢磨着去哪儿逛庙会了。
九十年代的春节:想法多了,年味淡了
围在家里包饺子看晚会是老皇历了,过节也要过出个性过出新意来。这让北京人过春节也开始犯难:出游订不上团,在超市购物交款排大队,打保龄球球道爆满,想租个车到郊区转转,车早就预订一空。春节的乐事多了
年饭:家宴挪到酒楼吃
辛辛苦苦一年了,过春节该享享口福了,家家户户为年夜饭张罗,这是每年过节的传统想法。春节期间最常见的大红纸春节休息见不到了。家宴设在餐馆酒楼成了时尚。与其在家一通忙活还不如在餐馆里踏踏实实吃一顿呢.
年货:鸡鸭鱼肉成配角
90年代,正月临近的日子里,很难见到被大包小包的吃物压得难于行走的人了,平日里也是吃海参鱿鱼。现在必备年货是金童玉女财神爷和大大的福字。禁放地区的人们还不忘记买一样小东西:欢乐球。上亿只欢乐球在那个春节爆响,既安全又声色兼备。吉祥物也是置办的年货,1996年小老鼠,1998年虎行天下
年俗:身体健康排第一
春节里,各个体育场馆打开大门,从保龄球、轮滑、羽毛球到室内攀岩,64项体育活动把大约10万以上人次的北京人从麻将桌和酒桌旁拉走。1997年的春节,北京有5万人奔向了体育场馆。  年乐:旅游过年成时尚
春节,从旅游淡季变为黄金季节。1992年的年三十,五个结伴前往哈尔滨看冰灯的年轻人是新闻人物,过个团圆年的观念正在悄悄改变。如今,春节机票优惠50%的做法已十分普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