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鬼李贺的诗之所以悲是因为他有心理疾病?

如题所述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说说李贺的生平。李贺是中唐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曾有“鬼才”之称。据《新唐书.李贺本传》记载,李贺是唐宗室郑王李亮的扣代,因属远支,所以与皇族关系比较疏远。

李贺父亲晋肃在诗词的造诣并不高,仕途上也不是很顺利,为官多年却一直不得升迁,所以家境上并不富裕。相传李贺儿时曾得一病,即脊髓灰质炎,故其“细瘦通眉,长指爪”。什么是

“脊髓灰质炎”呢?脊髓灰质炎就是现在俗称的小儿麻痹。

史书上记载李贺外形时用了“细瘦通眉,长指爪”,这说明李贺在外形上是异于常人的,一般而言在身体上有缺陷的人比较容易自卑,至于李贺有没有自卑,小编不敢断定。但其在诗词上的造诣,完全能补偿其身材上的缺陷。童年即能词章,15、16岁时,已以工乐府诗与先辈李益齐名。

据说,韩愈与皇甫湜曾一同回访,李贺写了有名的《高轩过》诗,因此李贺的名声大作。李贺本来是去参加进士考试,因父亲病故,不得不回家守丧。守丧期满,韩愈书信李贺,鼓励其再次参加进士考试,然而却因父名里的“晋”与进士的“进”同音,而被人举报,最后未能应试,惨遭落第。

后经人推荐,李贺做了一个从九品的小官奉礼郎,主要工作就是组织、执行朝会、祭祀等活动。这显然与自己“收取关山五十州”的激情相悖,也是李贺深恶痛绝的,他形容自己的此时心情“瞧悴如刍狗”。李贺终日郁郁寡欢,最后抑郁成疾,他一纸辞呈,毅然辞去职务,“归卧”仓谷。

之后他到潞州投靠友人在军队里谋得幕僚一职,公元816年,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北方藩镇分裂势力猖獗,李贺不得不再次撑着病体,重回故乡。最后李贺一病不起,病死仓谷,时年27岁。

从李贺的生平来看,李贺在身体上异于常人,“细瘦通眉,长指爪”,身体孱弱。对于一个胸怀大志,心怀天下的人来说,健康的身体是他求而不得的。虽身为皇族,却徒有虚名,家庭条件的贫寒,难免让他的心理不平衡。

李贺称得上是怀才不遇的典型,二次科举均不第,令他报国无门。与仕途无缘后,郁郁不得志,从他的诗词里可见一斑,他的诗里充满了“鬼”、“死”等字眼,这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反馈到他的诗里,让人感受到的大多是失望、悲苦、愤怒、抑郁等情感。我们常说以诗言志,以诗言情,说的就是此类。

仕途不顺的无奈、抑郁,李贺只能借以诗来抒发、表达自己的情绪。纵观李贺这一生,从他第一次准备科举考试时,便开始了他波折的一生,也让他陷入了深深抑郁之中,最终抑郁而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0-17

唐朝李贺也许算不上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但他可以说是最不幸的诗人。身怀诗才却一生不得志,27岁就早早驾鹤西去,这应该是后世被称他为“诗鬼”的原因之一。

首先,这个称号是对李贺在诗歌方面天赋的肯定,所谓“鬼才”。据说他七岁就能写诗,已名动京城。当时的大文学家韩愈和皇甫湜不信,就前去拜访。于是,两人给李贺出题,他也不紧张,拿笔就写下了一首《高轩过》,先说两位大人来时多么气派,在盛赞他们的学识和地位,最后说明自己的处境和抱负。虽然现在认定这首诗是李贺二十岁时所作,但也能说明他年少有诗才,声名远扬。

  可惜有如此大才的李贺一生却十分不幸,怀才不遇仕途不顺,使他悲愤,二十岁就已经“一心愁谢如枯兰”;之后妻子的早逝,又加剧了他的感伤。最终李贺只在世了27年就英年早逝,令人惋惜。

  李贺是极具想象力的浪漫主义派,他的诗歌常常涉及神仙和鬼怪。同样如此写诗的还有“诗仙”李白,与他不同的原因在于李贺诗歌的感情多是悲伤、苦闷的,这与他的境遇和性情有关。因此,李贺可以说是向死而写诗,是在用鬼眼在看人间,“诗鬼”名副其实。

  此外,“诗鬼”之名与李贺本人的长相大概也颇有关系。据记载,李贺长相十分奇特,也可以说是丑陋,身材纤细瘦弱,几乎长到一起的眉毛,手指很长像鸡爪。这不像鬼,像什么呢。

第2个回答  2018-09-13
李贺一生多病,在诗歌创作上反应出来的美也大多是一种病态美。他一生仕途坎坷,经历悲剧,虽然他的诗中有许多鬼的意象,也因此取得诗鬼的名号,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中唐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的诗想象丰富,诡谲凄艳,但也有不少豪壮而苍凉大气的诗歌。如《雁门太守行》等等。李贺的诗歌更多的是反映自身的境遇凄苦和怀才不遇,这与他一生的经历和切实的生活体验有关。李贺借鬼神来反映人间社会。在多姿的唐诗园圃中独树一帜。与其说她患有心理疾病,不如说是非常痛苦的人生历程成就了他的诗歌艺术风格。
第3个回答  2017-10-17
李贺被称为“鬼才”,“诗鬼”,他的诗想象丰富、创意无限,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以及对残酷现实的反映,有着抑郁忧愤的感觉。李贺本人也在短短的27年华离世,有人说他的诗之所以这么悲凉,是因为他内心病态所致?
李贺一生短促,只活了27年,却经历着中唐德、顺、宪三朝。这一时期,上承安史之乱的浩劫,唐代社会的各种矛盾继续深化,河北、山东等地强藩交乱不止,朝中宦官骄横跋扈,使得中唐的政治气氛变得越来越沉闷,越来越令人窒息。巨大辉煌的大唐帝国,正在逐渐走向衰弱,昔日的胜景已是过眼云烟。生活在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由于不安定情绪的增长,普遍感到精神空虚,开元天宝年间的那种热情浪漫已普遍转为冷淡和不安,内倾的怪谲代替了外露的坦荡,传统见解开始受到很多人的怀疑,严肃的理性思考也被很多人所抛弃。李贺的心态是中唐文人心情的最好表白,由于人们对客观现实的沮丧和失望,终于导致了他们盲目地去追求主观的心灵。无数事实证明,中唐社会所呈现的那种颓丧,乃是酝酿与萌生众多病态人格的温床。
李贺自命不凡,自命清高,心里所思与现实格格不入。生活越不如意,而想像越超越现实,反衬现实越凄苦,这样连锁式的反应,使李贺陷入苦痛之中而无法挣脱。他只有把自己全部心血倾注于诗歌创作中。他母亲说:“这孩子要把心呕出来。”李贺用心血构筑自己理想的殿堂,但光芒四射的殿堂外表掩盖不住凄苦无奈的情感世界。这凄苦感伤的情感源于他自恃孤傲的贵族性格。
素以风流飘逸自命的李贺,却有一张两条浓黑粗大的眉毛连接在一起、鼻子过于肥大、五官比例失衡的脸。这样一副瘦弱而五官近乎怪丑的脸,足以成为李贺的心病。加之因年岁增长而时常伴随的疾病的催逼,他的心情也是相当黯淡。正如他所写的“巨鼻宜山褐,宠眉人苦吟”,“壮年抱羁恨,梦泣生白头”,“泻酒木兰椒叶盖,病容扶起种菱丝”等句子,不难看出,早衰的征兆对年轻却多病的李贺来说,所引起的反应是惊心动魄的,更何况病魔还在肆虐!李贺在《伤心行》中说;“咽咽学楚吟,病骨伤幽素。秋姿白发生,木叶啼风雨。灯青兰膏歇,落照飞蛾舞。古壁生凝尘,羁魂梦中语。”这正是一个长期被病痛困扰的伤感者在他心力交瘁中所发出的微弱吟唱。
第4个回答  2017-10-17

李贺生于公元790年,死于817年,是唐朝中期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认为是唐诗的风格从中唐到晚唐的转变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胜而衰的转折点,763年才正式平定。而李贺出生那年是贞元六年,在位的唐德宗李适已是唐朝第九位皇帝,而等到他短短的二十七年的生命早逝,也才换了两位皇帝。当时的唐朝虽然已经开始衰败,但也还有将近一百年的国运,对于差不多三百载的大唐而言,现在一般认为唐朝是从836年开始进入晚期,因此李贺是中唐人。

  李贺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又有“诗鬼”的美称,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齐名。几位都是唐朝伟大的诗人,但与李贺所处的年代不同。他出生时,李白、杜甫和王维都已经去世几十年,不过他们几位从年代来看也都还是中唐时期的诗人。而李商隐出生时,他又已经离去世不远,李商隐被后世算作是晚唐时期的诗人。由此也可以看出,李贺所处年代属于中唐,也有人称他为中唐最后一位诗人。

  当时,唐朝衰败之相已经十分明显,藩镇割据、宦官专权、贪官污吏,导致朝政十分腐败,而最终的结果就是百姓遭受着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虽然李贺一生为官很小,但也亲眼见识过不少这样的事情,对当时的社会现状有着深刻的认识。因此,他除了许多感慨怀才不遇的诗歌外,有许多借古讽今来揭露现实的诗歌,这些都与他所处的年代是有紧密关系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