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才能让孩子快速学会20以内加减法

如题所述

20以内的数的分成及加减法

(1) 点数。

注意要点:手、口、眼一致,开始是自问自答,如数完问“一共有几个?”“3个”,一定要再让他看一遍,即你要给复习一遍,实际上是在告诉他为什么是“3个”,这就叫“3个”,继而可以先问他有几个,然后要看他的反应,家长快速判断,以便用哪种辅助的方法。在教点数的同时,我教了于泽杰十个指头表示“几”的方法,所以到后来就可以用手指表示法辅助他,教具最初选择同样的物品,注意经常更换,我们那时笔帽、瓜子、栗子、积木、塑料片、花生仁,总在换,后来发现他对我们写字画画有兴趣,在做这些同时,又加进了画的东西,如画o、r、□,然后在旁边写上数字,数字一定在数完后再写,因为这个数字是辅助他理解的。

点数从3以内开始,突破以后泛化到5以内,到6以上时,因杰杰在说话节奏上出现问题,最初我并未意识到是节奏问题,只是觉得6到10之间的点数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所以表现很不稳定,直到去“星星雨”反馈才发现是说话没有节奏,导致手、口、眼不一致,结果不稳定,但我那时知道他有数的概念。点数突破又保持很稳定大约用了一个月时间,对于我们这样的孩子,可以说是奇迹。

点数稳定以后,目标又提高了,即点数的“内化”,就是你几个东西,孩子能用目测的方法告诉你是“几个”,最初这个方法我是看王老师这样做的,但是对于太多就不适用了,她用二个小盘一个盘里放“1个”,一个盘里放“3个”,告诉他这是1个,这是3个,我们是采用按住他手的方法不让他手动,只能用眼、口,最初是5以内的目测,最多到20以内,其实到10就可以了,主要让他明白的是方法,只要掌握了就可以了,逐渐地他可以不出声只用眼睛和心数,最后说出得数,目的就完全达到了。我感觉内化的过程也是孩子长时间注意力培养的过程,如果你的孩子现在还坐不住,不要说学点数,可能连最基本的东西也学不了。内化的东西在后来做加减法时,还会大有用处。

(2)唱数、识别数字。

其实正常孩子的数学发育过程是先唱数再点数,而我在教孩子时几乎是同步进行,因为唱数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太容易了,因为他们的特点就是机械记忆好,如果你的孩子能唱数至100,也不要沾沾自喜,认为他行,这并不代表他识数,只有点数通过了,才能说他有数的概念、识数。唱数往往容易教,对于孩子来说,这同会背诵一首稍长的有重复内容的诗歌无异,如果天天教,也不会用多长时间。

可是点数就不同了,有的孩子可能用半年、一年甚至二年、几年的时间,所以,劝大家在点数上一定多花费精力,多动动脑筋。点数通过了,对交往也有好处。这里还是回到唱数上来,你很容易教会了唱数,可以提高一下目标,让他按要求唱数,如“你给我数到70”“从30数到45”等,这也可以使孩子理解指令,唱数会了,可以倒数数,再会了,再提高目标,按要求倒数,唱数要注意“9”、“19”“29”等,因为这是到下一个“十”的转折点,倒数数注意是”80“”90“等,这到下一个“十”的起点。

识别数字的方法可以给他写出来贴在墙上,按你的计划走,不要贪多,可先认1-10,再认到20、30,前面认识了,后面的就很容易,往往孩子都会泛化,不会泛化的往往在少数。我在这个环节给杰杰提高了目标,又教会了他认识“百十个”,即会读几百几十几。事实证明,唱数、认识数字、点数掌握以后,他也有发挥的空间,比如他给一本很厚的书编页码,他就一边写一边读页码,也给我们带来不小的惊喜。

(3)数与物品的对应。

就是放几个物品让他知道有几个,我认为这仍是点数的范围,是在点数的基础上目标提高了,点数往往是从孩子的左边可以一个一个拿着往右数,数完后知道是几个就行了,数与物品的对应要求相对高些,一般是书面化,什么是书面化?就是不用一个一个拿着数,而是你画上几种物品,要求他在旁边或上边、下边写出对应的数,也可以摆放几个物品,让他把对应的数字放在相应的物品下面。

我是在教会杰杰点数和点数内化,识别数字后做这项的,确切地说是提高目标的,因为在教点数时就同步教了很多东西,其中也包括数与物品的对应。提高目标的方法,是摆放二堆物品,如一堆是“3”个,一堆是“5”个,你给他二个“3”和“5”的卡片,让他在自己数完后放对位置,判断他是否会了,数与物品的对应或称物品与数的对应是为下一步教加减法做准备工作。

(4)按数取物。

就是你说出或写出一个数,让他拿出同样多的物品,这又是数与物品对应的基础上的更高目标,方法可以灵活多样,比如不拿物品,让他做动作,“拍5下手”、“捶10下桌子”、“踢2下腿”、“拍我的手5下”。按数取物我定的目标很高,最多到了几十,因为这取决于杰杰长时间注意力较好,如果他才5个就不拿了想去干别的,根本不可能给你拿出25个,由于他的听觉较差,非常差,所以教按数取物时总要用数字或口头多次提示的方法,当然这都不算什么了,现在想点数我们花费的功夫太深了,点数会了,内化,数与物品,按数取物包括后来的相邻数都太容易了,根本没费什么劲就都会了。

(5)相邻数。

孩子会唱数是教会相邻数的基础,正常孩子你告诉他“5”的弟弟、哥哥是什么,他就明白是4、6,我们的孩子往往分不清弟弟、哥哥的含义。我们教相邻数,先是用1-10的数字让他按指令摆,从小到大,会了,提高目标,从3到7摆,也从小到大,都会了,抽出一张比如说“5”吧,让他知道要把这个“5”摆放到4和6中间,再升高目标,用4、5、6做,可以任意拿其中一张数字到拿二张数字,然后可以用“4、5”,“6、7”,从拿二张到三张数字,1-10从大到小摆,同前面一样,如果都没问题了,就可以提高到100以内,这时我们才体会到孩子会唱数、倒数,以及识别数字在这里的用途了。我们把杰杰的目标都提高到几百,如- - 569 - -这样,其实不在于他会到几百,而是他真正理解了,一旦理解了,你出10以内的和1000以内没有区别,只是那时我自己的虚荣心做怪罢了。

(6)加减法。

先教的他加法,10以内的加法,我们从教他唱数时起的原则和目的就是要让孩子理解,所以教加减法也是按这个原则去做的,现在看来是的,首先我们放3个物品和2个物品,先让他数3个物品,数完将3放在物品上面或下面,“十”我们先拿在手里,再让他数2个物品,数完放在物品上面或下面,然后我们把“十”放在数字的即3和2的中间,告诉他3个加2个一共是“5”个,我们把这二堆物品从左至右数,之前应先让孩子会读“十”“=”,从我们给摆放物品到用纸画物品是一个提高,然后至“3+2=?”,要求他先拿出3个物品,再拿出2个物品,再把二堆一数他就知道是5个了,多次后他就理解了“+”和“=”的意思了,目标再次提高,“3+2=?”要让直接拿出2个,然后接着3往后数,数完他即知道是5。减法只是相反,“5-2=?”,主要让他明白从5个里拿走2个,还剩下3个,“5-2=3”。

10以内会了,20以内。现在说,杰杰并不完全会加减法,为什么这样说呢?同等小学的加减法要求孩子会用碰“10”的方法,这个我们还没有教,如果你给他出95+9,他就用点点的方法数,也就是说还不会进位、借位,还需要工具,点点也是工具,那要出15+12他就点12个点,所以下一步我们也还要教他碰“10”的方法。在加减法这一节里,我们看到以前所学的每一个内容都在这里综合运用上了。如果是正常孩子,他会很快分辨出5+2的得数是7,他肯定会把相邻数的知识用上,而我们的孩子则不会这样运用。

(7)数的组成和分解。

正常情况下,应先教数的组成、分解,再教加减法,这也是孩子的数学发育过程,我们是在教会加减法后才教分解、组成的,由于是颠倒了,所以感觉很容易。还是举例5,先拿出5个物品,你告诉他5可以分成3和2、1和4,反之组成也是这样。

(8)比较数的大小。

是我们近期才解决的问题,以前只是在加减法之前教过他多、少的比较,未教大、小,学前班的内容就有了大、小比较的内容,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你随便出2个数,他能很快知道哪个大,哪个小,但是用“>”“<”他就联系不到一起,总是出错,我们就让他写出汉字大、小写在数字的下面,结果仍然不奏效,直到我们只要求他把前1个数是大还是小写出来,问题一下子就解决了,相邻数的内容在这里又用上了。

比如1和3比较,他知道3大1小,我们就不让他在3下面写上大,只在1的下面写上小,前面是小就写<,如果前面数大就写>,从这可以看出这种孩子的不灵活性,正常孩子很快就能分辨出来用>或<,在教这个时,我们辅助方法是将1-10排列,他一旦错了,一看1-10数字,他就知道哪个在前就是小,哪个在后就是大。

拓展内容:

1.加法是基本的四则运算之一,它是指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数、量合起来,变成一个数、量的计算。表达加法的符号为加号“+”。进行加法时以加号将各项连接起来。

2.减法是四则运算之一,从一个数中减去另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表示减法的符号是“-”,读作减号。

参考资料:

1.加法百度百科

2.减法百度百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1-12

1、和孩子一起比赛写阿拉伯数字。

在数学中,10个阿拉伯数字是数学作业是使用频率最高的字符,同时也是小学生发生关键错误最多的书写符号。家长朋友们最头疼的就是小学生经常把6看成9,把8写成3之类的错误。初中生、高中生也不乏其人,因把算草上的256写成265而丢掉3分5分,家长们、老师们对学生的这种错误需要告诫这些犯这类错误的学生或小孩要慢一点,要细心一点。

2、教孩子尽快学会认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算式。

在学校传统教育中,“8+3=”或“12-7=”之类的一大批简单算式都是分别当作一个算式来看待,在课堂里,老师总是教学生把“8+3=” 或“12-7=”之类的一大批简单算式都当作一个算式来“运算”。其实在进行口算训练时,可以把“8+3=” 或“12-7=”之类的一大批算式分别当作一个特殊的“字符”来看待,把这些特殊的“字符”当作一个“字”来“认”,而不是去“算”。 也就是教孩子一题一题地“认”算式。

可以给孩子们讲,像8+3=,9+5=,12-7=这样的算式以后再遇到了,就把它当作一个特别的字来“认”,例如,8+3 =以后就直接“认”作“11”,不再把8+3=当作一个算式去运算。开始,孩子可能不习惯认这些特别的“字”。可以要求孩子在思想上把“8+3=”当作一个特别的“11”字,并且大声读作“11”。同样的,对着“9+5=”大声读“14”,这样大喊十几分钟,孩子自然“认”会了这些算式。

进行训练时请注意以下几点:  

a.首次做口算训练时,让小孩做20小题,记下所花时间秒数,作为原始口算速度,供日后比较分析之用。  

b.随后,让小孩“认”另外20小题口算题,要求流畅,在认读时有哪个小题不流畅,则再认读,直至能将20小题一口气“认”下来,流畅无误。  

c.接着,让小孩先作好训练准备,家长持表,发口令“开始”,小孩执笔在一本书上作答,答完告“完”,家长将自己记录的时间记入相应栏目中,作为日后比较分析的数据。  

d.每做一次训练,都与达标速度比较一下,看看有没有差距,如果是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又未经训练,一般来说,一二次就达标是有困难的,掌握一门技术需要反复的训练。  

e.每做一次训练,都与上一次的速度比较一下,看看有没有进步,进步了,家长应当适当地赞扬一下小孩,说“不错,有进步”,小孩这时需要鼓励,正如在球场上拼搏的球队员需要自己的队友当啦啦队一样,家长切不可一见自己的小孩的速度是60秒,而达标时间是12秒就急不可耐,说“真笨,怎么搞的”。 

f.每次训练,时间不宜过长,以半小时为宜,如果小孩一时兴趣高还可以适当延长训练时间。  

g.为了迅速达标,小孩在答题时,家长应当目不转睛地盯着小孩的答题动作,如果小孩写答数时,在哪一题下笔与答数时有稍微的停留,就说明他这题还没“认”会,还需要训练一下“认”算式,可以单“认”这些没认会的题。  

h.上一次训练与下一次训练最好相隔三天或一个星期左右,天天做这种训练容易令人生烦,要保护小孩的学习积极性,切不可伤害小孩的学习积极性,当然,如果小孩主动要求多练,那又当别论。  

i.如果一个人单独拿这些口算训练题去训练,也是可以的,但大多数小孩会觉得没趣,容易产生疲劳感,那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如果有家长或邻居的小朋友参与的话,那可能收到你意想不到的训练效果,学习状态也可以因此而改变,那孩子就非常高兴,不易疲劳。

拓展资料

算术(arithmetic)是数学的一个基础分支。它以自然数和非负分数为主要对象。

算术的内容包括两部分,一部分讨论自然数的读法、写法和它的基本运算,这一部分包括进位制和记数法,主要是十进位制,其他的进位制与十进位制仅是采用的基数不同,都可以仿照十进位数的原理和原则进行计算,算术的另一部分包括算术运算的方法与原理的应用。

如分数与百分数计算,各种量及其计算,比和比例,以及算术应用题。

参考资料:算术_百度百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13

一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

父母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非常重要,也就是说,你要会指导孩子的学习,而不是只粗暴的用成人认为理所当然的态度去影响孩子,觉得这么简单的东西,为什么你就不明白呢?

孩子有孩子的理解力,他们的思想和内心世界远没有成人那样成熟灵活,所以,有时候,我们觉得最简单的1加1等于2的道理,也要想办法让孩子明白。

知识的深入都是从最简单的开始,基础是一点一点打好的,所以父母万不可小觑最简单的东西,复杂的东西都是由最简单的东西拼凑而成,它是一把打开数学迷宫的钥匙。

正确的学习方法可以让孩子快速理解并掌握数学运算,这会带来什么好处呢?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因为学习的过程,如果能带来自我满足和成就感,那内心中的自我激励热情会源源不断。

二学习是可以熟能生巧的。

三用轻松快乐的态度面对知识。快乐的孩子背后都站着豁达的父母。

四不需刻意保持孩子的学习兴趣。

拓展资料:

学习方法是通过学习实践总结出的快速掌握知识的方法。因其与学习掌握知识的效率有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学习方法,并没有统一的规定,因个人条件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不同,选取的方法也不同。

其中,有人专门总结的特殊定向的学习训练方法,如::背诵、默写、速记,笔记等,可对其他学习者,产生启发效果和借鉴作用。

预习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预习时要读、思、问、记同步进行。对课本内容能看懂多少就算多少,不必求全理解,疑难也不必钻深,只需顺手用笔作出不同符号的标记。把没有读懂的问题记下来,作为听课的重点。

但对牵涉到已学过的知识以及估计老师讲不到的小问题,自己一定要搞懂,以消灭“拦路虎”。

2)若以前没有预习的习惯,想方法改变,先预习后上课,等到尝到甜头,取得经验,再提高自己的预习水平。

3)预习应在当天作业做完之后再进行。切不可每天学习任务还未完成就忙着预习,打乱了正常的学习秩序。

4)学习差的学生,课前不预习,上课听不懂,课后还需花大量的时间去补缺和做作业,整天忙得晕头转向,挤不出一点时间去预习。

其实,这种学生差的根本原因就在不预习上。学习由预习、上课、整理复习、作业四个环节组成。缺了预习这个环节就会影响下面环节的顺利运转。

这些学生必须做好在短期内要多吃点苦的思想准备。在完成每天的学习任务后,要安排一点时间预习。

这样做虽然费了时间,但上课能听得懂,减少了因上课听不懂而浪费的时间,同时,还可以减少花在课后整理、消化、作业上的时间。时间一长,运转正常了,学习的被动局面也就会改变,就再也不需加班加点了。

预习的好处

1)能发现自己知识上的薄弱环节,在上课前补上这部分的知识,不使它成为听课时的“绊脚石”。这样,就会顺利理解新知识。

2)有利于听课时跟着老师讲课的思路走。对听课内容选择性强。明确哪些知识应该放上主要精力,加强理解和消化;哪里应该重点记笔记,做到心中有数。

3)预习有利于弄清重点、难点所在,便于带着问题听课与质疑。注意力集中到难点上。这样,疑惑易解,听起来轻松、有味,思起来顺利主动,学习效果好。

4)预习可以提高记笔记水平。由于课前预习过,讲的内容和板书,心中非常清楚。

上课时可以不记或少记书上有的,着重记书上没有的或自己不太清楚的部分,以及老师反复提醒的关键问题。从而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思考理解问题上。

参考资料:

学习方法 百度百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20以内的加法主要还是用凑十法,让孩子明白算理后,要让孩子多练习,当然不能说光让他做题目,可以在生活中让他学数学做数学,激发孩子的兴趣,让他学得有成就感.加法学好后,减法就简单了,因为20以内的退位减法,就是用想加法做减法来完成的.
20以内不进位加减法
1、11-20的数可以和孩子玩猜数游戏.用3种方式描述数:1)个位是2,十位是1 .2)1个十,5个一.3)比11大,比13小.用这些方式描述数,让孩子猜,或者反过来孩子描述大人猜,直到熟练.
2、用计数器拨数.家长说数,孩子拨数.边拨边说数的组成.如12是由1个十和2个一组成的.
3、熟练背诵20以内的进位加减法口诀
20以内进位加法口诀
九二11 八三11 七四11 六五11
九三12 八四12 七五12 两个六12
九四13 八五13 七六13
九五14 八六14 两个七14
九六15 八七15
九七16 两个八16
九八17
两个九18
(不用九九18,而用两个九18,同乘法口诀统一起来)
注:
1、前面两个汉字是加数,后面阿拉伯数字表示和,这样可以分清哪是加数,哪是和;
2、加法口诀是大数在前小数在后〈如九三12〉乘法口诀是小数在前大数在后〈如三九二十七〉;
3、口算达到熟练的程度,不要让孩子数指头,或者固定一个加数往上数数,这样孩子习惯了很不好改.10以内的加法口诀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口诀就是背诵,背诵,背诵.熟能生巧再配合一些规律的讲解,这样孩子的计算能力才能提高.
4、背诵时间可以随机,不一定非要拿出大块时间来背,每天接送孩子上学放学的时间,路上就可以背.
5、每天一定要坚持出口算练习,一天30道题.
20以内退位减法
20以内退位减法与20以内进位加法相反,就是把20以内退位减法转化为10以内加法.口诀是:“减九加一,减八加二,减七加三,减六加四,减五加五.”如何用口诀,以“减九加一”为例,“减九加一”是指一个数减去9,将这个数的个位加上1所得的结果就是它们的差.
例如:17-9=( )就拿17的个位7加上1结果是8,即17-9=8,13-9=( )就拿13的个位3加上1结果是4,即13-9=4
“减八加二,减七加三,减六加四,减五加五”与“减九加一”的方法一样.

希望能帮到你,满意望采纳哦。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6-03-29
一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
父母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非常重要,也就是说,你要会指导孩子的学习,而不是只粗暴的用成人认为理所当然的态度去影响孩子,觉得这么简单的东西,为什么你就不明白呢?孩子有孩子的理解力,他们的思想和内心世界远没有成人那样成熟灵活,所以,有时候,我们觉得最简单的1加1等于2的道理,也要想办法让孩子明白。
知识的深入都是从最简单的开始,基础是一点一点打好的,所以父母万不可小觑最简单的东西,复杂的东西都是由最简单的东西拼凑而成,它是一把打开数学迷宫的钥匙。
正确的学习方法可以让孩子快速理解并掌握数学运算,这会带来什么好处呢?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因为学习的过程,如果能带来自我满足和成就感,那内心中的自我激励热情会源源不断。
二学习是可以熟能生巧的。
三用轻松快乐的态度面对知识。

快乐的孩子背后都站着豁达的父母。
四不需刻意保持孩子的学习兴趣。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