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性收入 财产性收入 经营性收入 转移性收入基尼系数的分析比较

城乡居民收入的四类收入

现在统计中常用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四部分构成,按照占比大小分别是:工资性收入(工资等)、转移性收入(养老金等)、经营性收入(商业买卖收入等)和财产性收入。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以工资性收入为主,大约占到70%左右。财产性收入占比位置较小,占比大约在2%左右。
一般说来,同一经济体中,财产分布的基尼系数往往高于收入分布的基尼系数,特别是在金融财产、房产等的分布方面存在着比收入差距大得多的差距。如美国在1983-2001年期间总财产净值的基尼系数一般在0.8左右,金融资产的基尼系数在0.9左右。日本、瑞典和韩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总财产基尼系数也在0.5以上,都要比收入的基尼系数高出许多。   目前在城市,房租收入、证券投资收入等财产性收入已成为许多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而对于普通低收入群体特别是地处偏远地区的广大农村居民来说,由于资产规模小、专业知识不够、风险承受能力差,财产性收入的来源几乎只有银行储蓄一种方式。2006年,我国农民人均收入实际增长7.4%,增收的部分主要来源于工资性收入,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量的贡献率为60.2%,财产性收入的贡献则微乎其微。在目前我国银行利率实际为负的情况下,广大低收入群体获取财产性收入更是变得十分困难。  财产性收入已经超过劳动收入  过去,人们对劳动差别决定工资收入差距较为熟悉。近年来,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货币和房产积累为代表的财产积累规模越来越大,一些居民开始把货币转化为资本,取得财产性收入,这是收入差距扩大的新动向,因为同劳动差别相比,包括资本在内的财产占有差别对收入差距扩大的影响程度要大得多。  从收入分配结构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不断增加,工资性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下降。职工工资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1996年为13%,2000年下降到12%,2005年继续下降到11%。在各种收入来源中,工资性收入的平均增长速度最慢。1990-2004年的14年间,年均增长最快的是经营性收入,年均增长率达到149.64%;其次是财产性收入66.64%;排在第三位的是转移性收入,年均增长43.33%;增长最慢的是工资性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仅为37.30%。由于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是富裕阶层的主要收入来源,而工资性收入是普通阶层收入的主要来源,可以预见,这种变化将导致收入分配差距的进一步加大。  当前全国人均财产性收入增长速度已经是劳动收入(城镇工薪收入和农村经营性收入)增长速度的两倍。以2004年前三季度为例,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工薪收入同比增长11.8%,而人均财产性收入中的出租房屋收入增幅竟高达54.5%。  财产性收入与收入差距的作用关系类似于“倒U形曲线”,在初期财产性收入的增加会不断拉大收入差距;随着市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投资渠道不断增加,群众的金融意识也在觉醒,投资 理财的观念深入人心,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获得财产性收入,进入中等收入者行列。中等收入者的扩大是总体收入差距缩小的标志。这个过程的完成不会很快,具体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大力提高低收入者财产性收入  在人们拥有一定财产并且可以取得相应财产性收入时,经济增长的动力源(9.77,0.01,0.10%)泉也会发生变化,不再仅仅是劳动性收入,还包括财产或资本积累的双重激励。其中能够长期发挥作用的更是来自财产的激励。无论是劳动差别引起的收入差距,还是财产占有差别引起的收入差距,它们都发生在初次分配过程中,都对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具有积极意义。  与市场化程度的逐步提高相伴随的 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股市的繁荣,不但是经济发展的标志,而且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经济不断向更高阶段推进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每个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因而国家要对群众的财产性收入持支持和保护态度,并且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取得和拥有财产性收入,进入中产收入者行列。未来财产性收入将在人们的收入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金融证券市场是缔造财富神话的“天然土壤”,短时期内收入差距的扩大不可避免。  但从本质和总体上看,目前收入差距大主要并不是因为高收入群体的绝对收入过高,而是最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太低,收入增长速度过慢。低群体主要是由农民组成,这也彰显出“三农”问题的严峻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