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如题所述

中国文化中,龙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从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对原始龙的图腾崇拜,到今天人们仍然多以带有“龙”字的成语或典故来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上下数千年,龙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龙成了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联的情感!“龙的子孙”、“龙的传人”这些称谓,常令我们激动、奋发、自豪。龙的文化除了在中华大地上传播承继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国的华人居住区或中国城内,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饰物仍然是龙。因而,“龙的传人”、“龙的国度”也获得了世界的认同。
作为龙的传人,不能对中国的龙文化一无所知。不了解龙文化,就无法了解古老的中华文明。龙的原形是什么?龙的概念是怎样形成的?它的形象与文化含意又是如何发展变化的?龙在中国文化中有何影响?这些问题在远古时代就不断地以不同方式困扰人们,至今也未全部解决,还给人一种扑朔迷离的感觉。
这里,我们将追寻龙的踪迹,进入远古的历史和龙的世界,去了解、探索龙的奥秘……

有关龙的记载
根据古代的经文,龙是一种创造物,它有鹿一样的角,骆驼的头,野兔的眼睛以及巨蛇的颈。它的腹部看上去像一种“Shen”(一种类似鳄鱼的虚构的水龙)。它的爪像鹰,指间像老虎,而它的耳朵则类似于一种水牛。龙有能力在瞬间从一种物体变成另一种;从胖到瘦,从高到矮。它也可以飞上天以及下到海底。看上去,龙似乎是一种具有超能力的创造物,能变换成各种形式。在中国,龙的标志诞生在商、殷朝(公元前16-11世纪,中国出现最早的象形文字期间),它被刻在动物的骨头与海龟的外壳上。这些刻花描述了一种有角的爬虫动物,它有牙齿、鳞,有的也有爪子。上述符号通常指明龙被视为一种残酷的、罪恶的,带来不幸的创造物。基于这些符号,中国科学家总结出其实是一种短吻鳄鱼。在几个世纪中,科学家提出过许多关于龙的解释与推测。无疑,龙在它最初的形象中一定是一种爬虫动物、一种蛇、一种短吻鳄或是蜥蜴。距今5000-6000年的化石与古迹说明,蜥蜴、短吻鳄及龙是由象征荣誉的图腾以及宗教中改编而成的。通过研究这些发现上的画像,我们可以追溯到龙最早的形象,它的进化史到它现在的外貌。
虽然第一条龙只有一种单一的形象,但随着中国古人彼此间的联系越来越多,人们开始把他们的图腾描绘地更具有想象力。经过很长一段时间,这种图象就演化成了一种性质完全不同的龙或图腾。
因此,龙是人们想象力的结晶,是被人们崇拜了几个世纪的神秘创造物。在现代国画中,龙也以各种形式出现。少数民族把龙描述成各种样子,从一条鱼到鳄和人。

龙的种类
夔龙:想象性的单足神怪动物,是龙的萌芽期。《山海经·大荒东经》描写夔是:“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有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但更多的古籍中则说夔是蛇状怪物。“夔,神魅也,如龙一足。”(《说文解字》)“夔,一足,?踔而行”。(《六帖》)在商晚期和西周时期青铜器的装饰上,夔龙纹是主要纹饰之一,形象多为张囗、卷尾的长条形,外形与青铜器饰面的结构线相适合,以直线为主,弧线为辅,具有古拙的美感。
虺:是一种早期的龙,以爬虫类——蛇作模特儿想象出来的,常在水中。“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是龙的幼年期,曾出现在西周末期的青铜器装饰上,但不多。
虬:一般把没有生出角的小龙称为虬��浅沙ぶ械牧�9使盼南字凶⑹停骸坝薪窃或埃�藿窃涣�!绷硪恢衷蛩涤琢��鼋呛蟛懦乞啊A街炙捣ㄋ溆谐鋈搿5�及殉沙ぶ械牧�莆�啊;褂械陌雅糖�牧�莆�傲��拼��硕拍猎凇短馇嘣扑怠肥�芯陀小膀绑辞ж鹁缪虺Α敝�洹?
蟠螭是龙属的蛇状神怪之物,是一种没有角的早期龙,《广雅》集里就有“无角曰螭龙”的记述。对蟠螭也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指黄色的无角龙,另一种是指雌性的龙,在《汉书·司马相如传》中就有“赤螭,雌龙也”的注释,故在出土的战国玉佩上有龙螭合体的形状作装饰,意为雌雄交尾。春秋至秦汉之际,青铜器、玉雕、铜镜或建筑上,常用蟠螭的形状作装饰,其形式有单螭、双螭、三螭、五螭乃至群螭多种。或作衔牌状,或作穿环状,或作卷书状。此外,还有博古螭、环身螭等各种变化。
蛟:一般泛指能发洪水的有鳞的龙。相传蛟龙得水即能兴云作雾,腾踔太空。在古文中常用来比喻有才能的人获得施展的机会。关于蛟的来历和形状,古典文献中说法不一,有的说“龙无角曰蛟”,有的说“有鳞曰蛟龙”。而《墨客挥犀》卷三则说得更为具体:蛟之状如蛇,其首如虎,长者至数丈,多居于溪潭石穴下,声如牛鸣。倘蛟看见岸边或溪谷之行人,即以口中之腥涎绕之,使人坠水,即于腋下吮其血,直至血尽方止。岸人和舟人常遭其患。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中有周处入水三天三夜斩蛟而回的故事。蛟可能是鳄鱼。
角龙:指有角的龙。据《述异记》记述:“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角龙便是龙中之老者了。
应龙:有翼的龙称为应龙。据《述异记》中记述:“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应龙称得上是龙中之精了,故长出了翼。相传应龙是上古时期黄帝的神龙,它曾奉黄帝之令讨伐过蚩尤,并杀了蚩尤而成为功臣。在禹治洪水时,神龙曾以尾扫地,疏导洪水而立功,此神龙又名为黄龙,黄龙即是应龙,因此应龙又是禹的功臣。应龙的特征是生双翅,鳞身脊棘,头大而长,吻尖,鼻、目、耳皆小,眼眶大,眉弓高,牙齿利,前额突起,颈细腹大,尾尖长,四肢强壮,宛如一只生翅的扬子鳄。在战国的玉雕,汉代的石刻、帛画和漆器上,常出现应龙的形象。
火龙:是以火慑势的龙。全身有紫火缠绕,凡有火龙经过之处,则一切物体均被烧焦。
蟠龙:指蛰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龙,龙的形状作盘曲环绕。在我国古代建筑中,一般把盘绕在柱上的龙和装饰庄梁上、天花板上的龙均习惯地称为蟠龙。在《太平御览》中,对蟠龙又有另一番解释:“蟠龙,身长四丈,青黑色,赤带如锦文,常随水而下,入于海。有毒,伤人即死。”把蟠龙和蛟、蛇之类混在一起了。
青龙:为“四灵”或“四神”之一,又称为苍龙。我国古代的天文学家将天上的若干星星分为二十八个星区,即二十八宿,用以观察月亮的运行和划分季节,并把二十八宿分为四组,每组七宿,分别以东、南、西、北四个方位,青、红、白、黑四种颜色以及龙、鸟、虎、玄武(龟蛇相交)四种动物相配,称为“四象”或“四宫”。龙表示东方,青色,囚此称为“东宫青龙”。到了秦汉,这“四象”又变为“四灵”或“四神”(龙、凤、龟、麟)了,神秘的色彩也愈来愈浓。现存于南阳汉画馆的汉代《东宫苍龙星座》画像石,是由一条龙和十八颗星以及刻有玉免和蟾蜍的月亮组成的,这条龙就是整个苍龙星座的标志。汉代的画像砖、石和瓦当中,便有大量的“四灵”形象。
鱼化龙:是一种龙头鱼身的龙,亦是一种“龙鱼互变”的形式,这种形式我国古代早已有之。《说苑》中就有“昔日白龙下清冷之渊化为鱼”的记载,《长安谣》说的“东海大鱼化为龙”和民间流传的鲤鱼跳过龙门,均讲述了龙鱼互变的关系。这种造型早在商代晚期便在玉雕中出现,并在历代得到发展。
龙的形式
坐龙:呈正襟危坐的形式,头部正面朝向,颏下常设一火球,四爪以不同的形态伸向四个方向,龙身向上蜷曲后朝下作弧形弯曲,姿态端正。坐龙一般设立在中心位置,庄重严肃,上下或左右常衬有奔腾的行龙。在封建社会中,坐龙是一种尊贵的龙纹祥。
行龙:呈缓缓行走状,整条龙为水平状态的正侧面。行龙常常作双双相对的装饰,构成双龙戏珠的画面,常装饰在殿宇正面的两重枋心,器皿的狭长形装饰面上也常常用到。倘以单相出现时,龙的头部常常作回头状,使画面更显生动。
升龙:头部在上方,奔腾飞舞,呈升起的动势。倘若龙头往左上方飞升,称“左侧升龙”,龙头往右上方飞升,称“右侧升龙”。升龙又有缓急之分,升腾较缓者,你“缓升龙”。升腾较急者,称“急升龙”。头部在上的升龙又作往下的动势,称为“回降龙”。
降龙:头部在下方,奔腾飞舞,呈下降的动势。倘若龙头往左下方俯动,称“左侧降龙”,龙头往右下方俯动,称“右侧降龙”。降龙又有缓急之分,下降较缓者,称“缓降龙”。下降较急者,称“急降龙”。头部在下的降龙又作往上的动势,称为“回升龙”或“倒挂龙”。
双龙戏珠:两条龙戏耍(或抢夺)一颗火珠的表现形式。它的起源来自天文学中的星球运行图,火珠是由月球演化来的。从汉代开始,双龙戏珠便成为一种吉祥喜庆的装饰图纹,多用于建筑彩画和高贵繁华的器皿装饰上。双龙的形式以装饰的面积而定,倘是长条形的,两条龙便对称状地设在左右两边,呈行龙姿态。倘是正方形或是圆形的,(包括近似于这些形态的块状)两条龙则是上下对角排列,上为降龙,下为升龙。不管是长条形的,还是块状形的,火珠均在中间,显示出活泼生动的气势。
云龙:泛指奔腾在云雾中的龙。龙和云是结合在一起的,云,是产生龙的基础。而龙嘘出的气便成了云。云龙纹就是云和龙的共同体,将龙的头、尾、脚“打散”又和抽象的云融汇在一起,显示出一种似云非云,似龙非龙的神秘图案。
草龙:是一种含有龙形象的卷草图案,又叫“卷草缠枝龙”。头部有明显的龙头特征,而身、尾及四肢都成了卷草图案。整体往往呈现出“S”形的主旋律,并将“S”形继续延伸,产生一种连绵不断、轮回永生的艺术效果。头部与卷草曲卷的丰富变化,形成动静参差、相互呼应、层次丰富的画面。在构图上,采用均衡的形式,讲究曲线美,富有动律感。在表现形式上,则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把带有吉祥含意的“如意纹”内容,综合到一个画面,给人以想象的余地。卷草缠枝纹常应用在建筑、家具和器皿的装饰上。
拐于龙:源于草龙,又脱胎于草龙,形成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拐于龙的线条装饰显的挺拔、硬朗,转折处呈圆方角。龙的头部也呈方圆形,整体协调一致,简洁、明快,又有一定的装饰意趣,常用在家具、室内装饰及建筑的框架上。
团龙:把龙的形体适合为圆形称为团龙。它源于唐代,明清时运用较为普遍。“四团龙”、“八团龙”等团花定为当时的冠服制度,即一件服饰上有四个或八个团龙是最尊贵的。后来发展为十团、十二团、十六团、二十四团,数量越来越多,使用范围也放宽了,织锦、刺绣、陶瓷、建筑、家具等装饰上都有团龙,团龙适用性强,又保持了龙的完整性,装饰味也很浓,运用十分广泛。团龙的表现形式也很丰富,有“坐龙团”、“升龙团”、“降龙团”等。团龙的圆边还装饰有水波、如意、草龙等图纹,使团龙纹华丽而又丰富。

为什么说我们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人类是由女娲捏黄土造出来的。女娲创造了人类,那么女娲她自己又是谁创造的呢?按普遍的说法,女娲最早应是奉蛇为图腾的民族创造出来的。
什么是图腾呢?图腾(totem)是原始社会氏族的一种标志。图腾信仰是一种非常原始的信仰。而蛇图腾的色彩在女娲、伏羲等的形象上能明显地看出。蛇图腾分布很广,现主要集中在我国的东南部和西南部。在几千年的不断迁徙中,各民族的文化互相交融,蛇图腾传遍了长江南北,在台湾的高山族、海南的黎族中都有蛇图腾的遗迹或习俗。在奉蛇为图腾的地区,人们一般认"蛇"是"龙"的原形,"龙"是"蛇"的神性显示。所以在江苏、浙江、安徽一带称家蛇为"苍龙"、"天龙"、"家龙"等等,在广东、广西、福建等地有些民族自称"龙种"、"龙人"、"龙户"并建蛇庙,祭祀蛇神。
由此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而且有深厚的历史渊源。龙是中国人的象征,中华民族骄傲地认为自己是“龙的传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13
龙是现实中没有的,人们把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寄托在"龙"这一个吉祥物上。所以就成了我们中华华夏的吉祥物了啊.
第2个回答  2013-11-13
龙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精髓的所在。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符号和文化标志,龙的形象早已渗透入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对于每一位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不仅仅是一种纽带,更是一种血肉相联的情感和信念的标志。正因为如此,不但海内外的华人都熟悉“龙”的形象,而“龙的国度”、“龙的传人”也早已获得世界的认同。

最近,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国家形象构建”课题被列为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课题,并由此引发了“龙”作为中国形象标志是否要更改一事掀起轩然大波。

正在领衔重新建构国家形象品的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认为,包括“龙”在内的一些中国形象标志往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容易招致误读误解或别有用心的歪曲。因此,应该重视和积极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面形象和积极元素,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重塑出能够真正代表当今中国形象的标志物和载体

(新闻晨报)。从报道中看,他们只所以要更改“龙”作为中国形象品牌,主要出于“龙”的英文,在西方世界被认为是一种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庞然大物。“龙”的形象往往让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了解甚少的外国人由此而武断地产生一些不符合实际的联想。

说到吉祥嘉瑞的中国龙,它和西方语境中的完全判若云泥。据说它的形成至今已经历了多年的历史。在远古时代,龙的形象并不是头上有鹿角,牛嘴巴,单胡须,身上也没有长爪与腿,只是一条蛇而已。据现存古书记载,原始社会发展到以农业种植为主的历史时期,中国境内已出现有熊氏等大小部落,黄帝、炎帝的族首所崇拜的图腾是龙,这也是有熊氏共同崇拜的图腾。后来和邻近部落又经过不断的军事争斗,华夏氏族成为中原地区最大的氏族,龙也成为他们的图腾。闻一多在《伏羲考》中指出,龙是以蛇身为主体,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毛、鹿的脚、狗的爪、鱼的鳞和须等,构成了一个各种动物的混合体。从龙的造形中,我们可以揣摸到中华民族在形成过程中不断融合的过程。以蛇为图腾的远古华夏氏族、部落不断战胜、融合其它氏族、部落,逐渐形成华夏大氏族。它的图腾也兼取被融合了的其它氏族、部落,如马图腾、鹿图腾等,最后拼合成华夏氏族共同崇拜的形象——“龙”。正如有人所言,“龙”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参与者和见证物。在历史上,不管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统一中国,“龙”的传承始终如一。“龙”具有着无限强大的生命力,变化莫测、气象万千。上可腾云驾雾,下可遁地入海,它无坚不摧,不可战胜。这也正是我们中华民族气质和气魄的形象在现。

“龙”是我们中华儿女共有的“图腾”,它凝结、寄托着各个时代亿万中国人的智慧和理想,它那吉祥嘉瑞、矫健活泼的形象在所有中国人的心目中都深深地扎下了根。时至今日,龙已越过历史的门限,跨进了现代社会,龙文化也广泛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管是工艺美术、建筑名胜,还是婚丧礼仪、服饰冠履,龙的形象都占据着重要的组成部分,体现着不可或缺的文化蕴涵。对于中华民族来说,龙的精神是团结统一、多元融合的精神,是精进自强、创造求新的精神,是天人和谐、宽厚包容以及诚信义勇等民族精神的综合体现。

然而在文化传播过程中,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一些“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了解甚少的外国人却片面而武断地产生不符合实际的联想”。要解决这样的问题,窃以为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在坚持自己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正确的传播和广泛的宣传,让他们更好更多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以消除误解,除此之外任何消极的退让或采取改头换面以迎合他们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这里我们不妨换个角度作以比较。大家知道,美国人的图腾是秃鹰,英国是狮子,俄罗斯是双头鹰,若按照中国人的观点,秃鹰并不是吉祥物,狮子属于凶猛野兽,双头鹰更不是什么好鸟。按照我们一些专家的观点,他们是不是也得更换自己的“崇拜对象”?更为重要的是,传统文化作为凝聚民族向心力的核心力量,无论任何时候都是人们坚守的最后一块阵地,不是谁想改变就可以改变的。

谈到中西方对“龙”的不同认识,客观地讲,真正使外国人产生误解的是这个单词,而不是“龙”这个汉字,更不是外国人对“龙”本身抱有什么偏见和误解。在英语中就是一个象征邪恶的贬义词,其所代表的形象是一只巨大的黑色蜥蜴,长着翅膀、身上有鳞,拖着一条长长的蛇尾,能够从嘴里喷火。所有这些特征与吉祥嘉瑞的中国龙判然不同。可以说,长期以来,外国人产生“片面而武断的联想”完全导因于最早的翻译者,当时他可能并不完全理解在英语文化的涵义,只因两者的局部相似而直接将“龙”翻译为习惯成自然,久而久之就造成了今天的这种局面。针对目前“龙”在西方文化中有负面含义,甚至有些漫画、游戏等还把龙丑化的问题,本人力主把“龙”翻译成同时建议由国家有关方面出面,召集权威专家研究制定“龙”和的翻译标准,以供今后翻译和使用时参照执行。如此一来,“龙”便可在跨文化的沟通和交流中,逐步消除“文明的冲突”、减少文化的磨擦,建立人类和谐文化的共识
相似回答